•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合作學習 STAD 模式與科技實作活動之結合

本節將先說明合作學習 STAD 模式為何,再依照生活科技的課程 特性及建議相互作結合,以作為教學實驗設計之基礎。

依據黃政傑與林佩璇(1996)提出合作學習 STAD 模式的五個步 驟分別如下:

1. 教師介紹學習的內容,先進行全班授課。

2. 教師可依照學生的能力或性別等特質,將學生作異質分組,以相 互學習的方式進而精熟這節課的單元教材。

3. 教師藉由學生的個別測驗來了解學習成果。

4. 教師依學生過去的成績紀錄為基本分數,其進步分數則是作為每 人爭取的小組積分。

5. 教師可利用班級公布欄或其他社會認可的方式,依各組練習中的 表現,表揚表現優異的小組或學生。

由於生活科技科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及實作為主的課程,很難單 單藉由紙筆測驗,就可知學生問題解決及實作能力的高低。同時根據 丁翠鈺(2015)的教學實驗設計,是以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

為基礎,再調整其教學流程。徐曉薇(2014)則先將全班異質分組,

並在學生繳交作業、考卷訂正、口語念讀、上課問答及小組計秒背誦 課文的各項活動中,進行小組競賽。故本研究則依據生活科技科的本

質與教學的需求,以合作學習 STAD 模式為基礎,結合問題解決導向 生活科技活動學習歷程模式(方崇雄,1999),調整適合生活科技課 實施的模式。其學習歷程模式的步驟如下:

1. 異質性分組:因生活科技所進行的課程活動,若要有完整的設計 與製作的教學,通常至少需要四節課,故每次進行活動前會先進 行分組,之後的課程就依照此分組進行直到活動結束。本研究將 主要以八年級上學期學生的實作與學習單成績,作為實驗組分組 依據並進行異質性分組,對照組則是自由分組。

2. 確認問題:教師說明氣球車的製作與評分的限制。再透過分組合 作學習的方式與活動,讓學生彼此能定義問題,並了解時間限制 與現有的相關資源。

3. 提出初步構想:接續上一步驟,讓學生先提出個人初步構想,具 備初步概念後可有利蒐集資料的進行。

4. 蒐集資料與分析:接續上一步驟,讓學生蒐集的資料可透過分組 討論,以不同角度分析資料的有用程度。

5. 構思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根據學生蒐集到的資料,經由分組討 論且制定出至少三種以上解決問題的方案。

6. 選擇最佳方案:透過分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夠學習分析各個解 決問題方案的優缺點,從方案中找出經評鑑後的最佳方案。

7. 開發設計工作:透過分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能繪製設計圖,並學 習如何規劃材料與工機器的選用,時間的分配與安排工作步驟。

8. 測試、評鑑與改進:作品製作完成後,經由測試以了解是否可達 成目標,並透過分組討論及反思問題點在哪,是否有其他方式可 改進。

9. 表揚:於每節下課前,將各組表現記在大計分板上,讓學生們能 知道目前小組得分狀況如何,在活動結束時,將獎品頒發給最高 得分的組別。

然而林坤誼(2008)針對問題解決導向生活科技活動學習歷程模 式進行的行動研究,提出以此模式進行教學時所需注意的建議如下:

1. 確認問題:可藉由學習歷程檔案的引導,以協助學生學習分析現 有資源,教師得善盡促進者的角色,讓學生確實進行討論。

2. 提出初步構想:學生的構想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為佳。

3. 蒐集資料與分析:可善用校園的電腦教室或圖書館,讓學生前往 蒐集資料,以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

4. 構思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可用限時的方式,或先讓一位組員提 出的構想進行修正,使該構想可更完善。

5. 選擇最佳方案:需讓學生具備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步驟,才能培 養學生做決定的能力。

故在教學實驗設計中,要將合作學習 STAD 模式與科技實作活動 結合,得考量以上之建議。教師先將擁有設計製作能力的學生,平均 分散到各組中,再與其他的學生形成異質性小組,並讓每位小組成員 都有扮演的角色及主要負責的任務,每一階段的活動可輔以小組得分 機制,藉由外在動機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使每一階段都能讓學生參 與其中,進而讓學生能具備我們所希望的學習表現,整個過程中,教 師得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協助,其詳細教學設計說明在第三章第四節的 研究工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