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中生在科技實作活動中的團隊合作現況

此節主要藉由文獻探討,以了解國中生在科技實作活動中的團隊 合作能力之表現及問題為何,其分述如下:

一、 國中生在科技實作活動中的團隊合作能力之表現

學生上課及分組時的表現,可由簡志雄(2000)在研究中了解學 生與同儕之間在問題解決中的互動情形時,發現小組互動情形較少,

而無合作學習的功效。而劉桂秀(2003)在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中也觀 察到採用異質性的分組方式,學生合作情形不佳。直到近年據藍宇君

(2016)的觀察,讓學生分小組共同完成一項作業,學生常反應在分 組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有大家分工卻不合作、分工不均或評分不公等 現象,使得有些學生能者多勞或是帶頭做得多。同時研究者在生活科 技教學現場已服務一段時間,也的確觀察到每當課堂活動需要小組討 論或合作產出作品時,小組內的成員並非每位都能投入於小組活動之 中,甚至幾乎只由一兩位主要在完成小組任務,印證了文獻中所顯示 的狀況。故若無適當的分組合作學習機制,或只有分組但教師並未教 導合作技巧,教師在教室的角色永遠都在幫學生解決問題,同時為了 解決學生問題,而不得不忽略其他學生,造成有些學生等待或趁機聊 天與搗蛋,不但使得教學品質不好,也使教師耗盡心力與體力於教學 之中。

二、 國中生在科技實作活動中的團隊合作能力之問題 若仔細探究原因,大致可分以下兩個原因:

(一) 國中生對於生活科技科的學習心態

黃志燻與余鑑(2007)指出學生因長期的升學壓力,缺乏對 於溝通與人際互動的能力。而劉國兆(2013)提出受訪學生對於 學校課程的認知及解釋,幾乎只關注在「基測」的入學制度,學 生只關心「基測考什麼」,只在乎「這些知識對於考試有沒有幫 助」。故在國高中生活科技課的教學現場,受到升學主義的影響

之下,像是生活科技、音樂或美術等藝能科,明明是培育與陶冶 未來生活能力的重要課程,但往往讓學生視為在學校生活中的休 閒娛樂課程。研究者在一開始教學現場教學時,也遭遇到相同的 問題,在與學生了解為何無法投入生活科技課程中時,往往得到

「反正會考又不考,老師你別太認真上課,讓我們喘口氣好嗎」

等回應,更遑論在科技實作活動中的團體作業表現,通常只有對 生活科技科有興趣或責任心較強的學生願意投入於其中。

(二) 國中生活科技教師的教學方法及學生的學習樣態

王淑慧與林子堯(2008)及呂建億與林坤誼(2014)皆針對 生活科技教師提出建議,教師應善用強調動手實作及合作學習等 教學表徵,並以學生為中心落實師生互動的教學。顯示出在生活 科技課堂中,仍多屬以講授、示範等單向式的教學,較少有分組 討論及互動之教學,若有互動也僅止於學生在操作時,遇到問題 向老師或同學請益。藍宇君(2016)也觀察到在學校的教學中,

教師常常礙於趕進度,使學生追著進度跑,也使學生習慣了單打 獨鬥的學習樣態。若再仔細思考我們過往的學習歷程,不難發現 我們也是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所成長,即便課堂有分組活動,也 是成員在小組中自行謀合,對於團隊相關合作的技巧,鮮少有老 師會進行指導。

爰此,黃順良(2002)提出教師可從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開始做 起,讓學生能學習如何適應未來社會運作才是最重要的。同時 Slavin

(1985)指出合作學習是教師可將不同種族、性別或能力的學生,分 配在小組中共同學習,同時可突破學科與年齡的限制。然而生活科技 科主要是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實作課程,故依據林坤誼、游光昭與洪國 峰(2011)指出國中生在生活科技科中,得需加強學生概念性與程序 性知識的學習,以提升學生的思考和實作能力。

根據以上的探討,若教師能妥善善用上課時間,使用合作學習的 教學策略,教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之技巧,讓學生們能依據活動目標 確認問題,並能彼此確認對於目標與問題的認知與共識,再提出初步 構想,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以構思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從中選擇出 最佳的方案,接著進行開發設計工作,最後再依活動目標進行測試、

評鑑與改進。在整個過程中,每位學生能知道在各個階段自己所該扮 演之角色,並能在遇到溝通障礙及問題時能進行改變。另外善用合作 學習之特點,讓學生皆能有效的強化其概念性與程序性知識,最後透 過團體作業、任務及科技實作活動,使學生能共同完成小組的任務及 目標,以提升小組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能力,並有效地習得基礎的科技 教育,讓莘莘學子都能面對未來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