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本節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包括「科技實作活動」、「合 作學習 STAD 模式」、「傳統講述教學法」、「自由分組法」、「合 作問題解決能力」、「建立相互理解」、「採取適當行動解決問題」

與「維持團隊互動」共 8 個定義,依序說明如下:

一、 科技實作活動

依據學者(游光昭、林坤誼、洪國峰,2010)指出,科技實作活 動是在生活科技課程中,學生將習得的科技知識概念,透過設計製作 而產出科技作品的活動過程。

本研究中的科技實作活動,乃是各班分成六小組,各自成立六家 科技公司並運用合作問題解決的模式,製作與調整三台不同的材料所 組成,且可達成活動目標的氣球車。

二、 合作學習 STAD 模式

依據 Slavin(1978)所提出的合作學習 STAD 模式(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又可稱為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此模 式為依學生各自不同的能力,安排學生形成四至五人的異質性小組,

教師先對全班共同授課,在授課後小組成員以共同互助的方式學習。

本研究中的合作學習 STAD 模式,惟因生活科技科是以問題解決 為導向及實作為主的課程,故以此模式為基礎,調整適合生活科技課

的實施模式,將在第二章第三節的合作學習 STAD 模式與科技實作活 動之結合會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三、 傳統講述教學法

依據王淑慧與林子堯(2008)及呂建億與林坤誼(2014)的研究 指出,傳統講述教學法在生活科技的教學中,為教師單向的講解與示 範,讓學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難時再尋求協助之教學法。

本研究中的傳統講述教學法,則是直接由教師說明當節課的學習 重點與活動目標,讓學生依照教師的指令進行當節課的活動。

四、 自由分組法

本研究中的自由分組法,為教師不考慮學生的能力高低,由學生 自行決定小組的組成人員,但教師仍將會控制組內的性別比例。

五、 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依據 OECD(2013)所提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定義,指一個 人在團隊合作過程中,由兩個以上的參與者,通過彼此為達成解決方 案所需的理解和努力,並彙集他們的知識、技能和努力來達成解决問 題的能力。

本研究的合作解決問題能力,乃是各班分成六小組,並各自成立 六家科技公司,要能製作與調整三台不同材料所組成,並可達成活動 目標的氣球車中所需之能力。其能力依據 OECD(2013)所提出合作

解決問題能力定義中的建立相互理解、採取適當行動解決問題及維持 團隊互動三大面向進行研究設計與分析。以學生在「合作解決問題能 力問卷」(請見附錄二)所填答全部題目的答案表現為主,得分平均 數在 1-3 分,表示此能力不佳;得分平均數在 4-6 分,表示此能力佳。

六、 建立相互理解

依據 OECD(2013)的定義為學生在過程的一開始對於問題的相 互瞭解,必須有能力識別參與者彼此的知識,在合作過程中能識別其 他參與者的觀點,並建立對問題狀態和活動的共識。

本研究的建立相互理解是指在製作氣球車活動中,能彼此確認對 於目標與問題的認知與共識。以學生在「合作解決問題能力問卷」

(請見附錄二)所填答第 1 至 4 題的答案表現為主,得分平均數在 1-3 分,表示此能力不佳;得分平均數在 4-6 分,表示此能力佳。

七、 採取適當行動解決問題

依據 OECD(2013)的定義為學生必須能識別解决問題所需的活 動類型,並遵循適當的步驟來實現解決方案。這些包括理解問題的限 制、為解決方案創建團隊目標以及對任務採取行動及監控和問題目標 相關的結果。

本研究的採取適當行動解決問題,係指能明確認知問題解決的步 驟,並能依據活動目標確認問題,先提出初步構想,透過資料蒐集與

分析以構思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從中選擇出最佳的方案,接著進行 開發設計工作,最後依據活動目標進行測試、評鑑與改進。以學生在

「合作解決問題能力問卷」(請見附錄二)所填答第 5 至 8 題的答案 表現為主,得分平均數在 1-3 分,表示此能力不佳;得分平均數在 4-6 分,表示此能力佳。

八、 維持團隊互動

依據 OECD(2013)的定義為學生必須能理解他們自己的角色和 其他參與者的角色,依照每人的專長且遵循他們的角色參與規則,同 時監控團隊組織,當遇到溝通障礙及問題時得需進行改變。

本研究的維持團隊互動,乃指在長達 8 週的科技實作活動中,每 位學生能知道在各個階段自己所該扮演之角色,並在遇到溝通障礙及 問題時能進行改變。以學生在「合作解決問題能力問卷」(請見附錄 二)所填答第 9 至 12 題的答案表現為主,得分平均數在 1-3 分,表示 此能力不佳;得分平均數在 4-6 分,表示此能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