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高中英文教師運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於高一學生英文報紙 閱讀對英文閱讀能力與英文學習態度之影響。本章將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文 獻,全章內容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合作學習的意涵;第二節為英文報紙、英 文閱讀能力與學習態度;第三節為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意涵 合作學習的意涵 合作學習的意涵 合作學習的意涵

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指的是教師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以五至六人為一 個小組,採取異質分組,雖然成員之學習的能力不相同,但是可以經由小組團 隊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合作學習的觀念由來已久,中 華民族傳統的儒家思想早已提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三人行,則 必有我師焉。」相傳甚久的俗諺也有如此的說法:「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 亮」。一直以來人類傾向社會性且深具群性,在從事任何活動時,在不同的歷程 中,必須與一己之外的他人共同完成,學習的活動亦不例外。「合作學習」是一 種利用小組分組學習以增進個人和其他小組成員學習成效的教學方法(張新 仁,2008)。以下就合作學習的意義與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分別說明如下。

壹 壹 壹

壹、 、 、合作學習的意義 、 合作學習的意義 合作學習的意義 合作學習的意義

合作學習是運用在教學上的一種策略,其策略乃針對不同的教學活動,利 用團體分組學習的教學原理,在學習歷程中,因為與同儕或學習夥伴的合作而 達到學習較佳的效果。根據黃政傑、林佩璿(1996)的說法,合作學習係指學生 一起工作,達成共同的目標,此一目標不但有利於己,也有利於他人。張世忠

(2000)稱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中,一起努力朝向一個共同目標,在學習過程

14

中互相刺激和鼓勵,而使團體的共同目標,產生最大的效能。張新仁(2008)則 認為合作學習是教師提供一個合作的學習環境,透過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的方 式,增進成員彼此間的學習成效,同時在此合作的學習環境中培養更多的合作 行為。Kagan(1985)的看法,認為合作學習是利用合作的方法,經由與小組成員 互動的機會來增廣學習者的經驗範疇,培養未來的工作能力。Holt(1993)以語言 學習的觀點,指出合作學習係指對於來自不同種族文化、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生,

由於彼此的互動與協助,因而能夠創造正面的學習情境;Bourman(1997)認為合 作學習係指以學習者為中心,經由學習者互相合作的方式,積極熱心且主動參 與學習,而非無所事事的旁觀者;是提供學習者機會一起合作而非彼此相互競 爭的一種學習。

合作學習是在民主機制下,採取五至六人的異質性分組,各組成員分別分 擔任務,重視公平原則,透過彼此參與、互相討論、共同切磋,培養團隊的默 契,創造具有學習效果和樂趣之正面的學習情境。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各種合 作行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助的角色,使學生握有主導權,而能充分投 入課程中,熱心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增進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和先備知識,大 家共同學習,努力達成小組預定完成的目標。因此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下,

學生不再是坐在台下無所事事的觀眾或聽眾,而是讓每一位學生皆有機會彼此 互相學習砥礪,而非一昧想盡辦法分出成績高下的競爭學習的模式。在合作學 習的教學策略下,學生不但可以有效率的學習,且能獲得同儕的支持和友誼,

因而達到雙贏的局面。因此合作學習是將高、中、低等能力不同的成員分配在 同一組,變成為相同目標共同努力的小組,透過成員間面對面的互動、溝通、

協調、鼓勵和協助,以彼此互相幫助取代互相競爭,建立同舟共濟的情感,團 體的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小組的成員透過同儕的指導,除了達到有效的學 習成果,亦會在社會技巧與人際互動上增能。

15

貳 貳 貳

貳、 、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現代合作學習理論的觀點,主要奠基於社會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主要 的論據有:進步主義教育運動(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社會相互依賴 理論(social 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 perspective)、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認知精緻化理論(cognitive elaboration theories)及行為學習論(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社會學 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等理論(顏友信,2001)。

一 一 一

一、、、、進步主義教育運動進步主義教育運動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於 1700 年代,英國的兩位學者:J. Lancaster 和 A. Bell 倡導採用合作學習團體施教,重視學習者彼此的互相教導,因而促使美國的學 校教育,對於合作學習教學的重視。美國進步主義學者,C. F. Parker 和 J. Dewey 等人,很重視合作學習在教學上的運用(黃政傑、林佩璿,1996)。J. Dewey 就 當時的美國教育現況指出學校的實際狀況為傳統教育與進步主義教育二者之間 的對立。傳統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年青學子獲得教材中有組織的體系和完備的 技能,而對未來的責任和生活做好準備:反之,進步主義教育反對灌輸式的教 育,主張表現個性和培養個性,主張自由活動並從經驗中學習,利用現實中的 各種機會,熟悉變化著的世界(賈馥茗譯,1992)。楊國賜(1982)指出進步主義思 想家的觀點,首先必須放棄所有學校就是特權的作風,消除社會階級差別或環 境的限制,惟有人人皆為民主的公民和機會均等才是進步的學校關係;其次,

在學校教育上必須以自律和合作代替權威訓練:最後選用教材時,特別是在中 等學校,應自由選擇教材。J. Dewey 說:「為了民主社會的產生,我們需要一種 教育制度,其道德、知識發展的過程,在實際上和理論上,都能藉由自由的方 式從事合作的處理和獨立研究。」(引自楊國賜,1982,頁 20)。黃政傑(1992)

16

指出杜威積極強調學校的角色為兒童參與民主生活而作準備,基於杜威民主社 會的觀點,每個人皆應積極達成團體目標,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主張,強調摒除傳統灌輸式、權威式的教育方式,而 提倡在合作活動中注重個別化發展與個性的培養。在民主的機制之下,教材無 須侷限在教科書,應在因材施教和個別差異的基礎下,自由選擇教材;在人人 機會均等條件下,衝破社會階級的枷鎖,利用彼此合作的方式,共同為團體的 目標全力以赴。

二二

二二、、、、社會相互依賴理論社會相互依賴理論社會相互依賴理論 社會相互依賴理論

社會相互依賴理論將團體視為一個動態整體,M. Deutsch 於 1940 年代晚 期,從目標結構建立合作和競爭理論。所謂的目標結構是指學習者完成預定目 標時的互動狀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團體或小組的成員必須為共同的目標貢 獻心力,其獨立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由於目標結構的互動,彼此的關係是互相 依賴的。社會相互依賴理論為 D. W. Johnson 和 R. T. Johnson 於 1987 所提出的 理論,主張有效的團體表現,其情境必須透過眾多因素,包括積極的相互依賴、

彼此面對面的互動、成員個別為團體目標努力的個別績效、人際處理技巧、小 組成員互動方式以及團體技巧(引自黃政傑、林佩璿,1996)。

合作學習強調團體成員間的依賴互動,且經由以上種種成員間的互動技巧 運用得宜,而能夠基於此互相依賴的結構,有效達成團體目標,圓滿完成任務。

三三

三三、、、、接觸理論接觸理論接觸理論 接觸理論

接觸理論著眼於社會互動關係,G. Watson 研究美國不同種族之間的關係,

提出五個條件來增進不同種族的人際關係:包括積極的互賴、平等的地位、維 持種族平等主義的社會規範、避免種族間的刻板印象以及接觸其他的人,用以 上這些條件促進人際互動和工作互動;G. Allport 接觸理論的假設如下:人際間

17

的合作能提高小組的向心力及友誼,他建議黑人和白人在完全互賴和平等的地 位下,提供不同種族間合作機會,以促進友誼(引自黃政傑、林佩璿,1996)。

陳淑絹(1997)指出 D. W. Johnson 和 R. T. Johnson 提出合作學習的要素,其中強 調合作學習注重面對面的互動、正面的相互依賴以及人際技巧,以上的三個要 素,說明接觸理論的社會互動,確實是合作學習的精髓。

人類社會是群聚的結構,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密切,在社會環境裡,彼 此在適當的時空交會或錯置下接觸並產生互動,為了促進社會和諧,在教育上 可以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提供學生互動的情境,增進人際技巧、接觸不同文化,

如此才能相容並蓄,藉由不同的接觸而能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學習的核心,發展 多向度的思考。

四 四 四

四、、、、認知發展論認知發展論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論的基本假設如下:當學生以適當的作業進行互動時,便能精熟 重要的學習概念。皮亞傑派的理論假定,當個人在環境中進行合作時,產生了 社會認知衝突,進而導出認知不平衡現象,此一現象倒過來激發個人認知上的 發展(黃政傑、林佩璿,1996)。餘泰魁(2006)指出認知型態常被解釋成個人對解 決問題、思考、知覺,以及記憶的慣用模式。「分析型」是 Allinson 和 Hayes(2000)

所提出的認知型態,學習者組織訊息時慣於進行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和分析性 能,較喜歡有組織的解決問題、精確有條理的處事,善於批判和逐步分析。

合作學習在認知發展論的基礎下,學習者在學習的歷程中,成員的參與討論,

會出現認知衝突,而此衝突也會經由討論、批判或彼此間的逐步分析,而達到 解決或給予適當的修正;亦會經由彼此的交換意見,分析和邏輯推理各項問題 的脈絡,進而共同解決問題,達成團體的目標。

18

五 五 五

五、、、、認知精緻化理論認知精緻化理論認知精緻化理論 認知精緻化理論

五、、、、認知精緻化理論認知精緻化理論認知精緻化理論 認知精緻化理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