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 之學生學習效果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 之學生學習效果分析

本節依據研究目的一,將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 模式對學生認知、技能、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運動比賽表現學習效果之 研究資料進行分析,並針對研究後所獲得的結果進行討論。主要內容共分 為四部分:一為認知表現;二為技能表現;三為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四 為運動比賽表現。茲分述如下:

一、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認知學習效果

(一)結果

本研究分別以自編排球認知測驗卷,對參與研究學生進行教學前及教

學後測驗,並依據前後測成績資料進行相依樣本

t

考驗,分析研究參與學 生在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前後在排球的 學習效果的差異情形,其結果如表 4-1-1 所示,並分述如下:

表 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認知學習效果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

實驗組別 階段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實驗組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41 41 41 41

45.21 59.12 42.43 58.58

7.93 7.29 12.70

9.63

-12.54*

-8.96*

*p <.05

本研究在教學實驗前,先對研究參與學生進行排球運動認知表現的研 究前測,獲得排球認知表現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45.21 ± 7.93;並於教學實 驗後再次對研究參與學生進行排球認知表現的後測,獲得成績平均數為 59.12 ± 7.29,將研究獲得的資料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分析,得到

t

(40) 值-12.54,p <.05。而傳統運動教育模式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42.43 ± 12.70;並於研究後進行後測,所獲得成績平均數為 58.58 ± 9.63,將研 究獲得的資料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分析,得到

t

(40)值-8.96,p <.05。研 究結果中發現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在排球運動 中參與學生的認知表現皆達到顯著差異。

(二)討論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目前礙於文獻彙整能力仍未發現與合作學

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等相關文獻,因此,本研究討論部分將與合作學習及 運動教育模式討論。本研究在認知學習效果上達到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在 合作學習部分與黃清雲(2003)、鄭金昌(2003)、賴鋭霞(2002)、湯 平治(2001)的結果相同;與龔雅慈(2007)、張正仁(2005)結果不同,

Carlson and Haynes (1996) 在「透過合作學習、社群建立、高層次思考 與衝突解決促進積極的同儕互動」中發現,合作學習對文化弱勢兒童在學 業成就以及同儕互動的能力方面,均能有顯著的提升與改善。在合作學習 策略的學習環境中教師的角色從主動教學成為協助指導的角色,學習者則 透過分組合作的學習、個別小組績效的評鑑而產生知識的建構,進而促使 學生的認知表現能多數明顯進步。從運動教育模式部分在認知學習效果與 郭彥成(2005)、黃至賢(2005)、顏嘉生(2005)結果相同,運動教育 模式是有助於學習者的認知學習效果明顯進步。

二、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技能學習效果

(一)結果

本研究的技能學習效果係指排球之發球技能,測驗方式參考廖國成

(2003)、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改編美國體健休協會(AAHPER)

排球技術測驗方式(2000)所修改而成,並對參與的學生進行技能前後測 的所得資料進行相依樣本

t

考驗,得到結果如表 4-1-2:

表 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技能學習效果前後測t考驗摘要表

中組內間成員互賴的關係,能促使技能的進步;運動教育模式部分則與郭 彥成(2005)、陳昭宇(2004)、Hastie and Trost (2002) 結果相同,因 此運動教育模式在技能上能增進學生學習效果,但也可能是實驗組與控制 10.50;並於研究後進行後測所獲得成績平均數為 67.90 ± 10.50,並以相

依樣本

t

考驗進行分析,得到

t

(40)值-2.10,p <.05。從研究結果中發現合 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在排球運動中參與學生的學 習動機達到顯著差異。

(二)討論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在學習動機達顯著差 異。此研究與曾德明(2007)、鄭金昌(2003)、張獻明(2002)、李嘉 祥(1999)結果相同,勤翠虹(2003)也指出合作學習能增加同儕互動的 機會及課後練習的頻率,提供同儕支持與協助,幫助低成就學生學習,減 低學習焦慮的問題,增進學習動機。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教學,

在小組團隊互動與個人績效制度下,學生的學習動機相對的提高,本研究 的結果與上述相關研究相呼應,合作學習能有效的提升學生在學習動機方 面的表現;運動教育模式部分則與陳建志(2005)、陳昭宇(2004)、陳勝 雄(2002)、Carlson and Hastie (1997) 結果相同,運動教育模式是以運 動季的方式進行,不但增加學生的運動參與也刺激了學習的意願,顏嘉生

(2005)指出在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下,學生藉由同儕教學及團隊合作,

並在多元的學習角色中,培養學生負責及做決定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習的 意願。張春興、林清山(1982)也提出認為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引 起的活動,並導致該種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一種內在歷程,而所謂的活動 就是行為。因此,教學方法與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甚鉅,體育

課程假使能促進學生學習動機,那全民運動將再也不是夢。

此研究與曾德明(2007)、鄭金昌(2003)、方靜丘(2003)結果相同,

林佩璇(1992)提出,班級氣氛通常會表現在學生對於班級的認同,以及 班級同儕間相處的融洽程度上。因為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能增進同儕互動,

產生激勵效果和更能尊重其他人。而本研究中發現學生在競賽過程中從原 本的不熟悉、缺乏默契到最後能在每次發球前為自己隊伍加油,失誤不責 怪而是安慰,得分相互鼓勵擊掌,這些都是班級氣氛變得更融洽且更有認 同感的表現。運動教育模式部分則與郭彥成(2005)、顏嘉生(2005)、Hastie (1996) 結果相同,郭彥成(2005)指出運動教育模式在男女人數比例比較 平均的班級氣氛是較為熱絡的,且呈現較佳的班級學習氣氛,且多數學生 給予正面、肯定的態度。本研究參與班級為研究者授課之班級,因此對其 班級掌握度很高,在尚未進行本次課程前,班級在體育課程的班級氣氛與 一般授課班級氣氛並無異常,但經過本次教學實驗後,研究者深深感受班 級氣氛與以往大不相同,在課程中班級同學的互動明顯提升了,且對於團 隊有更為深入的互動行為,對於小組成員的溝通次數也是相對的提升,因 此,以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體育課程中實施,不僅能有效的提升 學習成效,同時也提高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

五、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在比賽表現學習效果

(一)結果

本研究的運動比賽表現學習效果係指學生在運動季前後對排球比賽表

現的差異情形,利用攝影機在第一輪及最後一輪比賽進行拍攝,將拍攝的

(GPAI)評定,在實驗組參與學生獲得前測成績平均數為 50.53 ± 24.87,

並於運動季最後一輪賽事再對參與學生進行後測,獲得成績平均數為 69.78

± 16.56,將研究獲得的資料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分析得到

t

(40)值-4.49,

p <.05,控制組在比賽表現獲得前測平均數 47.07 ± 23.79,在後測成績平

均數獲得 60.88 ± 22.49,將資料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分析得到

t

(40)-3.83,p <.05。從研究結果中發現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 教育模式二組在排球運動中參與學生的運動比賽表現皆達到顯著差異。

(二)結論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傳統運動教育模式在運動比賽表現皆達 到顯著差異。此研究與廖昭永(2003)、陳明發(2003)、掌慶維、李勝

雄、張美莉(1998)結果相同,Dyson (2002) 指出在體育教學方面,合作 學習是一種有利的教學回饋,無論在分組練習的安排上或是在訓練的課程 設計上,合作學習加強了認知與技能學習的有效性,因此,利用合作學習 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運動比賽表現上是有明顯的提升的,在運動教育模式 部分則與 Hastie (1998) 、陳文亮(2004)、顏嘉生(2005)結果相同,

因此,運動教育模式能使學生在透過運動季後在比賽表現上能有明顯的提 升。本次實驗中,多數學生在教學前對於排球擊球觀念、腳步移動、發球、

接球、做決定等都是不太理想的,經過本次教學實驗後,大部分的同學在 彼此溝通協調、擊球默契、發球與接球皆有長足的進步,或許學生對於追 求勝利有很強的慾望,不可否認的在不同的教學策略之下,學生從原本的 不適應到最後的融入,然而教育部推行的口號不正是全民運動嗎?透過有 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使學生對於某種運動從原本的不熟識到最後完全瞭 解,這是體育課所需要推行的,將學習轉換成為帶著走的能力,使學生在 生活即教育下學習,這應該是體育教師努力的方向。

第二節 比較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運動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