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體育課程定義

(一)課程概念

學者對課程(curriculum)的定義仍未達成共識,綜合衆多的分歧的課 程定義大致可分為四類:(Saylor, Alexander & Lewis,1981;黃政傑,

1991)

1.課程即學科(教材)

課程即教學科目、學科或教材是最傳統、最普遍、最通俗且最具體的 定義,無論是專家學者、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均可達到一致 的看法。教師的角色是課程的使用者而非設計者。

2.課程即目標

課程是一系列的目標組合,包含教育的目的(目標)、學科的目標、行 為的目標,課程即是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設計的目標模式在實際的課程 發展上,亦是最具影響的。

3.課程即計畫

課程即計畫指學生的學習計畫或教師的教學計畫,包括學習目標、範 圍、活動、教學方法、學習評量等。以計畫來界定課程如同課程即目標的 定義,皆強調事先預定的觀點。

4.課程即經驗

將課程視為經驗,是最廣泛的定義,課程是在學校指導之下,學生學 到的一切經驗,不僅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課程,同時擴及校園文化等所謂的 潛在課程。課程即是經驗的概念,是重視學生的學習歷程。

由課程定義中,對於經驗部分尤以重視,在 95 高中體育暫行綱要核心 理念來說,經驗更是體育課程最重要的一環,因此,體育課程不僅有教材、

目標及計畫,並且是利用身體經驗去完成教學的目標。

(二) 體育課程價值取向

Jewett, Bain與Ennis (1995) 所 提 出 的 體 育 課 程 模 式 (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來探討體育課程中教師的 意識型態,體育教師對於存在於潛在課程與顯著課程中心的價值問題。他 們認為體育教師的價值信仰,對課程設計或決定,占有相當重要的成分。

不同的價值信念,對體育課程設計或活動內容有不同的安排,並且影響到 學生的學習經驗。依據美國體育課程專家 Jewett等人(1995)提出課程設計 模式,包含: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體適能模式(Fitness Education Model)、動作分析模式(Movement Analysis Model)、發展模 式(Developmental Model)、人的真諦模式(Personal Meaning Model)

等五種,本研究所採用之運動教育模式也是其中相當重要的觀念,體育課

程設計者,必須瞭解個人的價值取向,熟悉價值取向,如何影響課程的發 展,才能掌握設計的理念(張春秀,2001)。這對體育教師而言是相當重要 的,教師必須考慮到課程的取向,才能設計出好的教材,各價值取向相關 圖2-4如下:

圖 2-2 體育課程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Jewett,A.E Bain,L.L & Ennis,C.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Georg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自我實現 SA

學科精熟 DM 社會重建 SR

生態整合 EI

學習過程 LP 人的真諦模式

發展模式

動作分析模式

體適能模式 運動教育模式

學科 (Subject) 社會

(Social)

個體面向 (Individual)

體育課程價值取向 Jewett, Bain, and Ennis (1995) 將體育課程區分 為五大類:一、學科精熟取向(Disciplinary Mastery);二、學習過程取 向(Learning Process);三、社會重建取向(Social Reconstruction); 四、自我實現取向(Self-Actualization):五、生態整合取向(Ecological Integration),然上述所描述之五大模式均以上列五大取向作為體育課程 設計的原理原則。體育教師所建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中所強調的內容皆與 本身認同的價值取向有極大的相關存在(Chen & Ennis,1996)。體育課程 設計必須包含三個要素面向:社會(Social)、學科(Subject)、個體

(Individual),也就是體育課程的設計必須以三個要素為依據進行課程的 設計。運動教育模式是屬於學科要素中的學科精熟價值取向。相同的在設 計運動教育模式時,課程目標是強調知識與技能獲得的重要,因此,運動 教育模式必須透過課程設計來達到學科精熟的目標。

(三)體育課程設計模式

學者李文田(1996)於其專書指出,各類課程設計模式的相關目標、

觀念架構及課程特性進行比較分析。而五大課程設計模式各有其不同處,

對於體育教學也各有優缺點,將課程設計模式與價值取向做了比較分析,

並認為運動教育模式的目標是培養自發性的參與運動、培養運動的興趣,

而課程的焦點主要為提供一個積極正面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競賽享受運動

的過程。由表 2-4 中可清楚瞭解五大課程模式的比較,本研究所採用的教

6(5),42-48。

二、運動教育課程模式的概念與特徵

學者 Siedentop 是運動教育模式的先驅,1982年在澳洲國家運動競技 研討會中,提出運動教育模式理論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加運動的參與人數與 提升兒童運動參與的正面態度。運動教育模式是由Siedentop, Mand 與 Taggart 三位學者在1986年共同提出,後來由Siedentop (1994) 整理後正 式提出的教學理論,且經過小學、中學的實際教學試驗後,已成為澳洲、紐 西蘭、北美等國許多學校體育課程和教學計畫中的一部分。

Siedentop (1994) 指出運動教育模式是一種體育課程和教學計畫,學 生在這個模式中,不僅學到運動技能,同時也學習到管理和溝通的經驗,最 重要的是團隊合作的精神。因此,運動教育模式是以各種不同運動項目為教 學內容,並以適合課程需求、學生能力修改規則進而舉辦比賽,讓學生在體 育課中,每人都有上場比賽的機會,在正式的比賽課程中,讓學生扮演隊 長、隊員、管理、教練、裁判、記分員、計時員等多元化的角色。在多元角 色扮演中,能學習運動技能、競賽規則、團隊合作和公平競爭等認知、情意 與技能的發展,進而了解各種運動的全貌,喜歡運動、從事運動、欣賞運動,

運動教育模式不僅重視運動技能的提昇,更結合教育的目標,以運動來薰陶 學生的品德,培養責任感和合作態度,學習社會化的行為,達到體育教學 追求的理想。

(一)運動教育模式的概念

Siedentop (1986) 指出運動教育模式是建立在遊戲理論的,在全民運 動理念下,透過體育教師在課程的設計與規劃,以適合現代學生所需。

發展背景主要是依據 Huiziga (1955) 所著作的

Homo Ludens

Caillois(1961)著作的

Man,Play,and Games

。Huiziga 將遊戲概念化,認 為遊戲乃是自願的、自由的活動並表現於神聖場合,隔離於現實之外。

Caillois 則說明遊戲是自由的、隔離的、不確定的、非生產的、被規則所 支配的以及信任的一種活動。然而隨著遊戲理論的發展,Siedentop (1987)

認為體育課程是可以藉由遊戲來予以分類。因此,他將體育課程定義為「一 種透過競賽及動作的表現來激發人類能力的過程」。將運動教育模式比喻成 遊戲模式是相當適合,運動教育模式是透過遊戲化來學習相關的知識與能 力,藉由團隊的學習來達到學習的目的。

Jewett, Bain 與 Ennis (1995) 提出運動教育模式之概念,希望透過 體育教師在課程上的設計與規劃,以適合學生社會心理、技能與認知的範 疇,培養學生良好的體適能與增進運動技能的提升。學生必須學習且學會 對運動做出合理的決定,來參與公平的團隊競賽。經過正式比賽的進行,

學生能改善比賽的技巧與策略思考,熟悉運動競賽的相關儀式,並成功的 在運動中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樂趣並積極的使其成為熱愛運動的參與者。因

此,運動教育模式對於體育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是相當重視的,圖 2-3 為運 動教育模式概念架構圖,運動教育模式是利用遊戲的形式,在自願或非自 願下使所有人都能夠享受運動之權益,並提升運動之認知、情意、技能,

在運動比賽期間學生學習擔任不同的職務,學習領導與決策之能力。

運動是遊戲的形式

自願的 受限制的

全民運動

適性發展

規則 空間 設備

心理社會的

合理的決定 競爭 習慣和儀式

身體的

認知的 體適能技巧

制訂比賽

運動的計畫與實踐 策略的遊戲

學生領導能力

裁判 教練 訓練 紀錄 管理 宣導 圖 2-3 運動教育模式之概念架構圖

資料來源:Jewett,A.E Bain,L.L & Ennis,C.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Georg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二)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徵

Siedentop (1994) 指出運動教育模式有六個特徵,分別是運動季

(Sports Season)、團隊小組(Team Affiliation)、正式競賽(Formal Competition)、季後賽(Culminating event)、成績記錄留存(Record Keeping)、歡愉的氣氛(Festivity)。其就各項特徵如圖 2-6,並說明如 后:

團隊小組 Team affiliation 運動季

Sport season

歡愉的氣氛 Festivity

成績留存 Record keeping 運動內容

Sport context

正式競賽 Formal competition

event Culminating

季後賽

圖 2-4 運動教育模式之特徵概念圖

資料來源:Siedentop, D. (1994).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Champain, IL: Human Kinetics.

1.運動季(Season)

一個傳統的體育課程進度約二至四星期,然而,在這個進度時間內,

不但需教導新的技能動作、知識,也要隨時注意學生是否有無任何學習障 礙的情形,通常學生所學習到的都是不完整的運動經驗。而運動教育模式 一個運動季約四至六週,利用運動教育模式能使學習者藉由運動季來獲得 更充足運動知識、運動技能及運動經驗。

2.團隊小組(Team Affiliation)

一般而言就運動教育模式的觀點在團隊小組中教師可依照其能力分 組,也可交由學生自行做分組,本研究是融入合作學習,所以會採用的 是異質性分組,而各組中的成員每人均有任務職責、工作,並且利用各 小組使同學產生團隊意識,共同學習之教育目標。

3.正式競賽(Formal Competition)

運動最迷人的地方為比賽,比賽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增 進成就感,部分技能水準較低落的同學,對於競賽是敬而遠之,深怕會影 響到同學的成績,在班級中的競賽,以團隊小組參賽,就是要促使學生能 瞭解團隊的重要性,輸與贏對小組的成員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但是比賽過 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及享受比賽的節奏,同時若有機會得分是會增進自信

心及成就感的,不但可激起個人學習動機,也能加強各小組的學習態度。

心及成就感的,不但可激起個人學習動機,也能加強各小組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