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動機(motivation to learn)乃學生發現課業活動之意義與價值,

而嘗試驅策自己追求學術成長之傾向(朱敬先,1997)。然而在瞭解學習動 機前必須先瞭解何謂動機?林生傳(1994)認為動機從心理學的觀點為,

當個體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了需求(need)或驅動力(drive),就會使身 心失去平衡,而呈現緊張狀態,個體會朝向環境中有關的目標,開始持續 性的活動,以尋求有效滿足需求或抒發驅動力的途徑,直到目標達成。張 春興、林清山(1982)也提出認為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引起的活動,

並導致該種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一種內在歷程,而所謂的活動就是行為。

林生傳(1994)在其書中指出,針對動機作了五個特性:(一)動機決定增 強物;(二)動機解釋行為的目標導向;(三)動機決定活動的時間量;(四)

動機是手段也是目的;(五)動機絕非在真空中作用,因此,掌握學生學習 的動機對於體育教學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在活動課程裡,如何引起學 生的學習動機,使其針對該項單元目標或技能產生持續的活動,並達成目 標。對於動機的相關概念以下就幾點說明動機要點:

一、動機的性質

動機(motivation)是激發、引導及持續行為之一種內在狀態。並重 視三項基本問題(朱敬先,1997):(一)激發個體行為的初始原因為何?(二)

什麼原因使個體導向特定目標?(三)什麼原因支持個體達成該項目標?

而心理學家對動機的解釋有四個理論:(一)行為取向的動機論(Behavioral Approaches to Motivation),強調獎懲、增強、接近、模仿對學習的影響,

以激勵學生的外在動機。(二)人本取向的動機論(Humanistic Approaches to Motivation),強調個人自由、抉擇、自我決定及自我實現,重視內發 動機。(三)認知取向的動機論(Cognitive Approaches to Motivation),

以行為決定為思考(如信念、期望、目標、價值等),是主動的內在動機。

(四)社會學習取向的動機論(Social Learning Approaches to

Motivation),以為動機由兩種主要力量產生,即個體學習目標之期望及該 目標對他的價值,與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學者 Woolfolk (1995) 將行為 派、人本派、認知派及社會學習之動機理論,四者對動機定義、影響因素 之解釋,皆不相同,朱敬先在參考 Woolfolk 所提出動機理論後並將其內涵 提出下列說明,如下表 2-5。

表 2-5 四派動機理論比較

行為論 人本論 認知論 社會學習論

代表人物 Skinner Maslow Weiner Bandura

動機來源 外在增強 內在增強 內在增強 外在及內在增強

主要影響 原級與次級增 強物與懲罰者

自尊及自我 應驗需求

信念、成敗 歸因、期望

目標價值、達成目 標期望、自我效能

資料來源: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頁 343)。台北:五南。

二、動機的功能

有「動機」就會造就一股力量,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上時常會使用動 機,無非就是希望學生能有更好的學習態度。藉由動機的功能讓我們瞭解,

動機對於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多麼重要,張松禮(1968)指出動機的功 能有下列三種:

(一)增加行為的力量

缺乏動機的行為,大多無精打采,在教育上常利用各種的外部的刺激,

引起學習的動機,這些刺激最常見的就是獎懲、競爭、金錢等。這就是所 謂的外在動機。外在動機是能刺激行為的力量,刺激行為的進步,但往往 不能持久。在教育上應注意的是,培養學生對於學習活動的本身發生興趣,

或認清學習的目的,瞭解所學教材的價值,然後才能引起學習的動機,因 此,內在動機不僅可以刺激學生學習,也同時能夠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興 趣。

(二)決定行為的方向

動機正如興趣一樣,具有顯著的選擇性。動機能促此個人對於某些情 境產生反應,而對另外的情境則無。例如,一個人對歷史產生了動機,他 所注意的大部分均是與歷史有關的相關議題,對於,其他的領域則較無興 趣。也同時,與電視頻道或節目一樣,這個節目你有興趣,就會吸引著你 觀賞,當你轉台時,看到沒有興趣的節目,你會立即轉台,所以,動機與

興趣是密不可分的。

(三)指導行為

與動機選擇性密切相關的,是他們指導行為的作用。身體單單從事活 動還不夠,除非他的行為具有確定的目標,否則由動機所引起的及散發的 力量終屬無效。動機是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行為。一種是動機加力

(energizing)作用,一種是動機的引導(guiding)作用。前者刺激個體,

使之活動;後者決定行為所發生的適當行為。所以在我們感覺飢餓時,我 們會進食,這說明動機可以指導行為。

由上述文獻分析,可以瞭解動機的性質與功能,因此,當學習者對某 件事沒有興趣時候是很難引起他的學習動機的,就體育教學而言,活動設 計若不吸引學生或學生本身能力較差,這些原因都會降低學習者的學習態 度,也因此對於利用團隊小組的學習是刺激學生有動機的一種方式。

三、動機與目標及需求之關係

個人所追求目標之性質及其需求之層次,皆會影響動機,在教學的過 程中,教師應設定適切的目標,提升學生需求層次,建立價值觀念,適度 減少挫敗次數,並增加成功的機率,以增進學習動機。茲說明目標、動機、

需求之關係如下:

(一)目標與動機

Bandura (1986) 強調設定及達成目標之重要。而對目標類型對動機影

響及其教學應用有兩種:

1.目標類型(Types of Goals)的影響

一般在教學上常將目標分為兩種類型,一為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s),另一則為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s),前者指學生在乎他人的評 價,希望自己能夠在競賽或是考試中脫穎而出;後者只不斷改進所學,持 續所學,而非著重所犯錯誤或外在的表現。通常在設定學習目標時,旨在 尋求挑戰與持續,但也會考慮到難度;但在設定表現目標時,要避免冒險 與挑戰,且失敗時便會放棄(Dweck, 1986)。依據目前體育教學情形,教 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個別差異相當大,因而個別差異是會影響所設定目標 之類型。目標的型態會影響人的學習動機。因此目標應依照個別差異、難 度適當,在短期內可達成的,如此學習者能有效增進學習動機。

2.目標在教學上的應用

如果要使學生在課業上傾向學習目標的設定,那教師的教學目標務須 明確、特別、合理、具有適度的挑戰性,且短期內可達成。但仍須關心學 生的個別差異存在。目標設定是為了某領域的能力有所提升或改進。

(二)需求與動機(Needs and Motivation)

需求包含了心理、生理的需求,是一種剝奪狀態,可激勵個體採取行 動。人的需求很少能完全滿足但可不斷加以改善,在需求的激勵下,引發 行為,導向目標,以滿足其需求。而針對需求與動機有兩個理論基礎:

1.馬斯洛的需求階層論(Mallow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馬斯洛為普通心理學及動機心理學中相當具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並 提出以為人類具有需求階層(hierarchy of needs),Maslow (1970) 稱四 種低層次需求為匱乏需求,而這四個層次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尊嚴需求(esteem needs)。並指出若在這四個層次中未獲滿足,

則該動機會增強以尋找滿足之方法;若以滿足動機則因而減弱。而也同時 舉出三種高層次需求並稱為成長需求(growth needs),而此成長需求包 含:認知需求(needs to know and understand)、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s)、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而高層次的需求若獲得滿足,

則動機不會停止,且會增強尋找更大滿足。其相關需求層次如圖 2-7:

自我實現需求 自尊需求 愛與隸屬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圖 2-5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圖

2.成就動機理論(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每一個人對於成就都是有需求的,個人的成就需求方向不同,因而在 學校裡,有些學生的表現是相當積極的,有些則是應付了事,而學生的表 現差異為他們有不同的學習動機與興趣。成就動機就是把成就當作是人類 的一種需求,Atkinson (1964) 針對成就動機提出了四個觀點:

(1)個人對事、物、人都有一種追求成功的傾向,此種傾向可成為個 人的成就動機,而個人成就動機的強弱是從其經驗中學習得來。

(2)每個人遇到他所追求的相關事項時,有兩種性質相反的動機同時 發生;其一為追求成功,另一個避免失敗,形成一種矛盾的心理。

(3)個人成就動機的強弱,將決定於個人對面臨情境的認知。個人會 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並考慮到本身條件去評估成功率的大小,而在成敗 機會參半的情況下,追求成就的動機是最高的,因為具有挑戰性,同時又 有可能會失敗。

(4)成就動機的強弱與個人的人格特質有關。人格特質是左右成就動 機最關鍵的,因為如果人格特質是積極樂觀,那他的看法可能從成功的一 面去想。人格特質較為消極的人,則就會往失敗的一面去想,因此,積極 樂觀的人比較能接受較高難度挑戰,成就動機相對是較高的。

需求與動機,其實是很相像的,有需求自然會有動機,因此,學生在 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若能考量到學生的需求,且針對個別差異的問題進行

解決,使學生在經過學習歷程的過程中,培養其學習動機。使其能獲得教 材中所傳達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減少挫折感與焦慮感,避免過多的失敗造 成學習動機減低,另針對特殊需求的學生加以輔導,培養其克服困難之信 心,如此,學生在學習時表現的態度一定是相當高的。

四、班級結構與學習動機的關係

朱敬先(1997)指出班級教室乃是一種特別設置的教學情境所在。具

朱敬先(1997)指出班級教室乃是一種特別設置的教學情境所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