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合著活躍度分別對於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影響力之關係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三節 合著活躍度分別對於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影響力之關係

本研究以研究者曾跟多少人合作的角度,計算台師大學者的程度中心度

(Degree Centrality,以下簡稱 DC 值)作為該學者的「合著活躍度」指標,並探 討合著活躍度與學術生產力的關係,以及合著活躍度與學術影響力的關係,以下 分述研究結果。

一、 合著活躍度與學術生產力之關係

依據研究之需,分別檢視台師大 1990-2011、2001-2011、1990-2000 年所含 WoS 期刊論文,並計算這三個時間範圍所含文獻中的台師大學者「合著活躍度 指標 DC 值」和學者個人發表篇數,藉以檢測合著活躍度與學術生產力之關係。

而只要是時間範圍內的文章,其所包含的台師大學者皆會被計算「合著活躍度指 標 DC 值」和學者個人發表篇數;因此,不同時間範圍文獻中,被計算的台師大

72

學者人數會不相同,以下分別敘述三個年代範圍所涵文獻中的台師大學者數量:

1990-2011 共 2985 人、2001-2011 共 2533 人、1990-2000 共 635 人;然而,在利 用社會網絡分析軟體 UCINET 計算學者「合著活躍度指標 DC 值」時,有些學者 的名字因軟體無法辨識而呈現亂碼;因此,實際的三個年代範圍被計算到的台師 大學者人數分別如下:1990-2011 共 2454 人、2001-2011 共 2101 人、1990-2000 共 544 人。

研究發現,台師大學者於 1990-2011 年的 WoS 期刊論文合著網絡中,台師 大學者的「合著活躍度指標 DC 值」顯示集中於 1 至 8 人,最大值為 398 人;因 整體文獻超過 80%為 2001-2011 年的文獻,因此 2001-2011 年文獻的台師大學者

「合著活躍度指標 DC 值」分佈呈現與整體相似,最大值為 333 人;1990-2000 年集中於 1 至 6 人,最大值為 153 人,三個年代文獻範圍的的台師大學者 DC 值 分佈如圖 4-3-1 所示。觀察台師大整體 1990-2011 年「合著活躍度 DC 值」落於 前 1%高的學者皆來自理學院,大部分是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和物理系的學者。

而究竟曾與多人合著是否也會反映生產力的提升呢?本研究以斯皮爾曼等級 相關係數(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檢驗台師大學者的合著活躍度與 學術生產力之關係,依據 Portney 和 Watkins 對相關係數的說明而言,本研究結 果顯示不論是在整體 1990-2011 年、2001-2011 年、1990-2000 年皆呈現輕度相關,

相關係數依序為 0.471、0.446、0.489(數值皆介於 0.25~0.5),皆達.01 的顯著水 準;此和過去文獻以學者的「合著篇數」作為合著活躍指標與生產力間的相關結 果亦呼應。

73

圖 4-3-1 台師大WoS期刊論文合著網絡台師大學者DC值分佈

74

二、 合著活躍度與學術影響力之關係

為了探究合著活躍度高者是否也反映出高學術影響力,本研究將以台師大學 者的「合著活躍度指標 DC 值」與 h-index 進行相關分析。h-index 作為本研究學 者個人學術影響力指標,其定義為:某一位作者至少有 h 篇文獻各被引用至少 h 次,該 h 值即為 h-index。本研究以資料撈取時間 2012 年 8 月 28 日 Web of Science 中,代表每篇文獻被引用次數的「TC」欄位作為計算台師大學者 h-index 時,每 篇文章被引用次數之依據。

此外,依據研究之需,分別以 1990-2011、2001-2011、1990-2000 年所含文 獻,計算三個年代範圍所含文獻的作者中,屬台師大學者的「合著活躍度指標 DC 值」和 h-index,即只要是時間範圍內的文章,其所包含的台師大學者皆會被 計算「合著活躍度指標 DC 值」和 h-index。h-index 的計算是屬於持續累積的值,

且本研究皆以資料撈取時間 2012 年 8 月 28 日 Web of Science 中,代表每篇文獻 被引用次數的「TC」作為計算 h-index 之參考;因此,對於 1990-2000 年這一段 時間範圍止於 2000 年,與現今無聯繫的時間範圍,計算其 h-index 並非必要或合 適,故不特別說明 1990-2000 年文獻範圍之台師大學者 h-index 數值。

由於文章的被引用次數會影響 h-index 計算,而每篇文章的年齡也影響被引 用次數,故另外再計算 2007-2011 年文獻範圍內的台師大學者 h-index 數值,其 主要是用來和 2001-2011 年文獻範圍的學者 h-index 數值比對是否有引用期間

(citation window)的問題。

因此依據上述可知,有些學者可能於 2001 年後才開始有發表文章時,該學 者在 1990-2000 年的文獻範圍則不會被計算到「合著活躍度指標 DC 值」和 h-index,

故這四個時間範圍內的文獻中,被計算「合著活躍度指標 DC 值」和 h-index 的 台師大學者人數會不同。以下分別敘述四個年代範圍所涵文獻中的台師大學者數 量:1990-2011 共 2985 人、2001-2011 共 2533 人、1990-2000 共 635 人、2007-2011 共 1542 人;然而,在利用社會網絡分析軟體 UCINET 計算學者「合著活躍度指

75

標 DC 值」時,有些學者的名字因軟體無法辨識而呈現亂碼;因此,實際的四個 年代範圍被計算到的台師大學者人數分別如下:1990-2011 共 2454 人、2001-2011 共 2101 人、1990-2000 共 544 人、2007-2011 共 1501 人。

而在計算 2007-2011 年文獻範圍內的台師大學者 h-index 數值,和 2001-2011 年文獻範圍的學者 h-index 數值的比對時,本研究檢驗結果僅在獨立樣本無母數 資料分佈檢定呈現 h-index 數值分佈相同,而在獨立樣本中位數檢定和獨立樣本 曼惠特尼 U 檢定(Mann-Whitney U)皆不支持 h-index 數值分佈相同,表示本研 究 2001-2011 年的資料恐有引用區間問題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再將 2007-2011 年的文獻一同納入上述計算台師大學者「合著活躍度指標 DC 值」和 h-index 之 相關分析。

研究發現,台師大學者 h-index 大多數集中 0 至 3,尤其 h-index 為 1 的比例 明顯最高,僅少數的學者為高 h-index。1990-2011 年的資料顯示 h-index 最高值 為 26,在 2001-2011 年台師大學者 h-index 最高值為 25,而 2007-2011 年台師大 學者 h-index 最高值為 13,顯示引用期間(citation window)問題導致數值差距,

如圖 4-3-2 所示。台師大 1990-2011 年 WoS 期刊論文中,台師大學者 h-index 數 值落於前 1%高者,僅一位為教育學院學者,其他皆為理學院,近半數為化學系 學者,其次為物理系的學者。

76

圖 4-3-2 台師大WoS期刊論文學者h-index統計

以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檢驗台師大 學者的合著活躍度與學術影響力之關係,依據 Portney 和 Watkins 對相關係數的 說明而言,本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在整體 1990-2011、2007-2011、2001-2011、

1990-2000 年文獻範圍內所計算的學者「合著活躍度指標 DC 值」和 h-index 之間 相關係數,皆呈現輕度相關,相關係數依序為 0.468、0.492、0.473、0.470(數 值皆介於 0.25~0.5),皆達.01 的顯著水準。過去文獻以「文獻被引用次數」、「專 家審查」、「刊於學科領域核心期刊」作為文獻影響力或品質的指標;其研究結果 顯示學者合著能提升文獻的影響力;而本研究則以學者為核心,以 h-index 為學 術影響力指標,檢測出學者合著活躍度與學者個人影響力有相關。

綜合本研究結果,台師大文獻篇數呈現成長趨勢,且合著情形普遍,

1990-2011 年平均作者數為 3.9 人,大部分文章的作者數集中於 2-4 人,超過半 數的文獻以台師大學者為第一作者。從師大學者生產力分佈可知多數的學者發表 少篇文章,而僅少數為高生產力的學者;而台師大生產力主要來自於理學院,各 學院近幾年的文獻篇數陸續成長,大部分的學院跨校和跨國合著情形較多,同校 內的跨系合作情形較少;然而部分學院,如:社會科學學院、國際與僑教學院、

77

文學院仍較傾向獨自一人研究。而從台師大 1990-2011 年 WoS 期刊論文中可知,

台師大曾合著的國家共達 51 國,合著較密切的國家為美國、中國大陸、日本;

曾合著的機構共 1038 個機構,合著較密切的學校或機構包含:台灣大學、中研 院、清華大學。整體而言,台師大合著網絡與世界趨勢團隊導向(team-based)以 及跨機構(cross-institutional)相符,唯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需要再多努力。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