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學術生產力及學術合作社群關係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學術生產力及學術合作社群關係之探討"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陳 昭 珍 博士. 大學學術生產力及學術合作社群關係之探討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of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研究生:林 承 儀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一月.

(2) i.

(3) 謝辭 寫謝辭的這一刻內心充滿感動與感恩,回想起念研究所的過程中,我遇見很 多良師益友,伴我挫折,伴我成長,謝謝你們讓我堅持到這一刻。. 能順利完成論文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昭珍老師,謝謝 老師耐心的教導與鼓勵,在老師的身上讓我感受到對事物熱情積極的態度,謝謝 老師給予的研究指導與人生經驗。再來要感謝口試委員吉隆老師,被我一直巴著 問問題仍不厭其煩的給予指導;感謝口試委員牧群老師給予我研究上的提點與建 議。另外,感謝圖資所的老師們,在課堂授予我們豐富的知識並關心我們的生活, 也謝謝苑菁助教和奕翔助教協助我所上大小事,我很高興成為師大圖資所的一 員。. 感謝智惠主任在計畫上給予我幫助、謝謝一直被我打擾的順宏,協助我程式 工具的部分、謝謝逸茹學姊。還要非常謝謝所有參與台師大圖書館「臺師大學術 生產力及學術合作社群資料庫建置計畫」的人員,沒有你們就不會有今日的成果, 謝謝你們。. 朋友們的陪伴讓我的研究生生涯更溫馨更精采,大家一起學習、解決問題、 互相鼓勵、聊心事、出去玩等,好多回憶讓我回味無窮。感謝我的好友們:丘嬌、 惠愛、欣欣、文杰、麗婷、瑞庭學長、嘉飛學長、偲傑學姊、昭妍、依倩、呂腸、 枯阿夏、雅芳、香蕉哥哥、粥、洹洹、點點、阿敏,我要再說一次,我親愛的好 友們謝謝你們。. i.

(4) 親愛的家人是我永遠的後盾,感謝我最愛的家人,這一路上,我的快樂、沮 喪、焦躁、成就感等,爸爸、媽咪、姊姊通通全包了,謝謝你們總是體諒與陪伴 我,讓我有滿滿的能量再次振作。. 感謝一路上師長與親朋好友的相伴,因為受惠太多,感激太多了,也影響我 更能包容體諒事物,很謝謝大家。即將卸下二十幾年的學生身份,要學習的事情 還很多,加油!!. 承儀 2013/2/1. ii.

(5) 中文摘要 學術研究是大學的普世價值之一,也是國內外高等教育重要的評鑑項目。學 術研究需要合作,才能集眾人之力,有更好的表現,因此在學術界,合著論文的 現象非常普遍。過去有關學術合著研究大多以某主題或某學科為研究對象,很少 以整個大學的角度去探討大學及各學院系所教師學術合作情況。大學是高等教育 評量的單位,分析大學整體學術合作,可提供校方、教師或其他教學研究單位作 為檢視自我學術表現之評量參考。 本研究以台師大為例,利用書目計量及社會網絡分析兩種工具,分析台師大 師生 1990-2011 年發表在 Web of Science 收錄之期刊文章的合著現況及趨勢、 台師大的學術社會網絡、合著活躍度分別於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影響力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台師大 Web of Science 期刊論文數量呈現逐年成長且理學院為台 師大 Web of Science 期刊論文發表的主要族群。學術合著已普遍且為趨勢且台 師大合著模式主要傾向跨校合著;另外,合著活躍度分別於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影 響力皆為輕度正相關。藉由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提供其他教學或研究單 位分析大學學術研究網絡之參考,藉以協助學校掌握各院及各系所學術合作情況, 也可進行規劃協助系所教師進行跨校及跨國研究相關策略。. 關鍵字:學術合著、學術生產力、學術影響力、合著活躍度、社會網絡、書目計 量. iii.

(6) iv.

(7) Abstract Academic resear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iversit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Academic researcher needs to collaborate because it can make better performance in research. That’s why collabor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When discussing about research collaborations,w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based on subjects or a field. However, education evaluation evaluates academic research performances in terms of a whole university. Furthermore, analyzing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of a whole university is benefit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itution. Therefore, we represent collaboration in academic papers of Web of science(Wo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analyze publication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by applying several bibliometric and SNA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ademic productivity of NTNU is growing and academic co-authoring is common. Most of the productivity come from college of science. Additionally, author’s collaborative degree is concerned with productivity and impact.. Keywords: Academic co-authoring, Academic productivity, Academic Impact, Collaborative Degre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ibliometrics. v.

(8) vi.

(9)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大學評鑑與學術評鑑................................................................................ 7. 第二節. 學術表現與學術合作.............................................................................. 12. 第三節. 社會網絡分析概述..................................................................................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6. 第五節. 研究步驟..................................................................................................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1 第一節. 台師大師生近二十年學術生產力及學術合著發展現況及趨勢.......... 51. 第二節. 台師大師生學術合著之社會網絡.......................................................... 57. 第三節. 合著活躍度分別對於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影響力之關係......................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vii.

(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0.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82. 參考文獻...................................................................................................85 附錄. 93. 附錄一: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合著網絡之合著國家與機構篇數表 ............... 93 附錄二:台師大各學院系所參照表...................................................................... 95. viii.

(11) 表次. 表 2-2-1 單一作者文獻引用次數統計 .................................. 16 表 3-2-1 機構對應代碼表假設範例 .................................... 38 表 3-2-2 作者與對應機構代碼表假設範例 .............................. 39 表 3-4-1 研究問題與分析方法對應表 .................................. 48 表 4-1-1 各學院生產力與第一作者篇數對應表 .......................... 54 表 4-2-1 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文章平均作者數與作者平均產出文章數統計 .. 58 表 4-2-2 各學院 WoS 期刊論文文章平均作者數與作者平均產出文章數統計 .. 60 表 4-2-3 各學院 WoS 期刊論文合著模式特色 ............................ 67 表 4-2-4 各學院 WoS 期刊論文合著模式統計 ............................ 68. ix.

(12) x.

(13) 圖次. 圖 2-1 大學評鑑、學術評鑑、學術表現與研究產出之關係圖 .............................. 1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2 圖 3-2-1 人名權威介面截圖 ....................................................................................... 35 圖 3-2-2 系所機構權威介面截圖 ............................................................................... 36 圖 3-2-3 辨識文獻合著情形:跨國/跨校/校系所/同系所/單一作者 ...................... 37 圖 3-2-4 資料蒐集處理流程圖 1 ................................................................................ 41 圖 3-2-5 資料蒐集處理流程圖 2 ................................................................................ 42 圖 3-3 UCINET 第 6 版使用介面圖........................................................................... 46 圖 3-5 研究實施步驟流程圖 ...................................................................................... 50 圖 4-1-1 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歷年篇數 ................................................................ 52 圖 4-1-2 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文章篇數與作者數比例 ........................................ 53 圖 4-1-3 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歷年之文章平均作者數 ........................................ 53 圖 4-1-4 各學院 WoS 期刊論文歷年篇數 ................................................................ 55 圖 4-1-5 各學院 WoS 期刊論文歷年篇數:線性趨勢線 ........................................ 56 圖 4-1-6 台師大學者 WoS 期刊論文發表篇數分佈圖 ............................................ 57 圖 4-2-1 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歷年合作學校機構與合作國家數量 .................... 61 圖 4-2-2 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合著模式比例 ........................................................ 62 圖 4-2-3 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合著國家網絡圖 .................................................... 63 圖 4-2-4 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合著機構網絡圖 .................................................... 64 圖 4-2-5 台師大內部系所 WoS 期刊論文合著網絡圖 ............................................ 70 圖 4-3-1 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合著網絡台師大學者 DC 值分佈......................... 73 圖 4-3-2 台師大 WoS 期刊論文學者 h-index 統計 .................................................. 76. xi.

(14) xii.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國大專院校數量超過百所,是高密度大學的國家,大學教育在我國已可謂 是普及教育,然而若大學品質不佳,則為浪費國家資源與成為負擔,因此大學及 大學教師必需不斷向上提升,方能培育國家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為此,大學自訂 教師評鑑制度,從研究、教學、服務三個面向評鑑大學教師,其中研究比重最高; 此外教育部也委託高校評鑑中心定期進行系所評鑑及校務評鑑。系所評鑑項目包 含:系所目標特色、課程設計與教學、學生學習與事務、研究與專業表現、畢業 生表現;校務評鑑項目包含:學校自我定位、校務治理與經營、教學與學習資源、 績效與社會責任、持續改善與品質保證機制;此外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日, 「合作」是大學努力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學評鑑及研究經費補助的重要項目。 學術表現與國際學術合作是大學發展的重要方向,學術表現反映在學術生產 力與學術影響力上,而學術合作則反映在研究者合著發表論文上。我國各校學術 生 產 力與影響力主要 透過各校 系所被收錄 於國際權威資料庫 WoS(Web of Science)中的論文,並分析其被引用情形、及期刊的影響係數 IF(Impact Factor)、 研究者個人的 h-index 等,以計算各校與領域之學術表現。許多學者表示:高等 教育走向國際交流與學術合作是二十一世紀教育品質與競爭力提升的新趨勢(李 振清,2010)。大科學時代來臨,許多的科學研究需要多人共同合作,且往往需 要跨領域的知識(蔡明月、郭政遠,2009),而推動高等教育學術發展中,建立 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為主要關鍵,並需鼓勵學者在競爭環境中求合作(戚業國、 宋永剛,2004)。 而無論是因為大科學時代、國際觀或跨領域研究發展皆促使學術合作現象成 長。學術合作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是共同實驗、贊助支援研究、參與研討會或共 1.

(16) 同研究並發表等。而在眾多合作方式中有些可能只是對研究團隊或個人的資金、 設備贊助,並無實際一起參與研究。在過去學術合作研究中,有些透過共類 ( co-classification)、引文分析或合著分析探究學科間的互動;然而,共類 (co-classification) 、引文分析較適於在文獻上進行跨學科的認知層面分析,而合 著者的分析則為跨系所、跨校、跨國的具體實踐,且學術合著是直接共同研究並 具深度的學術合作表現。 學術合著的議題亦可延伸探討學術影響力與生產力,過去研究紛紛指出合著 對學術影響力與生產力有正面影響。在衡量文章品質或影響力時,大多藉由專家 審查或文獻被引用次數作為依據,由於專家審查難免主觀,故量化指標的需求因 應而生。自 2005 年物理學家 Hirsch 提出 h-index 後,文獻計量指標相關研究如 雨後春筍紛紛興起,h-index 也被廣泛應用,作為評量機構或個人影響力的工具。 過去研究多半為分析學者合著的「文獻篇數」,來定義該學者是否為「合著 活躍者」 ,少以研究者曾跟多少人合作的角度,來定義其「合著活躍度」 ,以及分 析學者所建立的學術社會網絡。而若如過去文獻所表示「合著有助於文獻數量與 品質提升」,那麼學者的「合著活躍度」是否也分別與學術生產力和影響力提升 有關係呢? 此外,有關學術合著的研究很多,然而過去有關學術合著之研究,大 多以某主題或某學科為研究對象,很少以整個大學為單位,去探討大學及各學院 學者的學術合作情況。大學是高等教育評量的單位,分析大學整體學術合作,有 助於大學掌握本身學術研究的發展情況,並規劃更好的策略協助教師進行學術合 作。近年來由於社會網路分析工具(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簡稱 SNA)的發展, 使得應用 SNA 於學術合著的相關研究才逐漸加多。利用 SNA 工具,我們可以分 析某學者曾與多少人合著過,分析該學者曾與哪些人、哪些單位、哪些國家的學 者合作過,並以程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 簡稱 DC)計算該學者的合著活 躍度,瞭解學者所建立的學術社會網絡。因此,本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 下簡稱台師大)為例,採用書目計量及社會網絡分析兩種工具,分析台師大師生 2.

(17) 近二十年出版在 SCI、SSCI、及 A&HCI 收錄之期刊文章的合著現況、趨勢,並 藉由社會網路分析工具與統計軟體,分析合著活躍度與學術生產力間的關係,還 有合著活躍度與學術影響力間的關係,此分析模式也可供其他學校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文主要以台師大為例,並以書目計量和社會網絡分析法來探討大學的學術 生產力與合作社群,以及合著活躍度分別在大學學術生產力與學術影響力的關係。 藉由蒐集台師大的老師與學生發表於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簡稱 SCIE)、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 SSCI)和藝術人文引文索引(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簡稱 A&HCI) 的文獻作為研究資料來源。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詳述如下: 一、 了解台師大師生近二十年學術生產力及學術合著發展現況及趨勢。 二、 分析台師大師生學術合著之社會網絡。 三、 探討合著活躍度分別對於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影響力之關係。.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擬定研究問題詳述如下: 一、 了解台師大師生近二十年學術生產力及學術合著發展現況及趨勢。 (一) 台師大各學科領域近二十年的學術生產力概況為何? (二) 台師大各學科領域合著趨勢在近二十年的發展情形為何? 二、 分析台師大師生學術合著之社會網絡。 (一) 不同學科領域的合著模式為何?何種學科偏向單獨研究或傾向團隊合 作? (二) 台師大學科領域的跨系所、跨校或跨國合著情形為何?. 3.

(18) 三、 探討合著活躍度分別於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影響力之關係。 (一) 合著活躍度對學術生產力是否有關? (二) 合著活躍度對學術影響力是否有關?.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學術合著 關於學術合著一詞,其他相關詞彙包含:學術合作、Research collaboration、 scholar collaboration、Academic collaboration、coauthorship(蔡明月、郭政遠, 2009;Katz & Martin, 1997;Franceschet & Costantini, 2010;Johri, Ramage, McFarland & Jurafsky, 2011;Newman, 2004)。 學術合著指一篇文章的共同作者是指至少有兩位以上(包含兩位)作者,而 基於此種合著網路(coauthorship network)可作為「共同研究、合作(collaborations)」 關係的表達(Newman, 2004),故其也反映個人與社會群體間的合作關係(Egghe, 1991)。 然而,部分文獻亦指出:有些研究社群在發表文章時採取輪流掛名的方式, 即使有研究者沒有參與該研究,但也有可能會被列入合著作者群當中(Hart, 2000)。此現象不在本文檢驗或討論範圍,本研究僅針對「每篇文獻所標示的作 者即為該文獻的合著群體」作為作者的學術合著依據。. 二、社會網絡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社會網絡分析關注於社會個體間的關聯(relationships)以及關聯與其他關 聯間的關係(劉軍,2009;Haythornthwaite, 1996) 。一般在探討社會網絡資料主 要有兩種形式,一為中心網(ego-centered or personal networks),另一為整體網 4.

(19) (Complete network or Whole network)。前者資料蒐集的範圍是依據某中心行動 者(actor)和與該中心行動者直接有關聯關係的其他行動者;後者資料蒐集範圍 是整個群體中的行動者間的所有關聯(Van Duijn & Vermunt, 2006) 。本研究將以 社會網絡分析當中的「整體網(Complete network or Whole network)」概念,探 討台師大學術網絡社群。. 三、合著模式 據 Beaver 所言,合著模式包含:跨國、跨校、跨系所、同系所等(Beaver, 2001)。 藉由觀察不同系所合作可略觀學科跨領域。而跨領域研究是一種研究模式,該研 究模式是由群體或個人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學科知識整合,包含:資訊、資料、 科技、工具、觀點等整合,即為跨領域研究(Porter, Roessner, Cohen & Perreault, 2006)。跨領域合作的成員間具專長背景異質性,彼此有互補的技能且建構在技 能與知識的基礎之上而合作(唐玄輝、林穎謙,2011)。然而學科間關聯性使的 區辨跨領域界線模糊,故本研究主要從文獻的作者群探究合著模式,即:跨系所、 跨校或跨國的合著,藉由跨系所或許亦可作為觀察跨領域情形的參考。以下為本 研究合著模式操作型定義。 基於上述,本研究之研究問題中所提及的「跨系所、跨校或跨國合著」在此 須先聲明同一系所視為同一單位,例如:台師大教育學系和台師大教育學研究所 皆視為同一個單位,本研究將「跨系所」定義為同校不同系所合著,例如:台師 大物理系和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合著;「跨校」定義為同國家不同學校系所合著, 例如:台灣大學物理系和台師大物理系合著、長庚醫院和台師大化學系合著、交 通大學學者與台師大學者合著等;「跨國」定義為文章合著者中包含非台灣的國 家則視為跨國合著。因此,若文章為跨國合著其也是跨校跨系所合著,但在跨校 跨系所合著計算中不重複計算;同理,若為跨校文章則其也為跨系所合著,但在 跨系所合著計算中亦不重複計算。 5.

(20) 四、合著活躍度 以研究者曾跟多少人合作的角度,來定義其「合著活躍度」,此藉由社會網 絡分析中絕對程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 簡稱 DC)的概念方法,計算台師 大各個研究者的「合著活躍度」。. 6.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以台師大合著網絡為例子,並以書目計量和社會網絡分析法來探 討大學的學術生產力與合作社群,及學術合著對大學學術生產力及學術影響力的 關係。依據本研究主題,本章以大學評鑑與學術評鑑、學術表現與學術合作、社 會網路分析應用,三部分進行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大學評鑑與學術評鑑 由於工業革命與全球民主化影響,人民有求新知的訴求,促使大學教育漸漸 從菁英培養走向普及教育。我國幾十年來廣設大學過程中,許多大學皆以綜合型 大學為辦學目標,各公立大學希冀取得教育部各方面同等補助,此也使補助每所 學校的資源因而縮水,也因現代大學走向市場化發展,大學劇增及有限的經費下, 產生大學學術評鑑與退場機制(劉兆漢,2003;王梅玲,2005)。 過去文獻對於「評鑑」相關用詞有混用情形,如:大學評鑑、學術評鑑等, 在此作一澄清。大學評鑑的重點不僅限於研究,還包含教學與服務、校務行政等 (黃慕萱、張郁蔚,2006) 。大學評鑑的目的在於提升大專院校教育、教學研究, 服務品質,也能檢視系 所 與 學 校 發 展 目 標 一 致 , 並 促 使 大 學 重 新 思 考 定 位 ( 周昌弘,2009); 而學術評鑑目的依據具全球公信力的英國大學研究評 鑑(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簡稱 RAE)所示主要在於,維持與提升大學 研 究 的 強 度 與 國 際 競 爭 力 , 使 大 學 研 究 品 質 達 到 「 智 識 卓 越 (Intellectual Excellence)」(蔡明月,2005)。以下探討國內外大學評鑑與學術評鑑。 (一) 國外情況 國外大學評鑑以日本與美國為例;日本於 2004 年通過新版「學校 教育法」,規定大學有受評鑑的義務,且應以七年為評鑑循環,評鑑機 構有三,即:「大學評價、學位授與機構」、「大學基準協會」、「日本高 7.

(22) 等教育評鑑機構」 ,以下分別述之: 「大學評價、學位授與機構 (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Academic Degrees and University Evaluation, 簡 稱 NIAD-UE)」評鑑項目包含:學校目標、教學與研究架構、師資、招生 情況、學術研究計畫、績效表現、學生資源服務、內部品質管理、財政 管理(NIAD-UE, 2012) 。 「大學基準協會(Japan University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 簡稱 JUAA)」其目標為評估高等教育並強化學術國際化與 品質,評鑑分為一般綜合大學、初級學院、法律學院、商業管理學院、 公共行政學院和公共衛生學院,而評鑑的標準項目以一般綜合大學為例 包含:辦學使命與目標、教學與研究架構、師資組成與架構、教育計畫 與教學成果、招生情況、學生資源服務、教學與研究環境、社會合作與 貢獻、行政與財政管理、內部整體品質(陳曼玲,2007;JUAA, 2012)。 而 「 日 本 高 等 教 育 評 鑑 機 構 ( Japan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簡稱 JIHEE)」評量要點包含:各大專院校的辦學原則使命 與目標、教育和研究組織的結構與組織間的聯繫、教育目標反映課程教 學、提供學生多元合適的服務,包含在學資源與畢業生就業資源協助、 師資專業與完備、校內行政人員工作效能與行政管理制度對教學和研究 支持、校內自治管理助實現大學目標與有效運作並能自我評估以利改善 進步、財政資源有效合理使用與開發挖掘外部資金、教學資源充足、教 育與研究環境、對社會的貢獻與和企業及其他大學的互動、公平且適當 具組織倫理與社會責任(JIHEE, 2008) 。而美國的大學評鑑主要採認可 制,主要由政府部門的全國機構品質與整合諮議委員會(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Integrity, 簡稱 NACIQI) 及 私 部 門 的 高 等 教 育 認 可 審 議 會 (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簡稱 CHEA)負責處理認可機構事宜,其中 CHEA 更是 認可制度的核心,而其在考核欲申請做為認可機構的評量要點包含:能 8.

(23) 否維護學術品質把關、有一致的標準且有效傳達教育成效、該機構的專 業性。而在 CHEA 認可的機構又可分為區域性認可機構和專業性認可 機構,而所謂區域性認可機構可經由各區域組成的大學校院協會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作為大學認證評鑑機構,各區域 大學校院協會為了把關各大學的學術品質與績效,皆訂定準則對各大學 進行評鑑。知名的認可機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依辦學宗旨與區域性先將大專院校分類後再進行評鑑,而依據 2011 年該機構公布的「World's Best Universities: Top 400」報導所顯示 其評鑑指標包含:學術聲望、教師與學生素質、國際師資、國際學生、 教師文獻被引用情況(王保進,2006;李勝富,2012;US News & World Report, 2012)。 國 外 學 術 評 鑑 情 況 , 以 下 以 知 名 的 英 國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簡稱 RAE)和美國終 身 教 職 制 度 ( Academic Tenure System) 分 述之。全球公認具公信力且富盛名的英國大學研究評鑑(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簡稱 RAE)其評鑑結果將作為政府補助大學之依 據,考核要點乃針對研究品質,透過專家同儕評鑑(Expert Peer Review) 方式給決審查結果。評鑑結果由原本的七個等級,分別為:「5*:表研 究品質一半以上達國際卓越,其餘達到國內卓越水準」、「5:表研究 品質有一半達國際卓越,其餘達到國內卓越」、「4:表幾乎所有研究 品質都達國內卓越,某些研究有證據證明有達國際卓越」、「3a:表三 分之二研究品質達國內卓越,部份研究能看出國際卓越的證據」 、 「3b: 表超過半數研究品質達國內卓越」 、 「2:表一半研究品質達國內卓越」、 「1:表沒有或幾乎沒有任何研究品質達國內卓越」,在 2008 年改為四 個等級,分別為:「4*:表研究品質在原創性、重要性、精確性達世界 領導地位」、「3*:表研究品質在原創性、重要性、精確性在國際表現 9.

(24) 優秀」、「2*:表研究品質在原創性、重要性、精確性達國際認可」、 「1*:表研究品質在原創性、重要性、精確性達國家認可」,而另外 「Unclassified:表研究品質在國內水平之下或受評單位不符 RAE」。 然而,在該制度下有些機構取巧,以降低呈報受評教師人數,以閃避審 查結果不佳的情況,此也致於 2008 年後英國學術評鑑從原本的專家同 儕評鑑改以研究成果計算公式所取代(RAE2008, 2009;王梅玲,2005; 符碧真,2005;楊瑩,2006;楊瑩,2008)。即便制度變遷,亦可見英 國學術評鑑重視研究的創新、重要性、精確度與國際化水準。另外,美 國終 身 教 職 制 度 (Academic Tenure System)主要從教學、研究與服 務面向評判大學教師教職權,包含了獲得終身制(tenured)、任期制 (untenured)、試用制(non-tenure-track),而 Post-Tenure Review 是針 對已取得終身教職的教師繼續進行教學、研究與服務面向評鑑,以確保 資深教師在三方面的長久品質;取得終身職的教授每五至七年需提出針 對教學成效、研究成果、服務績效三面向的報告,且須自訂未來幾年的 研究發展目標與項目。研究評核乃透過專家審查受評學者的期刊論文、 會議論文、專書,而期刊論文又是當中主要的參考項目,期刊論文需盡 量發表在高排名的期刊,如 ACM 和 IEEE,且期刊中的作者順序、研 究成果具創新以及研究經費與研究執行的完成度都是專家在研究面向 的重要評量指標(史美瑤,2009;Batterbury, 2008; Irwin, 2003)。. (二) 國內情況 依據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網可知,大學評鑑包含系所評鑑、校務 評鑑及學術評鑑(又為研究評鑑)。而系所評鑑的評鑑項目包含:系所 目標特色、課程設計與教學、學生學習與事務、研究與專業表現、畢業 生表現;校務評鑑項目包含:學校自我定位、校務治理與經營、教學與 10.

(25) 學習資源、績效與社會責任、持續改善與品質保證機制;此外基於全球 化競爭,學術評鑑相當重視國際合作與國際權威期刊發表。其中學術評 鑑反映學術表現被視為大學評鑑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學術評鑑則為檢視 研究人員研究產出(出版品)的品質、研究活動及與研究成果所帶來的 成效;學術評鑑最核心的部分在於學者的研究產出(出版品),因學者 的獎項、頭銜、受邀至國內外會議發表演說或專業團體成員等乃是基於 學者的研究出版品之品質與評價;而大學評鑑、學術評鑑、學術表現與 研究產出間的關係如圖 2-1 所示(黃慕萱、張郁蔚,2006)。而一般學 術評鑑方式包含:同儕審查(peer review)及書目計量(bibliometrics), 前者為質性的專家評鑑,後者為量化分析(黃慕萱,2008)。此外,從 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的學術評鑑項目亦可反映對研究出版品的重視, 其評鑑項目包含:國際活動與交流、期刊論文統計、大學產學合作績效、 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WOS (Web of Science)論文統計等。. 大學評鑑 學術評鑑 學術表現. 研究產出 (出版品). 圖 2-1 大學評鑑、學術評鑑、學術表現與研究產出之關係圖 參考來源:黃慕萱、張郁蔚(2006) 。人文社會學者學術評鑑指標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4(1/2), 17-47。. 11.

(26) 我國學術研究風氣漸盛,研究產出倍增,在國際期刊發表量也漸漸增加,而 教授升等、研究獎勵與大學評鑑也多以國際期刊論文數量作為重要評鑑指標之一 (楊深坑、鄭勝耀、馬信行、黃慕萱、謝伸裕、楊正誠,2007);據評鑑雙月刊 第三十二期專訪紀錄國立中興大學蕭介夫校長對於大 學 評 鑑 相 關 議 題 的 看 法,蕭 校 長 表 示 評 鑑 因 慎 選 合 適 委 員 甚 至 應 有 部 分 國 際 委 員,避 免 人 情 因 素 干 擾,我 國 大 學 與 學 術 評 鑑 仍 有 待 改 善 努 力 之 處(陳曼玲, 2011)。 綜觀國內外評鑑相關文獻可知,學術研究表現為普世對於大學的期許且亦是 大學發展重點;而對於學術研究的評鑑重點包含:學術質量表現(如:研究產出 於國內外期刊發表的數量、發表於國際品質高排名期刊的數量、文獻被引用情況、 研究的創新性、研究貢獻與重要性、研究精確度、研究達國際水準)、大學與教 師學術聲望、大學產學與國際合作績效。綜合上述可知學術表現與合作在大學發 展的重要性,本文於下節探討之。. 第二節 學術表現與學術合作 一、學術表現 學術表現被視為評鑑大學學術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而研究產出(出版品) 乃是學術表現最主要之體現,透過學者的研究產出可以從量與質的觀點,了解並 反映學術生產力與學術影響力。而國立台南大學報導第六十七期記錄了由台灣師 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陳昭珍教授講授學術傳播與學術評鑑主 題一文指出,學術生產力的驅動力為學術評鑑(謝育明,2008)。台灣評鑑協會 中的評鑑新聞表示:學術影響力能夠帶動時代思潮,提升國家競爭力。 12.

(27) 學術生產力與影響力相關研究與引文分析息息相關。引文分析相關研究發展 至今,顯示為了提高學術研究說服力與建立作者的信用,引用文獻為學術研究不 可缺少的部分,而也促使的文獻計量指標發展(楊美華、劉家寶,2004) 。 藉由 透過引文概念發展指標來衡量學者個人或教育組織的學術表現,如:2005 年 Hirsch 提出 h-index,爾後亦有學者針對 h-index 相繼提出改良計算方式。關於文 獻計量指標發展以下詳述之。 文獻計量指標發展可述之於美國加州大學物理系教授 Hirsch 利用文章數量 和被引次數設計出評價科學家個人學術績效的指標,於 2005 年提出 h-index(赫 式索引值),且被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採用。h-index 優點在於:可消除極端值 影響、文獻質與量兼顧考量、數學計算簡易明瞭、可用於任何形式的產出物;而 該指標劣勢則為:該值必為整數,若有同分情形難區分上下、對於在質或量表現 特殊優異者難以辨識、h-index 是長期文章質量的考量,故不利於新手研究人員、 指標應該隨著研究人員的績效表現而有所變動,h-index 只會停滯或成長,不會 下降,且,h-index 越大,h 指數要上升,文章要累績引文必須越多,導致需要的 時間也越長,故顯示 h-index 缺乏靈敏度,基於 h-index 的優劣勢考量,後續陸 續有其他研究者提出改良指標,包含:g-index、A-index、R-index、AR-index 等。 g-index 和 A-index 是對於 h-index 未考量 h-index 劃定範圍內文章的精確被引次 數的不足做修正,R-index 克服 h-index 同分區分度與靈敏度問題、AR-index 基 於 R-index 基礎再克服 h-index 只升不降的問題。以下詳述各文獻計量指標計算 方式(Hirsch, 2005;JIN , Ronald & Leo, 2007;金碧輝、Ronald,2007;黃慕萱, 2008;Ronald, 2008)。 (一) h-index(赫式索引值) 由美國加州大學物理系教授 HirschJ. E.於 2005 年提出,一位作者的 h-index 計算方式為:該作者至少有 h 篇文獻被引用至少 h 次。h 值越 高,表作者出版多且多被引用的文獻(Hirsch, 2005)。 13.

(28) 舉例:若某一作者的 h- index 為 5,代表該作者至少有 5 篇文獻至少被 引用 5 次,也就是該作者其餘文獻被引用數皆等於和小於 5 次(邵婉 卿,2010)。 (二) g‐index 由比利時科學計量學家Egghe提出,其計算方式:先依照各篇文獻各被 引用次數多至寡排序,前g篇論文擁有g2次或以上的被引總數值,則取 得g值(Egghe, 2006)。 舉例:若某一作者的g‐index為10,則表示他個別文獻被引用次數最多 的前10筆,總共被引用100次或以上。 (三) A‐index(A指數) 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金碧輝(Jin B H.)提出,其計算方式: 指 h-index 劃定的範圍內的文章被引用總和除以 h 值,亦即前 H 篇文 章的平均被引次數(JIN , Ronald & Leo, 2007)。 舉例:某一作者的h- index為5,則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5筆的被引數 加總再除以5,則得A值。公式如下,citj表示h-index劃定的範圍內第j 篇文章的被引次數:. (四) R-index(R指數) 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金碧輝(Jin B H.)提出,計算方式是: 指h-index劃定的範圍內,各文章被引次數總和後的平方根(金碧輝、 Ronald,2007)。 舉例:某一作者的h- index為5,則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5筆的被引數 加總後的平方根,則得R值。公式如下,citj表示h-index劃定的範圍內 第j篇文章的被引次數: 14.

(29) (五) AR-index(AR指數) 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金碧輝(Jin B H.)提出,AR指数計算方 式是:h-index劃定的範圍內,每篇文章的被引用次數除以文章發表年 齡(以年為單位)總和後的平方根(金碧輝、Ronald,2007)。 舉例:某一作者的h- index為5,則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5筆,將這5 筆每筆的被引數除以文章發表年齡加總後的平方根,則得AR值。公式 如下,citj表示h-index劃定的範圍內第j篇文章的被引次數,aj表示文章 j的發表年齡(以年為單位):. 以下表2-2-1為例,計算h-index、g‐index、A‐index、R-index(AR-index需要 文章發表年齡,故下表2-2-1無法計算):. 15.

(30) 表 2-2-1 單一作者文獻引用次數統計(來源:Egghe, 2006). 則可得:h- index:13、g‐index:19、A‐index:307/13≒23.615、R-index:√307 ≒17.52。 過去研究在探討學術指標應用學術表現之相關文獻如:杜立翔於 2011 年利 用 g-index 發掘研究領域中具有影響力的期刊與學者(杜立翔,2011) 、黃慕萱利 用 h-index 應用在大學層級的學術評鑑(黃慕萱,2008)、吳孟瑾運用各大學的 h-index、被引次數分析、80/20 法則、普萊斯平方根定律(Price square root law) 探討各校被引用次數分佈情形,以及了解各校學術學術文獻影響力(吳孟瑾, 2007) 、黃慕萱與紀佩珊於 2008 年運用 h‐index、g‐index、A‐index 探討大學學術 評估(黃慕萱、紀佩珊,2008)、Braun 等人把 h‐index 用在期刊並將期刊做評 比(Braun , Glänzel, & Schubert , 2006)、h-index 在三個資料庫(即:WoS、Scopus、 Google Scholar)高被引學者的數值比較(ILAN, 2008)、Bornmann 等人比較多種 學術指標並透過指數尺度轉換、因素分析、多因子 Logistic 迴歸分析,來找出適 用於評估科學家產能與影響力的指標(Bornmann , Mutz , Daniel ,2008)。學術評鑑 文獻計量指標不斷發展,不論是改善前人的指標抑或創造全新指標,而時至今日 16.

(31) 仍尚未出現一個完整且獲得全面認同的指標。. 二、學術合作 學術合作是指研究人員一起工作以達成產生新的知識之共同目標(Katz & Martin, 1997) ,而當研究人員們共同具名,合作出版一篇學術文獻則為合著關係 (Huang & Huang, 2006)。 Beaver 指出傳統的合作模式是由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人或實驗室合作,有時研 究者會輪流掛名第一作者,有的研究團隊是由一個主要研究者或領導人去帶領或 指導其他成員。合作不僅可以是教導學生的師生合作、也可能是同行間的合作, 甚至是跨領域、跨國家的合作(Beaver, 2001)。以下整理 Beaver 提出合作的優缺 點: (一) 優點 1.. 更有效率,且有益於合作組織(實驗室)受到更多資金的支持。. 2.. 多人任務分工,速度快。. 3.. 提高研究能見度,與專家、高知名度者合作,較易於發表。. 4.. 研究者間意見交流,互相學習,特過彼此討論可能激發出創新想法。. 5.. 增加研究準確度,研究者彼此可以檢驗,使的錯誤或有問題的部分更 容易被發現改進。. (二) 缺點 1.. 相較於單一作者,多人合作的情況可能導致每個研究者的貢獻彼此瓜 分或降低每個研究者被注意到的情況。也就是每個研究者被隱沒在其 他研究者之中(Individuals’ invisibility)。. 2.. 合作研究可以是專家間運用彼此資源共同合作或提攜後輩,但也有可 能是形成研究社群封閉或私有化。. 17.

(32) 此外,Hart 根據於 1997-1998 出現在 C&RL(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和 JAL(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關於「學術圖書館學」文獻中有與他人 合著的作者進行問卷調查,藉以了解作者對於合著過程的看法。其研究結果顯示: 作者認為合著好處的前三名為:可提升文章品質、有效發揮彼此的專業、彼此能 激發有價值的想法;另外,合著作者間的「同儕關係 collegial」、「導師關係 mentoring」 、 「直接指導關係 directing」三種關係中,大多數的作者較偏好「同儕 關係 collegial」來與他人維持合作關係(Hart, 2000)。據 2010 年 Franceschet & Costantini 針對學術合作與影響力和品質關係的一項研究指出:合著研究的優勢 在於:任務分工、能力意見分享;然而也有些不便,如:學者可能對整體研究缺 乏全盤了解,而產生融合問題(Franceschet & Costantini, 2010)。而 2011 年卓正 中探討中國大陸合作發表學術文章狀況並以中國科技統計年鑒(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和科學引證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作為蒐集資料來源。其研究顯示學術合作能使學者交流專業知 識並藉以產生知識外溢效果,以達改進並提升學者的研究技能與知能的益處,且 國際間的學術合作更能產出更高品質的文章(卓正中,2011)。綜合上述可知, 學術合作能促使研究者間知識意見交流,並激發創新或有價值的想法,也使整個 研究流程更有效率更快速,且能夠提升文章品質;然而,學術合作也可能導致每 個研究者被隱沒在眾多研究者之中,研究者間也可能對整體研究缺乏全盤了解, 而產生融合問題。 學術合著為學術合作的表現形式之一,關於學術合著相關議題過去文獻使用 的研究方法包含:書目計量、社會網絡分析或研發新的指標或方法;另外,榮先 乾與覃桃於 2010 年的研究表示,學術合著相關研究在國內外多數是針對自然科 學領域,如:生命科學、物理、化學、電腦科學等,進行合著網路分析(榮先乾、 覃桃,2010)。學術合著相關研究以下詳述之。 Ding 等人運用書目計量法針對 1987 到 1997 年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18.

(33) 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資訊檢索主題的 學術合著進行探討,並藉以了解合著人數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合著文章與期刊關 係、國際間的合著情形。研究發現學術合著有漸增趨勢,在合著文章中,兩位作 者和三位作者加起來已占合著文章的 81%。在資訊檢索議題的文章中,非單一作 者比單一作者更易於出版在資訊檢索的核心期刊。而地理位置為資訊檢索主題中 國際合作重要的影響因子,相距越遠合作越困難(Ding, Foo & Chowdhury, 1999)。 Harande 探討在科技領域中的高生產力作者是否如科學領域有活躍的學術合 著關係。蒐集 Current Technology Index (CTI) 從 1993 至 1995 年科技文獻,並從 中選出 26 位最具生產力的作者,和 26 位最具活躍合著(most collaborative)的作者, 並利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檢測生產力 排名和合著率排名。研究發現科技文獻合著的情況很低(平均文章合作人數約 1.2 人)其仍舊傾向於單一作者獨立研究的領域,但在檢測「較具生產力的作者 其合著情形較活躍」顯示正相關(Harande, 2001)。 傅雅秀利用書目計量法,探究生命科學領域的合作研究情形,藉以了解期刊 影響係數之高低與合著人數間的關係,和合著人數與文獻被引次數多寡的關係。 該研究針對生命科學領域蒐集 Web of Science 和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資料庫 中 320 篇文獻進行學術合著分析,其結果表示合著人數大約在 10 人以下,而合 著作者數和期刊影響力與文章被引用次數皆不相關(傅雅秀,2002)。 蔡明月與郭政遠利用書目計量法探討 1989-2008 年台灣、香港、大陸在工程 學領域的文獻合著情形。在工程學當中的免疫生物醫學工程與環境工程是兩岸三 地合著產量最高的學科,且在工程學領域中,大部分學科的合著文獻比單一作者 多,少部分學科單一作者較多者為土木、地質、航海與工業工程。此外,兩岸三 地合著文章的被引用次數較單一作者文章高。而台灣合著文章平均被引數為 4.39, 單一作者文章平均被引數為 3.41;香港合著文章平均被引數為 5.17,單一作者文 19.

(34) 章平均被引數為 4.61;大陸合著文章平均被引數為 3.3,單一作者文章平均被引 數為 3.16。然而,在工程學領域中並非所有學科皆為合著文章被引次數皆比單一 作者文章高,以台灣為例:環境工程、海洋工程、工業工程和石油工程為單一作 者文章被引次數較高(蔡明月、郭政遠,2009)。 Newman利用社會網絡分析中的成分(Component) 、最短路徑(shortest paths)、 合著關係視覺化及統計合作者文獻權重分配等方式,分析自然科學學者之社會網 絡,結果顯示:生物、物理、數學三學科的學者皆傾向與他人合著,物理和數學 領域的合著人數為2-3人,而生物合著人數為3-4人。三門學科中,生物的最大成 分(Largest Component)為92%,表示該學科中92%的學者(節點)能相互連通, 平均學者間的網絡距離為4.6,而物理與數學的最大成分(Largest Component) 分別為82%和85%,平均學者間的網絡距離分別為5.9和7.6。此外,在衡量兩位 作者間的合作關係強度則是藉由兩兩作者文獻比例分配,即:若一篇文章有N位 作者,則該文獻在這N位作者中任意兩者之間的權重為1/N-1,而兩位作者間的合 作關係強度則為計算共同文獻上述比例之總和(Newman, 2004)。 Liu等人,透過「ACM和IEEE」及「ACM和IEEE數位圖書館研討會」等文 獻並運用社會網絡分析,設計AuthorRank作為作者在合著網路中的地位數值,以 探究數位圖書館此研究社群中的合著結構模式。其研究結果顯示合著網路中作者 個人的生產情形95%的作者約2-3篇。而最密集合作的作者群,多來自同一機構 或一起合作某些計畫。另外,非所有作者會直接去與具有「well-connected」的作 者連接,反而顯示有些著名教授的研究助理占有很高的連結權重(Liu, Bollen, Nelson & Van de Sompel, 2005)。 黃心怡利用以社會網絡分析與問卷調查,討論跨組織合作研究是否有利於獲 得外部資源的交流。其研究發現CMC並未增加IPv6合作團隊中個人互動網絡向 外延伸的機會,每個研究者仍大部分只與自己同機構的合作伙伴接觸,且資歷越 高的研究者,將越容易成為網絡中的中介角色。此外,越是熟悉的網絡,其實不 20.

(35) 論是哪一種訊息,專業程度由低到高,都越容易被傳遞與交流(黃心怡,2007)。 袁大鈺與唐牧群於2010年運用書目耦合、書目計量學與社會網絡分析,探討 學術社群(即: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 的智識網絡。該研究針對61名STS成員發表之文獻先以書目耦合與作者共被引方 式取得該社群的智識關係矩陣後,再將關係矩陣用社會網絡分析。研究顯示少數 核心人物發揮凝聚網絡的影響力,而社群智識活動並非僅限於相同學科背景,其 主要建立在研究主題和議題上(袁大鈺、唐牧群,2010)。 張郁蔚利用書目計量和社會網絡分析法探討1962年至2009年WOS中SSCI、 SCIE、A&HCI三大資料庫中有關「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兩個主題文獻的 論文數量分佈及趨勢、作者數量、高生產力作者、中心作者、論文學科分佈、 作者間跨國合作情形,和高被引論文等,並比較二個主題論文特性。研究發現兩 者主題的合著文獻數量自1991年後有顯著增加趨勢,且多為合著文獻。在2,725 篇「資訊需求」主題文獻中,平均一篇文獻的作者數約2.99 人,而「資訊尋求」 共2,003篇文獻中,平均一篇文獻的作者數約2.58人。據個別高產量作者進行分析 也發現合著對於文獻產量有影響力。而在合著網絡部分,由於兩主題大多數為合 著文獻,因此該研究提高合著網路門檻為至少發表過2篇文獻且至少曾與其他同 一作者一起發表過2篇文獻者,才會被視為合著網絡中的一份子。從兩主題合著 網絡中發現,資訊需求的重要中心作者集中在醫學領域,資訊尋求的重要中心作 者集中在圖書資訊領域,而高產量作者大多亦是重要中心作者。在國際合著部分, 資訊需求主題顯示中心地位最高者為美國,其次英國、加拿大;資訊尋求主題中 心地位最高者為英國,其次美國、德國(張郁蔚,2011)。 Franceschet 於 2011 年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探究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合著網路。 該研究資料取自線上計算機科學書目資料庫:DBLP(Digital Bibliography & Library Project)的文獻,且將資料區分為:從屬網絡(affiliation network)、合著 網絡(collaboration networks) 、會議論文合著網和期刊文獻合著網。研究結果顯 21.

(36) 示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生產力依洛卡定律(Lotka’s law)顯示不對稱。此外,該領 域合著人數平均每篇為 2-3 人,且合著在會議論文比期刊文獻多。計算機科學領 域存在小世界現象(Franceschet, 2011)。 2006 年 Huang 與 Huang 一項學術合著相關研究旨在提出一套新方法計算個 體在合著文章中的貢獻分配並運用 InterRing(階層式視覺化系統)作為研究工具。 該研究資料取自線上計算機科學書目資料庫:DBLP(Digital Bibliography & Library Project)的文獻,為了探究合著者間的關係和個體在合著文章中的貢獻分 配及希望從過去出版資料來劃分出研究者所屬或偏好的知識領域,該研究發展出 一套新的計算、分析與視覺化方法運用之(Huang & Huang, 2006)。此外,2011 年卓正中以中國科技統計年鑒(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和科學引證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作為蒐集資料來源, 探討中國大陸合作發表學術文章狀況(卓正中,2011)。 Franceschet 與 Costantini 自 2001-2003 於「義大利研究評估計畫(Italian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 簡稱 VTR)」蒐集 14 個學科,包含自然科學、社會 科學和人文藝術等的學術作品,依據引用次數和專家審查後給予量化分數,分別 作為學術影響力和品質的測量基準,並探究跨領域合著情形、合著與影響力關係、 合著與品質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社會科學和人文領域的作者較傾向獨立產出研究; 此外研究也發現合著能使某些領域的文獻影響力和品質提升,但對有些領域則否, 例如:在物理領域,作者數和品質呈現正相關,但在影響力卻無顯著相關。再者, 該研究指出跨領域合著較能獲得專家好評,此現象在醫學、生物、物理尤其明顯 (Franceschet & Costantini, 2010)。 綜觀過去文獻,學術合著的相關研究多半透過書目計量和社會網絡分析主要 探討學術合著的結構模式(含:學科平均合著人數、不同領域不同文獻類型變化、 中心作者或研究團體的腳色探討),其他包含:跨國與跨領域合著與品質間的關 係、學術合著對學術生產量和學術影響力影響等。此外,學術合作與合著情形多 22.

(37) 數文獻僅針對自然科學領域探討,相較之下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領域探討部分偏少; 依據 Franceschet & Costantini 於 2011 年綜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文 獻資料的研究,在此推測較少對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領域探討學術合著的原因之一 可能是社會科學和人文領域的作者傾向單獨完成研究。此外,多數研究顯示合著 有助於提升文獻品質。本文將於下節進行社會網絡分析應用於學術表現與學術合 作議題之文獻探討。. 第三節 社會網絡分析概述 本節首先敘述社會網絡分析著名理論,再探討社會網絡分析在學術表現與學 術合作議題之應用與相關分析指標。. 一、社會網絡分析著名研究與理論 在社會網絡研究發展中,著名的研究與相關理論包含 Granovetterr 的弱連結 優勢(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Krackhardt 強連結優勢(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Burt 結構洞理論(structural holes theory) 、無尺度網絡(Scale free network)、 小世界現象(The Small World),以下詳述。 1973 年 Granovetter 提出的弱連結優勢,Granovetter 將網絡區分強連結 (Strong Ties)和弱連結(Weak Ties)這兩種關係,而強連結關係通常代表結點 彼此之間具有高度的互動;因此,透過強連結所產生的訊息通常是重複且網路內 的成員由於具有高相似性,容易自成一個封閉的系統,故有時弱連結反而更具優 勢,如:一個人的工作和事業關係往往不是社會關係的強連結,而常常是靠弱連 結。而若一個人過度傾向於透過強連結(如:家族關係)建立社會社會資本,那 麼 一 般 而 言 這 個 人 的 社 會 資 本 擁 有 數 量 和 品 質 都 會 比 較 差 (Granovetter, 1973;Borgatti & Halgin, 2011;González & Barabási, 2007)。而 1992 年 Krackhardt 23.

(38) 的強連結優勢(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則認為強連結的高度互動與信任或 認同感能在面臨巨變環境帶來穩定(Krackhardt, 1992)。上述兩派理論可知,不 同網絡特性會使強連結或弱連結成為優勢或限制。 1992 年 Burt 於「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一書 提出社會資本的結構洞理論(structural holes theory)。而社會資本在此指一種社會 組織的特色,如:信任、規範或網絡,此可藉由促進協調而改善社會效能。結構 洞如同社會資本,處結構洞的位置者,因處在網絡中收集不重複冗餘資訊的位置 且同時又為協調者,故在資源獲取與控制資訊上占有優勢(Borgatti & Halgin, 2011; Burt, 1992)。 無尺度網絡(Scale free network)說明網絡中大多數的結點有少數連結數, 而僅少數結點有很多的連結數,網絡分佈呈現冪次定律(power law),而在無尺 度網絡中亦呈現富者恆富。無尺度網絡的例子如:網際網路中將路由器視為結點, 並由光纖或線路等作為連結、將蛋白質視為結點而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為結點 間的連結所形成的蛋白質檢控網絡、學者間的合著網路等(Borgatti, Mehra , Brass & Labianca, 2009; Barabasi & Bonabeau,2003) 。 小世界現象(The Small World)中最著名為 1967 年 Milgram 的郵件網絡實 驗,該實驗讓受測者把郵件轉寄給他認為最有可能傳給實驗指定人士。爾後 Milgram 研究發現約透過六步距離就可將不相識的兩個人聯繫,故小世界現象又 有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之稱,而小世界網絡的特徵為低分 隔度高群聚度,該理論也被應用在廣泛網絡(如:訊息傳遞網、疾病散播網)進 行驗證(Milgram, 1967; Newman, 2000)。. 二、社會網絡分析之應用 近十年來社會網絡分析相關研究漸興盛,其應用範圍很廣,包含:資訊科學 與廣播系統訊息傳播、流行病擴散研究、社會學、人際關係網絡、透過行動通訊 24.

(39) 網進行動線規劃、貿易網絡策略分析、書目計量、合著網路分析等(Otte& Rouss ,2002;Butts, 2008;Borgatti, Mehra , Brass &Labianca, 2009;謝雨生、吳齊 殷、李文傑,2006;González & Barabási, 2007;Wasserman & Faust, 1994)。 而將社會網絡分析運用於學術發表的相關研究,大多在探討引文關係網絡和 學者合著網絡。如:2011 年毛嘉瑜發表的論文探討 2006 至 2009 年 SCI 和 SSCI 資料庫中,四大領域包含:作業研究、工業工程、製造工程及人因工程的期刊間引 用關係網絡,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挖掘期刊分群情況,並藉以找出那些期刊為資訊流 通角色或為跨領域的橋樑。採用的分析包含:雙邊連結組成分析、集群分析和因素 分析。研究發現在期刊互引關係中作業研究類互引關係最強,期刊被引行為中作業 研究、一般管理、人因工程、人工智慧以及材料科學五項類別皆反應高度的被引用 行為相似性。在資訊流通角色分析結果顯示期刊屬理論和基礎科學類別者多為來源 端,而應用科學及工程類別多為接收端,其反應理論基礎科學為知識起源且亦是應 用科學的支持輔助;而中心度指標分析發現少有期刊能兼具引用和被引用網絡中的 重要地位。此外,跨領域期刊分析僅 Harvard Bus Rev 以及 Decision Sci 較具跨領域 特性(毛嘉瑜,2011) 。以及 2007 年 Loet Leydesdorff 運用社會網絡分析中心度. (Centrality)探究期刊跨領域程度。該研究將中心度(Centrality)融入餘弦定理概念 (cosine-normalized) 作為分群依據,分析期刊引用與被引用網絡,最後發現改良 的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能有效被用在檢測期刊跨領域(Leydesdorff, 2007)。 而在學術合作議題的應用於本章第二節已有論述之,以下針對運用社會網絡 分析進行學術合作之相關文獻,進行更進一步社會網絡分析測量項目之描述,整 理如下: Newman利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成分(Component)、Cluster、shortest paths、 合著關係視覺化及統計和作者文獻權重分配等方式,了解自然科學(生物、物理、 數學)學術合著的模式(Newman, 2004)。 25.

(40) Liu, X等人,運用二維無向共作網路、二維有向共作網路、加權共作網路和 程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 、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 、中間中心度 (Betweenness centrality) 、成分(Component) 、Cluster分析,並設計AuthorRank 探究數位圖書館此研究社群中的合著結構模式(Liu, Bollen ,Nelson , Michael L & Van de Sompel, H., 2005)。 黃心怡以社會網絡分析採提名詮釋法蒐集每個參與計畫者的互動網絡名並 搭配問卷調查,討論跨組織合作研究是否有利於獲得外部資源的交流(黃心怡, 2007)。 袁大鈺與唐牧群於2010年運用書目耦合、書目計量學與社會網絡分析(包含: 密度(Density)、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集中化程度(Centralization) CONCOR分析、區塊分析及意象矩陣),探討學術社群(即:臺灣科技與社會 研究 STS: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 studies)的智識網絡。該研究針對61名 STS成員發表之文獻先以書目耦合與作者共被引方式取得該社群的智識關係矩 陣後,再將關係矩陣用社會網絡分析(袁大鈺、唐牧群,2010)。 張郁蔚利用書目計量和社會網絡分析法探討 1962 年至 2009 年有關資訊需求 與資訊尋求兩個主題文獻的特性。主要將社會網絡分析的密度(Density)、中 間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派系(Cliques)等,應用在辨識重要中心 作者和找出合著網絡中的小團體(張郁蔚,2011)。 Franceschet 也於 2011 年利用社會網絡分析中的生產合著程度(level) 、度數 (Degree) 、成分(Component) 、群聚(Cluster)等概念,探究 The DBLP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簡稱 DBLP)1960 至 2008 年資訊科學領域的合著網路。 研究發現自 1990 年起文獻生產力有增加趨勢,尤其 2000-2008 年數量成長更為 顯著。而過半數的學者發表過 1 篇文章,15%作者發表過 2 篇文章,僅少數學者 發表多篇文章,文章發表數呈現長尾分佈。在網絡最大成分(Component)發現 學者間的連通性逐年擴大,顯示網絡中的學者(節點)越來越連通,而網絡中學 26.

(41) 者(節點)間的距離分佈在 4-10 步內,且大部分為 6 步,資訊科學領域的合著 網路存在小世界現象(即高群聚度低分隔度);此外不論是在會議論文或期刊論 文皆顯示學者(節點)的 Degree 值分佈呈現大多數的學者 degree 值小, degree 值大者為少數的學者。而資訊科學領域合著人數平均每篇為兩位至三位作者,且 會議論文合著比例比期刊合著文獻比例多(Franceschet, 2011) 。 上述關於社會網絡分析在學術應用中,與學術合作相關議題所使用的社會網 絡分析項目整理如下(袁大鈺、唐牧群,2010;張郁蔚,2011;Franceschet, 2011; Hanneman&Riddle, 2005;Liu ,Bollen , Nelson , Michael & Van de Sompel, H., 2005; 劉軍,2009;Newman, 2004;Otte & Rouss,2002; Wasserman &Faust,1994): (一) 密度(Density) 指網絡中各結點的連結程度。計算為「網絡中的所有行動者實際的連 結數」除以「可能發生的最大連結數」 。而在合著網絡中屬無向關係, 因此計算密度時「可能發生的最大連結數」則要除以二。以一個二為 矩陣而言,密度值介於0到1之間,0表所有行動者間沒有聯繫關係。對 於一個無方向性的圖(G) ,有N個結點,公式如下:. (二) 程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 能夠依單一行動者衡量出行動範圍,計算時需先算出行動者的所有連 結數,當行動者有很多連結時,表示該行動者有很多管道或機會取得 社會資源。結點i與結點j(Xij)有直接連結,則Xij為1,若兩點無直接 連結則Xij為0,而結點i的程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公式如下:. 27.

(42) (三) 中間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 可反映某些結點在整個網絡中的重要性。當一個行動者的位置為另外 兩個行動者的中介,則中介者具有能夠控制其他兩個行動者的影響力。 因此,越是占據這種位置關係越能影響力越大,中間中心度數值越高。 即計算每個結點為其他結點間連線的中介點的程度。gjk(ni)表結點i到結 點j的數量。結點i的中間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公式如下:. (四) 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 著重於傳播效益,行動者於其他行動者越是接近,則在訊息傳遞越有 利。然而,接近中心度的計算為:一個行動者與其他的行動者的捷徑 距離總和。因此,該值越大,表示越不是網絡中的核心。結點i到結點 𝑔. j,而 �𝑗=1 𝑑(𝑛𝑛, 𝑛𝑛)則表結點i,在最短路徑達到其他點的所有距離。 結點i的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公式如下:. (五) 派系(Cliques) 至少包含三個節點所形成的次群體,且節點間都有直接相連,也就表 示了節點間的緊密關係。派系的節點數量越多表示該派系群體越大且 聯繫緊密。 (六) 成分(Component) 指網絡中被分割為數個不相關聯的次群體,孤立的一個點也算是一個 成分。成分(Component)可反映整個網絡可以被分為多少小群體。成 分數越多表示整體網絡被分割成較多個不連通的次群體,而成分數低, 表示網絡間的連通關係相較緊密。 28.

(43) (七) CONCOR分析 一種選代相關收斂法(convergent correlations),其為重複計算相關係 數矩陣到相關係數矩陣分別為1和-1兩類,主要是將網絡依據相似性的 結構區分成各個區塊。 (八) 區塊分析(Block model) 目的在於找出網絡整體的模式,在同一區塊中的行動者(actor or node) 表示在整個網絡中有相似的結構位置。基於一定的標準將網絡中分成 各個子區塊再依據不同性質的關係採用一項標準再對各區塊進行取值。 依所呈現的矩陣特性分析區塊間的關係。. 29.

(44) 30.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收集 1990-2011 年於 Web of Science 文獻機構中註明台師大者共 4540 篇的文獻資料,以此建立台師大合著網絡。依據研究目的主要探討三大部分,分 別為:了解台師大師生近二十年學術生產力及學術合著發展現況及趨勢、分析台 師大師生學術合著之社會網絡、探討合著活躍度分別於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影響力 之關係,並運用書目計量和社會網絡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與分析工具。 本研究前提為:本研究主要關注合著模式,因此,對於每位作者於文獻的貢 獻將視為同等,不予以探究。此外,依據本研究「研究目的三、探討合著活躍度 分別於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影響力之關係。」其對應之研究問題研擬研究假設,如 下述: 一、合著活躍度對學術生產力是否有關? H1:合著活躍度越高者(DC 值),其學術生產力越多 (論文篇數)。 二、合著活躍度對學術影響力是否有關? H2:合著活躍度越高者(DC 值),其學術影響力(h 值)越高。. 以下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及研究方法繪製研究架構圖。如下圖 3-1 所示:. 31.

(46) 學者資料 學者資料. BiNliometrics. ---------------------------------------------------------------------------------. 所屬系所 所屬系所 所屬學校 所屬學校 所屬國家 所屬國家 發表文獻篇數 發表文獻篇數 合著篇數 合著篇數 合著對象 合著對象 H-index H-index DC DC. 近二十年學術生產力及學術合著 近二十年學術生產力及學術合著 發展現況及趨勢 發展現況及趨勢. SNA. 學術合著之社會網絡 學術合著之社會網絡. 構成. 學院資料 學院資料. ---------------------------------------------------------------------------------. 文獻篇數 文獻篇數 合著篇數 合著篇數 合著對象 合著對象. H1 相關係數檢驗. H2 相關係數檢驗. 合著活躍度與學術生產力之關係 合著活躍度與學術生產力之關係. 合著活躍度與學術影響力之關係 合著活躍度與學術影響力之關係.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台師大為例,收集台師大師生近二十二年(1990-2011) 出版在 SCIE、 SSCI、及 A&HCI 資料庫收錄之期刊文章。透過書目計量可分析台師大文章的合 著現況、趨勢、合著對象來自哪些機構等。此外,本研究想探討以研究者曾跟多 少人合作的角度,即探究「合著活躍度」分別與學術生產力和影響力間的相關性, 而「合著活躍度」則可藉由社會網絡分析中的程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 簡 稱 DC)概念作為學者「合著活躍度」的指標。另外,由第一章名詞解釋可知, 社會網絡分析關注於行動者(actor 或 node)與行動者間的關聯;因此在台師大 合著網路中,可將每一位作者視為一個行動者(actor 或 node) ,而作者合著的關 32.

(47) 係則由作者(actor 或 node)間的連線來表示;透過社會網絡分析軟體則可再依 據學者間的合著關係與個人所屬單位,繪製台師大合著網絡圖。依據本研究目的 與上述,本研究採取書目計量與社會網絡分析做為研究方法。以下依本研究研究 對象、資料來源、資料蒐集處理流程詳述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師大學術合著網絡分析,故研究對象則為在文獻機構中註 明台師大的教師或學生者屬之。. 二、資料來源 Web of Science(Web of Knowledge 系統)中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簡稱 SCIE)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 SSCI)和藝術人文引文索引(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簡稱 A&HCI) 近二十二年(即 1990-2011 年)之作者中有包含台師大的教師或學生發表文獻, 共 4540 筆文獻。. 三、資料蒐集處理流程 以下依據「資料蒐集」 、 「資料整理」 、 「跨國、跨校、跨系所辨識原則」 、 「生 產力計算」分段詳述之。 (一) 資料蒐集 本研究首先自 Web of Science 檢索及下載由台師大師生在 1990-2011 年 間所發表的期刊文章。為求資料的完整與精確,檢索策略為:在 WOS 的三 種資料庫 SCIE、SSCI 及 A&HCI 中,分別以「Natl Taiwan Normal Univ」、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NTNU」搜尋,經檢索詞彙大小寫 33.

(48) 測試並不影響檢索結果;然而,檢索詞「NTNU」會檢索到其他國家縮寫也 為「NTNU」的機構,故以「NTNU」 in 「Address」,「and」 「Taiwan」 in 「Address」所得到的結果再人工去除非台師大學者的文獻。 (二) 資料整理 經上述檢索策略進行資料撈取以取得共 4540 筆文獻(撈取資料時間為 2012 年 8 月 28 日) 。由於 WOS 之書目資料並未將作者與所屬機構一一對應, 因此由 WOS 下載含有台師大名稱之文獻後,必需一一確認每篇文章之作者 及相對應的學校與系所,為求資料精確,故每篇文章須進行人工一一查檢, 整理步驟如下: 1.. 依據 Web of Science 下載資料的「C1」、「RP」欄位進行各作者系 所、學校、國家的辨識,並作為跨系所、跨校、跨國合作的分析。. 2.. 取得上述資料後,須將每一個作者與所屬機構進行核對。但有些文 獻資料沒有明確指出哪一個作者屬於哪一個機構,故需要由人工查 找合作者所屬大學及系所。 依據本研究蒐集的資料而言,沒有明確標示作者所屬機構的情形包 含:(1)該筆文獻資料中,機構數量與作者數量不同(2)同作者 在不同時期所屬不同機構,而本研究僅以機構導向方式(即針對作 者當時投稿所填的機構)作為依據分開處理之(3)不同作者但同 名(4)作者當時發表文章時機構資料填寫不完整,例如:有些作 者只有寫學校,沒有填系所。上述情況的查核方式為:透過搜尋引 擎、圖書館資料庫或親臨圖書館,找到該篇文獻。若原始文獻有標 示機構但未明確指出哪一個作者屬於哪一個機構時,則將作者名和 所顯示機構一一比對檢索。 而驗證方式包含:取得全文文獻,文獻中標示的作者資訊、學者個 人網站或系所師資簡介中的學術著作與發表清單、該文獻所屬的期 34.

(49) 刊資料庫核對。而若作者在文獻中填寫的機構不只一項(即:一人 多機構)時,則記錄該作者當時發表該文獻所填寫的所有機構。 3.. 建立人名與機構名之權威檔,以備未來系統自動查核。 將上述查核完畢的資料,再人工判斷並於介面建立人名與機構名之 權威檔。人名權威檔主要將同一個人建立一個款目,並選出中文名 和英文名較完整無缺漏者為該學者的主款目、而機構權威檔主要依 據國家、學校、系所三個層次建立款目,分別將同一個國家名稱、 同一個學校名稱、同一個學校中的系所名稱分別製作機構權威,以 利日後作為跨國、跨校、跨系所合作之判別。. 4.. 人名與機構權威檔資料轉換 (1). 人名權威 將台師大合著網絡中的所有作者,依據人工查核後分別製作人 名權威檔。主款目與子款目階層如下圖 3-2-1 :. 圖 3-2-1 人名權威介面截圖. (2). 機構權威 依據國家、學校、系所三個層次建立款目,分別將同一個國家 名稱、同一個學校名稱、同一個學校中的系所名稱分別製作機 構權威,以系所為例則如下圖 3-2-2;此外,對於系所改名問 題僅處理台師大的系所。. 35.

(50) 圖 3-2-2 系所機構權威介面截圖. (三) 跨國、跨校、跨系所辨識原則 本文於第一章名詞解釋已定義跨系所、跨校、跨國研究合作,主要為 將同一學系和研究所視為同一單位,例如:台師大教育學系和台師大教育學 研究所皆視為同一個單位。本研究將「跨系所」定義為同校不同系所合著; 「跨校」定義為同國家不同學校系所合著;「跨國」定義為文章合著者中包 含非台灣的國家則視為跨國合著。因此,若文章為跨國合著其也是跨校跨系 所合著,但在跨校跨系所合著計算中不重複計算;同理,若為跨校文章則其 也為跨系所合著,但在跨系所合著計算中亦不重複計算。辨識文獻合著情形 如下圖 3-2-3。 辨識文獻與哪個國家、學校、系所之合著次數的計算原則以一篇文獻為 單位,其所出現的國家、學校、系所不重複計,以免因合著者眾多造成影響, 以下舉例: (1)跨國:計算一篇文獻中,作者所屬國家,同一篇文獻同一個 36.

(51) 國家僅計算 1 次,例如:一篇文章有 3 個台灣和 2 個美國合著,則計算該文 獻台灣和美國各一次,表這篇文獻為台灣和美國合作一次; (2)跨校:計算 一篇文獻中,作者所屬學校,同一篇文獻同一個學校僅計算 1 次,例如:一 篇文章有 2 位成大、3 位台大和 2 位台師大合著,則計算該文獻成大、台大 和台師大各一次,表示台師大分別與和成大和台大各合作一次; (3)跨系所: 計算一篇文獻中,作者所屬系所,同一篇文獻同一個系所僅計算 1 次,例如: 一篇文章有 3 位台師大物理系和 2 位台師大化學系合著,則計算該文獻為台 師大物理系和化學系合作一次。. 圖 3-2-3 辨識文獻合著情形:跨國/跨校/校系所/同系所/單一作者.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學生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A-1展現課程設計能力(教學檔案指標) A-2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教學檔案指標)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二、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習

受雲林科技大學 王新衡教授邀請,共同策劃嘉大附小學生參加 518博物館日 結合舊屋力計畫,老屋活化藝術展之討論情形。...

項目 系別 四技產學訓合作訓練計畫專班 每學期收費 24,000 元/每學期(含學生平安險). 上課地點 大一: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使該主義學者相信 科學成果 是反映事實的真相 孔德和斯賓賽把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提供一個框架讓學校自行規劃和發展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