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術表現與學術合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術表現與學術合作

學術表現被視為評鑑大學學術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而研究產出(出版品)

乃是學術表現最主要之體現,透過學者的研究產出可以從量與質的觀點,了解並 反映學術生產力與學術影響力。而國立台南大學報導第六十七期記錄了由台灣師 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陳昭珍教授講授學術傳播與學術評鑑主 題一文指出,學術生產力的驅動力為學術評鑑(謝育明,2008)。台灣評鑑協會 中的評鑑新聞表示:學術影響力能夠帶動時代思潮,提升國家競爭力。

13

學術生產力與影響力相關研究與引文分析息息相關。引文分析相關研究發展 至今,顯示為了提高學術研究說服力與建立作者的信用,引用文獻為學術研究不 可缺少的部分,而也促使的文獻計量指標發展(楊美華、劉家寶,2004)。 藉由 透過引文概念發展指標來衡量學者個人或教育組織的學術表現,如:2005 年 Hirsch 提出 h-index,爾後亦有學者針對 h-index 相繼提出改良計算方式。關於文 獻計量指標發展以下詳述之。

文獻計量指標發展可述之於美國加州大學物理系教授 Hirsch 利用文章數量 和被引次數設計出評價科學家個人學術績效的指標,於 2005 年提出 h-index(赫 式索引值),且被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採用。h-index 優點在於:可消除極端值 影響、文獻質與量兼顧考量、數學計算簡易明瞭、可用於任何形式的產出物;而 該指標劣勢則為:該值必為整數,若有同分情形難區分上下、對於在質或量表現 特殊優異者難以辨識、h-index 是長期文章質量的考量,故不利於新手研究人員、

指標應該隨著研究人員的績效表現而有所變動,h-index 只會停滯或成長,不會 下降,且,h-index 越大,h 指數要上升,文章要累績引文必須越多,導致需要的 時間也越長,故顯示 h-index 缺乏靈敏度,基於 h-index 的優劣勢考量,後續陸 續有其他研究者提出改良指標,包含:g-index、A-index、R-index、AR-index 等。

g-index 和 A-index 是對於 h-index 未考量 h-index 劃定範圍內文章的精確被引次 數的不足做修正,R-index 克服 h-index 同分區分度與靈敏度問題、AR-index 基 於 R-index 基礎再克服 h-index 只升不降的問題。以下詳述各文獻計量指標計算 方式(Hirsch, 2005;JIN , Ronald & Leo, 2007;金碧輝、Ronald,2007;黃慕萱,

2008;Ronald, 2008)。

(一) h-index(赫式索引值)

由美國加州大學物理系教授 HirschJ. E.於 2005 年提出,一位作者的 h-index 計算方式為:該作者至少有 h 篇文獻被引用至少 h 次。h 值越 高,表作者出版多且多被引用的文獻(Hirsch, 2005)。

14

舉例:若某一作者的 h- index 為 5,代表該作者至少有 5 篇文獻至少被 引用 5 次,也就是該作者其餘文獻被引用數皆等於和小於 5 次(邵婉 卿,2010)。

(二) g‐index

由比利時科學計量學家Egghe提出,其計算方式:先依照各篇文獻各被 引用次數多至寡排序,前g篇論文擁有g2次或以上的被引總數值,則取 得g值(Egghe, 2006)。

舉例:若某一作者的g‐index為10,則表示他個別文獻被引用次數最多 的前10筆,總共被引用100次或以上。

(三) A‐index(A指數)

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金碧輝(Jin B H.)提出,其計算方式:

指 h-index 劃定的範圍內的文章被引用總和除以 h 值,亦即前 H 篇文 章的平均被引次數(JIN , Ronald & Leo, 2007)。

舉例:某一作者的h- index為5,則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5筆的被引數 加總再除以5,則得A值。公式如下,citj表示h-index劃定的範圍內第j 篇文章的被引次數:

(四) R-index(R指數)

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金碧輝(Jin B H.)提出,計算方式是:

指h-index劃定的範圍內,各文章被引次數總和後的平方根(金碧輝、

Ronald,2007)。

舉例:某一作者的h- index為5,則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5筆的被引數 加總後的平方根,則得R值。公式如下,citj表示h-index劃定的範圍內 第j篇文章的被引次數:

15

(五) AR-index(AR指數)

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金碧輝(Jin B H.)提出,AR指数計算方 式是:h-index劃定的範圍內,每篇文章的被引用次數除以文章發表年 齡(以年為單位)總和後的平方根(金碧輝、Ronald,2007)。

舉例:某一作者的h- index為5,則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5筆,將這5 筆每筆的被引數除以文章發表年齡加總後的平方根,則得AR值。公式 如下,citj表示h-index劃定的範圍內第j篇文章的被引次數,aj表示文章 j的發表年齡(以年為單位):

以下表2-2-1為例,計算h-index、g‐index、A‐index、R-index(AR-index需要 文章發表年齡,故下表2-2-1無法計算):

16

表 2-2-1 單一作者文獻引用次數統計(來源:Egghe, 2006)

則可得:h- index:13、g‐index:19、A‐index:307/13≒23.615、R-index:√307

≒17.52。

過去研究在探討學術指標應用學術表現之相關文獻如:杜立翔於 2011 年利 用 g-index 發掘研究領域中具有影響力的期刊與學者(杜立翔,2011)、黃慕萱利 用 h-index 應用在大學層級的學術評鑑(黃慕萱,2008)、吳孟瑾運用各大學的 h-index、被引次數分析、80/20 法則、普萊斯平方根定律(Price square root law)

探討各校被引用次數分佈情形,以及了解各校學術學術文獻影響力(吳孟瑾,

2007)、黃慕萱與紀佩珊於 2008 年運用 h‐index、g‐index、A‐index 探討大學學術 評估(黃慕萱、紀佩珊,2008)、Braun 等人把 h‐index 用在期刊並將期刊做評 比(Braun , Glänzel, & Schubert , 2006)、h-index 在三個資料庫(即:WoS、Scopus、

Google Scholar)高被引學者的數值比較(ILAN, 2008)、Bornmann 等人比較多種 學術指標並透過指數尺度轉換、因素分析、多因子 Logistic 迴歸分析,來找出適 用於評估科學家產能與影響力的指標(Bornmann , Mutz , Daniel ,2008)。學術評鑑 文獻計量指標不斷發展,不論是改善前人的指標抑或創造全新指標,而時至今日

17

仍尚未出現一個完整且獲得全面認同的指標。

二、 學術合作

學術合作是指研究人員一起工作以達成產生新的知識之共同目標(Katz &

Martin, 1997),而當研究人員們共同具名,合作出版一篇學術文獻則為合著關係

(Huang & Huang, 2006)。

Beaver 指出傳統的合作模式是由二個或二個以上的人或實驗室合作,有時研 究者會輪流掛名第一作者,有的研究團隊是由一個主要研究者或領導人去帶領或 指導其他成員。合作不僅可以是教導學生的師生合作、也可能是同行間的合作,

甚至是跨領域、跨國家的合作(Beaver, 2001)。以下整理 Beaver 提出合作的優缺 點:

(一) 優點

1. 更有效率,且有益於合作組織(實驗室)受到更多資金的支持。

2. 多人任務分工,速度快。

3. 提高研究能見度,與專家、高知名度者合作,較易於發表。

4. 研究者間意見交流,互相學習,特過彼此討論可能激發出創新想法。

5. 增加研究準確度,研究者彼此可以檢驗,使的錯誤或有問題的部分更 容易被發現改進。

(二) 缺點

1. 相較於單一作者,多人合作的情況可能導致每個研究者的貢獻彼此瓜 分或降低每個研究者被注意到的情況。也就是每個研究者被隱沒在其 他研究者之中(Individuals’ invisibility)。

2. 合作研究可以是專家間運用彼此資源共同合作或提攜後輩,但也有可 能是形成研究社群封閉或私有化。

18

此外,Hart 根據於 1997-1998 出現在 C&RL(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和 JAL(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關於「學術圖書館學」文獻中有與他人 合著的作者進行問卷調查,藉以了解作者對於合著過程的看法。其研究結果顯示:

作者認為合著好處的前三名為:可提升文章品質、有效發揮彼此的專業、彼此能 激發有價值的想法;另外,合著作者間的「同儕關係 collegial」、「導師關係 mentoring」、「直接指導關係 directing」三種關係中,大多數的作者較偏好「同儕 關係 collegial」來與他人維持合作關係(Hart, 2000)。據 2010 年 Franceschet &

Costantini 針對學術合作與影響力和品質關係的一項研究指出:合著研究的優勢 在於:任務分工、能力意見分享;然而也有些不便,如:學者可能對整體研究缺 乏全盤了解,而產生融合問題(Franceschet & Costantini, 2010)。而 2011 年卓正 中探討中國大陸合作發表學術文章狀況並以中國科技統計年鑒(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和科學引證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作為蒐集資料來源。其研究顯示學術合作能使學者交流專業知 識並藉以產生知識外溢效果,以達改進並提升學者的研究技能與知能的益處,且 國際間的學術合作更能產出更高品質的文章(卓正中,2011)。綜合上述可知,

學術合作能促使研究者間知識意見交流,並激發創新或有價值的想法,也使整個 研究流程更有效率更快速,且能夠提升文章品質;然而,學術合作也可能導致每 個研究者被隱沒在眾多研究者之中,研究者間也可能對整體研究缺乏全盤了解,

而產生融合問題。

學術合著為學術合作的表現形式之一,關於學術合著相關議題過去文獻使用 的研究方法包含:書目計量、社會網絡分析或研發新的指標或方法;另外,榮先 乾與覃桃於 2010 年的研究表示,學術合著相關研究在國內外多數是針對自然科 學領域,如:生命科學、物理、化學、電腦科學等,進行合著網路分析(榮先乾、

覃桃,2010)。學術合著相關研究以下詳述之。

Ding 等人運用書目計量法針對 1987 到 1997 年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19

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資訊檢索主題的 學術合著進行探討,並藉以了解合著人數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合著文章與期刊關 係、國際間的合著情形。研究發現學術合著有漸增趨勢,在合著文章中,兩位作 者和三位作者加起來已占合著文章的 81%。在資訊檢索議題的文章中,非單一作 者比單一作者更易於出版在資訊檢索的核心期刊。而地理位置為資訊檢索主題中 國際合作重要的影響因子,相距越遠合作越困難(Ding, Foo & Chowdhury, 1999)。

Harande 探討在科技領域中的高生產力作者是否如科學領域有活躍的學術合 著關係。蒐集 Current Technology Index (CTI) 從 1993 至 1995 年科技文獻,並從 中選出 26 位最具生產力的作者,和 26 位最具活躍合著(most collaborative)的作者,

並利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檢測生產力 排名和合著率排名。研究發現科技文獻合著的情況很低(平均文章合作人數約

並利用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檢測生產力 排名和合著率排名。研究發現科技文獻合著的情況很低(平均文章合作人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