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TGfU)是兩位英國學者 Bunker and Thorpe(1982)提出的一種體育教學法,它是透過修正或簡化的比賽開始介 入球類運動教學課程,並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包括六個教學階段:遊戲或比賽、比賽賞 識、戰術策略認知、做適當的決定、技能執行與比賽表現。本研究之理解式球類教學是 指運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理論設計四週8 節課的軟式高爾夫教學課程。

二、學習效果

學習效果是指學生在經過教師教學後,能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本研究之學習效果 係指國中學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後,對於高爾夫運動項目在認知及比賽表現的學習 效果。以下針對認知及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做進一步的說明。

(一)認知表現

認知表現是指學生經過教學後,對於體育教材內容相關的體育運動知 識、規則的了解程度。本研究中認知表現係指研究參與學生對高爾夫運動的 緣起、規則、戰術與技巧等相關知識的認識與瞭解,並經由「高爾夫認知測 驗」評量,其結果作為認知學習效果之依據。

(二)比賽表現

比賽表現是指學生在參與球類運動比賽時的各項表現能力。本研究中比 賽表現係指研究參與學生在軟式高爾夫運動比賽中,透過「球類運動比賽表 現評量工具」(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進行評量,並選取其 中「做決定」、「技能執行」與「回位還原」三個類目來評量學生在高爾夫比 賽中的表現,測得結果作為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依據。

三、知覺

知覺是指個體以生理為基礎的感官獲得的訊息,進而對週遭的人、事、物進行反應 或解釋的心理歷程(張春興,1991)。本研究之知覺係指不同運動技能水準的研究參與 學生參與教學實驗時的學習心得及對研究者設計的訪談問題所呈現的資料內容。

四、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工具(GPAI)

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工具(GPAI)係由 Griffin, Mitchell, and Oslin(1997)及專 家們針對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設計出的評量工具,包括有「回位還原」、「調整移位」、「做 決定」、「技能執行」、「支援接應」、「補位配合」、「盯人防守」等七個可供觀察評量的類 目,讓教師與研究者可以完整地觀察與紀錄學生的運動比賽表現情形。本研究以「做決 定」、「技能執行」與「回位還原」三個類目來評量學生在高爾夫比賽中的表現。

五、標的性運動

Almond(1986)依據球類運動的屬性與特性,提出球類運動分類系統,此分類系統 將球類運動區分為「標的運動」、「網/壁運動」、「守備/跑分運動」及「侵入性運動」

等四種類型,其中標的性項目運動的主要規則與目標是擊球至比對手更接近目標的位置 且能避開障礙物而得分的運動,而戰術與原理是瞄準目標、判斷目標與障礙物的位置、

揮桿和改變方向,包含有木球、槌球、保齡球、高爾夫等較具標的性的球類運動。本研 究以軟式高爾夫為標的性運動之器材,進行軟式高爾夫課程教學。

六、軟式高爾夫

史那克-SNAG 取自英文「Starting New At Golf」,顧名思義即是讓高爾夫帶領學習 者進入嶄新的領域。SNAG Golf 是由二位前美國 PGA 球員所研發的專利,Terry Anton and Wally Armstrong 設計了完整的教學系統,使指導員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讓新手最有效的 學習。所有的器材完全與高爾夫器材規定重量等重(何麗純,2009),讓使用者能有最 真實的體驗,又能在設計的遊戲中,輕鬆、有效地學習高爾夫基本禮儀、技巧及規則,

且所有器具都是活動式的,攜帶方便,不像傳統高爾夫受限場地及天候,在室內也已可 享受擊球樂趣。SNAG Golf 包含滾動桿(Roller)和起飛桿(Launcher)二種球桿,可以進行 滾球及高、低切球練習,無論晴天雨天、房間或戶外,都能進行擊球及揮桿練習。本研 究所使用的器材為滾動桿和起飛桿進行軟式高爾夫教學活動。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以下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理論;第二節為理解式球 類教學法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高爾夫相關研究。

第一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理之理論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起源

理解式球類教學源自英國,原稱"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或"Tactical Approach"

或"Tactical Awareness"。此教學法於1960年代初期,英國羅浮堡科技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幾位教授針對國小學生和初學者,研究學習球類運動時最佳的教學方法。「透 過遊戲或比賽的方式來進行」是他們認為學習運動技能最適合的教學策略,Bunker and Thorpe(1986)也認為運動技能學習應透過比賽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同時從多年教學經 驗中發現以下的現象:

(一)學生喜歡遊戲和比賽,但在體育教學上未能與真實的運動比賽情境結合,比 賽的時間少練習時間多,以致於學生的學習意願低落,無法發揮實質的教學 效果。

(二)學生的技能進步有限,往往為了測驗練習,較少有成功的經驗。

(三)學生臨場比賽時無法變通,缺乏做適當決定的能力,在比賽進行時常需要教 師或教練來做決定。

(四)傳統體育教師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上課方式,無法兼顧個別差異的問題。

(五)大多數的學生在離開校園後,對運動知識、規則、戰術與技巧的瞭解是有疑 惑的。

1960 年代末期,Bunker and Thorpe 發現這個概念改變了他們原以運動技能取向的 傳統教學,進而演變發展認知取向的教學方式。由認知的角度切入教學,透過修正式的 比賽,慢慢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此教學法具有以學生為主,透過問題引導、討

論與分享的方式,以教導學生解決能力的精神(闕月清,2008)

二、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認知學習雙走向模式

體育教師對於運動項目的教學,往往著重在技巧的教學及學生是否能學會技能,從 教學的設計、實施及評量都顯現出對於技能獲得重視的傾向(闕月清、蔡宗達,2003)。

在體育教學的認知理論上,Vickers(1994)認為兩種互逆的學習模式,其可分為「由下 而上」(Bottom-Up)學習模式,另一種為「由上而下」(Top-Down)學習模式(如圖 1)。

圖 1 學習模式雙走向圖

資料來源:闕月清(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頁 23)。臺北市:

師大書苑。

(一)Bottom-Up

由下而上的學習模式,在此模式中,體育教學的建構是以個別的技能單元(下 層)為基礎,透過人類知覺系統的組織,經由體育教師創造一個學習環境,設計 從簡單到複雜之動作,使學生在逐一步驟下學習、熟練動作到發展完整技能 (Vickers, 1994),而成為一符合外在定義的整體運動(上層)(Turner, 1995),並且 是以遊戲比賽的方式表現,此模式是一種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二)Top-Down

由上而下的學習模式,指出(上層)整體概念之傳輸比單獨的個別技能重要,

目的係為使學生更快瞭解整個主題的輪廓與進行流程、節奏及進而產生技能的需

比賽 比賽

觀察遊戲比賽 中所需技能

學習分解動作 技能與組合

上(Top) 上(Up)

下(Bottom) 下(Down)

求。在此要注意的是,整個課程的進行需要教學者設計類似小組或個人之課程安 排活動,使學生認識的技能或概念能適合較大的比賽過程(Vickers, 1990);此學習 模式可以發現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是主張體育教學建構在課程的整體原則、思想及 概念上。「Top-Down」學習模式強調在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教師從旁引導 並給予回饋,是一種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學習模式(Vickers, 1990)。Bunker and Thorpe(1986)提出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中,主要的目的在透過遊戲/比賽學習到 其中的戰術意識及所需要的技能,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逆向的教學流 程(蔡宗達、闕月清,2003),也就是「由上而下」的學習走向。

三、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教學模式

Bunker and Thorpe(1986)針對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之流程以六個主要部份,分 別為遊戲比賽、比賽賞識、戰術理解、做決定、技能執行、比賽表現,並以學生為中心,

透過遊戲比賽的情境來與實際比賽做結合,提出了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圖,如圖2:

圖 2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圖

資料來源:闕月清(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頁27)。臺北市:

師大書苑。

球類比賽

比賽賞識 比賽表現

做決定 做什麼?如何做?

技能執行 戰術理解

學 生

上圖之流程各分以下六部分解釋說明:

(一)球類比賽(Game)

一開始先將學生置於修改設備、器材或簡化規則之遊戲或比賽情境中以發展 各種學習。Mitchell, Griffin, and Oslin(2003)提出教師適當地修改比賽,以鼓勵學 生思考比賽中的戰術問題。在此教學階段,教師以簡單的空間和時間概念為基 礎,考量學生的年齡、體型、能力與人數,並思考場地、器材與設備來創造一個 小型、有條件的運動比賽環境,將運動情境與問題呈現,讓學生主動探究運動的 概念並思考解決的策略(Werner, Thorpe, & Bunker, 1996)。

(二)比賽賞識(Game appreciation)

在比賽賞識階段,學生開始認識比賽的規則與瞭解如何進行比賽,如此的情 境並與周遭環境互動,也開始建構他們的體育知識(Holt, Strean, and Bengoechea, 2002)。修正後的比賽中瞭解遊戲規則,可從中認識該項運動的規則、禮儀與技 巧(廖玉光,2002),不僅增加了學生參與的動機及興趣,更提高了同儕間的團 隊合作與互動,並充分享受比賽的流暢與同儕互動中的喜悅分享(蔡宗達,

2004),且對此該項目球類運動的理解及概念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三)戰術理解(Tactical awareness)

Hopper(2002)指出,比賽表現中的戰術意識是指學生學習如何在未持有比 賽球的情況下做變換,來選擇或執行一個持有球的適當技能。學生在修正式比賽 中,不僅獲得了在比賽中所需的技能外(蔡宗達,2004)。Mitchell 等(2003)指 出,教師向學生提出的戰術問題是教學的關鍵,在計劃課程時,結構性的問題是 重要的,這些問題包含時間、空間、選擇、做什麼與如何做。學生除了從中獲得

Hopper(2002)指出,比賽表現中的戰術意識是指學生學習如何在未持有比 賽球的情況下做變換,來選擇或執行一個持有球的適當技能。學生在修正式比賽 中,不僅獲得了在比賽中所需的技能外(蔡宗達,2004)。Mitchell 等(2003)指 出,教師向學生提出的戰術問題是教學的關鍵,在計劃課程時,結構性的問題是 重要的,這些問題包含時間、空間、選擇、做什麼與如何做。學生除了從中獲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