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爾夫運動,不僅享受藍天、白雲與綠地的悠閒揮桿生活,更可從中習得許多人生 哲學(陳咨琳、黃韻靜、蔡孟霖、陳景星,2003)。球友常以高爾夫 GOLF 的四個單字 對高爾夫作很貼切的詮釋,「G」代表的是 Green-綠草,「O」則是 Oxygen-氧氣,「L」

代表的是 Light-陽光,「F」正代表著 Friendship-友誼,所以在高爾夫運動中,不但可以 在白天陽光下裡充分享受綠草如茵的寬闊大地、呼吸新鮮空氣,同時還可以結交社會上 不同行業、階層的朋友,也因此高爾夫一直是老少咸宜的運動。高爾夫運動在最近幾年 廣受世人的喜愛,越來越多的人們從事參與這項運動。Gimmy and Benson(1992)指出:

「高爾夫」乃是一項結合大自然、運動、娛樂的戶外活動,不僅可提供人們休閒參與及 社交的機會,更可反映出人門對生活方式的態度及價值觀。高爾夫受歡迎的因素很多,

它不但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增進人際關係且又可以自我挑戰性,多少人為此迷人的運 動,廢寢忘食,樂此不疲,且既愛又恨的(湯善森,2006)。以下分別介紹高爾夫相關 研究:

一、高爾夫起源與台灣高爾夫概況

(一)高爾夫起源

高爾夫運動已成為現今大家所熟悉的一種休閒娛樂,此項運動早已行之數百 年,在十五世紀就已相當盛行。高爾夫運動起源於何處?是中國?荷蘭?德國?

瑞典?現今已難考證。Huggan 就歷史演進觀點提出他的見解,認為世界上很多 地方都先後出現類似“高爾夫”的運動,如果硬要將此榮耀歸諸某一個人或一個族 群,相信其他人未必信服,例如中國人玩的“垂丸”。傳說中,高爾夫是由一群牧 羊人為打發漫長的放牧時間,以長棍子揮打石頭嬉戲演變而來。

(二)台灣高爾夫概況

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淡水高爾夫鄉村俱樂部」,發源於 1914 年,日據時 代時所興建的迷你球場,當時僅有三個洞,1919 年完成九個洞,亦即現在國內歷

史最悠久的「老淡水球場」的前身;直到1929 年始擴建完成標準的十八洞球場,

當時稱之為「台灣帝國俱樂部」,後來因二次大戰的影響而關閉,政府遷台後致 力於經濟建設,於1952 年將其修建完成後重新開幕合乎國際標準的十八洞球場,

也正式更名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1980 年被國際高爾夫評鑑協會評選為世界 五十大名場之一(宋永祥,1990)。從此,「台灣高爾夫俱樂部」在台灣的高爾夫 運動發展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並孕育了多位世界級名將及選手(宋定 衡,2003)。

二、高爾夫比賽方式、裝備需求及相關術語

(一)高爾夫比賽方式

「高爾夫」是在指定洞數內,以最少桿數完成每一洞的一種運動。「球場」

是指打球之整個區域而言。由標準桿3、4、5 桿之不同距離球道所組成,一般來 說十八洞的標準桿為72 桿。男子職業或業餘比賽均為四回合共 72 洞,女子職業 球員比賽通常為三回合 54 洞;比賽成績累計桿數以最少桿數之總合為比賽的優 勝者。「果嶺」是專為推桿所設計與球道有別之草皮細緻的全部區域,上面有一 個球洞並插上旗桿。「球洞」是在果嶺上不定處,挖設約108mm 直徑深的洞。球 員從每一洞開球台開球至打進洞而完成該洞的打擊桿數(高爾夫規則,2008)。

高爾夫是運動也是遊戲,「高爾夫規則」也有特定的運動進行方式及規定,

任何人違反了規則中的規定就對其他打球的人造成不公平與不公正。對於不參加 比賽的一般高爾夫球友來說,目的只是當作一種休閒運動,也許不需要完全地瞭 解「高爾夫規則」,但一些基本的常識卻是要知道的,不然可能無法真正享受高 爾夫的真正樂趣。高爾夫規則(2008)規則 1-1 提到:高爾夫比賽是依據規則,

從開球區用球桿打出一球,以一打擊或連續之打擊將球打進洞內所構成。所擊出 的桿數即為高爾夫的分數,它的比賽方式與其它的球類有所不同,桿數打的愈 少,成績也就愈好。雖然把球盡情地打出去是高爾夫的樂趣之一,但挑戰大自然 環境中的場地,如樹林、山坡、風雨及障礙區,如沙坑、水池,以最少的桿數完

成比賽,也是一種具有成就感的娛樂。因為高爾夫球場設於廣大的自然界中,所 以它是一種運動與遊戲兼備的休閒活動。

(二)高爾夫裝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爾夫的用具和裝備是非常重要的,他影響著執 行技術時所呈現出來的效率,打高爾夫當然要用球桿打球,且要用合乎規定的球 桿。「球桿」及「規則」是高爾夫技術之外的兩大學問,所以球桿與規則一樣,

成績越好的球員應該要了解愈多。高爾夫規則(2008)規則4-4a提到:「球員必須 以不超過十四支球桿開始規定回合之比賽」。

(三)高爾夫相關術語

高爾夫運動起源於西方國家,相關知識皆以西文來傳遞流通,了解高爾夫術 語是有其必要性。高爾夫相關術語包含禮儀、比賽術語、規則、技術、球具及球 場等六大類(附錄一)。

三、高爾夫揮桿技術相關文獻

高爾夫運動越來越受國人喜愛,也頗具爭議性的運動(劉旻煜,2007)。我國高爾 夫選手在國際比賽中都有傑出的表現,如本國女子高爾夫選手曾雅妮 2011 年獲得英國 女子公開賽冠軍,這也是他暨 2008 年之後第五個四大賽冠軍,顯示高爾夫是一種適合 國人從事的體育運動項目,在國內應有其發展的空間。高爾夫運動已風行歐美多年,但 在國內針對高爾夫技術分析論文並不多,因此茲將相關文獻分段探討。

(一)揮桿法則(Swing principle)

它是一種定律,當在揮桿時,發生在桿頭擊球的瞬間所產生的變化,若一個 好的揮桿並遵循著揮桿法則,揮桿擊球後的結果會是很理想的,揮桿的六項法則 分別是:桿頭重量、桿頭速度、桿面角度、桿頭路徑、桿頭擊球角度及桿面擊球 點(Linda & DeDe, 1984)。

1.桿頭重量(Clubhead weight)

即使有一個適合自己的揮桿方式,但卻無法靈活地去運用也是徒勞無

功,原因在於揮桿當中有些部份違背了「揮桿法則」就會出現反效果(Linda and DeDe, 1984)。如球王 Jack Niclaus 提到,如果在擊球頭準備時身體太僵 硬或握桿太緊的話,將無法讓球桿頭產生足夠的速度與正確的軌道去擊球,

而球當然飛不遠也飛不直(王進郎,1990)。

所以指導者都會教導學生在揮桿時要放鬆,但要注意所謂的放鬆並不代 表在揮桿時鬆掉球桿,這樣會使桿頭更容易脫離軌道(Leadbetter, 1996)。身 體太僵硬與揮桿鬆掉球桿的錯誤,明顯違反揮桿法則,只要揮桿時沒有感覺 到桿頭重量,將會降低對揮桿的感覺,這都是大多數人無法做到流暢揮桿的 主要原因。

2.桿頭速度(Clubhead speed)

能運用桿頭重量,就能運用巧勁增加揮桿速度,身體動作與球桿在揮桿 過程中只要能相互配合,桿頭自然能穩定地在軌道上運行與產生極大的速 度,球自然會飛的又直又遠(洪祥洲、王朝仁、梁世泰、林勁宏,2007)。

一般球友似乎都急著想把球打遠而總是使勁的揮動球桿,反而會讓球偏離方 向(Leadbetter, 1996)。所以必須學會控制身體與揮桿節奏,讓揮桿時桿頭自 然產生速度(王進郎,1990)。有研究發現,只要揮動球感能達到最大桿頭 速度的65%就夠了(Linda & DeDe, 1984)。

3.桿面角度(Clubface angle)

除了揮桿路徑外,決定球方向第二個因素是當桿面接觸球時是否方正,

擊球瞬間有可能是方正,也有可能是打開或關閉的。每一支不同角度的球桿 在桿面接觸球時,無論打開或關閉都會影響球產生側旋,這會讓球在空中彎 曲(洪祥洲等,2007)。

觀察你擊出的球,如果是筆直地飛往目標去,代表桿頭行進的路徑與桿 面都是方正的。假使球偏離目標的某一邊,就必須馬上檢視兩個地方,「球 一開始飛行的時候是直的,到空中才產生彎曲?」以及「球一開始飛行時馬 上就偏離目標的左邊或右邊?」(Linda & DeDe, 1984)。

(1)球一開始飛行的時候是直的,到了空中才產生彎曲

球一開始是直的,但到了空中就偏右表示揮桿軌道正確,但接觸 球時桿面是開放的。相反的如果球一開始是直的,到了空中就偏左,

表示揮桿軌道正確但接觸球時桿面是關閉的(洪祥洲等,2007)。

(2)球一開始飛行時馬上就偏離目標的左邊或右邊

如果球馬上就偏離目標的右邊,你的揮桿路徑可能是推向右邊再 加上桿面又是打開的,球就會偏離目標的右邊再繼續側旋到右邊。如 果球馬上就偏離目標的左邊,你的揮桿路徑可能是拉往左邊再加上桿 面又是關閉的,球就會偏離目標的左邊再繼續側旋到左邊(洪祥洲等,

2007)。

4.桿頭路徑(Clubhead path)

揮桿桿頭路徑與桿面接觸是決定球飛行線的主要因素(洪祥洲等,

2007)。以右打者來說,若打出的球向右偏移,可能揮桿的路徑是由內向外 推向右邊,相反的把球拉向左邊,揮桿路徑明顯地就是外相內揮(王進郎,

1990)。

5.桿頭擊球角度(Clubhead angle of approach)

所謂正確的桿頭擊球角度,是建立在揮桿軌道與桿面接觸是正確的情況 下,木桿是沿著球中線平行掃過去,而鐵桿是往球的中心點向下擊下去 (Leadbetter, 1996)。

同樣的球桿如果擊球距離時遠時近不穩定的情況下,或擊球後飛行的高 度時高時低,這都是在擊球瞬間桿面與球接觸的角度不穩定的原因。桿面接 觸球時,若擊中在球的中線以上,球會以低角度飛出很容易打出低飛滾地 球;若打擊點是在中線以下或是在球與地面的接觸點,球就會以高飛角度飛 出,很容易打出高飛球(洪祥洲等,2007)。

6.桿面擊球點(Clubhead contact)

球擊中時越接近桿面的甜蜜點,球的飛行越能穩定。如果與球接觸面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