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名詞解釋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想像力

本研究將想像力(Imagination)定義為「一種人類藉由再現、組合,或是不同表 徵形式交融的方式,將原始或不同來源的經驗重新複製,或轉化成新型態的一種 能力,其以創造為導向,運作的歷程中經常伴隨著情感的作用」。

本研究以「科學想像力任務」(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的語文活動(活動二)

與圖形活動(活動三)作為測量工具,評分指標如下:

(一)語文活動

1.流暢力

意即有效反應的個數,1 個有效反應即得 1 分,總分為所有有效答案加總。

2.變通力

意即有效反應的類別數,加總所有類別數即得變通總分。

3.獨創力

由於本研究所編製的任務具領域特定性,故在獨創力的計算加入學科知識的 運用。因此,根據「獨創力」與「科學知識運用」兩者的有無,分種四種類型的 分數,分別為「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 分數)、「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B 分數)、「無獨創力×有知識運用」(C 分數)、「無獨創力×無知識運用」(D 分數),

其中 A 分數與 B 分數皆為獨創力之分數。在科學想像力任務中,若該答案佔全體 受試者反應的 3%以下即得 1 分,3%以上為 0 分,再根據有無知識運用,分類至 不同的分數群,最後分別加總即得獨創力分數(即 A 分數與 B 分數)。

4.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

即受試者所描述的語句當中,其影像鮮明的程度。以個別反應為計算單位,

若該反應中有出現具體的描述或動作用詞,意即可透過文字構成一幅清楚的圖像 即可得到一分,加總每個反應的得分,即得此指標的分數

(二)圖形活動

1.獨創力

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Finke, Ward & Smith, 1992; 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

2012),將圖形獨創力定義為「概念或是產品之呈現為非典型之樣態」,因此評分 方式是採相對比較,意即將受試者所想像的物品或發明與原始物(或原始功能)

做比對,檢核其在功能上是否有增加,或其是否採用另外一種方式呈現。若該物 品之功能判定為非典型,則一個非典型功能得 1 分,最後加總所有非典型功能分 數,即得圖形獨創力分數。

2.科學功能

意即受試者所列出的產品功能運用了「熱的傳播」的概念或元素,運用 1 次 得到 1 分,加總所有科學功能,即得科學功能總分。

3.其它功能

意即受試者所列舉的防燙功能非來自於「熱的傳播」概念,運用 1 次得到 1 分,加總所有其它功能分數,即得其它功能總分。

二、想像性學習材料

本研究將「想像性學習材料」(Imaginative Learning Material)定義為「學生所 學習的材料,內容當中包含特定的學科知識,並以脈絡化方式呈現,其能同時引 發多種感官經驗,使其得以在腦中操弄,並建構具畫面感的情境,進而了解新概 念與其使用方式」。在本研究當中所指的想像性學習材料,係根據文獻中所歸納之 編製原則,以國小自然領域中的「熱的傳播」單元為學科知識內容,並利用「故 事」呈現,共包含三個故事,分別為「亞力的冒險」(傳導)、「阿皮的旅行」(對 流)與「豬媽媽探親記」(輻射)。

三、想像激發策略

「想像激發策略」(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Imagination),用於激發學生想像 力,並且協助其產生獨創想法之策略。想像激發策略係基於想像力的運作機制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Imagination) (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劉家瑜,2011; 林 偉文,2011),原機制中歸納出想像力有七種動態運作方式,分別為擴展、連結、

分離、組合、表徵、操弄與轉化。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擴展」、「連結」與

「組合」三種機制轉化成想像激發策略,並進行教學設計,再於教學歷程融入 「表 徵」與「操弄」的元素,各想像激發策略說明如下:

(一)擴展

即從 A 概念想到(延伸)B、C、D 等其他概念,A 為較上位或核心的概念,

概念之間各自獨立,而且A≠B+C+D。本研究將擴展轉化為「點子氣球」,並以腦 力激盪法進行教學,主要目的以提升學生點子的數量為主,並於教學歷程中引導 學生進行想法品質的改進,鼓勵其產生獨創之想法。

(二)連結

即從 A 點子想到 B 點子,再從 B 點子想到 C 點子…..之後不間斷地繼續產生,

直到其無法再產生新的想法為止。概念之間為平行關係,無特定從屬性質,可分 為簡單連結,以及多重連結。本研究將連結轉化為「氣球好朋友」,以自由聯想的 方式進行,引導學生將每一顆氣球當作不同的點子,在教學歷程中使用口語引導,

鼓勵學生不斷幫氣球找朋友,主要目的為促進學生從不同面向找到想法,以提升 學生的想法品質與獨創力為主,並帶有增加點子數量的功能。

(三)組合

把 A 概念加上 B 概念,形成含有 A、B 概念的 C 概念。本研究將組合化成「氣 球加法」,即將兩個不一樣的概念當成兩顆不一樣的氣球,將其透過組合的方式,

產生不一樣的新點子。主要的目的在於協助學生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意即提升其 想法的獨創性,在教學歷程中,也鼓勵學生利用相同的元素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故亦帶有促進點子數量的功能。

四、學習成效

在本研究當中,將「學習成效」(Learning Effect)界定為學生完成國小自然領 域中「熱的傳播」單元的學習後,其對於相關概念的掌握程度。本研究以「科學 想像力任務」(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中的「熱的傳播知識題」(活動一)為主 要測量工具,在知識題分數越高,代表其在熱的傳播相關概念學習成效越好。此 外,研究者亦同時參考語文任務(活動二)當中「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分數 A)的分數,檢視學生運用科學知識以發展獨創想法的狀況,在此項指標得分越高,

代表學生越能運用所習得的科學知識進行想像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