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像力與相關構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想像力與相關構念

關於「想像力」(imagination)或「想像」(imagining)定義與內涵,一直為相關 領域的研究者探究的重點。若利用一條化約的「數線」來比喻,探究這個概念的 內容將從單純的「意識狀態」至複雜的「各種表徵的轉化與組合」;在研究方法上,

亦從嚴格控制各種干擾變項的「實驗室研究」至各種複雜的「田野調查」或是「心 理測驗工具」的測量;若再從人類認知歷程的改變,亦從各類記憶與經驗的「再 現」至將原始表徵轉化後的「創造」。在本節中,將分成四個部分進行探究。

壹、想像力的定義

本研究將文獻當中所提及的想像力定義分成兩類,一類定義涵蓋性較廣,主 要認為想像的事物不存在於當下,即可視為想像力。另一類則較強調想像的功能 性,主張想像必須要能產生新奇或獨特的結果,也就是說,想像目的是導向創造。

在定義涵蓋較廣的部分,Singer(1999)認為想像力是「一種人類思考的特殊形 式或特徵,它是個人從原初的感覺再製意象或概念的能力,而以記憶、幻想或未 來計畫的樣貌反映在個人的意識中」。Egan(2008)定義想像力是「能夠想到除了現 狀之外,其它可能的能力」,這種能力讓人對知識產生情感,並從更深的角度來看 待知識。詹志禹與陳玉樺(2011)將想像力當作「一種超越時空限制而形成意象

的心智能力,它可以表徵可能的真實,也可以表徵不真實或不存在的事物;它不 是當下的感官知覺,而是對感官知覺進行加工、重組、轉化或延伸,使其超越時 空限制;它不排斥經驗、知識與邏輯,但也嘗試超越經驗、知識與邏輯。它的基 本功能在於增加趣味、擴增可能性、提供逼真的感受或帶來新希望」。

在強調想像功能性的定義部分,Vygotsky(2004)將想像當作是一種重組或結合 元素及事物的能力,一方面來自於過去經驗的組合,另一方則以未來導向為前提,

改變現況並且產生新的觀點面。此外,想像力也是創造力的基礎之外。張春興(2006)

指出想像是指「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組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 陳龍安(1995)則認為想像力是「在腦中將各種意向構思出來、並加以具體化,

它使我們超越現實的限制,進入一個無所不能的世界」。探究想像力的定義,也有 學者從「何者不是想像力」探究,Murray(1986)提出,想像力不只是產生已知或不 存在的影像,而是要能產生某些新奇的事物(引自 Finke, Ward & Smith, 1992)。Finke 等人認為想像力所產生的點子或產品應該是要超越我們目前所知的,不過,這是 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再者,他們也認同 Murray 的觀點,認為想像所包含的 認知活動應該要導向某些目標。

除了上述兩類之外,Reichling(1990)從音樂、宗教、哲學,特別是美學的文獻 中發現,想像力為人類意識的整體力量,會運用到直覺(intuition)、知覺(perception)、

思考(thinking)與感覺(feeling),再透過這些元素組成不同類型的想像力。而邱發忠、

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2012)則從文獻中歸納,認為想像力具有幾項特徵:(1) 心智的想像運作,如:兩個物件進行結合成一個新的物品;(2)並非過去記憶的 再現或提取,而是產生超越現實的事物;(3)若以創造的歷程來看,其為創造的 早期發想;(4)想像力擴展的概念或知識範疇都較創造力為廣。此外,其研究透 過蒐集大學生對於想像力的描述、專家評定,以及請受試者完成想像作業的方式,

從 MDS 的結果發現,想像力的概念可以分成三個維度,分別為「超越現實」、「想 像運作」與「想像感受」。

有研究者從想像力與相關構念的比較,找出想像力的獨特之處,並且發現其 與某些構念共享一些元素。Finke, Ward 與 Smith (1992)曾區別想像力與心智圖像 (mental imagery)的差異,相對於心智圖像,想像力更具有整體性(global)與限制性

想像(Imagination) 假裝/假扮(Pretense) 夢(Dream)

沒有行動成分 強烈的行動成分 沒有行動成分

引自:Woolley, J. D. (1995). The fictional mind: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pretense, imagination

and dreams. Developmental Review, 15, 172-211.

本研究根據學者們的定義與比較,歸納出想像力的幾個特性:

1.不存在於當下

個體的想像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想像的「目標」不存在於當下,其可能是發 生於過去,或是可能出現於未來。

2.可操弄的表徵

個體在想像時需要可操弄的表徵,而這些素材本身就存在於個體的記憶或經 驗當中,個體進行想像時,就會提取這些素材。

3.運作的機制

個體會透過各種簡單至複雜的方式,將原始的表徵再現與轉換,在定義中對 於機制並未進行具體描述,不過「將不同元素重新組合」或是「變化或修改元素」

是必較常見的說法。

4.導向創造

想像力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導向創造。不過,雖然創造的結果常來自於 想像力,但是有想像力未必產生創造力,也就是說,想像力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

而非充分條件。

研究者也根據所整理的定義,轉化成想像力定義探討之概念圖,如圖 2-1-1。

圖 2-1-1 想像力定義概念圖

基於文獻討探與歸納,本研究將想像力定義為「一種人類藉由再現、組合,

或是不同表徵形式交融的方式,將原始或不同來源的經驗重新複製,或轉化成新 型態的一種能力,其以創造為導向,運作的歷程中經常伴隨著情感的作用」。

貳、想像力的分類

廣義來說,單純的感官刺激再現,或是透過複雜的心智作用而產生的新概念,

都可稱之為想像力。故學者們根據對於想像力的觀察,歸納出不同的分類。

Vygotsky(2004)將人類的活動分成兩種類型,一種以「再製性」(reproductive) 為主要特徵的活動,包含運用過往已發展的行為模式與經驗,或者是喚起先前的 印象;另一種則為「組合式或創造式」(combinatorial or creative)的活動,其主要透 過組合不同元素,以未來為導向進行創造,改變其所在的現況,進行此類的活動 所運用的能力被稱之為「想像力」(imagination or fantasy)。

張春興(2006)將想像分成三種類型:(1)預期性想像(anticipatory imagination):

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或是想像如何達成預期目標;(2)再生想像(reproductive

過去

(知識/經驗)

現在

(運作)

未來

(目標)

C

組合/轉化/改變

A

再現/再製/記憶

B

再現/再製/記憶

imagination):將過往經驗加以整理組織,使之重現於記憶之中,通常僅限於記憶

Reichling 的想像力分類

階段/種類 想像面向 年齡

1 奇幻或魔幻想像

(Fantasy or Magical Imagination)

知覺、感覺 6 歲以下

2 再生或語意想像 (Reproductive or Literal Imagination)

推理、知覺、感覺 6 至 12 歲

3 隱喻式想像

(Metaphorical Imagination)

知覺、思考、感覺、直覺 青少年 成年人 矛盾式想像

(Paradoxical Imagination)

知覺、思考、感覺、直覺 青少年 成年人

註:研究者整理自 Reichling, M. J. (1990). Images of imagin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8(4), 282-293.

Lewin(1986)在其文章中提出了一個三向度的結構模型,對不同的認知產物進 行分類,三個向度分別為「意象(imaginal)-語文(verbal)」、「自由活動或自主導向 (free-floating or actively directed)-控制和導向(directed and controlled)」與「想像的 (imaginal)-現實與邏輯導向(reality and logically bound)」,不同向度的組合出多種認 知或想像的產物,雖然其分類的方式仍有許多討論的空間,但卻顯示了想像是多 向度的交互作用,其分類如表 2-1-3。

表 2-1-3

引自:Lewin, I.(1986). A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gnitive process.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6(1), 43-54.

在 Finke, Ward 與 Smith (1992)的生產探索模式中,個人的前生產結構

(Preinventive Structure)係為一種想像的心智表徵,使其可以在腦中透過操弄或各種 運作,進而產生各種可能新奇的想法或產品。也就是說,這些心智表徵皆是個人 進行想像時的媒介或內容。並且列出幾項常見的前生產結構:(1)視覺形態(Visual patterns)與物件形式(Objective forms):此種通常會以視覺與空間的圖像出現,可能 會有二度空間或三度空間的影像。(2)心智混合/心智交融(mental blend):意指把不 同的結構(structure)運用某些方式形成一個新的類別。常見的方式是概念性組合 (conceptual combination)、隱喻(metaphor),或將一些心智影像交融在一起(blended mental images)。(3)種類範例(category exemplar):意指不尋常的範例或假設性的類 別。簡單來說,就是個體會產生某個產物,其中包含了我們熟悉的部分,跟一些 新奇、非預期的部分,而後者常常導致新的創造與發現。例如:我們要求學生發 想未來的移動方式,那可能有一部分會和現在的交通工具很類似,而其它則可能 放入不同的元素,進一步形成新的移動類別。(4)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係為一 種較大尺度(larger-scale)的前生產結構,代表多種機械或物理系統,同時也是全面 性與概念的系統。其一開始通常是不完全、不穩定,或是非科學的,但是透過後 來的探索與發現,會再被改進或精緻化。(5)語文組合(Verbal combination):意指不 同形式的語文組合,也就是說,讓文字或語詞形成一些有趣或引人聯想的關係,

可以導致音韻或文學上的探索。不過,這與心智混合/心智交融不同,其不需要在 結構中進行物理上或概念上的融合。

由上述的探討中可發現,文獻分類想像力大致根據兩種方式,一種是目的性 的分類,另為一種是內容性的分類。就前者而言,想像力可以分成「創造性」與

「非創造性」兩類,不過文獻上較傾向將具有創造潛力的想像,稱之為想像力。

就後者來說,又可再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視覺圖像,也就是個人進行想像時,

其腦中可能會浮現相對應的影像、圖像,而個體進而操弄、組合各元素甚至是轉

化,因此,想像的結果可能有不同的型態,也可能具備創意或很普通的結果。第 二類是語文或概念形式的內容,個體會使用概念或是符號進行思考,也會藉由各 種方式使這些原始的內容產生變化。第三類是融合了視覺圖像與語文概念,也就 是說,個體進行想像時會同時出現兩類的內容,不過彼此的比例與型態可能有很 多種。此外,Reichling(1990)對於想像的分類方式比較不同,本研究將併入想像力 與發展部分進行探討。

參、想像力的運作機制

探究想像力的運作機制對於本研究有兩個主要的意義:(1)了解個體在想像時 會歷經那些認知運作,以及這些機制在學習與創造上的貢獻;(2)對於學習與創造 而言,哪一些機制是可以透過教學的歷程提升,或是學生該如何從外在的支持性 鷹架中產生這樣的機制。以下將從理論的觀點與實徵研究進行探究,並且歸納出

探究想像力的運作機制對於本研究有兩個主要的意義:(1)了解個體在想像時 會歷經那些認知運作,以及這些機制在學習與創造上的貢獻;(2)對於學習與創造 而言,哪一些機制是可以透過教學的歷程提升,或是學生該如何從外在的支持性 鷹架中產生這樣的機制。以下將從理論的觀點與實徵研究進行探究,並且歸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