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想像力任務」之發展

在文檔中 想像力教學模式建構與驗證 (頁 138-155)

第三章 預備性研究

第二節 「科學想像力任務」之發展

「科學想像任務」(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主要用於了解受試者於閱讀完 實驗材料後,可否使用實驗材料內的科學概念完成任務,並且發揮其想像力。科 學想像任務分成三個任務,包含任務一「熱的傳播知識題」(動動腦~「熱」我知 多少)、任務二「科學想像力任務-語文活動」(發生什麼事?)與任務三「科學想 像力任務-圖形活動」(我的新發明),題本請參見附錄七。

一、研究對象

由於「熱的傳播」單元為高年級課程,因不同教科書版本編排之故,有部分 學校於 5 年級進行,另一部分學校會於 6 年級進行。本研究考量研究目的,是欲 了解學生接觸想像性教材後,其學習成效與想像力之變化,因此選定未學習此單 元且認知發展程度較為接近的樣本。研究參與者共有 165 位,為國小 4 年級與 5 年級學生(下學期),由於學校選擇的教科書版本之故,皆未在自然課當中學過「熱 的傳播」單元。扣除未填答、反應無效者、閱讀或身心障礙者,以及施測過程中 遇臨時狀況而致使作答無效等(例如:施測過程中因借橡皮擦而導致吵架),在實 際分析人數部分,完成「熱的傳播知識題」有 160 位,本研究也同時利用此批受 試者的答案建立「語文活動」的常模。此外,由於本研究使用「想像力測驗」

(Imagination Tests)(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2012)做為校標關聯的驗證工具,

扣除前測缺席請假、未填答、部分活動答案無效等樣本,各指標效度驗證人數介 於 131 人至 140 人之間。

二、「熱的傳播知識題」編製

「熱的傳播知識題」總共有 10 題單選題,主要是了解受試者閱讀完材料之後,

其對於「熱的傳播」概念的掌握程度。以下說明編製程序與題目分析:

(一)編製流程

1.列出重要概念與題目分布

在「熱的傳播」單元中,受試者需要掌握到的核心概念是「熱是由高溫處傳 向低溫處」,並且知道「傳導」、「對流」與「輻射」三種熱的傳播形式,以及生活 上的應用。研究者完成教材分析與實驗材料編製後,即進行題目編製。

由於實驗施測時間有所限制,並且顧及學生作答時的專注度,故編製完成後,

決定保留 10 題。題目分成兩種類型:第一類係採用科學語言陳述,主要是了解學 生對於熱的傳播基本概念的掌握,例如:第 1 題「『熱的傳播方式』下面哪一個是 正確的?」(答案為「藉由液體的流動,熱從高溫處傳向低溫處是『對流』」)。第 二類屬於應用類,透過生活例子的說明,請學生選出哪些答案有運用到熱的傳播 的概念,或是哪一些答案有正確運用此概念,例如:第 4 題「夏天去海邊玩,哪 一種方式最無法保護自己,而且可能越來越熱?」(答案為「帶上酷炫的黑色帽 子」)。

2.確認主要目的與條件設定

根據文獻的建議,若測驗目的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已學會教材的基本內容,則 整份試題的難度可以設定為 0.8,但如果是為了區分學生在某科目的個別差異,則 試題平均難度可設在 0.5 左右(郭生玉,2004)。由於任務一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

受試者對於「熱的傳播」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不同組別在學習新概念之後 的差異情形,故包含了前述兩個目的。再者,考量受試者在實驗之前皆未正式學 習過此單元,且實驗過程中並無安排重述或回想等活動,故研究者將平均題目難 度設定為「中間偏易」,即難度值落在 0.5~0.8 之間。

3.專家審閱與作答時間確認

本研究邀請 3 位任教於臺北市的國小教師進行題目審閱,其中兩位為自然領 域教師,另一位則曾經擔任自然領域教師,專家們主要確認題目是否符合國小 4 至 5 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以及題目描述方式的適切度,最後評估完成 10 題所需 的作答時間。三位教師審閱後,其中兩位教師認為題目內容與用字符合學生目前 的認知程度,不需要修改,另一位教師則建議微調第 10 題的題幹敘述。經審閱與 修改確定後,即形成正式的題本。

此外,就作答時間部分,三位教師皆認為完成時間應該會落在 5 至 7 分鐘之 間,故設定作答時間為 7 分鐘。不過,研究者在施測過程(正式研究的研究一)

中發現,所有的研究對象皆能於 6 分鐘內完成,而且提早完成者容易分心做其它 事(例如:先寫回家作業),因此在實驗二即修正為 6 分鐘。

(二)研究結果

1.難度與鑑別度

從表 3-2-1 可知,「熱的傳播知識題」當中,以科學語言作為主要題幹描述與 答案的有 4 題,其它 6 題則是生活應用的題目。所有題目的平均難度為.60,平均 鑑別度為.35,從此分析結果發現,此 10 題知識題符合本研究之需求。

表 3-2-1

「熱的傳播知識題」難度與鑑別度列表

題號 類型 難度 鑑別度 題目品質

1 科學語言 .50 .52 難度「中等」,鑑別度「中等」

2 科學語言 .75 .47 難度「低」,鑑別度「中等」

3 生活應用 .60 .45 難度「低」,鑑別度「中等」

4 生活應用 .81 .30 難度「低」,鑑別度「低」

5 生活應用 .88 .16 難度「低」,鑑別度「低」

6 生活應用 .84 .23 難度「低」,鑑別度「低」

7 科學語言 .51 .54 難度「中等」,鑑別度「中等」

8 生活應用 .35 .21 難度「高」,鑑別度「低」

9 生活應用 .44 .21 難度「中等」,鑑別度「低」

10 科學語言 .28 .39 難度「高」,鑑別度「低」

不過,本研究從各題的難度與鑑別度發現,第 8 題與第 10 題的難度較高,而 鑑別度較低,也就是說,對於全體受試者而言,這是較為困難的題目。第 8 題是

「消防人員的服裝使他們不會被火給燙到,是依照哪種原理設計的?」,正確答案 為「傳導」,但受試者容易選成「輻射」。研究者重新審視實驗材料,認為此題會 有較高的錯誤率可能是因為學生推估「火在燃燒時會產生輻射」,此外,文章或故 事中也無提到類似的概念運用,所以學生較無參照的內容或推論的依據。第 10 題 是「如果你是一位廚師,要讓你的客人快速享受到美味的食物,又不被燙傷,你 會選擇下面哪一種鍋子?」正確答案為「金屬材質的鍋子,底部塗成黑色,旁邊 有塑膠的把手」,此題係結合了「傳導」與「輻射」的概念,也就是說,受試者必 須知道不同材質的導熱速度,還要知道「顏色」在接收熱能速度上的差異,所以,

若其中有一部分概念較不清楚,就較難選出正確的答案。

三、「語文活動」與「圖形活動」編製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並參考想像力與創造力相關測量工具之編製(Caroff &

Besancon, 2008; Hu & Adey, 2002; Mouchiroud & Lubart, 2001;Torrance, 1996a, 1996b, 1974, 1990; 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2012),建製科學想像力任務,並分 成語文與圖形兩類任務,以下說明之:

(一)理論基礎

「科學想像力任務」的語文任務採用「擴散思考測驗」形式(Divergent Thinking),

請受試者針對題目之陳述與要求,盡可能地想出答案。圖形測驗部分,則是延續 語文任務的問題,請受試者根據科學概念設計一個產品。藉由文獻探討與評估實 驗材料的對應性,研究者歸納出三項原則以編製語文任務:

1.發現問題與形成假設

在語文測驗當中,希望藉由不尋常情境的描述,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與好奇 心,使其想像可能的原因,並進一步形成假設。因此,此活動主要測量學生發現 問題與形成假設的想像力。

2.具有想像性

研究者從想像力相關之教學與測驗工具中發現,一個適於測量學生想像力的 測驗,其任務描述與內容需先引發學生的想像,也就是說,學生要能夠先想像題 目的場景或狀態,並且了解問題的核心,才能進一步想像可能的答案。故研究者

將「具有想像性」的題目特性陳述如下:

(1)不存在於當下或違反常理

即個人不在該場景或情境當中,需要透過想像方能在腦中建構全貌。此外,

雖然在腦中可以建構場景全貌,但其中有一些違反常理之處,或是導致其認知衝 突,因此他們需要再透過想像找出可能的原因。

(2)有多種可能性

在此,可能性可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想像任務場景或詮釋問題。任務所設 定的場景與細節需基於受試者的經驗,但這個經驗不一定需要完全相同(Vygotsky, 2004)。例如:在本測驗所描述到的「一個裝著水的容器」,本研究使用「容器」一 詞而非杯子或水壺,即是考量到學生知道容器的意思(主要拿來裝液體),但他們 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決定這個容器在腦中會是什麼樣子。此外,任務中給予一些 跟熱有關的線索,但卻不強調單一線索的影響力。例如:任務中描述到「容器」、

「水」、「窗戶」,這些都可能跟熱的傳播有關,如何詮釋這些線索之間的關係,以 及如何從這些線索中找到屋主被燙傷的原因,則交由受試者根據對於熱的傳播的 理解而建構。

第二,對於相同任務卻能產生不同答案。也就是說,題目在設定時即要能夠 激發學生的想像,不會將答案限縮在某些範圍當中(即沒有標準答案)。

(3)能引發感官影像

即任務的陳述需注意到所使用的字詞,有些字詞不能過於具體,這樣容易限 縮想像空間(例如:「容器」一詞就比「杯子」更有想像空間),但是某些字詞又

要能夠在短時間內引發學生腦中相關的經驗(例如:利用「在房子裡有個窗戶」

的描述就可讓學生很快在腦中形成畫面)。甚至在,情節的鋪陳上,也需要使用到 一些連結性較強的字詞,讓其情節的建構更加完整(例如:「突然驚呼了一聲,原 來是被燙傷了……」。意即透過文字與字句間的連結,產生一種虛實交錯的想像空 間,將會使得學生之間腦中的產生的意象更有差異或多元化。

3.包含知識運用

由於此任務之主要目的為了解學生閱讀完實驗材料之後,其對於「熱的傳播」

概念之運用,因此任務描述中包含了幾個與「熱的傳播」相關的重要字詞,即「水」、

「容器」、「窗戶」、「桌子」、「房子」,再以「燙傷」暗示受試者溫度的變化,最後 以「從早到晚這個容器始終放在同一個地方」置入變動的因素,提示受試者這中 間可能發生許多事情,以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容器」、「窗戶」、「桌子」、「房子」,再以「燙傷」暗示受試者溫度的變化,最後 以「從早到晚這個容器始終放在同一個地方」置入變動的因素,提示受試者這中 間可能發生許多事情,以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在文檔中 想像力教學模式建構與驗證 (頁 13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