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像力教學模式建構與驗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想像力教學模式建構與驗證"

Copied!
2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毛國楠 博士 林偉文 博士. 想像力教學模式建構與驗證. 研究生:朱采翎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二月.

(2)

(3) 謝誌 這將是一篇跳脫框架的謝誌,就像我的思考與研究,以及我人生的許多選擇。 非常感恩這一路上幫助我成長的人,還有上天給予我的磨練,我相信生命中所出 現的一切都是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感恩天. 天不言 地不語 但依序運行讓我看見了最無私的慈悲. 感謝 給予我養分並滋長學術樹苗的你們 不長不短的博士班生涯中,遇見很多影響我生命的貴人,總在關鍵時候拉上 一把,讓我繼續向前。首先,謝謝最敬愛的吳靜吉老師,若是沒有您將創造力的 樹苗栽種在臺灣,我也沒機會窺得創造力研究的奧妙。您的人生智慧與妙語如珠, 總將我從困頓中拔出,您樹立了一個人師的風範,也讓我蒙受其恩。感謝詹志禹 老師的睿智與提點,您的細膩與洞見讓我看見了自己在論文的不足之處,您寬容 的處世態度,也圓融了我許多的不足,讓我知道可以修正的方向。當我讀到道德 經中的一段「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腦中總是浮現出您的影像,我想您在我心中 就是那個帶給人正面影響的良師。感恩陳學志老師,您總是可以用幽默的方式給 予我許多研究上的建議,並用正向的鼓勵讓我繼續向前。另外,也很感謝您用廣 大的胸襟包容我許多的直率。謝謝鄭英耀老師在論文計畫時擔任口委,並提供非 常多寶貴的建議,並為我考量許多實務層面的問題,使研究在實際執行時順利進 行。感恩邱發忠老師的細心與專業,為我釐清許多研究與實驗設計的概念,並給 予我許多具體的修正方向,使得論文能更臻完善。 在博士班學習的歷程中,也承蒙許多師長的教導與提攜,讓我在理論與研究 方法上層層深入,並且開闊自己的眼界。我想,在師大的學習是一個令人難忘, 而且一生受用的經驗。也很感謝溫暖細膩的芝君學姊、可愛幽默又樂於提攜後進 的雨臻學姊,以及嘉鈴學姊、博聖學長、永清學長、清麟、千芝、梵妤、人華、 i.

(4) 維光與諮商組的文章大哥,感謝你們在課業與學術研究上的協助與切磋,豐富了 我的博士班求學生活。 此外,特別致謝五位老師。謝謝臺藝大的陳嘉成老師,您不只在碩士論文擔 任我的口委,也在學術路上時常關懷與提攜我,而且我經常從您幽默的思考中得 到許多心靈的釋放。感謝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的葉倩亨老師,與您相遇真的是很奇 妙的緣分,您豪爽且不拘小節的性格,常讓我得到很多意外的收穫,很謝謝您在 合作期間的照顧。謝謝國北教大的陳蕙芬老師,因計畫合作與您相識,在這過程 中您細膩又融合理性與感性的思考,經常令我覺得著迷,您對於學術研究嚴謹的 態度,也讓我獲益匪淺。感謝東華大學的劉佩雲老師與逢甲大學的鄧鈞文老師, 謝謝兩位老師邀請我到校分享想像力測驗與研究,並且提供我很多正向的回饋。 最後,感恩科技部審我出國參與研討會稿件的老師們,雖然我不知道你們是誰, 但我心中對你們充滿了滿滿的感激,我的博士班生活因為有國際研討會的經驗, 變得多采多姿且充滿美好的回憶。 感謝 為這個研究付出不求回報的你們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做自己喜歡做的研究,還能夠得到這麼多人 的幫助。感謝研究所同學兼超級好友陳柏霖,你的鼓勵總給我很大的信心,每當 向你求助時,你總是義不容辭的幫忙,並願意花時間當一個很好的傾聽者,感謝 你滿滿正能量的友情贊助。感謝已經從國語實小退休的鄭麗君姐姐,您不僅從研 究所一路照顧我,也多次幫我推薦研究對象,紙短情長,但對您的感謝之意一輩 子不會變。謝謝我的好姊妹楊先芝,看著你從研究生一路轉變成老師,現在變成 兩個孩子的母親,可唯一不變的,就是我一通電話你就使命必達,想盡辦法為我 解決研究問題,不僅為我張羅研究對象,還專車接送。你說,我怎麼能夠不愛你 呢?感謝學弟企鵝(林祐鉅),多年來你關心與幫助人的品質不因時間而下降,很 謝謝你為我介紹研究對象,適時紓解我研究的困頓。謝謝人如其名的學妹李婉鈺, ii.

(5) 不僅幫忙施測,還帶著可愛的小 QQ 專程開車接送我,你的貼心與溫柔讓我覺得 研究路上幸福滿滿呀!謝謝江主任孟鴻,細膩幽默又樂於助人的你,就像變魔術 一樣,不僅為我安排好施測班級,還打點好一切,我真的是滿滿的感謝在心頭, 願我將來有機會能回報你。感謝甜美可愛又富有教育愛的學妹陳芝萱,因為你對 於研究人員的同理心,加上為學生的那份付出,讓我得以與這群純樸可愛的孩子 們互動,你細心為我打點校內的行政事務與溝通,使得研究能夠在和諧的狀態下 順利進行,你在我心中就跟天使一樣善良。我親愛的表妹彭若雯,謝謝你一口承 擔幫姊姊找受試班級的重責大任,還幫我處理好行政、施測跟班級溝通等事務, 姊姊愛你阿!感恩我親愛的大姑姑,不僅在我赴臺南做研究時專車接送,還體貼 地安排我的食宿,並且請我吃大餐,你善良且疼惜晚輩的心,真的是我效法的對 象。 一個研究的完成,參與研究的學生與關愛這些孩子的老師們,絕對是最大的 功臣。感謝國語實小的怡文老師、龍安國小的雪芳老師、成德國小的淑惠老師與 孝儀老師、苗栗溪洲國小的麗文老師、武林國小的秀倫老師與清源老師、忠義國 小的姿菁老師、花蓮中正國小的惠美老師、桃園大成國小的惠婷老師。特別謝謝 臺北西門國小的貴霖老師,雖然兩次研究時間都匆匆來去,但您對於孩子的關懷 與付出,讓我深深感動,回來後我一直記得您那句話「莫忘初衷」 ,我相信教育工 作是一輩子的「志業」,而在您身上看到了這個信念的實踐,謝謝您! 感謝 這一路一直照顧我身心靈的你們 感謝師母在這段時間對我身體、家人以及生活的關懷,您總在我需要時送上 溫暖,並且不時與我分享對於人生與善的體悟,每每與您對話後,都讓我重新觀 照自己,檢視自己的不足,感恩您的用心良苦。謝謝亦師亦友的江欣珀老師,很 感恩當年實習時所結下的緣份能延續至今。很謝謝您在教學技巧上的灌溉,以及 協助我確立自己的教學信念。這些年,不但與我合作研究,更是我心靈上強力的 iii.

(6) 後盾,每每在我挫折或不解時,用無限的耐心陪伴與開解我。您一直是我心中人 師的典範,很感恩上天讓我遇見了這麼棒的你。幽默搞笑但又富有人生智慧的小 文姊姊(沈惠文),感謝您幫忙推薦與聯繫受試班級,您對孩子那份愛與關懷,深 深打動我,這些年有您這位姊姊的陪伴與提醒,總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對於教育的 初衷。我喜愛您對於人的感染力與情感,以及對我無私的分享。溫暖又善解人意 的珍芳姐,謝謝你無數的促膝長談與人生智慧分享,也許你真的是我上輩子的姐 姐吧!在你面前我總是可以毫無保留的說自己想說的話,不需掩飾,做真正的自 己。很感謝總在我有心事時傾聽,身體不適時關懷照顧,你對我的好真不知如何 回報阿!也很謝謝課務組的夥伴們長期的照顧與教學上的滋潤,以及那些沒有被 列出名字卻默默守護我的朋友們,真心地感謝大家的照顧。 感謝 就是不能忘記你們 讀博士班其中一項豐碩的收穫,就是來自於我兩位平時吐槽求進步,但困難 時又二話不說義氣相挺的同學。謝謝我的好姊妹宷雯,不僅在課業上互相協助, 也是參加國際研討會的好夥伴,你有時少根筋但又大而化之的思考,意外的與我 相當契合,每當我需要人聊聊未來、生命與一些人生大事與無聊小事,你總是在 電話的另一端陪伴我,用你樂觀的心激勵我正面思考,即便遠在德國,也開著視 訊與我東拉西扯。天對我們倆真好,讓我們在這麼需要陪伴的人生階段相遇、相 知與相惜,我相信友誼長存,不論將來我們在什麼地方。感謝最疼愛我們的張組 長雨霖,你總是不吝於與我分享一切,在修課、資格考都熱心地提供援助,並且 在執行論文的期間,不斷督促我繼續往前。最感謝你幫我做論文口試紀錄,還在 我格式卡關時,當了超級救火隊。有時候覺得你像一個爸爸又像一個哥哥,不斷 地關心我跟宷雯,讓我們總是享有「特殊待遇」 。我常覺得,我大概是燒了很多輩 子的好香,才能遇見你這樣的好同學!以後雙采寀還是要請你繼續照顧哪!. iv.

(7) 感謝 在工作中與我並肩作戰的你們 在博士班的歲月裡,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半工半讀」 ,還好有一群夥伴 的陪伴,讓我能兼顧學業與工作。感謝學妹毓苓的細心與陪伴,記得為了訪談而 上山下海的那段日子、編碼分析而焦頭爛額的那段時光,以及為了搞清楚如何整 理常模跟評分,那些到校工作的無數個假日,有你在身旁總是讓人安心。謝謝學 妹家瑜,雖然共識的時間只有短短數月,但你總是能從細微的角度看到問題,並 且提出獨到的見解,也在工作期間全力支援,感謝你與我們走過那段辛苦上山下 海的訪談時光。感恩聰慧又美麗的玉樺,你對學習與做學問的熱忱常常令我驚嘆, 面對學術工作總是細膩思考,讓很多事情在具有創意與符合標準下巧妙達成,真 的很謝謝你那一年多的陪伴。特別謝謝 John(音奕)陪伴我走過一段辛苦的計畫草 創期,不但與我摸索工作的一切,還為分擔我許多事務,你就像我心中的支柱, 永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感謝子嫻總是在關鍵時候「義氣相挺」 ,從進計畫開始就 接受最困難的帳務與行政工作,雖然你常說你的腦容量小到只剩下不到 3 秒的記 憶,不過你仍時常精準的點出問題的癥結,並且用你獨有的方式溫暖我的心,謝 謝你!謝謝怡君在計畫連一個工讀生都沒有的時候走進研究室,並用你的無厘頭 帶給我許多歡笑,還在很多「神奇」的時刻成功救援,我常覺得你就是個小天使, 散播歡樂散播愛,以及無限的正能量。感恩乙融分擔許多評分工作,並且細心地 提醒我一些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我相信你這位善良的女孩未來必定能繼續把愛的 種子擴散到更多人身上。很謝謝智揚在計畫後期的行政協助,並且承擔博覽會諸 多帳務與協調工作,你細心與承上起下的態度常令我讚嘆,你體貼地接下許多繁 雜的工作,不僅紓解我的負擔,也讓我能專心在研究工作上。感謝單純善良的春 嵐兒,你認真負責又細心的態度,為我省去好多擔憂,雖然我倆在品質上的堅持 經常使得進度緩慢,但工作中有個懂我的人,就感覺有個並肩作戰的夥伴。也感 謝辰芸在工作上的細膩與貼心、謝謝可愛認真的韻雯無怨無悔吃下大部分 key in 的工作,感謝計畫前期參與的夢雅與膺銘,也謝謝善良的如婕、郁真與潔儒的付 v.

(8) 出,以及每一位曾經短暫陪伴與幫助我的工作伙伴們。 最特別也是我最愛的老牛(美伶) ,謝謝你的熱情大方與那張總是可以命中紅 心的嘴巴,讓我能夠快速的進入工作狀態,並且不藏私的與我分享很多工作經驗 跟表單,甚至在合作辦活動時,自願吃下大部分吃重的聯繫與行政工作。最感激 你的是,你在我學業跟工作兩頭燒時,還常常幫我 cover 很多事情,在我心中,你 不只是工作夥伴,還是人生很重要的朋友,那種令我回想都會覺得心頭暖暖的朋 友。感謝好友亭儀經常情義相助,不只在工作期間協助我,即便你完成學業後, 也仍舊十分關心我,我真的十分幸運能認識你。也感謝善良的啟德在許多工作事 務上的協助與體諒、謝謝逗趣又負責的瑛霞、感謝溫暖貼心的伊瑩學妹,以及細 膩的家欣。 感恩 我那一雙辛勞又默默支持的父母 我愛我的父親朱明祥先生,感恩您總是默默支持我每個決定,體貼地守護我 每個需要您的時刻。您對於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的敬順,以及對於家人朋友不求 回報的付出,常常深深感動我,也同時是我學習的標竿。念書這段期間,您很少 給我壓力,只有無限的關心與滿滿的愛,同時您也盡力照顧媽媽的身體與需求, 讓我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謝謝爸爸!因為很重要,所以要再說三遍, 「我愛你」! 「我愛你」!「我愛你」! 感恩我的母親沈雪梅女士,我曾經聽過一段話,上天派來給你的父母就是最 適合照顧或成就你的人,我相信您是上天送給我最適合的母親。感謝您多年來一 直關懷著這個走在另外一個軌道上的女兒,雖然有時候不完全符合您的期望,但 您轉念後,仍舊繼續默默地呵護我。在博士班這個階段裡,您歷經了三次的手術, 每每看到您平安地離開手術房,我都很感恩上天把您留在我們的身邊。謝謝您的 堅強、韌性與善良,陪伴我走過這些年的喜怒哀樂。. vi.

(9) 送上最大的感恩 給予兩位指導教授 其實,我在經營博士班生活與寫作論文這件事上,可能不能算是個好學生, 我時常有在時間軌之外的特殊時區,還有許多天外飛來的想法,可是很感謝老師 們的包容,讓我能夠優游在想像的天地之中。 謝謝毛國楠老師從「獨立研究」以來,一路上的指導與循循善誘,您就像一 位智慧的長者,總是很耐心地等待我的每個研究階段,不讓我的心理感受到壓力。 每次向您報告論文進度時,您除了認真傾聽之外,也常會拋出幾個關鍵的問題, 讓我能夠更嚴謹地處理研究。除此之外,每每聽到您關心我的未來,並分享您的 生命經驗時,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幸福的學生。從您的身上,我不只看到豐富 的學養與人生閱歷,更多的是對學生寬容與無私的態度,很感恩這條寫論文的路 上能遇見您! 對於偉文老師的感恩,與其說是千言萬語,不如說是超越語言文字,您總是 扮演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推手,用不同的方式讓我向前,並期許我成為一個能夠帶 給更多人幸福的人。感謝您從碩士班階段開始,開啟了我對於創造力研究的興趣, 並且總是放手讓我嘗試自己有興趣的議題,每當我遇到困阻時,您總是能以您在 創造力的專業,打開我心中的結,讓我繼續追尋我想要知道的。感謝您在博士班 階段,讓我跟著您做想像力的研究,並且讓我嘗試做訪談、放聲思考等質性研究, 同時也讓我有機會接觸許多想像與創造的測驗與評量,甚至有機會參與教學實驗。 這些理論紮根與研究方法上的訓練,豐厚了我研究的思維與內涵,也形成了我論 文的養分。感謝您在我進行博士論文這些日子,給予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思維 上的辯證,諸多探索自我的空間,並且在關鍵時刻點醒我,讓我能夠即時面對問 題與修正。 這六年多以來,感謝您讓我參與計畫工作,在這個歷程中,不僅讓我更加熟 悉如何執行研究計畫,也讓我在接觸不同的人事之中,鍛磨心性,學習放下自我 的執著與對待,使我在待人處世上能更圓融地面對。特別感激您總是願意放手讓 vii.

(10) 我嘗試,給予我最大的揮灑空間,並且允許我時而要求完美,時而天馬行空的思 考。 最後,感謝您一直當我人生方向的鷹架,引領我出離心靈苦境的輪迴,並且 為我示現如何用一顆慈悲的心做更多利益眾生的事。我以前總覺得您對我而言, 亦師亦友,但後來我發現,您在我生命中扮演多重的角色,時而像嚴父調整我的 思考與言行,時而又像心靈導師,化解我心中諸多對於人生的疑惑與不安,我想 更多時候,您是用您那溫厚的心包容我的直率,並且守護我對於研究與行善的初 衷。 師恩浩蕩!也許我此生無以為報,但願我能承繼師志,將平安與幸福帶給更 多的人,學習用謙下的心將我所能奉獻給更多孩子,以及我熱愛的研究工作。. 采翎 2016. 2. 16. viii.

(11) 中文摘要 許多文獻指出「想像」能促進學習成效與想像力,進而產生創造力,因此,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個想像力教學模式,以引導學習者透過「想像」進行學習與創 造。根據文獻探討,研究者建構出「想像力的教與學模式」(Model of Imagin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ITL),其中包含了學習者層次與教學層次,前者含有「學 習」、「想像」與「創造」三個元素,而後者則有「運用想像引入概念」、「想 像激發策略」與「想像的實作」三個操作元素。 為驗證MITL,本研究分別進行預備性研究與兩個正式研究。在預備性研究當 中,旨在建構「想像性學習材料」與發展測量工具-「科學想像力任務」。首先, 根據「有意義的概念或知識」、「幽默」、「挑戰」、「鮮明影像」與「意想不 到的結局」等原則,並以國小自然學習領域中「熱的傳播」單元為學科知識內容, 發展三篇想像性學習材料,分別為「亞力的冒險」(傳導)、「阿皮的旅行」(對 流)與「豬媽媽探親記」(輻射)。其次,「科學想像力任務」(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包含三個活動:(1)活動一:10題「熱的傳播知識題」;(2)活動二:即參考 擴散思考測驗型態所編製而成,係包含「熱的傳播」概念的的語文任務;(3)活動 三:延續活動二的圖形活動。在評分指標部分,語文活動包含「流暢力」、「變 通力」(共有17個類別)、「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分數)與「有獨創力+ 無知識運用」(B分數),以及「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在圖形部分,評分指 標有「圖形獨創力」、「科學功能」與「其它功能」。再以「想像力測驗」作為 效標進行考驗,發現相對應之指標皆有不錯之效度。 研究一探究「學習材料」對於「學習成效」與「想像力」的影響,並檢驗教 學模式中「運用想像引入概念」與「想像的實作」。共有160位4年級與5年級學生 參與研究,參與者皆未在國小自然課當中學過「熱的傳播」概念,並且採隨機的 方式分配至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研究程序部分,第一週所有學生完成「想像力測 驗」(以前測做為共變項),在第二週,所有受試者被要求在12分鐘內完成三篇 故事(實驗組)或三篇文章(控制組)的閱讀,並於其後完成「科學想像力任務」。 ix.

(12)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1)控制組在「熱的傳播知識題總分」顯著高於「實驗組」; (2)實驗組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分數)與「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 的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整合研究一之結果發現,想像性學習材料較能幫助學習 者運用新概念解決問題,而且易產生獨創答案,也有豐富與色彩鮮明的影像。 研究二主要探究「想像力教學」是否能促進「想像力」 ,以及其促進效果,並 進一步考驗「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之間是否存有交互作用。在此研究主要 檢驗教學模式中「運用想像引入概念」 、 「想像激發策略」與「想像的實作」 。共有 187 位 4 或 5 年級的學生參與研究,受試學生從未在國小自然課當中學習「熱的傳 播」單元。在進行教學實驗前,研究者根據年級與學區進行教學方法之配對,故 實驗組與控制組各有 4 個班。研究程序部分,第一週完成「想像力測驗」 (以前測 做為共變項),在第二週,研究者隨機發放學習材料,並進行 12 分鐘的閱讀,之 後進行想像力教學與練習,最後請學生完成「想像力科學任務」 。主要研究結果顯 示:(1)接受「想像力教學」的學生在「流暢力」、「變通力」、「有獨創力+無知識 運用」(B 分數)、「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與「圖形獨創力」的得分顯著高於接 受「批判思考教學」的學生;(2) 「教學方法」與「年級」的二因子共變數分析出 現單純主要效果,5 年級學生接受「想像力教學」後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 (A 分數)的得分顯著高於接受「批判思考教學」,以及接受「想像力教學後」,5 年級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 分數)的表現會顯著優於 4 年級。 整合研究一與研究二之結果與證據,初步驗證 MITL。最後,本研究針對相關 問題進行探討,並且對於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提出建議。 關鍵字:想像力、想像性學習材料、想像力教學、科學學習、創造力. x.

(13)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Model of Imagin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sai-Ling Chu. 英文摘要. Abstract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imagining or imaginative elements benefit both learning effect and imagination, however, seldom studies investigate them at the same time. Thus,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the model of imagin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MITL), in which learning effect and creative imagination are supposed to be facilitated.There are two levels in MITL: (1)learner level: it contains three elements-learning, imagining and creating; (2)instructor level: it also contains three elements-introducing concepts with imagination, stimulating imagination by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ing based on imagination. 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MITL, the pilot study and two form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the pilot study, materials for the treatment and the measuring tools for the study 1 and study 2 were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inciples for constructing imaginative material included meaningful concepts (knowledge), humor, challenge, vivid images, and surprising ending. Three stories based on the five principles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ree articles referring textbooks for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nstructed. Besides, “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 which contains “Scientific Knowledge Test” that included 10 items, “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 (verbal version)” referring to divergent thinking tests, and “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 (graphic version) “were also established and valid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verbal task, the four indices -fluency, flexibility (17 categories), originality based on knowledge (score A), originality without xi.

(14) knowledge(score B), and vivid imagery- were appropriate for judging, and then validated by the criterion test (Imagination Tests); in the graphic task, the three indices-originality, scientific functions, and other functions were also chosen and validated. Th study 1 aims to validate “introducing concepts with imagination” and “practicing based on imagination” in the MITL. Thus, the research question was that whether imaginative learning material facilitate learning effect and creative imagination. Thus, All participants (N=160) who were 4 or 5 grad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haven’t learn the concept of thermal conductio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control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In the first week, they finished Imagination test. In the second week, all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d to read three scientific articles (the control group) or stori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in 12 minutes, and then they finished “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on originality based on knowledge and vivid imagery. (2)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test. In conclusion, imaginative learning materials help pupils apply new concepts to solve the ambiguous problem, to have more original ideas, and to produce abundant and colorful mental images. Besides, the two instructor elements in MITL were validated. The aim of study 2 is to validate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instructor level in MITL. Two research questions were explored: (1) Whether the imaginative teaching improve pupils’ creative imagination; (2) Whether “learn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method” has interaction on learning effect or creative imagination. The participants were 187 fourth and fifth graders who haven’t xii.

(15) learn thermal conduction in the science study. Before the experiment, participants were paired according to their grades and school districts. There were four classes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imaginative teaching) and another four classes for the control group(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All participants finished Imagination Tests before receiving two kinds of teaching and completed 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participants who receiving imaginative teaching 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 on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without knowledge, vivid images in the verbal task, and originality in the graphic task; (2) the participants receiving non-imaginative learning material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ose who receiving imaginative learning material; (3) there was the simple main effect existed between the grade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in which the fifth graders who receiving imaginative teaching showed greater performance on originality based on knowledge than receiving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and imaginative teaching benefits greatly fifth graders on originality based on knowledge than fourth graders. The three instructor elements in MITL were also validated. Based on the evidences derived from study 1 and study 2, “Model of Imagin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s primarily confirmed. In the end, some discrepancies we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implement and the future stud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Imagination, Imaginative Learning Material, Teaching for Imagination, Science Learning, Creativity. xiii.

(16) xiv.

(17) 目次. 目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x 英文摘要 ......................................................................................................................... xi 目次 ................................................................................................................................ xv 表次 .............................................................................................................................. xvii 圖次 ............................................................................................................................. xx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1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7 第一節 想像力與相關構念 ................................................................................. 17 第二節 知識、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關係 ............................................................. 39 第三節 想像力教學 ............................................................................................. 53 第四節 想像性學習材料編制原則 ..................................................................... 84 第五節 想像力教學模式建構 ............................................................................. 87 第三章 預備性研究 .................................................................................................. 103 第一節 「想像性學習材料」之發展 ............................................................... 103 第二節 「科學想像力任務」之發展 ................................................................112 第四章 正式研究 ...................................................................................................... 129 第一節 研究一 「想像性學習材料」對「學習成效」與「想像力」的影 響 .......................................................................................................... 129 第二節 研究二 「想像性學習材料」與「想像力教學」 對「想像力」的 影響 ...................................................................................................... 143 xv.

(18) 第五章 綜合討論 ...................................................................................................... 205 第一節 想像性學習材料編製原則 ................................................................... 205 第二節 想像力的教與學模式(MITL)............................................................... 207 第三節 綜合討論 ............................................................................................... 209 第四節 結論與研究貢獻 ................................................................................... 220 第五節 建議 ....................................................................................................... 223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228 參考文獻 ...................................................................................................................... 229 中文部分 .............................................................................................................. 229 英文部分 .............................................................................................................. 230 附錄 .............................................................................................................................. 243 附錄一 想像性學習材料「亞力的冒險」(輻射) ......................................... 243 附錄二 想像性學習材料「阿皮的旅行」(對流) ......................................... 245 附錄三 想像性學習材料「豬媽媽探親記」(輻射) ..................................... 247 附錄四 非想像性學習材料(傳導) ............................................................... 249 附錄五 非想像性學習材料(對流) ............................................................... 250 附錄六 非想像性學習材料(對流) ............................................................... 251 附錄七 「科學想像力任務」題本 ................................................................... 252 附錄八 「科學想像力任務」獨創力分數表 ................................................... 258. xvi.

(19) 表次. 表次. 表 2-1-1. 「寓言式心智」異同比較表 ...................................................................... 19. 表 2-1-2. REICHLING 的想像力分類 ........................................................................... 22. 表 2-1-3. LEWIN 的三向度認知產物分類 .................................................................. 23. 表 2-1-4. 想像力運作機制表 ...................................................................................... 29. 表 2-3-1. EGAN 各階段的「想像認知工具」 ............................................................ 60. 表 2-3-2. EGAN 的「神話理解階段」之教學計畫結構 ............................................ 61. 表 2-3-3. 「神話理解」階段之認知工具與教學活動範例 ...................................... 62. 表 3-1-1. 「想像性學習材料」與編製原則對應表 ................................................ 106. 表 3-1-2. 八位四年級學生閱讀「學習材料」時間分佈 ........................................ 109. 表 3-2-1. 「熱的傳播知識題」難度與鑑別度列表 .................................................115. 表 3-2-2. 「科學想像力任務」語文活動變通力類別 ............................................ 121. 表 3-2-3. 「科學想像力任務」語文活動的獨創力與知識分數表 ........................ 122. 表 4-1-1. 研究一 實驗設計表 .................................................................................. 129. 表 4-1-2. 研究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 130. 表 4-1-3. 研究一「熱的傳播知識題」T 考驗摘要表(N=160) ............................... 133. 表 4-1-4. 研究一 不同「學習材料」在「流暢力」之描述統計表(N=122)......... 134. 表 4-1-5. 研究一 不同「學習材料」在「變通力」之描述統計表(N=122) ........ 135. 表 4-1-6. 研究一 不同「學習材料」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 分數) 之描述統計表 ........................................................................................... 135. 表 4-1-7. 研究一 不同「學習材料」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 分數) 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36. 表 4-1-8. 研究一 不同「學習材料」在「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B 分數) xvii.

(20) 之描述統計表 ........................................................................................... 137 表 4-1-9. 研究一 不同「學習材料」在「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之描述統 計表 ........................................................................................................... 137. 表 4-1-10 研究一 不同「學習材料」在「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之共變數 分析摘要表 ............................................................................................... 138 表 4-1-11 研究一 不同「學習材料」組別在圖形任務的「獨創力」之描述統 計表 ........................................................................................................... 139 表 4-1-12 研究一 不同「學習材料」組別在圖形任務的「科學功能」之描述 統計表 ....................................................................................................... 139 表 4-1-13 研究一 不同「學習材料」組別在圖形任務的「其它功能」之描述 統計表 ....................................................................................................... 140 表 4-1-14 研究一 各指標差異考驗結果整理 .......................................................... 140 表 4-1-15 研究一 「科學想像力任務」各指標之相關分析 .................................. 142 表 4-2-1. 研究二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總人數) .................................................. 146. 表 4-2-2. 研究二 教學實驗各班級配對狀況表 ...................................................... 147. 表 4-2-3. 研究二 教學實驗進行流程 ...................................................................... 149. 表 4-2-4.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在「熱的傳播知識題」各細格 描述統計(N=186) ................................................................................ 162. 表 4-2-5.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學習材料」對「熱的傳播知識題」二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63. 表 4-2-6. 研究二 「年級」與「學習材料」在「熱的傳播知識題」各細格描 述統計(N=186) .................................................................................... 164. 表 4-2-7. 研究二「年級」與「學習材料」對「熱的傳播知識題」二因子變異 xviii.

(21) 數分析摘要表 ........................................................................................... 164 表 4-2-8. 研究二「年級」與「教學方法」在「熱的傳播知識題」各細格描述 統計(N=186) ........................................................................................ 165. 表 4-2-9. 研究二 不同「教學方法」與「學習材料」在各知識題的平均數 ...... 167. 表 4-2-10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在「流暢力」的描述統計(N=130) ................................................................................................................... 168 表 4-2-11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對「流暢力」二因子共變數分 析摘要表 ................................................................................................... 169 表 4-2-12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年級」在「流暢力」描述統計(N=130) ................................................................................................................... 170 表 4-2-13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在「流暢力」描述統計(N=130) ................................................................................................................... 171 表 4-2-14 研究二「年級」與「教學方法」對「流暢力」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 要表 ........................................................................................................... 171 表 4-2-15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在科「變通力」描述統計(N=130) ................................................................................................................... 173 表 4-2-16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對「變通力」二因子共變數分 析摘要表 ................................................................................................... 173 表 4-2-17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年級」在「變通力」描述統計(N=130) ................................................................................................................... 174 表 4-2-18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在「變通力」描述統計(N=130) ................................................................................................................... 175 表 4-2-19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變通力」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 xix.

(22) 要表 ........................................................................................................... 175 表 4-2-20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 (A 分數)描述統計(N=130) ............................................................ 177 表 4-2-21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年級」對「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 (A 分 數)描述統計 (N=130) ....................................................................... 178 表 4-2-22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描述 統計(N=130) ........................................................................................ 179 表 4-2-23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 (A 分 數)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79 表 4-2-24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 (A 分 數)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 180 表 4-2-25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對「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 (分數 B)描述統計(N=130) ............................................................. 182 表 4-2-26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對「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 (分數 B)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82 表 4-2-27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年級」對「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 (分數 B)描述統計(N=130) .......................................................................... 183 表 4-2-28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 (分數 B)描述統計(N=130) .......................................................................... 184 表 4-2-29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 (分數 B)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85 表 4-2-30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對「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 描述統計(N=130) ................................................................................ 186 xx.

(23) 表 4-2-31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對「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 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87 表 4-2-32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年級」對「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描述 統計(N=130) ........................................................................................ 188 表 4-2-33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描述 統計(N=130) ........................................................................................ 189 表 4-2-34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二因 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89 表 4-2-35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對圖形活動「獨創力」描述統 計(N=146) ............................................................................................ 191 表 4-2-36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年級」對圖形活動「獨創力」描述統計(N=146) ................................................................................................................... 192 表 4-2-37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圖形活動「獨創力」描述統計(N=146) ................................................................................................................... 193 表 4-2-38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圖形活動「獨創力」二因子共變 數分析摘要表 ........................................................................................... 193 表 4-2-39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對圖形活動「科學功能」描述 統計(N=146) ........................................................................................ 195 表 4-2-40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年級」對圖形活動「科學功能」描述統計 (N=146) ................................................................................................ 196 表 4-2-41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圖形活動「科學功能」描述統計 (N=146) ................................................................................................ 197 表 4-2-42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對圖形活動「其它功能」描述 xxi.

(24) 統計(N=146) ........................................................................................ 198 表 4-2-43 研究二「學習材料」與「年級」對圖形活動「其它功能」描述統計 (N=146) ................................................................................................ 199 表 4-2-44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對圖形活動「其它功能」描述統計 (N=146) ................................................................................................ 200 表 4-2-45 研究二 主要指標在二因子差異考驗之整理表 ...................................... 201 表 4-2-46 研究二「科學想像力任務」各指標之相關分析 ................................... 204. xxii.

(25) 圖次. 圖次. 圖 2-1-1 想像力定義概念圖……………………………… ..…………............21 圖 2-1-2 想像力作用機制圖…………………………………………………...28 圖 2-1-3 想像力發展圖………………………………………………………...34 圖 2-1-4 EGAN 的理解種類與發展順序對應圖…..…………………………...37 圖 2-5-1 想像力的教與學模式圖…………………..……..................................87 圖 4-2-1 研究二「教學方法」與「年級」交互作用圖………………………….181. xxiii.

(26) xxiv.

(27) 第一章. 緒論. 傳統的工作迅速消失中。未來的年輕人必須有能力發明工作,政府有責任, 幫下一代準備不同的教育系統,以培養這個能力。這樣的能力包括好奇心、想像 力、挫折復原力、團隊合作等。但是我們長期研究卻發現,現有的教育制度,正 在把學生的好奇心拿走、把學生的想像力拿走……… (Paul Collard/英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執行長) ~摘自親子天下雜誌 34 期~.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背景. 1938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曾說: 「想像是創意的開始。」(Imagin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creation)。同樣為諾貝爾得 獎的愛因斯坦提到: 「想像比知識更重要。邏輯會把你從 A 帶到 B,但是想像會帶 你去任何地方。」(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anywhere)。在這兩位世界文明與科學推動者 的眼中,想像力是超越知識,而且導向創造的。 豐富的想像力經常催生創造力,故隨著創造力教育的推動,想像力教育也逐 漸受到重視。教育部自 2002 年公布《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使臺灣教育邁向了一 個創造的新紀元,而隨著「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的開展,也讓創意的種子 在教育中紮根。國科會科教處(現更名「科技部」)於 2011 年徵求「想像力與科 技實作能力培育」的整合型計畫,目標在於培育未來科技人才,提升高層次思考 能力,使得「想像力」一詞不再隱身於創造力之中,提升其在理論探討與教育中 1.

(28) 的地位。同時,教育部也匯集專家學者的意見,展開了「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 育中程計畫」 ,以「未來」為導向,培育學生想像與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在國際上, 英國的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of England)下的「創意、文化與教育」機構 (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CCE)提出了「創意夥伴」計畫(Creative Partnership),界定孩子在 21 世紀所必備的九項技能,第一項即是想像力/創意。 除了政府單位,學術或民間機構亦投入想像力的教育。在加拿大西蒙弗瑞沙 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有一個想像力教育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Imaginative Education),其下的想像力教育的研究團隊(Imagin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Group, IERG),極力提倡將想像力融入教育中,並藉由網路平臺、定期性 的交流活動,以及每年舉辦的研討會,分享新進的想像力理論、研究成果與教案。 此外,還有一些地區性或國際性的競賽,藉由提供一套問題或點子發想的模式, 讓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想像與創造,例如: 「未來問題解決」(Future problem solving)、 「目的地想像」(Destination Imagination)、 「心智的奧德賽」(Odyssey of the Mind)、 「Design for Change」(DFC)….等。 如何將「想像力」運用在教育情境中,並且探究其對於學習者的影響,是許 多學者所關心的議題。然而,在不同的研究中, 「想像」或「想像力」所指涉的內 涵卻不太相同,而其也影響教學者如何設計教學、評量,以及解釋學生的學習結 果。首先,有學者將想像視為一種「內容的特性」 ,通常教師會編製或運用富有「想 像性」(imaginative)的學習內容,喚起學生的先備知識與相關經驗,使其建構新的 知識,甚至在某些教學設計當中,想像性的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Egan, 2005; Smith & Mathur, 2009)。換句話說, 「想像性的內容」觸發了學生的想像力,使其能 運用於新的學習經驗中,進而達成提昇學習成效,並可能伴隨著創造力的發展。 第二,想像被視為是一種「學習」或「記憶策略」 ,學生藉由形成新概念的影像或 2.

(29) 心像,透過回溯或加強圖像與概念間的連結,以提升其學習成效,而此被稱為「想 像效果」(Imagination effect)。相關研究發現,圖像的記憶策略能協助學生記憶、 理解,甚至是學習遷移 (Cooper, Tindall-Ford, Chandler, Swellwer, 2001; Ginns, Chandler & Sweller, 2003 ; Kester, Kirschner, & Van Merrienboer, 2005; Mayer, 2009; Mayer, Steinhoff, Bower, & Mars, 1995)。第三,想像力被視為促進創造力的一種「心 智能力」 ,學習者能透過適當的觸發、刺激或是思考策略的學習,從長期記憶中提 取相關表徵,藉由各種操弄,轉化原始表徵或修改基模,進而產生「獨創」的想 法(Chu, 2014; Ho, Wang & Cheng, 2013; Karwowski & Soszynski, 2008; Lin & Chu, 2014; Mellou, 1995; Smith & Mathur, 2009;林偉文,2011)。 從前述文獻發現,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的「想像」或「想像力」 ,具有兩種功 能,其一為促進學習成效,其二為提升創造力。不過,過去的研究仍有一些尚未 探究,甚至是待釐清的部分。第一,無論是想像力對於學習成效,或是其對於創 造力的影響,都是在不同的研究中探討,而「想像」、「學習」與「創造」是否有 可能存在不同的關係?或是,三者是否能藉由彼此關係的連結,對於學習者產生 最大的效益?這值得再進一步探究。第二,從過往的文獻發現,「想像性的內容」 與「引發想像的策略」皆在想像力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兩者欲達成的 主要目標不同,但亦有重疊之處。若再進一步思考,兩者是否有可能整合在教學 歷程中?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甚至使學生產生有效率的學習與創造?本研究 認為前述之文獻缺口,仍有待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以補足。因此,本研究從文獻 中抽取出「想像」、「學習」與「創造」三個主要元素,並以「想像」為核心,嘗 試從理論中探究三者可能存在的關係,以及如何轉化,進而運用於教學之中。. 3.

(30) 二、想像、學習與創造間的關係. 為了探究「想像」、「學習」與「創造」三者在教學與學習歷程中的關係,本 研究以理論的觀點與過去實徵研究為基礎,開展了兩個方向的思考:. (一)想像與學習的關係. 在文獻當中討論想像對於學習的影響時,通常將想像界定為一種喚起先備知 識的一種心智能力,其能夠連結個體既有經驗和新學習內容之間的關係。 Vygotsky(2004)即認為想像力是人與生俱來能力,其能協助個體運用既有的經驗與 表徵,透過重組或轉化的歷程,形成新的經驗或建構新知識。從想像力教學相關 研究發現,若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想像的元素,也就是跟學生經驗或興趣相關的內 容(例如:奇幻、科幻、模擬、故事或是跟學生切身相關的經驗) ,不僅能提高學 習動機,亦能促進學習成效(Egan, 2005; Glenberg, Gutierrez & Levin, 2004; Smith & Mathur, 2009)。雖然過去的研究揭示了想像對學習的影響,但這些研究所呈現的多 為現象與關係,較無清楚地論述「想像」如何影響「學習」 。換句話說,若教師們 欲讓孩子透過想像獲取一個新概念時,其該如何適切的融入教學活動中?在這方 面的文獻尚未有一個完整的輪廓。此外,雖然已有研究證實,想像性的內容或活 動較能引發學生動機,並且維持高度的參與,甚至讓他們較能夠記住新概念,但 究竟「想像性學習內容」的組成要素包含哪些?這些要素又如何與新概念結合? 過去的文獻少從這個向度進行論述與探討。因此,根據上述的討論,歸納與探討 「想像性學習材料」的組成要素,並且探究其對於學習的影響,為研究者的第一 個動機。 若將兩者影響方向翻轉時,則可發現「學習」亦會對「想像」產生影響。若 從這個方向進行思考,想像除了喚起不存在於當下的經驗外,還多了一種以發展 4.

(31) 獨創想法為導向的功能,稱之為「創造性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Vygotsky, 2004)。由過去的研究中發現,學習對想像的影響發生在兩個部分,其一是可用於 想像的「內容」 ,若在教育情境中,所指的是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概念或相關的技 能學習,當他們需要運用想像進行創造時,這些已學過的概念知識就可成為想像 的來源(Egan, 2005)。不過,究竟知識要如何呈現或編排,才能夠有利於運用想像 力提取,進而促進創造力?在創造力研究中,曾針對個人所擁有知識的「量」進 行探究,這些研究指出,雖然創造力常常發生在領域知識較豐富的專家身上,但 是擁有較多知識,不一定會讓人更有創造力,甚是可能產生負向的遷移,使其在 面對新情境時被知識所侷限,產生功能性固著。此外,研究者們也發現了知識與 創造力之間有倒 U 型曲線的相關,也就是說,個體只要具備某種程度的知識量即 可達到最大的創造,若超過這個程度的知識,並不會讓個體更有創造力(Frensch & Sternberg,1989; Luchins & Luchins, 1959; Simonton,1984)。再從知識的「質」的面向 探討,Mumford, Blair 與 Marcy(2006)將出現在創意問題解決歷程中的知識進行分 類,發現可分成三種系統:「基模知識」(schematic knowledge)、「連結知識」 (associational knowledge)與「以案例為基礎的知識」(case-base knowledge)。雖然這 三類知識系統各作用於創意問題解決的不同歷程,個體運用知識系統也會有偏好, 不過,若能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同時使用這三種知識,則會達到「綜效效果」 (synergistic Effect),最容易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法。前述的相關研究顯示了, 個體所擁有的知識的「量」對於創造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知識的「質」, 也就是知識的特性,將可能對於獨創想法的產生更有貢獻。因此,接續並結合第 一個研究動機,在「想像性學習材料」中納入知識的成份,並且探究其對於想像 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的影響為本研究的第二個動機。. 5.

(32) 學習對想像的影響的第二個部分,即聚焦於激發想像力「策略」的學習,而 本研究稱之為「想像激發策略」 。亦即學生習得某些策略後,能在想像時發揮作用, 提高其想法的數量,甚至是增進想法的獨創性。在 Ho, Wang 與 Cheng(2013)的研 究中,分析了教師指導科展的歷程,觀察到教師會教導學生使用想像的思考策略, 協助其科展點子的發展,促使學生在想法的質與量都有所增進。此外,有研究曾 探究創意科學教師的想像歷程,利用放聲思考(Think Aloud)記錄教師們教學設計過 程中的想法發展,歸納出七項重要的機制。爾後,在另一研究中將想像機制轉化 成教學,運用於訓練職前教師撰寫想像性自然科教學故事,研究結果發現,想像 策略的教導能提升想像表現(Lin & Chu, 2014; 林偉文,2011)。在 Chu(2014)的研究 中,其根據林偉文(2011)所歸納的想像機制,轉化部分機制形成想像力的教學 活動,並對小學二年級學生進行 4 週的想像力教學,亦發現學生想像力的表現有 顯著的提升。此外,從過去創造力教學或訓練的相關研究中,亦顯示出教導學習 者使用相關的思考策略,能有效改進其想法質量上的表現(Scott, Leritz & Mumford, 2004; Starko, 2010)。 研究者從前述的研究發現兩個重要的意義:第一,在教學活動中,教導學生 使用思考的策略能有效增加其想像力或創造力。第二,教師教導學生使用這些思 考策略的目的,是希望藉由學生的「想像力」導向創造的結果,因此其想像的基 礎是建立在學科知識或有意義的概念之上。基於這兩項重要意義,探究如何將「想 像激發策略」融入學科知識教學中,並且提升創造性想像為本研究的第三個動機。. (二)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關係. 探究想像力與創造力關係的學者,大多持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想像力具有導 向創造力的作用」(Lin, Chu, Wang & Chu, 2011; Mellou, 1995; Vygotksy, 2004; 林偉 6.

(33) 文,2011;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2012),相關研究也提供了相對應 的證據,即早期的想像力可以高度預測個人的創造力(Russ, 2003; Runco, Nemiro & Walberg, 1998; Saracho, 2002)。有學者更進一步指出,想像力對於創造力最主要的 貢獻在於「獨創力」 (Ainsworth-Land,1982; Mellou, 1995; 林偉文,2011;詹志禹、 陳玉樺,2011)。從這些學者的觀點發現,有想像力未必有創造力,因為後者需要 再加入「價值性」(valuable)或「適當性」(appropriateness)方能成立。當代的幾個 著名的創造力理論皆強調「知識」 (也就是價值性與適當性的基礎)對於創造力的 貢獻(Amabile, 1996; Csikszentmihalyi, 1996; Sternberg & Lubart, 1999),從 Finke, Ward 與 Smith (1992)所提出的「生產探索模式」(Geneplore model)中亦可發現,個 體從「前發明結構產生」所發想的獨創想法進入到「創造前的探索與詮釋」階段 後,會透過特定標準或有意義的方式檢核,而其檢核的依據皆是來自於領域內的 知識。前述的研究似乎顯示了,雖然想像力可以促進獨創力,但卻對於價值性(適 當性)較無發揮作用。 不過,若重新思考個體建構知識的歷程,以及想像力運作的特性,則可發現 想像力不僅促進獨創力,亦對「價值性」或「適當性」的建立有所助益。想像力 具備「再製」(reproductive)與「創造」(creating)兩種作用(Vygotsky, 2004),若從教 學或學習的觀點,前者是喚起個體舊有的經驗或記憶,亦即提取學習者的「先備 知識」 ,而後者則是個體運用其先備知識,進行組合或轉化,以產生新的可能性或 結果。在 Kaufman 和 Beghetto(2009)提出的 4C 模式中提到,學習者將其經驗、行 為或事件做新奇與有意義的詮釋,也能視為一種創意的表現,並稱之為「迷你 c」 (mini c)。運用此觀點檢視個體如何獲取新概念,即可觀察到當學習者嘗試建構從 未存在於其基模中的新概念時,其藉由提取過去的經驗或既有的表徵,以其獨特 的詮釋或建構,將新概念納入自我的經驗或基模之中,即是一種迷你 c 的表現。 7.

(34) 也就是說, 「獨創力」與「價值性/適當性」的產生皆是能透過想像力而進行的創造 性活動。 然而,過往探討想像力對創造力的影響,大多將重心放在「想像力促進獨創 力」的面向,較少從「想像力能建構新知識」的觀點進行思考。在學習方面的研 究,雖然有研究者探究「想像效果」對於學科知識學習的作用(Cooper, Tindall-Ford, Chandler & Sweller, 2001; Ginns, Chandler, & Sweller, 2003; Leahy & Sweller, 2004; Leahy & Sweller, 2008; Leopold & Mayer, 2015;Tindall-Ford & Sweller, 2006),但「想 像」在這些研究中被界定為圖像式的記憶或回溯策略,並無進一步探討如何將這 些透過想像所建構的知識,應用於創造之中。此外,在想像力或創造力教學的研 究中,雖然強調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進行想像或創造,但卻缺乏探究如何從學習階 段即協助學生建構適於產生獨創的知識系統或形態。本研究鑒於前述的文獻缺乏, 第四個研究動機即為建構一個運用「想像力」進行學習與創造的教學模式。. 三、在自然領域中的想像力教學. 在人類文明史上,可稱之為大 C 的創造者常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像是在心 理學當中,有顯著貢獻的佛洛伊德或是皮亞傑,都有自然科學的背景。自然科學 被視為是一個很特殊的範疇,因為理解與學習不只要以語言能力為基礎,也蘊含 許多很難用語言解釋的抽象概念,也正因如此,學生常常在這些科學相關的科目 中遭遇到很大的困難。不只是學生,連未來準備從事教育工作的職前教師,也有 部分視自然科學為畏途,Frisch(2010)就曾指出在其任教的大學課堂中,有超過一 半的職前教師對於自然科教學缺乏信心。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小學教師也有相同 的狀況,尤其是在物理科學的部分,主要原因是教師認為自己不完全了解那些概 念(Jarvis & Pell, 2004 ; Yager & Weld, 1999)。自然科學之所以被認為較難學習,有 8.

(35) 兩個主要的關鍵:首先,自然科當中有一些概念或原理原則很抽象,無法從親眼 看見,尤其是物理科學,例如:學生無法看見「電流」實際的樣子,只能透過觀 察或是想像才能得知,但不見得理解真正的原理。而且,自然科當中有許多需要 用到概念思考,這對於認知發展尚不成熟,或是對於概念掌握還不完整的學生而 言,用抽象概念思考是非常費力的。第二個關鍵,相對於其它學科,自然科學較 缺乏脈絡性,例如語文或是藝術,常是以人為出發點,從日常生活或是個人經驗 取材,其較容易引發學生相關的經驗,或是情感的投入。不過,自然科的學習常 常是在教室中藉由實驗,或課本中獲取知識,與學生真實生活的連結相形之下就 薄弱許多,以至於孩子常無法將課堂中所學,帶入生活中觀察與落實。 為了提升自然科學習的成效,有學者將「故事」(story)當作是主要的教學方法, 因為故事是人類組織與概念化知識的一種方式,而且新手也可以透過故事的連結 整合新訊息(Egan, 2005; Frisch & Saunders, 2008; Frisch, 2010)。Stinner(1995)認為要 發展出更人性化的科學教育,應該將科學故事放入教學之中。Solomon(2002)則更 進一步指出,若可以呈現主要人物的成功與失敗,則學生可以從主角身上看到自 己,若他們可以將自己連結到主角人物,故事可以連結到其想像,則故事內容就 會更有意義與效用。故事不僅有促進學習的效用,對於維持學生的動機亦有助益。 林偉文(2011)從自然科教學得獎教師的身上亦發現,他們常常會將故事的元素 帶入課堂中,有時候完整,有時候不完整,但其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透過故事 了解科學概念,也讓他們願意在課堂中投入。Ford(2004)調查職前教師為學生選擇 的科學文章,也發現了他們傾向於選擇描述有趣、簡單的,容易讓學生投入的內 容。Ritchie, Rigano 與 Duane(2008)則在自然科學課當中,與學生一同創作故事, 其結果發現學生會一直持續的參與在這個科目中,而且也能用流暢的方式在故事 中說明科學的概念。從上述探就可發現,在自然科當中運用故事進行教學,尤其 9.

(36) 是有趣味或吸引人的故事,具有引發動機與促進知識學習的效用。 更進一步來談,故事也在想像力教學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Egan, 2005)。故 事可以是一個教學中介,也可以是教學的結果,它可以存在簡單的情節,或是複 雜的結構,也可以是幻想式、寓言式的,甚至貼近人類真實生活的,其存在充滿 了彈性與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故事中潛伏著許多文化的規則、關係,可以促進 閱讀者或參與者對於世界的理解。Smith 與 Mathur(2009)回顧過去與想像相關的教 學,即發現以「故事」為核心的教學占了極大的部分,有部份則是建構一個虛擬 的情境,但仍是具有故事性的成分。在他們的文章中提到一個與自然有關的例子, 有位中學老師想教孩子食物網絡(food web)與生態系統,可是卻發現一般的教學方 式會讓孩子覺得真正的生態系統太簡單,或是太複雜,於是他引導學生在教室中 形成一個生態系統,並且假想各種可能的生物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利 用生態的概念去運作這個系統。文章中並未說明這個教學的結果,不過若「想像」 我們身處在這個教室中,必定會被這樣有趣的方式所吸引,而當我們必須要按照 生態系統的規則才能完成這個活動,知識就不再是與我們無關的概念堆疊,他們 會變得切身相關,而且難以從腦中抹去。因此,探究在自然科學習中,想像力教 學模式如何協助學生學習與創造為本研究的第五個動機。. 10.

(3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建構與驗證一個運用「想像力」促 進學習與創造的「想像力教學模式」。以下目的為在科學學習中進行模式中核心 要素與關係的驗證: 一、探究「想像性學習材料」對於國小自然學習領域的「學習成效」與「想像力」 的影響。 二、探究「想像激發策略」對於「想像力」的影響。 三、探究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中運用「想像力教學模式」對「學習成效」與「想 像力」的影響。.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想像力. 本研究將想像力(Imagination)定義為「一種人類藉由再現、組合,或是不同表 徵形式交融的方式,將原始或不同來源的經驗重新複製,或轉化成新型態的一種 能力,其以創造為導向,運作的歷程中經常伴隨著情感的作用」。 本研究以「科學想像力任務」(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的語文活動(活動二) 與圖形活動(活動三)作為測量工具,評分指標如下:. (一)語文活動. 1.流暢力. 意即有效反應的個數,1 個有效反應即得 1 分,總分為所有有效答案加總。. 11.

(38) 2.變通力. 意即有效反應的類別數,加總所有類別數即得變通總分。. 3.獨創力. 由於本研究所編製的任務具領域特定性,故在獨創力的計算加入學科知識的 運用。因此,根據「獨創力」與「科學知識運用」兩者的有無,分種四種類型的 分數,分別為「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 分數)、「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B 分數)、「無獨創力×有知識運用」(C 分數)、「無獨創力×無知識運用」(D 分數), 其中 A 分數與 B 分數皆為獨創力之分數。在科學想像力任務中,若該答案佔全體 受試者反應的 3%以下即得 1 分,3%以上為 0 分,再根據有無知識運用,分類至 不同的分數群,最後分別加總即得獨創力分數(即 A 分數與 B 分數)。. 4.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 即受試者所描述的語句當中,其影像鮮明的程度。以個別反應為計算單位, 若該反應中有出現具體的描述或動作用詞,意即可透過文字構成一幅清楚的圖像 即可得到一分,加總每個反應的得分,即得此指標的分數. (二)圖形活動. 1.獨創力. 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Finke, Ward & Smith, 1992; 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 2012),將圖形獨創力定義為「概念或是產品之呈現為非典型之樣態」,因此評分 方式是採相對比較,意即將受試者所想像的物品或發明與原始物(或原始功能) 12.

(39) 做比對,檢核其在功能上是否有增加,或其是否採用另外一種方式呈現。若該物 品之功能判定為非典型,則一個非典型功能得 1 分,最後加總所有非典型功能分 數,即得圖形獨創力分數。. 2.科學功能. 意即受試者所列出的產品功能運用了「熱的傳播」的概念或元素,運用 1 次 得到 1 分,加總所有科學功能,即得科學功能總分。. 3.其它功能. 意即受試者所列舉的防燙功能非來自於「熱的傳播」概念,運用 1 次得到 1 分,加總所有其它功能分數,即得其它功能總分。. 二、想像性學習材料. 本研究將「想像性學習材料」(Imaginative Learning Material)定義為「學生所 學習的材料,內容當中包含特定的學科知識,並以脈絡化方式呈現,其能同時引 發多種感官經驗,使其得以在腦中操弄,並建構具畫面感的情境,進而了解新概 念與其使用方式」 。在本研究當中所指的想像性學習材料,係根據文獻中所歸納之 編製原則,以國小自然領域中的「熱的傳播」單元為學科知識內容,並利用「故 事」呈現,共包含三個故事,分別為「亞力的冒險」(傳導)、「阿皮的旅行」(對 流)與「豬媽媽探親記」(輻射)。. 13.

(40) 三、想像激發策略. 「想像激發策略」(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Imagination),用於激發學生想像 力,並且協助其產生獨創想法之策略。想像激發策略係基於想像力的運作機制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Imagination) (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劉家瑜,2011; 林 偉文,2011),原機制中歸納出想像力有七種動態運作方式,分別為擴展、連結、 分離、組合、表徵、操弄與轉化。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擴展」、「連結」與 「組合」三種機制轉化成想像激發策略,並進行教學設計,再於教學歷程融入 「表 徵」與「操弄」的元素,各想像激發策略說明如下:. (一)擴展. 即從 A 概念想到(延伸)B、C、D 等其他概念,A 為較上位或核心的概念, 概念之間各自獨立,而且 A≠B+C+D。本研究將擴展轉化為「點子氣球」,並以腦 力激盪法進行教學,主要目的以提升學生點子的數量為主,並於教學歷程中引導 學生進行想法品質的改進,鼓勵其產生獨創之想法。. (二)連結. 即從 A 點子想到 B 點子,再從 B 點子想到 C 點子…..之後不間斷地繼續產生, 直到其無法再產生新的想法為止。概念之間為平行關係,無特定從屬性質,可分 為簡單連結,以及多重連結。本研究將連結轉化為「氣球好朋友」 ,以自由聯想的 方式進行,引導學生將每一顆氣球當作不同的點子,在教學歷程中使用口語引導, 鼓勵學生不斷幫氣球找朋友,主要目的為促進學生從不同面向找到想法,以提升 學生的想法品質與獨創力為主,並帶有增加點子數量的功能。. 14.

(41) (三)組合. 把 A 概念加上 B 概念,形成含有 A、B 概念的 C 概念。本研究將組合化成「氣 球加法」,即將兩個不一樣的概念當成兩顆不一樣的氣球,將其透過組合的方式, 產生不一樣的新點子。主要的目的在於協助學生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意即提升其 想法的獨創性,在教學歷程中,也鼓勵學生利用相同的元素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故亦帶有促進點子數量的功能。. 四、學習成效. 在本研究當中,將「學習成效」(Learning Effect)界定為學生完成國小自然領 域中「熱的傳播」單元的學習後,其對於相關概念的掌握程度。本研究以「科學 想像力任務」(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中的「熱的傳播知識題」(活動一)為主 要測量工具,在知識題分數越高,代表其在熱的傳播相關概念學習成效越好。此 外,研究者亦同時參考語文任務(活動二)當中「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分數 A)的分數,檢視學生運用科學知識以發展獨創想法的狀況,在此項指標得分越高, 代表學生越能運用所習得的科學知識進行想像與創造。. 15.

(42) 16.

(4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成五節,前四節分別對「想像力與相關構念」、「知識、想像力與創 造力的關係」、「想像力教學」、「想像性材料編製原則」進行文獻探討,第五節則 為想像力教學模式的建構。. 第一節 想像力與相關構念 關於「想像力」(imagination)或「想像」(imagining)定義與內涵,一直為相關 領域的研究者探究的重點。若利用一條化約的「數線」來比喻,探究這個概念的 內容將從單純的「意識狀態」至複雜的「各種表徵的轉化與組合」 ;在研究方法上, 亦從嚴格控制各種干擾變項的「實驗室研究」至各種複雜的「田野調查」或是「心 理測驗工具」的測量;若再從人類認知歷程的改變,亦從各類記憶與經驗的「再 現」至將原始表徵轉化後的「創造」。在本節中,將分成四個部分進行探究。. 壹、想像力的定義. 本研究將文獻當中所提及的想像力定義分成兩類,一類定義涵蓋性較廣,主 要認為想像的事物不存在於當下,即可視為想像力。另一類則較強調想像的功能 性,主張想像必須要能產生新奇或獨特的結果,也就是說,想像目的是導向創造。 在定義涵蓋較廣的部分,Singer(1999)認為想像力是「一種人類思考的特殊形 式或特徵,它是個人從原初的感覺再製意象或概念的能力,而以記憶、幻想或未 來計畫的樣貌反映在個人的意識中」。Egan(2008)定義想像力是「能夠想到除了現 狀之外,其它可能的能力」 ,這種能力讓人對知識產生情感,並從更深的角度來看 待知識。詹志禹與陳玉樺(2011)將想像力當作「一種超越時空限制而形成意象 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help students achieve the curriculum aims and objectives, schools should feel free to vary the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sequence of learning elements. In practice, most

While Scheme-KGs may have flexibility in maintaining the current arrangements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1 , they are required to appoint teachers to meet the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provide a repository for collecting ECG files, (2) to decode SCP-ECG files and store the results in a database for data management and further

Thus, both of two-dimensional Kano model and IPGA mode are utilized to identify the service quality of auto repair and maintenance plants in this study,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ims the international aviation industry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construct the demand management model in order to raise their managing

In this study the GPS and WiFi are used to construct Space Guidance System for visitors to easily navigate to target.. This study will use 3D technology to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selection and timing, (2)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timing and stock

Therefore, in this project, to explore whether using Perusall combined with Zuvio IRS can help to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effect of flipped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