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分析閱讀策略融入地理教學的教學模組實施,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成效的影 響。

二、研究問題

1.根據地理教科書的文本,融入適合的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是否能提升學生閱 讀地理教材文本的理解能力?

2.閱讀理解策略融入地理教學,是否能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3.學生在閱讀理解策略實施的過程有哪些收穫?遇到甚麼困難?

4.什麼樣的閱讀理解策略是有效及重要的地理學習方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閱讀素養(Reading Literacy)

素養(literacy)在傳統的定義係指一個人的「讀和寫的能力」3。由於現 代人與知識互動的方式日趨多元,一個人的讀寫能力無法完全代表其受教狀況與 具備的技能,因此「literacy」一詞在現代已被賦予更寬廣的意義。根據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 UNESCO)的定義,「literacy」是指「識別、理解、解釋、

創造、運算及使用不同環境下印刷與書面資料的能力。為涉及個人能夠實現目 標、發展知識和潛能,並充分參與社區及廣大社會的連續學習」。由此定義可知,

現代對「literacy」的定義已超越個人的讀寫能力,而是著重個人對知識的認知 與學習能力。4PIRLS 對閱讀素養的定義是指「學童能理解且運用社會所共同規範 的書寫語言形式之能力,並透過閱讀各種文章建構出意義、獲得樂趣,在行為表

3 根據牛津字典的定義,「literacy」係指:讀寫能力(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另外,在韋氏字典則將「literacy」定義為讀寫能力(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或特 定科目的相關知識(knowledge that relates to a specified subject)

(Merriam-Webster, 2008)。

4 引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對素養的定義,檢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71/

5

現上能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 雅,2007),PISA 則強調閱讀素養是「理解、運用及反省文本內容的能力,以達 成個人目標,發展個人知識與潛能及參與社會活動。」(OECD,2000),而本文所 稱的閱讀素養「reading literacy」係指個人在閱讀方面的相關知能,因各種目 的理解、運用、省思及投入文本,以達成個人目標,發展個人知識和潛能,並連 結個人經驗,進而引發其針對該議題有所反省與思考,促發學生能夠具備知能而 進行社會參與及關懷行動,有效參與社會。(教育部 2011,PISA2009,陳木金、

許瑋珊,2012)

二、閱讀理解能力(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根據美國國家閱讀審議會(Nation Reading Panel ,NRP,2000)的報告,透過 縝密的研究證實,可以被訓練的閱讀能力包括聲韻覺識、字母拼讀、流暢性、詞 彙以及閱讀理解策略。就概念上而言,聲韻覺識、字母拼讀、以及流暢性,屬於 訓練學生字詞辨識能力,而詞彙及閱讀理解,則屬於訓練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的 增進(教育部,2011)。亦即讀者運用先備知識、解碼和文字知識、後設認知 及 閱讀策略,藉著讀者和閱讀材料之間的交互作用,積極主動地建構意義,以期理 解字義、文意,進而統整和引申意義之歷程(陳怡琪,2011)。本研究的閱讀理解 能力是指學生在閱讀理解測驗中的三個層次(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 所獲得的分數,得分越高,就代表其閱讀理解能力愈好。

三、 閱讀理解策略(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y)

閱讀理解策略是指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用來處理閱讀材料和促進學習所使 用的一些有組織、序列性的活動,來幫助閱讀者訊息的獲得、提取、運作、整合、

儲存、解決閱讀的問題(劉雅筑,2000)透過一系列的認知程序,誘發讀者覺察自 己的理解狀態,積極進行主動的思考,使己身與文本有適當的互動,進而形成合 宜的心理表徵,建構出有意義的理解。(教育部,2011),根據教育部(2010)《閱 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閱讀理解策略有:預測、連結、摘大意、找主旨、作筆記。

6

美國國家閱讀諮詢委員會則是從後設分析研究中發現,綜合整理提出七大類閱讀 策略有效性的證據,包含理解監控、合作學習、圖形組織、故事結構、提問(含 教師問-學生答、自我提問)及摘要等(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NICHD], 2000)

由於國中生是屬於「閱讀學習」(reading to learning,learning from reading)階段(Chall,1983),以閱讀為工具,學習各種知識,故閱讀策略偏重在 發展學生高層次的思考技能的能力,而不著重在字詞及詞彙的辨識能力,因此將 視課程內容融入適合的閱讀理解策略。

四、閱讀理解的評量(Reading Comprehension Assessment)

目前國際上關於閱讀理解素養的大型評量,主要有由 OECD 籌畫的 PISA , IEA 主導的 PIRLS ,及由美國國會立法授權的 NAEP。以研究國中生為主的閱讀 評量主要是 PISA 和 NAEP。NAEP 全美教育進展評量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是目前世界上最卓越的大規模教育評量典範之一,他定 期整合及報導四年級、八年級、十二年級學生在各項學習表現的資料,其中以閱 讀領域最為著名,NAEP 的模式也影響到一些國際性大型評量的模式,例

如:PISA、TIMSS。由美國國家評鑑委員會(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簡稱 NAGB)所核准的 NAEP2009 閱讀架構為目前主導的閱讀評量的指標,

此一架構不提倡任何特定派典,但奠基於實徵性的閱讀科學研究成果,並取法於 PISA 和 PIRLS 兩個國際大型閱讀研究。由於本研究的對象是國三學生,與 PISA 施測的對象—15 歲的青少年年齡相仿,因此本研究亦採用 PISA 的閱讀理解層次 作為閱讀評量設計的指標。

五、地理素養(Geographic Literacy)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Daniel C. Edelson (2011)定義的地理素養:「利用地理 的了解和地理的推理來做出意義深遠的決定的能力。無論我們決定住在哪裡或做 任何會引發自然災害的決定,都是由我們的地理素養來做決定。」 英國地理學

7

會對地理素養的定義是:「地理學鼓勵我們思考關於世界和人類如何生活在其中 的做法」。「地理」的意思是「 大地的描述」,鼓勵學生運用描述、解釋、假設和 應用的能力於學習地理的知識和技能上,地理學是培養他們閱讀、寫作和思考技 能最好的學科,通過學習地理幫助孩子瞭解世界並發現地方特色和問題。因此,

孩子需要學習地地理素養為:

1.使用地理詞彙 ;2.描述和有意義的比較 ; 3.解釋分析結構 ;

4.進行辯論 ; 5.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假設試探 ; 6.敏銳地理解他人的觀點。

六、交互教學法

交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ching)又稱相互教學法,是 Palincsar, &

Brown( 1984)根據建構主義而發展的閱讀教學方法。目的是透過師生及同儕的對 話和討論,訓練學生摘要、提問、澄清、預測四種策略以提高學生自我監控和理 解文意的能力。

此種教學法非常強調「師生對話」的歷程,透過師生對話,教師利用放聲思 考5方式示範以上四項閱讀策略,接著學生輪流扮演教師的角色,逐步將責任轉 移給學生,發展成學生之間相互提供支持的「同儕對話」,這就是 Vygotsky 所謂 的由他人調整到自我調整。Palincsar 和 Klenk(1992)指出,學生在相互教學 法中就是透過高社會性、互動性及完全的對話才獲得並內化四項閱讀策略。專家 根據研究,提出有效「交互教學法」之三項建議(Harvard Univeristy,March,

1986;Palincsar&Brown,1948):1.責任轉移宜漸進,即從教師主導到學生自 己負責之轉移,必須是漸進的。2.要求須與能力配合,工作及責任之難度,應予 每個學生能力配合,並隨學生能力發展提升之。3. 診斷思考,教師宜細心觀察 每位學生「教學」表現,以探索學生思考及其所須之教學類型為何。6

5 放聲思考法或譯為有聲思考法、大聲思考法,是一種評估與描述認知結構中程序知識方面的方 法。施測者對受試者提出問題,並要求在解題過程中所想到的任何事情大聲講出來。引自國教院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468/

6 引自教育部教育 wiki,原出處:林清山(1996)。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東華。檢自: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