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吳徽語小稱調的緊喉與高調

第四章 吳徽語小稱系統的比較

4.2 吳徽語小稱調的緊喉與高調

吳徽語的小稱調多數是高調(高平、高降、高升),或是高調與緊喉共現。

所謂的「緊喉調」指的是小稱調同時帶有緊喉現象的情形。分佈於麗水、青田、

武義、永康等地。據鄭張尚芳(1981:48)「麗水的小稱調是接近入聲緊喉而微升 的45 調」就指出麗水話的小稱調帶緊喉特徵而小稱調是[/45],例如說燕 i

53

| 燕兒i

45

,兒

11

|

45

崽、仔義。慶元話的小稱調是[55]高平調。青田話的小稱 調是根據詞根的末音節字調的平仄而不同,分別為帶緊喉特徵的[355]和[224]

調。(潘悟雲1988:239):

上聲調域很高,緊喉,到了最高點往往下降,形成一個非辨調性的 降調尾。

此外還有兩個小稱調,平聲作355,調域比陰平(334)高,緊喉,

而且往往伴隨一個上升的調頭。仄聲小稱變調作224,有一個明顯的 上升調尾。青田方言中所有的上升調尾,都伴隨著緊喉的特徵。

可見,陰上[354]、陽上[243]都帶緊喉特徵,緊喉是青田方言聲調中 的一個普遍性的語音特徵。

因此,青田的小稱變調兩種形式:平聲

3

55,仄聲 22

4

。而平聲[55]、陰上 [35

4

]、陽上[24

3

] 、入聲[22]皆帶緊喉特徵,所以緊喉是青田方言小稱調中的一 個普遍性的語音特徵。

方松熹(1993)也指出武義話的小稱調[43]也帶有緊喉特徵,例如說:狗 ku

44

|小狗兒ku

43

,鵝 uo

213

|小鵝兒 u

43

陳忠敏(1992:73)也曾指出武義話的小稱調帶緊喉特徵:

牛iu

213

|牛兒iu

5

,碗 uo

55

|uo

5

碗兒。

永康明星方言據秋谷裕幸先生的調查,它的小稱調之一[324]的前半部分帶很 強的緊喉色彩。曹志耘也曾指出「永康明星話讀小稱調[324]的音節,前半部分 帶有很強的緊喉色彩,常常在音節的中間出現喉塞音[],例如『鞋

i-i

33-324

』,『床兒ya-yaa

33-324

』」(曹志耘 2001:36)。

4.3吳徽語小稱調的來源

從語音學、聲學和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高調和緊喉在表義方面的特殊功 能。這裡我們要討論的是:小稱中的緊喉現象是屬於早期現象還是後起現象?也 就是說,我們本節目的要探討小稱變調的來源。目前對小稱調的來源主要有兩種 不同看法:

(一)認為小稱調源自兒綴小稱、鼻尾小稱或鼻化韻小稱,也就是說,小稱 調是這些類型小稱弱化後的一種補償形式。主張這種說法者有鄭張尚芳(1981)、

張敏等(1993)、曹志耘(2001)。

(二)認為吳語、閩語的小稱調來源於古代的緊喉現象。換句話說,小稱調 源自於囝尾,焦點放在變調中的緊喉成份上。主張者有平田昌司(1983)、潘悟 雲、鄭張尚芳、陳忠敏(1992a,Chen1999)等人。

鄭張尚芳(1980,1981)曾經對溫州及鄰近地區吳方言的小稱系統進行過詳 細的調查。發現在樂清已不太流行兒綴、鼻尾等小稱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小稱變 調。樂清的小稱變調和溫州的連讀變調頗有相似之處,例如樂清話「牛童」

[au31-35 do31-313]意思是小牛,「後生細」的「細」要讀[si42-313],意思是小 伙子。這讓溫州人乍聽之下就和「牛童兒」、「後生細兒」相同,[313]調就像「兒

兒」的合音。1因此,溫州人會認為樂清話也有兒綴。鄭張尚芳(1981:45)文末 結論說:「這使我們有理由推測,樂清等地的小稱變調可能原來也是由兒尾弱化 消失,再由連讀變調起代償作用轉化而來的。」也就是說,鄭張尚芳認為「兒」

尾讀入聲的原因是「兒兒」的合音,一種連調形式的合併。

曹志耘基本思路和鄭張尚芳相同。只是他更明確的指出:「最初的小稱調來 源於『兒』前面那個字在語音變調中的相應變調。」曹志耘(2001:41)根據湯 溪話裏有相當完整的分變式小稱變調系統,發現小稱變調往往是同時伴隨著鼻尾 型小稱。進一步考察出:小稱調的調值和一般連讀變調前字的調值幾乎全部一 樣。例如:「娘兒」讀[io

11-113

11-0

]時,意思是「母子」;而「小娘兒」[s

535-52

io-iu

11-113

],意思是「姑娘」。由此可以看出,「娘」字經過小稱之後仍讀 [113]調,小稱後的調值和未經起小稱功能的調值「娘兒」完全相同。然而,[113]

1 兒化韻的合音形式有兩類:拼合型兒化韻和融合型兒化韻。「拼合型兒化韻」是指合音以後「兒」

尾成為韻尾,或「兒」尾取代前一語素韻母的原韻尾,「兒」尾和韻腹元音前後拼合在一起,

並不是「娘」單字調[11]的調值。在某個程度上,[113]調已經成為一種小稱標

鼻化(+小稱調) 金華:竹

t˛io/-io

40-55

|兔

tHu-u)

55

小稱調 慶元:洞toN31-55

洞兒

|刀/dåµ334-55

刀兒

緊喉小稱調 麗水:木頭mU/30-11d´µ/11-45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第五階段 第六階段 准小稱兒綴 小稱兒綴 鼻尾(+小稱調)鼻化(+小稱調)小稱調 緊喉小稱調 S+ie S+ie CVn Cv 55 55

云和 遂昌 湯溪 金華 慶元 麗水

(S=詞幹;C=輔音聲母;V=韻母或元音;CV=構成音節)

另一種不同於這一派主張的說法,以平田昌司(1983)最早提出「高調源自 緊喉成份」的說法:「緊喉作用(glottalization)跟高音調(high pitch)關係比較 密切。當發出高調時聲帶被拉緊,容易形成緊喉狀態。另一方面,當發出低音、

擠調時會附帶咽頭的緊張。雖然,高調和低調聽覺上完全不同,兩者都有可能引 起緊張狀態。那麼,我們也可以倒過來這樣假設,先存在喉咽的緊張,後來由於 其部位上、方法上的不同,產生了各種變音調值。以後人們逐漸開始依靠音高來 辨別變音與否,結果有些方言完全失去喉咽的緊張,只在調值上保留一點原形的 痕跡。這種緊張與喉塞音尾不同,是一種超音段(suprasegmental)的作用,對 韻母也沒帶來什麼影響。」(平田昌司1983:52)不過,對於這個喉塞音成份的 來源,平田昌司並沒有作詳細的解釋。2

潘悟雲認為:「青田的一種小稱變調讀[55],實際的調值還要高,音節結束 時帶有明顯的緊喉。麗水的小稱加喉塞尾,如「外甥兒」˙oÅ

6

sa‚N

1



2

,「娘舅」

ia

2

di

4

…「小孩」稱 mai

1

,實際上就是「妹」字,跟閩語的說法同。這 種字如果原來是鼻音或流音,在這種情況下聲母就要帶緊喉特徵,這種緊喉作用 我們猜想是原來的喉塞尾或者緊喉特徵引起的。(潘悟雲1995:120)可見,潘 悟雲認為緊喉特徵是古吳語、古閩語小稱的一種形式。

2 平田昌司(1983:55-56)附註(42):「據橋本 1972,客家梅縣方言用『兒尾』表示小稱,但

基本上,陳忠敏的思路跟潘悟雲一樣,在陳忠敏(1992a,1992b,Chen1999)

一系列關於吳、閩方言小稱的論文都認為喉塞成份源自於「囝」。陳忠敏的主要 論點如下:

(一)吳方言「化小稱」(即帶緊喉成份的小稱變調)和閩方言的「囝後綴」

同源。溫州話分別用「n化小稱」(即鼻尾型小稱)和「化小稱」來 作「比較級」和「最小級」的表達形式。這跟屬於閩方言的大田話幾 乎完全相同。

(二)蘇州、常熟、崑山等地的方言:讀音[kø]作「小孩子」解,通常漢字 寫作「干」。然而,[kø]讀音在聲母上源自於中古見母,韻母則相對 應於中古咸、山攝一等覃、談、寒等韻。本字的來源可能是「囝」。

(三)陳忠敏(1992a:231)引用羅杰瑞和梅祖麟(Norman&Mei 1976)的 研究,指出:「今吳語、閩語裏的『囝』,及來源於囝尾詞的那種小稱,

是古百越語殘留在今漢語南方方言裏的底層現象。」

(四)由囝尾演變為變調的具體次序如下(據Chen 1999:27,39):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第五階段 第六階段 S+kian() S+ki (C)Vk (C)V (C)V (C)v

福州 大田 --- 武義、南雄 寧波、青田 溫州

(S=詞幹;C=輔音;V=元音;▁▁▁▁=緊喉成份;v=變調。)

陳忠敏認為吳方言小稱調的緊喉成份,即上表的第五階段源自於喉塞音,而 這個喉塞音實際上是囝綴的聲母和詞幹結合後弱化的形式,就好像兒綴和詞幹合 音後弱化為鼻化韻一樣。

在評論這些意見之前,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吳語的實際情況:

(一)吳方言詞綴的類型。據錢乃榮(1992)的介紹,吳方言流行的詞綴 有「子」、「頭」和「兒」,卻沒有「囝綴」的記載。我們之所以相信鼻尾型和鼻 化型小稱由兒綴演變而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從「兒綴-鼻尾-鼻化」發展的脈 絡相當清楚,而且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在吳方言找到。在陳忠敏所列出由囝綴演變 為變調的圖表中,閩方言卻只有第一和第二階段的例子,吳方言只有第四、第五、

第六階段的例子,第三階段在所有方言尚未找到例證。3那麼,在沒有找到第三

3 陳忠敏(Chen 1999:39)解釋:「Although the form *CVK does not occur in either the Wu or Min

4.4吳方言的舒聲促化

變調的發展與演變描述如下:

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第五階段 語音結合形

S+N (C)VN

(C)V (C)V Cv

方言點 溫州、麗水 青田 武義、南雄 紹興、寧波 溫州

N 代表兒綴。

我們將與上文陳忠敏描述的囝尾演變一比較: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第五階段 第六階段 S+kian() S+ki (C)Vk (C)V (C)V (C)v

福州 大田 --- 武義、南雄 寧波、青田 溫州

我們可以發現吳語的舒聲速化的第三至第五階段和陳忠閩的囝尾演變第四 到第六階段完全相同。只不過他認為小稱變調所伴隨的喉塞音來源於囝綴,我們 則認為來源自速化兒綴。因為,小稱變調所伴隨的喉塞音來自於速化兒綴的每個 環節都可以在吳語方言點中找到例證,不須要平行假借看其它方言。同時,舒聲 速化的現象的確多見於吳方言。小稱變調和舒聲速化在地理的分佈上重疊,應該 不是「巧合」能簡單概括。

這樣的推論下來,對於我們之前所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吳方言 裏的小稱變調帶喉塞音跟舒聲促化的關係:

(一)本質上,兒綴和一般鼻尾字有差異,兒綴有舒聲速化的可能,也就是說,

「兒」尾讀喉塞成份可以看成是舒聲速化的結果(語音弱化的一種形式)。 目前就有兩個速化兒綴的例子。

(二)只有在兒綴後頭的速化成份才有可能轉化變為高調,其它非兒綴而來的速 化仍然維持為喉塞音。

(三)也就是因為源自於兒綴,所以帶喉塞音或緊喉成份的變調會起小稱的功

另外,我們不能否認小稱變調中的分變式和合變式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曹志

第五章 結論

小稱在語法層面上,它具有「指小」的功能,表達親暱、輕蔑等態度。在音 韻層面上,它導致個別讀音出現不規則的變化。吳方言和徽州方言的小稱形式豐 富,變化多樣。透過本文來觀察小稱如何影響這兩種方言的音韻系統,尤其是在 聲調上的影響。由於小稱變調使許多字丟失原來的聲調。同時通過對小稱的考

小稱在語法層面上,它具有「指小」的功能,表達親暱、輕蔑等態度。在音 韻層面上,它導致個別讀音出現不規則的變化。吳方言和徽州方言的小稱形式豐 富,變化多樣。透過本文來觀察小稱如何影響這兩種方言的音韻系統,尤其是在 聲調上的影響。由於小稱變調使許多字丟失原來的聲調。同時通過對小稱的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