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格教育課程實施後的省思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品格教育課程實施後的省思

第三節 品格教育課程實施後的省思

任何一項研究課程的實施,除了教學前充分的準備,教學時全力以赴外,過 程中透過教學的省思,以及課程實施後的檢討,形成一個完整的實驗課程。本研 究在經過長時間實施完成後,研究者對品德教育一些想法說明如下:

一、 對品格教育課程實施後的一些看法

1.課程內容的設計豐富:

本次課程共有六個品格單元,共分 12 週上完。課程內容包含有:品格的定 義、口訣、五個「我要」、教導品格、自然界中的例子、歷史的榜樣及課堂中多 種活動及勞作。使學生透過不同的活動體驗,認識品格。課程中也會對較模糊的 品格概念下一個操作性定義(五個-我要)。

2.教學活動多元化:

本研究課程中的「定義」、「我要」與「口訣」比較屬於道德認知的部分,

在講解後會要求學生背誦。其餘如自然界中的例子、歷史的榜樣是以說故事的方 式呈現,課堂活動中又分有實物教學、體驗活動及動手做勞作,最後再來個讚美 品格。活動相當多元,讓學生不會覺得枯燥,提升教學的效果。

3.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

因為活動相當多又好玩,學生會期待,上課時也都能專心聽講,深怕一不小 心遺漏了什麼就很可惜,上課前剛好是整潔打掃時間,學生也都會趕緊完成打 掃,回到教室上課,以免活動無法完成。

4. 品格教育課程的實施有助於國小中年級學生建立良好品德,是值得繼續推廣 的課程:

透過豐富的課程內容,及多元的教學活動,本套課程非常適合於中低年級學生 學習,課程內容雖然較屬於內容導向,但能清楚明白的指出所要依循的行為目 標,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所需要。除此之外,動態的活動課程,讓學生遊戲 中學習,更具成效。

5. 教師本身的態度、示範對教學成效有重要影響:

從品格教育實施歷程中,本研究採取的是「忠實觀」之課程實施觀點,也就是 原汁原味的傳達課程設計者的觀點,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遵照課程指引,不偏離軌 道地將課程知識傳送給學生,學生主要在學習教師所交給他的內容。因此,在授 課的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對教學成效就有很重要的影響。

6. 課程活動,結合時事與學生經驗,最能打動學生的心,內化於心靈,引起興 趣,增加成效:

雖然課程採用的是「忠實觀」的觀點,但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對三年級學生 而言,解釋定義或說故事等,受限於學生的先備知識或經驗,如能引用生活週遭 與學生經驗相結合,總能引起共鳴。本年度為本縣的禮貌年,推出了相關各項配 套,加上進行這一系列課程,內外滋潤,果然效果加倍,很不錯的經驗。

7. 時間不足是影響品德教育實施的一個阻力:

現行課程中並無所謂的「道德課程」,老師若想推行班級的品德教育教學,就 得必須自己運用其他時間來進行。是選在語文課、社會領域課或是選在綜合活動 課還是彈性課呢?事實上現在的彈性課也已經不太彈性了,能用的大概只剩晨光 時間,但又考慮到學生遲到的問題,所以老師實在不是不願意,而是在目前課務、

級務都很繁重的情形下,真有其難度。行政部分如能協助解決,要創造一個品德 校園,是指日可待。

8. 道德的基礎在於家庭,可加入家長的力量鼓勵孩子培養好品格:

品德(格)之所以會成為顯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庭功能失彰,例如:

出生率下降、離婚率攀升或單親與再婚家庭造成偏差行為的孩子。如果可以透過 班級故事媽媽或一些熱心的家長,一方面協助老師在班級推行品德教育,另一方 面以他門為種子,散播發揚出去漸進的影響,並提升為品德教育的夥伴,共同爲 學生的品格而努力。品格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單是教育者的責任,而是所有 人應共同責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合一相互配合,對於學生的 品格推動一定有所幫助。

9. 在實施過程中仍有可能受所使用的教材、時間及教學者的專業等限制而影響 其成效:

本研究活動採用品格第一為教材,目前民間企業團體也開發了各種不同的教 材,像是靜思語、觀功念恩、心智教學、法治教育系列、讀經等,各有不同的特 點,但都不外乎教人為善。教材中有些是有年級使用限制,也有些是可以因使用 者不同而可做調整。老師們可配合時間,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進行一場洗滌心 靈品德的教學之旅。

10. 學生品德教育的實踐成效需長時間的經營及追蹤

本研究進行了長達12 週的教學活動,從蒐集到的資料分析顯示,可以看見 初步的成效。但嚴格說來是在時間緊湊而忙碌中完成,傳達的僅是認知的部分,

行為的改變還沒有辦法完全看出來,這需要進一步長期觀察日常生活行為才會明 確。對於年級較低的學生,老師能夠適時的提醒與引導,將更能幫助學生達成知 行合一。

二、對品格教育課程的一些檢討

1. 進入教學現場前應有充分的準備階段時間:

時間因素一直是影響品格教育課程成效最主要的原因,先前與學生並沒有接 觸準備的時間,再加上內容豐富的課程往往無法在預定的時間內進行,甚至影響 課程進行的完整性,這是研究者忽略掉造成的,常因有小狀況發生,研究者介入 處理而耽誤。

2. 要能確實掌握教學時間:

本課程實施的時間共12週,每週有3節,但三年級的學生有些部分不易理解,

需多做解釋,往往多說幾句,時間壓力馬上隨之而來,課程的進度也就這樣耽誤 到,以致,得再借用其他時間上課進度才能跟上,課程的設計上需要留意,不同 年齡會有不同的需求。

3. 可多堤供學生討論分享的機會:

課程比較屬於內容導向,因此少了師生或學生彼此間的討論分享,尤其是進 行的活動與生活經驗有關聯,三年級學生會很樂意分享,只是受限時間的壓力而 無法分享。。

4.品格落實且內化是需要時間:

品德教育課程可說是在時間緊湊而忙碌中完成,傳達的僅是認知的部分,行 為的改變還沒有辦法完全看出來,這需要進一步長期觀察日常生活行為才會明 確。

5.課程設計可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

在進行每一個品格活動時,都有一自然界中的例子、歷史的榜樣的故事分 享,自然界中的例子多以動物的故事為主,學生非常喜歡,但另一個歷史的榜樣 的故事,則以林肯為主,對偏遠地區的孩子較少文化刺激,對「林肯」是很陌生 的,如能改以中國人物故事說明,相信效果更理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