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品格教育課程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品格涵養之研究。本 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是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是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 是名詞釋義,第四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後: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問題背景

國父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是故政治之隆污繫乎人心之振靡。」

而人心之振靡則繫乎國民道德之有無,因此教育之首務,即在推展國民品格與道 德教育以培養思想純正、態度謙和、樂觀進取、修己善群、充滿愛心的好國民。

十九世紀的教育哲學家史賓塞,曾在他一篇著名的演講「給孩子最好的」中 提到:「孩子的生命才開始,在這千變萬化的社會中,也許我們不再有什麼機會 了,但孩子會有。譬如你吧,也許你一輩子都在鎮上打鐵。但你堅韌、細心、熱 情,又有些小創意,如果把這點小小禮物送給你的孩子,他將來可能會用來從事 一件偉大的、對人類有益的事情。我們終其一生,也許不會累積太多財產,也沒 有什麼名望,但每個父母都透過生活,累積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一點留 給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出光芒。」多麼令人感動的一段話,也 令人非常省思的 一段話(鄭一青,2003)。

重建教育連線與台灣省教育會等團體於2006.6.23舉行記者會,有學者表示,

教改只有推動教育改革,卻未扭轉只重功利輕誠信的價值觀,完全忽視品格教育 的重要性,這樣的教改運動是不會成功。觀之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所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中特別指陳,道德、倫理、價 值觀的挑戰會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新世紀的教育,讓學生變好 比讓學生變聰明重要得多」,此宣稱為二十一世紀教育擬訂新方向的全球教育咨 議會點出新教育的特色。(羅天豪,2006)

觀看我國近年來的社會發展,與科技的快速進步相較,傳統的價值觀日漸低 落,社會正處在新舊價值的轉換期,舊的核心價值已經不大適用,但新的核心價 值尚未建立,而家庭功能的式微、升學主義的瀰漫、大眾傳播的誤導,政治人物 誠信、品德屢屢引發爭議,甚至因為立場不同而引發肢體衝突,使得社會亂象叢 生,犯罪率升高,犯罪年齡層的逐漸下降,連一向被視為純淨的校園亦不再單純

(薛祖光,1994)。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是可以靠著教育解決的?

到底我們要培養學生、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是很會讀書?很會彈鋼琴?很 會……?還是希望他的功課只要普通就好,但卻是一個具有愛心、耐心、禮貌、

責任感、尊重別人的人?【金車教育基金會】曾公布一份針對國小老師所做的「無 私真愛」問卷調查。令人詫異的是,教師覺得當前小學生最需要加強的教育領域,

依序為:品格教育(81.2%)、道德教育(79.6%)、生活教育(58%)、

生命教育(34.5%)等等。這似乎意味著對執教鞭的老師來說,小學生已然 難以約束,或者是學校教育制度確實有調整的必要。為提升下一代學子品德教 育,教育部2006.8.25在全國教育局長會議中提案,要求中小學將品德教育融入課 程,品德教育不僅將納入國中小學校務評鑑,並將做為教學獎勵補助依據。 教 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強調,學校教育什麼都做好,只要品德教育不好,就算「有 缺失的教育」、「不完整的教育」。他強調,教育部九十三年底就頒布「品德教育 促進方案」,再度提案,是希望大家更重視。儘管社會大眾常質疑品德教育可能 流於口號,但與會的各縣市教育局長和教育部官員,沒人表達異議。教育部在提 案中,要求各縣市制定中心德目和行為準則,德目如正義、關懷、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等,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或語文、社會、健康與體育等相關課程(2006.8.26 自由時報)。

品德教育相當受到重視,惟因受到民主化、自由化、多元化、教改鬆綁、家 庭教育功能不彰、傳播媒體渲染、社會典範的沉淪等的衝擊,導致社會脫序紛擾 不斷,學生欠缺良好的身教與學習榜樣,在理性思辨能力不夠、內化不足的情況 下,面對紛歧混沌的社會環境時,很難堅持良好品格。天下雜誌曾以「品格」為 題作為 2003 年度專刊的主軸,教育部於 2003 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中也將品德教 育列入專題討論,並做成結論:「建構新世紀品格及道德教育內涵,培養明白事 理,有為有守的國民。」;學生的品德塑造,就像「打地基」一樣,穩固的話,

房子蓋起來就會堅固;相反的,若無從小培養,等孩子長大後,這個社會可能要 付出更大的成本來重新教導這孩子!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指出「聰 明、會讀書的小孩,如果從小品格不良,長大危害社會程度,是按學歷呈幾何比 例成長。」蕭慧英更指出,品德教育是一種態度,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尊重他人,

不是凡是以「己利」出發。品德教育學習最有效方法,是加強生活體驗,藉由品 格教育,帶好每一位學生、教好每一位孩子,是我們的理想,也是我們努力的目 標!

要教好我們的小孩,才有美好的未來,以走向國際化、卓越化為願景,希望 孩子可以立足台灣,放眼世界。品格是讓孩子快樂生活、讓未來社會有更好可能 的關鍵,更是影響他們生命的第一堂課。品格教育急不來,只有像滴水穿石,長 時間的循循善誘,才能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品格教育,不是懲戒或處罰,而是 鼓勵和示範,靠的不是教條的灌輸,而是和孩子的真誠對話,讓孩子有機會在日 常生活中落實,我們可以跟孩子討論,評價一個人的方式該用外貌、學歷、成就,

還是品德?我們一步一腳印,要孩子有禮貌、守秩序、愛整潔、勤讀書。在品德

上,默默爲孩子們努力、加分。

貳、研究問題動機

現行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和六大議題為其特色,七大領域或六大議題也 好,對於和品格教育有關的道德教育著墨甚淺,與先進國家近一、二年的教育重 點差距甚遠,根據天下雜誌287 期記載:「在美國,超過三十州正大力的推動品 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品格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 格成長三大領域。「我們不僅要教孩子如何讀寫,更要有勇氣叫他們分辨對錯」,

大力支持品格教育的美國總統布希,特別把2002 年推動品格教育的預算從二億 五千萬美元提高三倍。英國從2002 年 8 月開始,首次把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放在中學裡實施,來促進學生心靈、道德以及社會與文化的發展。澳 洲教育當局特別要求學校,把公民教育放在跟英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地位。日本的 教改報告書也指出:「能否培養出道德情操和創造力都足以承擔起二十一世紀的 日本年輕一代,將決定未來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而向 來不遺餘力推行道德教育的新加坡,在1990 年就由國會通過「五大共同價值 觀」,做為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準則(周慧菁,2003)

當台灣的孩子逐漸處在一個充斥著欺騙、貪污、扭曲事實的環境下成長,「品 格教育」顯得迫切需要,但學校不教,家長沒空,社會亂象一堆,我們的下一代 要從哪裡學習到正確的待人處事態度呢? 又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品格呢?

在教學現場中,常見到一些本性不壞但卻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讓大多數 老師頭疼傷腦筋的學生,而這些學生也許是師法社會所給予的教導,不願順理成 章的接受老師的教導與學校對個人行為舉止的規範約束。在這種心理之下學生常 會對自己的行為找藉口和理由。老師每天面對這些學生的各種合理化說詞,以及 一再出現的不當行為,辛苦教導仍無效的挫折下,出現了「不管你們了,自己好 自為之吧!」想放棄的念頭。孩子的品格養成,家庭其實也應扮演著積極且重要 的角色,但發現這些孩子中大多是家庭功能不彰或是弱勢家庭,父母都自顧不暇 了,哪有能力再想到孩子呢?等到孩子漸漸長大,價值觀偏差情況愈來愈嚴重再 想要去糾正時,已經力不從心了!只好任由其自生自滅,傷害自己甚至危害社 會,看在眼裡令人心疼又不忍!倘若能讓孩子了解自己,知道我是誰,然後學會 愛自己,也能夠愛別人、尊重別人,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則情況是否會改觀呢?

研究者服務的學校目前也推行「品格教育」,是採每個月以核心主題及行為 準則的模式,由導護老師在集會時加強宣導,班級老師於導師時間再做說明,並 搭配班級級會做主題討論方式進行。暑假期間,台東縣家庭教育中心也補助學校 辦理「品德教育營」活動,活動是針對低年級,以體驗模式進行,與生活情境相 結合,學生普遍反應不錯。試想這樣的情形下,倘若能更聚焦些,將較模糊的品 格概念給予一個操作性定義,再以舉例方式來達到示範作用,並設計多種課堂活 動,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持續進行,效果是否會更為顯著?對於學生建立正確

的價值觀是否更有助益呢?

根據道德發展理論,國民小學的學童正由他律到自律,須由成人身教及言教 學習而來。本研究擬針對國民小學中年級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特質與需要,以品 格教育為基礎,設計適切可行的教學課程,幫助兒童進行一系列體驗為主的品格 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並進而探討其實施成效,據此教學效果,提供建議,供有關

根據道德發展理論,國民小學的學童正由他律到自律,須由成人身教及言教 學習而來。本研究擬針對國民小學中年級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特質與需要,以品 格教育為基礎,設計適切可行的教學課程,幫助兒童進行一系列體驗為主的品格 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並進而探討其實施成效,據此教學效果,提供建議,供有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