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代文人遷徙流動的原因

在文檔中 盛唐詩舟船書寫研究 (頁 32-49)

第二章 盛唐文人以舟行旅的書寫背景

第二節 唐代文人遷徙流動的原因

科舉制度在隋朝即產生,打擊舊有以「九品官人制」取士而造就「上品無 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限制,但直至初唐,依舊擺脫不了「關隴集團」在政治

56 周魁一、譚徐明撰:《水利與交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270-273。

57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卷七六五,頁 8682。

58 崔顥:〈長干曲〉,〔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卷一三〇,

頁1330。

上所佔的重要地位與影響力,寒門與庶族士人雖透過科舉走入官場,但實際上 多不居顯位,難以撼動與改革崇尚士族的社會風氣。自武周以進士文詞詩賦取 士,並採用酷吏,使文武分流,打擊長期霸權的關隴集團,達到用人唯才的取 士目的,此一風氣直至玄宗都持續維繫,使得盛唐時期的風氣更加昂揚進取,

士人透過不同的方式以達求士目的,也發展出風格多樣出彩的詩篇。如杜甫便 於詩中描寫文人行舟所做的考量及行動:

送客蒼溪縣,山寒雨不開。直愁騎馬滑,故作泛舟迴。青惜峰巒過,黃知 橘柚來。江流大自在,坐穩興悠哉。59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灘。江市戎戎暗,山雲淰淰寒。60

下雨天陸路溼滑,不適合騎馬,也促使人們選擇舟行川江,此外,就算是有舟 子引領航舟,文人尚須習得駕船收揚風帆等操作事宜,以利於江流上的航行,

杜甫在詩中紀錄了當時文人行舟的具體實況。

以下就內部背景因素,文人士子之間所形成的漫遊風氣,分為壯遊遊覽、

宦遊干謁、求仙訪道、出處進退四部分;外部環境的影響與作用,則為安史之 亂之後戰爭與政治的所造成的散亂遷徙,共五個部分來探討此時代交通文明進 展而造就的流動遷徙之外的因素。

一、壯遊遊覽

自春秋戰國時期,便有游士、養士之風,孔、孟皆有周遊列國以尋求重 用,又如孟嘗君求才若渴、善養天下之士,為實現一己的政治抱負與理想,不 惜出走家鄉,至各國之間遊歷。至魏晉時代,游士風氣已消彌,文人知識份子 出走不再是為任用、求抱負,而是為了避禍、逃離暗黑的政治環境,並且把遊 歷的過程描寫於詩歌中,《文選》在詩賦之下有分「行旅」、「游覽」二類,如行 旅類,謝靈運所作〈登江中孤嶼〉:「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迥,

尋異景不延。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61詩人 於江南、江北之間來回遊歷,透過自然美景的巡賞,獲得暢然自樂的心境。又 如遊覽類,謝惠連〈泛湖歸出樓中翫月〉:「日落泛澄瀛,星羅游輕橈。憩榭面 曲汜,臨流對回潮。輟策共駢筵,並坐相招要。哀鴻鳴沙渚,悲猨響山椒。亭

59 杜甫:〈放船〉,〔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卷二二八,頁 2472。

60 杜甫:〈放船〉,〔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卷二三四,頁 2588。

61 謝靈運:〈登江中孤嶼〉,〔梁〕蕭統編,〔唐〕李善註:《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頁1242。

亭映江月,瀏瀏出谷飆。斐斐氣幕岫,泫泫露盈條。近矚袪幽蘊,遠視盪諠 囂。」62則為透過遊覽之景色,寄託悲傷的情調。行旅與遊覽兩類依照《文 選》的分類,雖各有側重,但又有其交疊遺漏的部分,63但都顯示行旅遊覽對 於當時代文人為一項重要的日常活動,所流觀的景色,也成為詩人筆下的描寫 素材,於詩文中寄託自己的當下的感懷。

唐代結束了隋朝二世的統治,開啟貞觀之治的盛世,建立富國安樂的繁榮 景象,甚至達到「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齏糧,取給於道 路焉。」64的盛況。另外,疆域的拓展與其他國家的建交來往,各國使臣、僧 侶、商人不斷來入唐交流朝聖,也促使各地區的水陸交通路網更加便利通暢,

為初盛唐有意向外遊覽的文人提供豐富的資源。

初盛唐所建立兼容並蓄的文化風氣、開闊雄渾的社會風氣,使得唐代文人 對於自我家國文化有很深厚的自信與認同,並且對於未來充滿熱忱與與理想,

充滿昂揚積極的精神。遼闊的疆域版圖、豐富的行旅資源以及樂觀奔放的社會 風氣,促使文人更願意走出家鄉,於仕宦前,飽讀萬卷詩書之後,壯遊各地名 山大川,交往四方名人豪士,除了增加自我的見識,也為鋪墊往後為求建功立 業的仕途之路。如李白在開元十三年(725 年)即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離開 蜀地,沿長江順流而下,於吳楚之間漫遊。每至一地都留下不少詩篇,來到荊 楚之地所作〈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 結海樓。仍連故鄉水,萬里送行舟。65

自家鄉乘舟遠達南方楚地之間,用詩歌描寫途經壯闊的山脈與長江之景,並且 興發別離之情。其後出荊門,東向而去作〈秋下荊門〉: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66 杜甫也自十九歲踏上壯遊之路,渡過黃河,廣泛遊歷蘇州、杭州、越州、

臺州等地,中途去參加一次貢舉,杜甫落榜之後又回到外地到處行旅,67

62 謝惠連:〈泛湖歸出樓中翫月〉〔梁〕蕭統編,〔唐〕李善註:《文選》,頁 1036。

63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爲主的觀察〉,《東 華人文學報》第一期(1999 年,7 月),頁 103-113。

64〔宋〕司馬光等撰,〔元〕胡三省註:《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唐紀九》,頁1297。

65 李白:〈渡荊門送別〉,〔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卷一七四,頁 1786。

66 李白:〈秋下荊門〉,〔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卷一八一,頁 1844。

67 洪業著,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 29-44。

〈壯遊〉自述:

東下姑蘇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 丘墓荒。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每趨吳太 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 貢舊鄉。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 間,裘馬頗清狂。68

落榜之後的杜甫似乎沒有太過消沈,反映當時文人普遍對於未來期許的樂觀及 積極心態,繼續漫遊齊趙之地「快意八九年」,至山東登泰山,而作〈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 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69

詩人以尚未遭受悲苦磨難的青年之姿,展現對群山峻嶺所激越而起的雄心壯 志。直至其後面對李林甫的主政,杜甫苦無仕進機會,但還是與友人們一同前 往山水遊覽,所作〈渼陂行〉:

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遊渼陂。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70

對比前詩的豪情壯志,此時的杜甫已多年遭遇為求仕宦的流離與辛悲,面對壯 闊的山水景物已顯現截然不同的心境,並於詩中透過景物描寫寄寓深刻憂思。

又如賈至與友人同遊洞庭湖所作:

江上相逢皆舊遊,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乘興輕舟無近遠,白雲明月弔湘娥。

江畔楓葉初帶霜,渚邊菊花亦已黃。輕舟落日興不盡,三湘五湖意何長。71 秋日於湖中江水當中遊覽,透過洞庭秋水、秋風、菊花與楓葉將遊覽所興起的 愁緒融情於景致當中,形成秋日乘舟湖中的蕭瑟之氣。

68 杜甫:〈壯遊〉,〔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卷二二二,頁 2359。

69 杜甫:〈望嶽〉,〔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卷二一六,頁 2253。

70 杜甫:〈渼陂行〉,〔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卷二一六,頁 2261。

71 賈至:〈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卷二三 五,頁2598。

高適早年也遊歷浙、閩、荊、襄一帶,於詩中自述:「疇昔探雲奇,登臨賦 山水。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裡。」72回憶往昔於仕宦之前,於各界登臨探 遊、無拘無束的時期。唐代文人普遍在青年時期,便有向外延探、四處行旅漫 遊的壯遊經驗,交通方面馬、驢、木舟為唯一的方式,也因此留下不少舟楫行 旅的詩篇,寄託當下情志。此為唐代早期充滿平安、繁榮和一路好客的社會環 境驅使下所產生便於流動漫遊的風氣,後期經過安史之亂,則為充滿戰爭、貧 窮、掠劫的不堪景況,杜甫也作〈憶昔〉73一詩詠嘆前後期的今昔對比,至唐 代後期文人四處行旅壯遊之風又漸削弱。

二、宦遊干謁

在唐代任官的士人多半都要經過一段漂泊的歲月,因而形成宦遊風氣,而 造就此風氣的原因有二:其一,唐人不同於漢代可以在自己故鄉留任,有「本 籍迴避」的規定,使唐人初任基層縣尉一類官職,不得於本貫縣或鄰縣就任,

必須前往外地任職。其二,在唐各地任官期滿後,必須按時回京師考科舉、參 加銓選,以再次分發新職務,所以任期短,因此唐人任官時,多半必須在家鄉 與任所、任所與京師之間往返,為官的流動性造成宦遊的風氣普遍存在於唐代 官人的日常生活當中。74

而宦遊往返最重要的就是交通方式,自大運河修築之後,舟楫漫遊已為行 旅漫遊的最佳的方式,據《唐會要・卷八十七・漕運》記載:

凡陸行之馬程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水行之程,舟之重 者,泝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餘水四十五里;空舟泝河四十里,江五十 里,餘水六十里;沿流之舟,即輕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

餘水七十里。75

比起車馬陸路一天不到百里的行走,沿流的舟船日程甚至可達百里以上,水路

72 高適:〈哭單父梁九少府〉,〔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卷二一二,頁 2215。

73 杜甫〈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73 杜甫〈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在文檔中 盛唐詩舟船書寫研究 (頁 32-4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