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與內容概述

在文檔中 盛唐詩舟船書寫研究 (頁 15-21)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概述

一、研究範圍

隋代國祚短,雖為修築京杭大運河的關鍵時期,但是留下與舟船相關詩歌 數量並不多,在民歌當中可以看到關於隋煬帝暴政的控訴。直至唐代,由貞觀 到開元年間有近百年的休養生息,而達到高度的繁榮。41蘇軾言:「知者創物,

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 矣。」42中國文化直至唐五代時期,可說是各方面的集大成,故以此作為主要 探究的時代。關於唐詩分期,根據明朝高棅:《唐詩品彙》所云:

有唐三百年詩,眾體備矣。故有往體、近體、長短篇、五七言律句絕句等

39 潘朝陽:〈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收錄自氏著:《心靈・空間・環境:人文 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年),頁 67-93。

40 〔加〕佛萊著(Northrop Frye),陳慧等譯:〈倫理批評:象徵的理論〉收錄自氏著:《批評的 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年),頁 101-185。

4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出版,2007 年),頁 395-396。

42 〈書吳道子畫後〉,參見〔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 華書局,2011 年),頁 2210。

制,莫不興於始,成於中,流於變,而陊之於終。至於聲律、興象、文 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則有初唐、盛唐、中唐、晚 唐之不同。詳而分之:貞觀、永徽之時,虞、魏諸公,稍離舊習,王、

楊、盧、駱因加美麗,劉希夷有閨帷之作,上官儀有婉媚之體,此初唐之 始制也。神龍以還,洎開元初。陳子昂古風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

宋之新聲,蘇、張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開元、天寶間,則有李翰 林之飄逸,杜工部之沈鬱,孟襄陽之清雅,王右丞之精緻,儲光羲之真 率,王昌齡之聲俊,高適、岑參之悲壯,李頎、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 者也。43

將唐詩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為唐詩四分說的確立,44並且將唐 詩分期之後加以詳說年間範圍以及代表詩人的風格樣貌。從四期的命名而言,

初、中、晚均是針對時間順序先後稱呼,唯獨盛唐以「盛」字命名而夾處在初 唐與中唐之間,即標誌此時期在唐詩發展史上為「黃金年代」。45而從年代的 劃分而言,初唐時期,宮廷詩人尚未脫離齊、梁餘風,追求詞藻與格律,題材 不脫離歌頌帝國、美淳風俗的作用,充滿典雅且制式的風格,另一批新起的青 年詩人,如沈佺期、宋之問、四傑,才逐漸脫離輕靡詩風,獨樹風格。46進入 盛唐開元、天寶年間為唐代最繁榮壯盛的時期,政治版圖急遽擴張,且貨通其 流、交通四通八達、文化民族兼容並蓄,創造唐代歷史上最璀璨的一頁,也跟 著影響詩歌文學的創作藝術高度,將相對通俗的、日常的文人生活入詩,以致 從文人行旅漂流的個人經驗中歌詠不少情志。盛唐詩歌在各方面條件聚足之 下,達到文學創作的高峰。47就此時期的詩人而言,以李杜為代表創造多彩且 質高的作品,就算去除李杜不談,王維、孟浩然的創作脫離應制賦詩的侷限,

寫下清麗的山水田園風光,又如高適、岑參由塞外從軍經驗所興起的悲壯之

43 〔明〕高棅:《唐詩品彙》(臺北:商務印出版,1983 年),頁 40-41。

44 陳猷青:〈唐詩「四唐」分期說的理論商榷〉《問學集》第八期,頁 96-110。

45 宇文所安:《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年。),頁 1。

46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出版,2007 年),頁 452。

47 葉慶炳:「初唐詩歌,猶沿南朝卑靡浮豔,⋯ ⋯ 逮乎盛唐,王維、孟浩然等謳歌自然;高 適、岑參等描繪邊塞。李白復古,集漢、魏、六朝之大成;杜甫開新,起中唐、晚唐之先 路。詩歌完全進入一新境界。」見氏:《中國文學史》(臺灣:學生書局,1997 年),頁 349。劉大杰:「初唐時期,是唐詩的準備時期。詩歌經過長期的準備與鍛鍊,在豐富的藝 術基礎上,到了八世紀上半期,許多青年詩人在各方面成長起來。」見氏:《中國文學發展 史》,頁479,袁行霈:「唐開元、天寶年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湧現大批稟受山川英 靈之氣而天賦極高的詩人。⋯ 初唐以來講究聲律辭藻與抒寫慷慨情懷匯而為一,達到聲律 風骨兼備完美境界。」見氏:《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2 年),頁 440。

感,都是此時期所出現唐詩史上不可遺缺的大家。

因此本研究以舟船為研究主題,考察範圍以唐詩最繁盛的年代——盛唐作 為主要聚焦的時期,無論是從歷史背景、社會文化、交通地域各方面的探討,

都有其承先啟後作用,由探究前朝所積累而來的奠基,促使盛唐時期繁盛的詩 歌展現,下開中唐時期的變革與再盛,都是足具影響力的重要時期。

據《唐詩品彙》所言盛唐時期為玄宗先天年間至代宗大曆元年為止(712-

766年),本研究便以這五十幾年間活動的詩人列入探討範圍,大致為《全唐 詩》卷一一四包融至卷二三五賈至為止,共計161位詩人的詩作。48另外再加以 考察盛唐六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人的個別詩集、

總集,為本研究主要的探究文本範圍。此外,在形式上,盛唐時期古體詩與近 體詩均在討論範圍內,又因以「舟船」為主要探討核心,山水田園詩所佔的比 例為最高,多以音節與節奏較為和緩的五言古詩、五言律詩呈現,此外杜甫多 以七言律詩寄託舟中的深沈的感懷與惆悵,李白則靈活運用古詩與樂府歌行 體,創作出如〈古風〉等多樣的舟船書寫詩篇。

文本研究範圍,不論是詩人主體搭乘船舶交通往來的實際經驗書寫、客觀 描寫船隻的景物書寫,亦包含詩人想像虛構的舟船書寫,並從唐代類書查找舟 船相關名釋與稱呼,凡出現與舟船相關字眼的詩作,都是本研究欲探討的主要 詩歌文本。另以《新唐書》49、《舊唐書》50《全唐文》51、《唐會要》52、類 書《北堂書鈔》53、《藝文類聚》54、《初學記》55等古代史料與文獻,作為時 代背景、詩人生平、舟船名釋的旁證與參考資料。

二、研究內容概述

本論文研究盛唐詩的舟船書寫,以舟船為核心,文人為主體,探討層次分 為三個部分:外層影響因素為自隋朝修築京杭大運河,隋唐以來水路交通的發

48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49 〔宋〕歐陽脩:《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0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1 〔清〕董誥:《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52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3〔唐〕虞世南著,孔廣陶校註:《北堂書鈔》(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年)

54〔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5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展與革新,促使文人南北往來交通方式的改變;再來是文人因貶謫、宦遊、戰 爭、歸隱、求道等因素,造成遷徙流動的風氣,形成文人寫舟船入詩的內層影 響因素;最後即是探討文人在此內、外層背景因素的影響交互作用下,筆下的 詩歌所呈現的心理感受與精神思想。詩歌中關於舟船的描寫可以分為經驗中的 描寫和虛構的象徴描寫。經驗中的描寫即可以從詩題與詩人生平得知詩作描寫 的確切時間與地理位置,為詩人實際經驗下的抒寫作品;而虛構的象徵描寫則 是詩題與詩作內容中並沒有明確指出時間地點,詩歌中運用舟船相關典故或使 舟船成為象徵或興起想像,展現詩人個人情志的作品。

本研究凡分五章:

本研究在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第二章則從歷 史文化背景探究造成唐代以來,舟船如何成為詩歌書寫的經常物,依據傅道彬 於〈船與詩:一種文明的思想與藝術考察〉自上古最初的舟船文明發展作為起 始考察,說明舟船為人類歷史文明重要的科學創造,得以突破川流、洪水的阻 礙,到達彼岸陸地,為革命性的歷史事件。56舟船對於中國古代文明有重大的 發展意義,且早在文字符號出現以前,舟船就已經成為庶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交 通工具,最早的文字記載,在甲骨文卜辭中已可以發現乘舟涉河的紀錄。57那 麼舟船作為一個基礎的民生物資,從上古被當作實用性質的記載,之後進入詩 歌以詠懷的文學性書寫,直至中古時期,除了隨著文學發展興盛所產生必然的 結果之外,從外層交通革新的作用因素,內層則從唐代文人行旅遷移風氣因 素,探究對於舟船書寫的影響,為本章主要關懷的探討議題。

本章依照歷史源流脈絡,從兩方面:隋唐以來的水路交通變革、盛唐時期 文人的遷徙流動來探討。隋代京杭大運河的修築,促使內河航運進入一個新的 歷史發展時期。58考察隋代修築的運河的文獻資料、唐代關於水路運輸的文獻 記載,從隋唐以來的水路變遷,擴及舟船的建造與設計的發揚來探討,如商 船、客船的普及與變化,影響所致商業活動與文學書寫的變化與原因。第二部 分便探討唐代文人行旅遷徙的原因,或因科舉制度仕進的遷移、貶謫與宦遊而 產生的遷徙、戰爭發生所造成的移民、歸隱漫遊的風氣等方面,更全面探究文

56 傅道彬:〈船與詩:一種文明的思想與藝術考察〉,參見氏:《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 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264。

57 《卜辭》:「王其率舟於滴,亡災。」、「戊辰卜,貞翌己巳涉師,五月。」于省吾:「『率舟』

即順水行舟。」見氏:《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頁 203。

58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臺北:商務印出版社,1993 年),頁 86。

人流動的源流與起因,因應遷徙的必要,行舟於江上的機會增加,對於舟船書

人流動的源流與起因,因應遷徙的必要,行舟於江上的機會增加,對於舟船書

在文檔中 盛唐詩舟船書寫研究 (頁 15-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