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盛唐詩舟船書寫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盛唐詩舟船書寫研究"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徐國能先生. 盛唐詩舟船書寫研究. 研究生:徐資雅 撰 中華民國一○九年二月.

(2)

(3) 摘 要 中國文學傳統中,先秦以來的舟船書寫已賦予散懷忘情、歸隱山林、虛而逍 遙的象徵。唐代以前,舟船已被賦予多重想像與象徵,詩歌數量並不多,以描寫 山行風景為主,真正使舟船躍升為文人之間尋常的書寫物,為經過隋朝修築大運 河後的盛唐時期。 本論文研究盛唐詩的舟船書寫,以舟船為核心,文人為主體,探討層次分為 二個部分:首先是時代背景因素探究,外層影響為自隋朝修築京杭大運河,水路 交通的發展與革新,促使文人南北往來交通方式的改變;再來是文人因貶謫、宦 遊、戰爭、歸隱等因素,造成遷徙流動的風氣,形成文人以舟船入詩的內層影響; 最後即是探討文人在此內、外層背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筆下的詩歌所呈現的心 理感受與精神思想。 依文本區分以下二部分,詩歌中關於舟船的描寫可以分為實際描寫和象徴描 寫。第一部分實際描寫是為詩人實際經驗下的抒寫作品,自「人文主義地理學」 為研究進路,加以考察詩人行旅路線圖,確認詩歌所描寫的地域位置,依據不同 詩人所描寫的地方不同,所隱含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分析詩中所描繪的江舟水景, 詩人經過內、外層背景因素影響下,詩歌中所透顯的心裡情感與精神思想。第二 部分便以虛構的舟船象徴描寫為考察對象,由「象徵理論」為研究進路,探究文 學作品與作品之間的交流影響,探究舟船所傳承演變的象徵原型,士不遇便乘舟 散懷、乘舟入山歸隱的象徵,以及捨舟成仙的傳說想像等象徵源流,再探討盛唐 時期文人以舟船作為象徵符號,對照詩人個人生平經歷與相關詩文作品,探知詩 人的情感與精神思想。經由交通路線、自然環境、文學作品三者產生的交互作用 下,詩人所作的舟船書寫提出解釋性的結論,以及側面建構由小物所展現盛唐詩 的精神氣象與藝術造詣,為古典詩歌研究更添一筆新的研究面向。 關鍵字:盛唐、唐詩、舟船、人文主義地理學、象徵. i.

(4)

(5) 目 次 摘 要 ················································································i 目 次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討論 ································································ 4 一、唐代文史背景與文學相關議題研究 ······································ 4 二、舟船書寫相關研究 ··························································· 6 第三節 研究進路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概述 ·························································· 9 一、研究範圍 ······································································· 9 二、研究內容概述 ······························································· 11. 第二章. 盛唐文人以舟行旅的書寫背景 ································· 15. 第一節 隋唐以來的水路交通變革 ·················································· 15 一、自然水線 ····································································· 16 二、人工運河 ····································································· 18 三、國內外海運 ·································································· 21 四、船隻介紹 ····································································· 23 第二節 唐代文人遷徙流動的原因 ·················································· 26 一、壯遊遊覽 ····································································· 27 二、宦遊干謁 ····································································· 30 三、求仙訪道 ····································································· 34 四、隱逸休沐 ····································································· 36 五、戰亂流徙 ····································································· 38 小結 ······················································································· 40. 第三章 實際經驗中的舟船書寫 ·········································· 43 第一節 即目成吟:情景中的舟船 ·················································· 44 一、質樸鄉居之景 ······························································· 46 二、寄懷登臨之景 ······························································· 49 三、惆悵送別之景 ······························································· 54 第二節 臨江賦詩:行旅中的舟船 ················································ 56. iii.

(6) 一、舟行中的開闊心境 ························································· 56 (一)漫遊抒懷 ···························································· 56 (二)宴遊享樂 ···························································· 68 二、舟行中的悲淒感懷 ························································· 70 (一)孤寂渺小的自我慨嘆 ············································· 72 (二)流亡傷愁與家國之思 ············································· 73 小結 ······················································································· 77. 第四章 象徵的舟船書寫 ··················································· 79 第一節 虛舟:隱逸與內在超脫 ··················································· 80 第二節 仙槎:仙境世界的嚮往 ··················································· 86 第三節 孤舟:悲苦與寂寥的自我 ················································ 94 第四節 樓船及其他:歷史連結的想像 ·········································· 99 小結 ······················································································ 106. 第五章 結論 ································································· 109 徵 引 書 目 ··································································· 115. iv.

(7)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中國文學傳統中,舟船為經常出現的書寫物件之一,關於舟船的書寫自先 秦以來,《詩經》是貼近民間社會生活的描寫,也有豐富的山水景物書寫,雖 是意在「抒情言志」,但也藉由景物的書寫抒發自己的情志,《詩經》對於水 邊的想像與投射,經常與愛情相關,1但所愛難求,便藉由舟船遨遊以散憂, 如:〈衛風・竹竿〉:「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2在此 已初具借乘舟以散憂的動機,在〈邶風・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耿 耿不寐,如有隱憂。」3乘舟即為遨遊川流以遣懷的初型書寫。而《楚辭》作者 為宮廷當中的臣子文士,更以浪漫的角度觀看遨遊與散情,如:〈九章・哀 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 江。」4又如乘舟以遠離人世紛擾的想像:「玄輿馳而並集兮,身容與而日遠。 櫂舟杭以橫濿兮,濟湘流而南極。」5、「背龍門而入河兮,登大墳而望夏首。 橫舟航而濟湘兮,耳聊啾而戃慌。波淫淫而周流兮,鴻溶溢而滔蕩。」6〈漁 父〉藉由漁人知世患,遂鼓枻而去,象徵屈原受饞而被流放,在堅持自我原則 與歸隱山林中作抉擇。乘舟而去意味與世隔絕,走向自然山水、不問世事的隱 士生活,舟船的書寫成為文人歸隱山林的象徵。《莊子》一書中也出現:「汎 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7在此舟船的書寫已含有虛寫的成分,不再是現 實的舟楫行動,而是藉由想像舟船能泛遊江湖河海,象徵無所執取的心境,以 至逍遙的精神境界。 . 1. 王國瓔:「《詩經》中的山水觀,提及河水溪流與山嶽一樣有精神慰藉功用。水邊溪岸的怡人 之處,是民間風俗的聚會所在,也是男女邂逅、戀愛的好地方,臨水近河有治療情飢的精 神功用。」參見氏:《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6 年),頁 19-21。 2 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277。 3 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134。 4 〈九章・涉江〉,參見〔南朝宋〕劉向編輯,〔漢〕王逸章句:《楚辭》(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年),頁 61。 5 〈九歎・蓬紛〉,參見〔南朝宋〕劉向編輯,〔漢〕王逸章句:《楚辭》,頁 167。 6 〈九歎・離世〉,參見〔南朝宋〕劉向編輯,〔漢〕王逸章句:《楚辭》,頁 172。 7 〔清〕王先謙箋注:《莊子集解》(臺北:三民出版社,1974 年),頁 38。. 1.

(8) 盛唐舟船詩書寫研究. 先秦以來的舟船書寫已賦予散懷忘情、歸隱山林、至虛逍遙的描寫與想 像。兩漢時期,歸隱的風氣並未消減,甚至成為高風潔行的隱士形象,不乏以 隱居山林為主,如張衡〈歸田賦〉有駕車回蓬廬而自在和樂的自述、班固〈終 南山賦〉則針對終南山山景的進行描寫,文人作品中藉由川流乘舟而思索歸隱 的書寫則少見。東漢末仲長統〈述志詩〉二首之二:「抗志山棲,遊心海左; 元氣為舟,微風為陀;敖翔太清,縱意容冶。」8自述一己清高的思想,以舟為 喻,乘舟在天地間自在遨遊,比起山行,舟遊賦予更寬闊自由的想像,此時期 舟船在詩歌方面的書寫依舊算是少數。 魏晉時期,為文學自覺的時代,在詩歌史上也發展出瑰麗壯闊的一面,關 於舟船的書寫,曹操樂府舊題創作〈步出夏門行〉的第三章〈土不同〉便描繪 黃河流域冬日冰天凍地的景況:「鄉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 難。錐不入地,蘴藾深奧。水竭不流,冰堅可蹈。」9運用舟船運行困難,表現 的北方地區嚴寒風土地貌,並加以歌詠情志。王粲〈七哀詩〉其二:「荊蠻非 我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10展現在舟中的流動性,帶 領詩人移離他方,並歌詠遣懷,此時期的舟船書寫,多為寄託個人情志而作。 有所突破當為山水詩的出現——謝靈運將乘舟賞景過程入詩:「昏旦變氣候, 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11也使 舟船成為畫面描繪中的景物之一。東晉時期,陶淵明詩中的舟船,就此表達詩 人欲隱:「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12任官出 使途經川流,面對流水所產生對歸隱與思鄉的索求,他筆下《桃花源記》也有 漁人捨舟入桃源的經過,更賦予舟船有探尋、入異界的神聖象徵。 隋代為結束中國分裂的朝代,國祚卻只有短短三十八年,因隋煬帝大興土 木、征討四夷、奢靡浪費,造成民不聊生,使國家快速消亡,詩歌創作在此時 期未有完整的保留,所存詩篇並不多。其中關於舟船的詩歌,便是這首〈挽舟 者歌〉:. . 8. 王國瓔認為此為仲長統對隱逸的讚歌,參見氏:《中國山水詩研究》,頁 103。 魏武帝:〈步出夏門行〉,見〔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出版社,2009 年), 頁 555。 10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頁 1087。 11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參見謝靈運著,顧紹柏注:《謝靈運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 社,1987 年),頁 165。 12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參見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頁 215。 9. 2.

(9) 第一章 緒論.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飢,路糧 無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悲損門內 妻,望斷吾家老。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屍。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13. 控訴隋煬帝三次下江都時,窮兵黷武、民不聊生的悲慘情況,而龍舟為皇室貴 族所乘的大型豪華遊船,更以此襯托人民的貧窮悲苦。隋煬帝也創〈泛龍舟〉 曲,14氣派輝煌的陣仗與民歌中的悲苦形成強烈對比,其後歌詠隋煬帝事蹟不 乏有「隋家天子泛龍舟」的吟詠,舟船不只為尋常人家的交通工具,裝飾華麗 的大型龍舟也為帝王宮廷活動中氣派的代表。 唐代以前,舟船已被賦予多重想像與象徵,詩歌數量並不多,如謝靈運雖 為山水詩大宗,詩中出現舟船的詩只有十來首,多以山行風景為書寫為主,而 陶淵明作為隱逸詩人之宗,描寫有關舟船的詩只有十首,真正使舟船躍升為詩 歌經常出現的書寫物,是為盛唐時期。統計《全唐詩》中李白與杜甫二人出現 有關「舟」字的詩作各有不下數十首,舟船一物的書寫佔詩人詩作比例為唐代 最高。15陸行與山行風景與舟船行旅的風景視角截然相反,由此所塑造的空間 與景色描寫獨具特色,又在水中與陸地存在物理距離,詩人從舟中眺望陸地, 無論是前往或離開家鄉、京城、任官、貶謫之所,因而在舟中能觸發多重感受 與想像,並在寄託於詩歌當中,形成舟船書寫的特色。由此欲探究唐代促使詩 人書寫舟船增加的因素,並且以舟船為核心,詩人為主體,考察詩歌中所塑造 的空間與景色,以及詩人所興起的象徵與想像,探究背後所隱含的情懷。 本研究的問題意識可為下列數點: 一、盛唐詩期舟船書寫較於前朝更加興盛,不只是文學由前代發展必然的結. 13. 〔明〕馮惟訥輯:《隋唐詩》(蘇州 : 古吳軒出版社,2004 年),頁 832。 《隋書・樂志》:「煬帝不解音律,略不關懷。後大制艷篇,辭極淫綺。令樂正白明達造新 聲,創《萬歲樂》、《藏鉤樂》、《七夕相逢樂》、《投壺樂》、《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觴》、 《神仙留客》、《擲磚續命》、《鬥雞子》、《鬥百草》、《泛龍舟》、《還舊宮》、《長樂花》及 《十二時》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斷絕。」見〔唐〕魏徵:《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 1167。 15 據統計,謝靈運詩集中出現舟船相關字眼的詩計有 11 首,多為描述山行陸路景色的詩,參 見謝靈運著,顧紹柏注:《謝靈運集校注》。陶淵明詩集中出現舟船相關字眼的詩計有 10 首,參見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據《全唐詩》考察李白詩中出現「舟」 字詩有 54 首,杜甫更是超過百首。. 14. 3.

(10) 盛唐舟船詩書寫研究. 果,16還有什麼外部原因促使文人寫作上的改變?舟船作為一個交通工 具,與一般車馬不同,舟船必須行走水路,而水路比起陸路更不穩定、更 多危險性,而促使盛唐的文人捨陸路而走水路主因是什麼?與歷史、地 理、社會、文化制度的變遷有什麼相關?在交通建設方面,隋朝修築京杭 大運河,使南北河流貫串開通,對於水路交通上的改革是否也影響詩歌文 學對於舟船的書寫?在人文風氣方面,唐代興起漫遊與歸隱的風氣,以及 科舉取士與任官制度的改變,加以道教文化信仰的提倡,文人行旅遷移的 行動增加,反映在詩歌對於舟船書寫的影響? 二、詩歌中舟船書寫可分為經驗中的舟船描寫與象徵性的虛構描寫。在經驗中 的舟船行旅作品中,詩人描繪行旅過程中的所觀賞的水光山色,透過舟船 的行駛,與山行所見之景有何不同?又根據詩人所在地點不同,所呈現的 自然環境與景色有什麼差異?其中展現什麼地域與人文的意涵?此時期詩 人透過舟行筆下的山水景色有什麼特色?又不同詩人所描寫的舟船行旅詩 歌風格有什麼不同? 三、在虛構舟船的象徵書寫中,承繼詩歌傳統賦予舟船蘊含多方意象,在盛唐 詩中賦予舟船更豐富的意藴,從文學作品與作品之間的交流影響下, 「舟」此一象徵符號,又被賦予什麼象徵意涵?從詩中展現文人怎樣的精 神氣象?從小物的書寫與探究,詩歌所展現的精神風貌有什麼不同? 本研究不僅旨在完足、充實古典詩歌的研究,更期許能在繁盛的唐代詩歌 研究中,試圖開闢不同的研究徑路,從微物的觀點,藉由舟船一個小物為主 題,進行微觀而切實的考察,探究背後具體的盛唐歷史、社會、交通、文化制 度的變革對於詩歌文學的影響,以及側面建構由小物所展現盛唐詩的精神氣象 與藝術造詣,為古典詩歌研究更添一筆新的研究面向。.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討論 一、唐代文史背景與文學相關議題研究 以唐代為研究時期,考察時代的文化、地域、交通樞紐與文學相關議題, 16. 袁行霈:「從文學發展自身說,唐文學的繁榮乃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必然的結果。」見 氏:《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2 年),頁 418。 4.

(11) 第一章 緒論. 相關學者的研究著作,孫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17其中有以史學的研究方式 考證隋唐詩歌文學、建築、交通,為獨立各章討論該主題的粗略的歷史源流與 變遷,研究範圍涵蓋隋唐,討論主題繁雜,提供概要式的唐代歷史背景資料。 謝昆芩〈唐代京都地理空間在唐詩中的展示和聚焦〉18為唐代政治首都長安的 地理位置與城市佈局進行仔細的考證,並以城內的三大宮與曲江為主題,探究 其中的詩歌書寫樣貌與精神,為唐代首都地域位置與佈局提供豐富的參考資 料。 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19考證唐代交通概略、水陸路線網與文學發展 的關係,主要集中於陸路的考察與分析,水路與江行詩的部分僅有一章做探 討,另有探討唐代文學中的漂泊母題,略提及江舟上的書寫,關於水路相關議 題研究,是為有待拓展的空間。同樣李德輝著有期刊論文〈客寓意識與唐代文 學的漂泊母題〉20、〈唐文人的旅寓生涯與唐代文學中的漂泊者形象〉21、〈唐 人行旅的五個三角形及其文學意義〉22、〈唐代五都交通圈及其文學效應〉23為 唐代詩人行旅漂泊的背景與思考模式做詳盡的資料爬梳與建構。 學位論文的研究部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胡馨怡碩士論文《唐代前期 山東士族的科舉活動和文學參與》24以初唐著名的文人盧照鄰、崔融家族和崔 沔家族為觀察對象,探討作為北朝高門的山東士族,其入唐後之政治境遇與仕 宦表現,對於文學風潮接受、參與面臨文學化轉型之情形之現象,雖重在史學 方面的考證,但為本研究欲探討唐代士族面臨科舉制度的出現與文學之間的轉 變,提供充實的前行研究資料。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張玉茹碩士論文《唐 代胡商及其相關文學研究》25以胡商所組成的商隊為探討,說明古代絲綢之路 . 17. 孫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年。) 謝昆芩:〈唐代京都地理空間在唐詩中的展示和聚焦〉,錄自《長安與洛陽:漢唐文學中的帝 都氣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19 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 20 李德輝:〈客寓意識與唐代文學的漂泊母題〉,《社會科學研究》,2006 年第五期,頁 170174。 21 李德輝:〈唐文人的旅寓生涯與唐代文學中的漂泊者形象〉,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 26 卷第 1 期(2005 年 3 月),頁 165-168。 22 李德輝:〈唐人行旅的五個三角形及其文學意義〉,《貴州社會科學》第 3 期,(2015 年 3 月),頁 73-78。 23 李德輝:〈唐代五都交通圈及其文學效應〉,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年), 頁 179-184。 24 胡馨怡:《唐代前期山東士族的科舉活動和文學參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 所,2010 年。) 25 張玉茹:《唐代胡商及其相關文學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3 年。) 18. 5.

(12) 盛唐舟船詩書寫研究. 與胡商活動的特點,並以筆記小說中的描述與記載,探討胡商的形象,此研究 雖以胡商與絲綢陸路為主要研究重點,但為唐代商業活動與交通路線提供可觀 的背景資料,可作為前行研究參考。. 二、舟船書寫相關研究 以舟船為主題的文學研究,大陸學者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 型批評》其中一章〈船與詩:一種文明的思想與藝術考察〉26,從上古舟船的 發明與意義進行考察,從《卜辭》、《詩經》、《禮記》當中考察有關舟船的 記載,建構上古時代對於舟船的概念與實際用途,接著以《周易》:「利涉大 川」為根源探討上古對於舟船的初始概念與象徵,再以孤舟為主題,以上古的 象徵源流為前提,文學創作所展現的孤舟書寫樣態,最後探討由舟船書寫所展 現的文學藝術之美。此研究展示多方關於舟船在文字上的記載與文學書寫源 流,但是自上古的詳盡探究之後,降至中古文學的書寫脈絡尚欠缺系統化整理 與爬梳,有待依據年代先後進行更仔細的歸納與分析。葛曉音在〈「獨往」與 「虛舟」——盛唐山水詩的玄趣與道境〉27一文中研究「虛舟」一詞在詩中的 傳承與意義演變,指出直至唐代「虛舟」、「不繫之舟」等詞經常被使用,賦 予更多的含義,此文為針對「虛舟」一詞的探究,有助於以此基礎上,以「舟 船」為象徵意涵進行更全面的探究。 期刊論文當中,個別以單書或單一詩人為討論核心,張虹〈《詩經》舟船 興象之生命含藴探微〉28、羅朋朋〈論杜甫詩歌中的舟船意象〉29、〈論王昌齡 的孤舟心態〉30、〈清曠——孟浩然詩舟船意象簡論〉31,均從該書籍或個別詩 人與舟船有關的書寫意象的探討與分析,並未於時代背景、文化上做更詳盡的 考察與分析。超越舟船意象的討論是為侯迺慧〈明代園林舟景的文化意涵與治 26. 傅道彬〈船與詩:一種文明的思想與藝術考察〉,參見氏:《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 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 27 葛曉音:〈「獨往」與「虛舟」——盛唐山水詩的玄趣與道境〉,參見氏:《山水・審美・理 趣》(香港:三聯書店,2017 年),頁 98-102。 28 張虹:〈《詩經》舟船興象之生命含藴探微〉《三民學院學報》第 35 卷第 5 期(2014 年 4 月),頁 67-71。 29 羅朋朋:〈論杜甫詩歌中的舟船意象〉,《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5 卷第 3 期 (2014 年 3 月),頁 164-166。 30 羅朋朋:〈論王昌齡的孤舟心態〉,《長春教育學院學報》第 30 卷第 10 期(2014 年 5 月), 頁 10-11。 31 羅朋朋:〈清曠——孟浩然詩舟船意象簡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 33 卷第 6 期 (2014 年 12 月),頁 109-112。. 6.

(13) 第一章 緒論. 療意義〉32以明代園林景觀為考察地點,探究從舟船的園林造景與建築景觀, 探析明人賦予園林舟景的文化意涵與象徵意義,以及運用塑造舟船之景而所形 成的創傷心裡治療意義,為舟船風景的建構提供研究方法與不一樣的探究視 角。唐瑀〈方回《瀛奎律髓》舟行詩研究——兼論以類選詩的混成現象〉33以 《瀛奎律髓》中的舟行詩為探討主軸,著重在分析方回分類詩歌上的混同與缺 失,粗略分析舟行詩以舟視角的書寫與速度感,並未明確提出更好的分類方 式,有待更完整的考察與分析。 相關研究主題碩博士學位論文,至今共有三篇:第一為大陸學者生力剛 《唐代揚州交通與詩歌創作研究》34,探討唐代以揚州為中心的交通狀況與詩 歌中的反應,其主要討論文人行旅、漫游、宦遊等流動遷徙經長江流域經過揚 州時所作的詩歌,內文多羅列與揚州相關行旅詩作,缺少對唐代詩人吟詠揚州 的情致與狀態做更深入分析,地方景色與詩人情感的聯繫關係尚需更深入探 究。第二也為大陸學者羅朋朋《唐詩舟船意象研究》35,研究範圍涵蓋整部 《全唐詩》,著重在意象的分析與歸納,從具體的水上生活到舟船意象書寫的 分析,最後探討舟船的空間場所。將所有有關舟船的書寫主題做很詳細的分析 與歸類,但對於唐代文化與交通背景淵源與變遷未有更具體的建構,且研究範 圍遍及整部《全唐詩》,討論範圍似乎過大而失於聚焦性的深度探究,僅分類 出各項水上活動與詩中所表現的不同情懷,未能由此分辨出唐代各個時期的風 格變化與書寫變遷,以及不同詩人的書寫風格與脈絡,有待依時代書寫風氣的 影響與改變作深入的研究。第三為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唐瑀《李白舟行詩研 究》36以李白的行跡地圖與行旅生涯為主軸探討其舟行詩,此外對於唐代造船 業、津梁渡口的建設與水運有相關背景的考證,著重於唐代的交通發展與建 設,未於唐代文化、制度、地域等受到交通變遷所致的改變,有深入的爬梳與 探究。且其研究僅聚焦於討論李白一人的詩歌,李白行旅詩歌的描寫與唐代水 運、造船、津渡口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未有連結性的因果分析,以及關於舟船意 象源流與分類對於李白詩歌描寫的影響,有待更深的挖掘與研究。此外,筆者 從這兩篇學位論文內容發現,舟船此一書寫物包含實際行駛之用與象徵意涵兩 . 32. 侯迺慧:〈明代園林舟景的文化意涵與治療意義〉,《人文集刊》第 2 期 (2004 年 4 月)。 唐瑀:〈方回《瀛奎律髓》舟行詩研究——兼論以類選詩的混成現象〉,《藝見學刊》第 14 期 (2017 年 10 月),頁 11-24。 34 生力剛:《唐代揚州交通與詩歌創作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院,2009 年。) 35 羅朋朋:《唐詩舟船意象研究》(拉薩:西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院,2015 年。) 36 唐瑀:《李白舟行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8 年。) 33. 7.

(14) 盛唐舟船詩書寫研究. 項書寫面向,若單就意象或舟行詩探討,並不能將舟船所包含的所有書寫面向 達到全面性的分析與探究,故由此分為實際經驗、象徵性的舟船書寫兩個面 向,以更全面探究詩歌當中所有關於舟船書寫的詩作。 綜觀以上相關研究資料,未專門以盛唐一個時期,全面性探究其時代影響 背景,使得舟船成為經常書寫物的各方面因素,並且藉此具體探究盛唐時期文 人書寫舟船的特徵與殊異之處。本研究以上述前行研究為基礎,欲建構盛唐時 期具體的時代背景樣貌,所影響舟船在詩歌中的書寫,並且經由舟船書寫展示 當時代文人生活與情感思想。. 第三節 研究進路 本研究為了回應問題意識,對盛唐以來歷史、地理、文化與交通進行更全 面的建構與考證,並從中觀察具體的時代背景下對於舟船書寫的影響與發展, 主要以文本分析為方法分析詩歌文本,有鑒於前人研究大都採取較為傳統的分 析方式,本文將適度參酌西方理論,以求能有新的視野與角度,從「人文主義 地理學」與「象徵理論」兩個理論,作為研究進路,由此觀點進行文本分析與 探究。 「文本分析」乃是建立於「文本」觀念基礎上所開展的研究方法。「文 本」的概念,是將文學作品視為一套並非專屬於自己、同時也不屬於作者的 「語言(文字)符號」;這一套語言(文字)符號的內涵,不但是活動的,也 是開放的。37而「文本分析」分兩個向度,一為「分析」、一為「詮釋」,分 析是將作品拆解,觀察其部分如何拼湊在一起;詮釋則是將與某些知識傳統相 連的價值,應用到文本之中。38 本研究的主要對象為盛唐詩,因此勢必扎根於詩歌文本之中。對於盛唐時 期詩歌中涉及不論是主體搭乘船舶交通往來的經驗書寫、客觀描寫船隻的景物 書寫或是想像虛構的舟船書寫,並從唐代類書查找舟船相關名釋與稱呼,凡出 現與舟船相關字眼的詩作,都是本研究欲探討的主要詩歌文本。在經驗中的舟 船書寫方面,用「人文主義地理學」的理論來分析文本,「人文主義地理學」以 37. 38. 張雙英:〈文學的定義〉,《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年),頁 36-37。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 8 期(2000 年 8 月),頁 17。 8.

(15) 第一章 緒論. 「人」為中心,認為所謂的「存在空間」即是人參與、含容並且不斷參與生發 意義的空間,由「主體之人」為中心擴散,在經驗的過程中,不斷投射並且賦 予空間層層價值。39而詩人所經驗過後的舟行過程,成就筆下所塑造的空間即 是透過詩人為主體,不斷以情懷層層投射所構築而成詩中的景色空間,由此理 論作為研究進路,探究詩人在詩歌中所形塑的空間以及所賦予的價值內蘊。 在虛構的舟船書寫方面,則透過西方文學批評家佛萊(Northrop Frye)所 提出的「象徵理論」作為研究進路來分析文本。以「舟」作為象徵符號挖掘背 後所蘊含的意義,並且透過「原型」探究這個反覆出現的象徵,從文學作品與 文學作品之間的交流與聯繫,探究其一系列傳承變化的內在意蘊。40「舟」本 作為一個交通工具的指稱符號,進入文學作品後,被賦予指稱以外的象徵意 涵,藉由文學的傳承與演變,此象徵原型被一再使用,探究所形成並延伸發展 的各項意蘊與想像。此外,再依照文本內容,從歷史文獻、社會文化制度、個 別詩人生命經驗等加以詮釋、解釋、評析,從文本中建構更具體的文學意義與 價值。.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概述 一、研究範圍 隋代國祚短,雖為修築京杭大運河的關鍵時期,但是留下與舟船相關詩歌 數量並不多,在民歌當中可以看到關於隋煬帝暴政的控訴。直至唐代,由貞觀 到開元年間有近百年的休養生息,而達到高度的繁榮。41蘇軾言:「知者創物, 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 矣。」42中國文化直至唐五代時期,可說是各方面的集大成,故以此作為主要 探究的時代。關於唐詩分期,根據明朝高棅:《唐詩品彙》所云: 有唐三百年詩,眾體備矣。故有往體、近體、長短篇、五七言律句絕句等 39. 潘朝陽:〈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收錄自氏著:《心靈・空間・環境:人文 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年),頁 67-93。 40 〔加〕佛萊著(Northrop Frye),陳慧等譯:〈倫理批評:象徵的理論〉收錄自氏著:《批評的 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年),頁 101-185。 4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出版,2007 年),頁 395-396。 42 〈書吳道子畫後〉,參見〔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 華書局,2011 年),頁 2210。. 9.

(16) 盛唐舟船詩書寫研究. 制,莫不興於始,成於中,流於變,而陊之於終。至於聲律、興象、文 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則有初唐、盛唐、中唐、晚 唐之不同。詳而分之:貞觀、永徽之時,虞、魏諸公,稍離舊習,王、 楊、盧、駱因加美麗,劉希夷有閨帷之作,上官儀有婉媚之體,此初唐之 始制也。神龍以還,洎開元初。陳子昂古風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 宋之新聲,蘇、張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開元、天寶間,則有李翰 林之飄逸,杜工部之沈鬱,孟襄陽之清雅,王右丞之精緻,儲光羲之真 率,王昌齡之聲俊,高適、岑參之悲壯,李頎、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 者也。43. 將唐詩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為唐詩四分說的確立,44並且將唐 詩分期之後加以詳說年間範圍以及代表詩人的風格樣貌。從四期的命名而言, 初、中、晚均是針對時間順序先後稱呼,唯獨盛唐以「盛」字命名而夾處在初 唐與中唐之間,即標誌此時期在唐詩發展史上為「黃金年代」。45而從年代的 劃分而言,初唐時期,宮廷詩人尚未脫離齊、梁餘風,追求詞藻與格律,題材 不脫離歌頌帝國、美淳風俗的作用,充滿典雅且制式的風格,另一批新起的青 年詩人,如沈佺期、宋之問、四傑,才逐漸脫離輕靡詩風,獨樹風格。46進入 盛唐開元、天寶年間為唐代最繁榮壯盛的時期,政治版圖急遽擴張,且貨通其 流、交通四通八達、文化民族兼容並蓄,創造唐代歷史上最璀璨的一頁,也跟 著影響詩歌文學的創作藝術高度,將相對通俗的、日常的文人生活入詩,以致 從文人行旅漂流的個人經驗中歌詠不少情志。盛唐詩歌在各方面條件聚足之 下,達到文學創作的高峰。47就此時期的詩人而言,以李杜為代表創造多彩且 質高的作品,就算去除李杜不談,王維、孟浩然的創作脫離應制賦詩的侷限, 寫下清麗的山水田園風光,又如高適、岑參由塞外從軍經驗所興起的悲壯之. 43. 〔明〕高棅:《唐詩品彙》(臺北:商務印出版,1983 年),頁 40-41。 陳猷青:〈唐詩「四唐」分期說的理論商榷〉《問學集》第八期,頁 96-110。 45 宇文所安:《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年。),頁 1。 46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出版,2007 年),頁 452。 47 葉慶炳:「初唐詩歌,猶沿南朝卑靡浮豔,⋯ ⋯ 逮乎盛唐,王維、孟浩然等謳歌自然;高 適、岑參等描繪邊塞。李白復古,集漢、魏、六朝之大成;杜甫開新,起中唐、晚唐之先 路。詩歌完全進入一新境界。」見氏:《中國文學史》(臺灣:學生書局,1997 年),頁 349。劉大杰:「初唐時期,是唐詩的準備時期。詩歌經過長期的準備與鍛鍊,在豐富的藝 術基礎上,到了八世紀上半期,許多青年詩人在各方面成長起來。」見氏:《中國文學發展 史》,頁 479,袁行霈:「唐開元、天寶年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湧現大批稟受山川英 靈之氣而天賦極高的詩人。⋯ 初唐以來講究聲律辭藻與抒寫慷慨情懷匯而為一,達到聲律 風骨兼備完美境界。」見氏:《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2 年),頁 440。 44. 10.

(17) 第一章 緒論. 感,都是此時期所出現唐詩史上不可遺缺的大家。 因此本研究以舟船為研究主題,考察範圍以唐詩最繁盛的年代——盛唐作 為主要聚焦的時期,無論是從歷史背景、社會文化、交通地域各方面的探討, 都有其承先啟後作用,由探究前朝所積累而來的奠基,促使盛唐時期繁盛的詩 歌展現,下開中唐時期的變革與再盛,都是足具影響力的重要時期。 據《唐詩品彙》所言盛唐時期為玄宗先天年間至代宗大曆元年為止(712- 766年),本研究便以這五十幾年間活動的詩人列入探討範圍,大致為《全唐 詩》卷一一四包融至卷二三五賈至為止,共計161位詩人的詩作。48另外再加以 考察盛唐六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人的個別詩集、 總集,為本研究主要的探究文本範圍。此外,在形式上,盛唐時期古體詩與近 體詩均在討論範圍內,又因以「舟船」為主要探討核心,山水田園詩所佔的比 例為最高,多以音節與節奏較為和緩的五言古詩、五言律詩呈現,此外杜甫多 以七言律詩寄託舟中的深沈的感懷與惆悵,李白則靈活運用古詩與樂府歌行 體,創作出如〈古風〉等多樣的舟船書寫詩篇。 文本研究範圍,不論是詩人主體搭乘船舶交通往來的實際經驗書寫、客觀 描寫船隻的景物書寫,亦包含詩人想像虛構的舟船書寫,並從唐代類書查找舟 船相關名釋與稱呼,凡出現與舟船相關字眼的詩作,都是本研究欲探討的主要 詩歌文本。另以《新唐書》49、《舊唐書》50《全唐文》51、《唐會要》52、類 書《北堂書鈔》53、《藝文類聚》54、《初學記》55等古代史料與文獻,作為時 代背景、詩人生平、舟船名釋的旁證與參考資料。. 二、研究內容概述 本論文研究盛唐詩的舟船書寫,以舟船為核心,文人為主體,探討層次分 為三個部分:外層影響因素為自隋朝修築京杭大運河,隋唐以來水路交通的發 . 48.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宋〕歐陽脩:《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0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1 〔清〕董誥:《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52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3 〔唐〕虞世南著,孔廣陶校註:《北堂書鈔》(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年) 54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5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49. 11.

(18) 盛唐舟船詩書寫研究. 展與革新,促使文人南北往來交通方式的改變;再來是文人因貶謫、宦遊、戰 爭、歸隱、求道等因素,造成遷徙流動的風氣,形成文人寫舟船入詩的內層影 響因素;最後即是探討文人在此內、外層背景因素的影響交互作用下,筆下的 詩歌所呈現的心理感受與精神思想。詩歌中關於舟船的描寫可以分為經驗中的 描寫和虛構的象徴描寫。經驗中的描寫即可以從詩題與詩人生平得知詩作描寫 的確切時間與地理位置,為詩人實際經驗下的抒寫作品;而虛構的象徵描寫則 是詩題與詩作內容中並沒有明確指出時間地點,詩歌中運用舟船相關典故或使 舟船成為象徵或興起想像,展現詩人個人情志的作品。 本研究凡分五章: 本研究在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第二章則從歷 史文化背景探究造成唐代以來,舟船如何成為詩歌書寫的經常物,依據傅道彬 於〈船與詩:一種文明的思想與藝術考察〉自上古最初的舟船文明發展作為起 始考察,說明舟船為人類歷史文明重要的科學創造,得以突破川流、洪水的阻 礙,到達彼岸陸地,為革命性的歷史事件。56舟船對於中國古代文明有重大的 發展意義,且早在文字符號出現以前,舟船就已經成為庶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交 通工具,最早的文字記載,在甲骨文卜辭中已可以發現乘舟涉河的紀錄。57那 麼舟船作為一個基礎的民生物資,從上古被當作實用性質的記載,之後進入詩 歌以詠懷的文學性書寫,直至中古時期,除了隨著文學發展興盛所產生必然的 結果之外,從外層交通革新的作用因素,內層則從唐代文人行旅遷移風氣因 素,探究對於舟船書寫的影響,為本章主要關懷的探討議題。 本章依照歷史源流脈絡,從兩方面:隋唐以來的水路交通變革、盛唐時期 文人的遷徙流動來探討。隋代京杭大運河的修築,促使內河航運進入一個新的 歷史發展時期。58考察隋代修築的運河的文獻資料、唐代關於水路運輸的文獻 記載,從隋唐以來的水路變遷,擴及舟船的建造與設計的發揚來探討,如商 船、客船的普及與變化,影響所致商業活動與文學書寫的變化與原因。第二部 分便探討唐代文人行旅遷徙的原因,或因科舉制度仕進的遷移、貶謫與宦遊而 產生的遷徙、戰爭發生所造成的移民、歸隱漫遊的風氣等方面,更全面探究文 . 56. 傅道彬:〈船與詩:一種文明的思想與藝術考察〉,參見氏:《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 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264。 57 《卜辭》:「王其率舟於滴,亡災。」、「戊辰卜,貞翌己巳涉師,五月。」于省吾:「『率舟』 即順水行舟。」見氏:《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頁 203。 58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臺北:商務印出版社,1993 年),頁 86。. 12.

(19) 第一章 緒論. 人流動的源流與起因,因應遷徙的必要,行舟於江上的機會增加,對於舟船書 寫所造成的影響。 第三章以經驗中的舟船描寫為主要考察對象,從詩題與詩人生平得知詩作 描寫的確切時間與地理位置,為詩人實際經驗下的抒寫作品。從「人文主義地 理學」的研究進路,探討文人舟楫往返之間,行於川澤所描寫的行旅經驗,在 江河中所形塑的江舟水景,以及在陸上運用舟船所描繪的山水景色。從《詩 經》、《楚辭》以及漢賦中所體現的山水觀,及至魏晉以降,山水田園詩的興 起,詩歌不再只是託物言志的創作,文人行旅漫遊所觀察到的山水成為詩歌摹 擬描繪的對象,連帶影響唐代詩歌寫景、述景的文學藝術。於陸上眺望景色, 舟船也經常被寫入其中,成為詩歌風景中的一物。盛唐時期文人經常乘舟往返 各地,實際行澤江畔的經驗便成為文人經常寫入詩歌的物象之一。依據行旅漫 遊的路線不同,探討唐代文人分布的地區與作品的書寫,探究不同地區的自然 環境影響,所造成對於舟船書寫其周遭景物的特殊性,以及詩人所欲投射的不 同情感,筆下所呈現的風景也不盡相同。本研究再從詩人的行旅路線圖59,考 察詩歌所描寫的地域位置,依據不同詩人所描寫的地方不同,所隱含的情感也 不盡相同,分析詩中所描繪的江舟水景。詩人經過內、外層背景因素影響下, 詩歌中所透顯的心裡情感與精神思想。 第四章便以虛構的舟船象徴描寫為考察對象。由「象徵理論」作為研究進 路,探究文學作品與作品之間的交流影響,探究舟船所傳承演變的象徵原型。 首先探究舟船自上古作為一個象徵符號的流轉變遷,從以舟濟或不濟作為吉、 凶的卜卦傳統,60後有士不遇便乘舟散懷、乘舟入山歸隱的象徵,以及捨舟成 仙的傳說想像等象徵源流。再探討盛唐時期文人以舟船作為象徵符號,對照詩 人個人生平經歷與相關詩文作品,探知詩人的情感與精神思想,或遣興散懷、 或表達歸隱意向、或興發成仙想像、或以舟船作為自我的投射等,在舟船意象 的書寫發揚與特殊性。 第五章結論。歸結本論文研究要點,本章統合前四章對於盛唐詩有關舟船 書寫的各方面研究,針對盛唐詩人受到水路交通發展、文化風氣等內、外背景 . 59. 利用網路資源:中南民族大學教授王兆鵬與搜韻共同合作《唐宋文學編年地圖》:https://souyun.com/poetlifemap.html 60 傅道彬:「由舟船之象帶來的『濟』與『不濟』是嵌入中國文人心靈深處的重要情節。」見 氏:《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273。. 13.

(20) 盛唐舟船詩書寫研究. 因素交互影響,使得盛唐詩人將舟船成為經常書寫物,並且分析此盛唐詩人在 此二者交互作用下,透過乘舟、賞景經驗書寫,呈現不同地方江舟水景,所表 達的心裡狀態與精神,以及詩人透過舟船的象徵符號,所透顯不同時空下的情 感精神。以舟船為核心,詩人為主體,經由交通路線、文學作品二者產生的交 互作用下,所書寫的詩歌提出解釋性的結論。再回顧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與新的發現,並且開展可待深化的面向。. 14.

(21) . 第二章 盛唐文人以舟行旅的書寫背景 中國幅員遼闊,行旅與遷移成為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事項,而交通方式在 行旅遷徙中則為重要的部分,騾驢、車船、肩輿速度都較緩慢,最快的就屬驛 馬,也不過日行三、四百里,且陸路依山勢起伏蜿蜒,地形差異限制了行旅的 速度,1經過河川水道上需橋樑通過,否則須繞道而行,所以舟船早在六萬年前 就已發明,《淮南子・說山訓》:「見窾木浮而知為舟。」2舟船的出現代表人類文 明的進步,即可以透過舟船不避川水的阻檔,甚至依水順流而下,更簡潔快速 抵達彼方,因此古有大禹治水、戰國時期秦國有李冰建設都江堰,水利的整治 與建設可視為國力進步的象徵。 隨著水利建設的進步,舟船也跟著日益先進,成為人們行旅時尋常的交通 工具,雖然騾驢、驛馬更加輕便普及,但經過大水皆需通過舟船的承載,才得 以前進。車馬冠蓋為顯貴世族才所有的搭乘工具,並不講究行動速度,而被視 為顯示身份地位財物,舟船則並非有特權顯貴的專屬,普及於農漁百姓之間, 有過行旅漫遊經驗的文人,也都有過舟船行旅的體驗。本章從文人為核心探 究,先討論影響文人舟行的外在因素,水道的交通變化與硬體船隻的改良;接 著為探究唐代文人行旅內在因素,制度改革與風氣轉變所造成的舟楫漫遊,全 面建構唐代文人舟船行旅的內外背景與因素。. 第一節 隋唐以來的水路交通變革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東西貫穿的的自然水線,造就古文明 的興起,因而出現農業社會的以穩定國力,然而除了提供充沛的水資源,涉 江、渡河成為交通急需解決的難題,隨著造橋、造船的建設與勃發,水上交通 帶動起不僅漁業,商業也隨之繁榮。隋朝興建大運河,解決南北往來水上交通 的不便,促成南北交通的一大躍進,除了商業往來的繁榮昌盛,也影響文人行 旅方式的選擇,透過四通八達的水利,運用舟楫行旅的方式,往返京城與江南 等地方之間,也影響文學的書寫。本節欲探究自隋至唐代水道路線的改變與革 1. 2. 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頁 28。 〔漢〕高誘註:《淮南子・說山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頁 229。 15.

(22) 盛唐舟船詩書寫研究. 新,內河淡水路線分為自然水線、人工運河,以及國內外海線,另外探究唐代 的新型的船隻與改革。. 一、自然水線 中國的自然水線,由於地形西高東低,都是由西向東的流向,利於河岸上 下游城市的交通往來。自隋代以來,船運一直是重要的糧食運輸路線,所以在 道路的增設與拓增之外,河流便是在道路阻隔艱險時候的最佳替代方案。 《隋 書・食貨志》在開皇三年,便有詔曰:「大河之流,波瀾東注,百川海瀆,萬里 交通。雖三門之下,或有危慮,但發自小平,陸運至陝,還從河水,入於渭 川,兼及上流,控引汾、晉,舟車來去,為益殊廣。」3隋代的自然水線分為黃 河流域、長江流域,南北兩大水系。黃河流域主要支流為渭水、汾水,是關中 連接關東和河東廣大地區的水上主要通道,另渭水支流斜水與漢水支流褒水為 關中通往漢中連接巴蜀的水上通道,接通秦、蜀內陸地區。淮河為黃淮平原上 主要水線,西邊連接桐柏山區,通過其支流可以北通中原和黃河水道相接。 至於長江水系,西邊連接巴蜀、東接江夏、九江、江都、吳郡,通過支流 漢水溝通襄陽、沔陽、江夏諸地區,也是連接江、淮地區的主要水上通道。湘 江和贛江是嶺南地區淮南、江表諸郡兩條主要的水路。浙江和東南諸水,則為 連接東南地區主要水路。4 隋代自然水線不僅是地方與地方食貨溝通往來的重要運輸路線,在軍事上 也為重要的征討路線,文帝楊堅四處征戰之時便「率水軍三萬,破齊師於河 橋。」5南下伐江南陳朝「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里。」 6. 經常透過自然水線網運兵作戰,達到軍事目的。結束魏晉分裂時期,帝國擴張. 統一的格局與規模之下,因應實際貨運與軍事的需求,隋代修築運河便在各方 面條件的奠基之下,進行大規模修築工程。 到了唐代,自然水線的運用更是普及化,水線也比前朝增設、增廣,根據 《舊唐書》記載: 凡天下水泉,三億二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其在遐荒絕域,迨不可得而知 3. 〔唐〕魏徵等撰:《隋書・食貨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頁 90。 4 劉希為:《隋唐交通》(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年),頁 10-12。 5 〔唐〕魏徵等撰:《隋書・高祖紀》,頁 3。 6 同前註,頁 7。. 16.

(23) 第二章 盛唐文人以舟行旅的書寫背景. 矣。其江、河,自西極達於東溟,中國之大川者也。其餘百三十五水,是 為中川。其又千二百五十二水,斯為小川也。若渭、洛、汾、濟、漳、 淇、淮、漢,皆互達方域,通濟舳艫,從有之無,利於生人者也。凡天下 造舟之梁四,河則蒲津、大陽、河陽,洛則孝義也。石柱之梁四,洛則天 津、永濟、中橋,灞則灞橋。木柱之梁三,皆渭川,便橋、中渭橋、東渭 橋也。巨梁十有一,皆國工修之。其餘皆所管州縣隨時營葺。其大津無 梁,皆給船人,量其大小難易,以定其差。7 統計出全國的自然河流水道,大川利於溝通東、西,中、小川為支流,幾條主 要水線,也是能達到溝通南、北的作用,再來便建橋樑溝通兩岸地方,供給貨 運之利,充分利用本身的自然資源,建立密佈的水運路線網。 北方自然水線,黃河為北方主要水系,上中游行於高原峽谷中,古今沒有 太大的差別。黃河最大支流為汾河、渭河,下游通支流洛河連接運河通濟渠。 淮河為黃淮平原主要水道,北通過支流接中原和黃河,向南通過邗溝跟長江, 往東通過汴水(通濟渠)向北入黃河,為溝通黃河與長江的重要中繼河水,也 是東南漕運主要大動脈: 江淮水陸轉運使杜佑以秦、漢運路出浚儀十里入琵琶溝,絕蔡河,至陳州 而合,自隋鑿汴河,官漕不通,若導流培岸,功用甚寡;疏雞鳴岡首尾, 可以通舟,陸行才四十里,則江、湖、黔中、嶺南、蜀、漢之粟可方舟而 下,繇白沙趣東關,歷潁、蔡,涉汴抵東都,無濁河溯淮之阻,減故道二 千餘里。8 在淮水之間漕運功效大,與陸路搭配漕運可以減少故道至二千餘里的距 離,大幅縮短運送的時間。 南方多水,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水路比起北方更有先天自然上的優 勢,連接南部諸條河水與湖泊,財貨溝通往來,水運之盛堪為第一。長江支流 往南有湘江、贛江,北漢水、嘉陵江。湘江發源自湖南,向北經過洞庭湖入長 江,向南可通靈渠連接桂江入珠江,通往廣東。珠江為嶺南大川,由西江、東 江、北江匯合而成,南入於海。隋唐時代往來京師、廣州多取湘水道。贛江發 源於江西、廣東兩省,向北流入鄱陽湖,注入長江,向南連接北江注入西江, 7. 〔後晉〕劉昫:《舊唐書・職官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文 淵閣本),頁 1841-1842。 8 〔宋〕歐陽脩:《新唐書・食貨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文 淵閣本),頁 1368。. 17.

(24) 盛唐舟船詩書寫研究. 亦可到達廣州。唐宋以後,多走此路經過揚州,運往長安、洛陽,為聯絡華 中、華南重要水線。 長江向北兩條支流漢江和嘉陵江。北岸最大支流就是漢江,漢水發源於陝 西,自漢口注入長江,漢江水線南方主要連通襄州和洋州,向北連丹水可至商 州,又可北連灞水至洛陽,與渭水相通,為京師通往江淮、三吳地區的主要水 道。另一支流,嘉陵江分發源於甘肅,南向流入長江,自古為秦、蜀之間的漕 運水道,中晚唐時期,為重要疏通水線。9. 二、人工運河 運河的開鑿能使國家強盛、促進全國的統一,而帝國的廣袤版圖,更需通 過運河構成重要的水路運輸系統。隋代運河的開鑿始於文帝,煬帝不過是招述 文帝的意志,完成未竟的帝業。隋朝建都長安,不過關中平原狹小,不利於糧 食的供給,為了建都長安,必須先解決漕運的問題。隋朝之前,建都長安的國 家均為割據的情況之下,未有統一全國的大規模,便無供給的迫切需求,隋唐 以來所建立的帝國龐大,運河修築的迫切需求,便在戰略版圖的擴張下應運而 生。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 年)下詔「以渭水多沙,流有深淺,漕者苦之。」10 命宇文愷開鑿渭渠「命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 餘里,名曰廣通渠。」11便是著名的「廣通渠」。同年九月完工,文帝即「幸霸 水,觀漕渠,賜督役者帛各有差。」12廣通渠由於經過華州廣通倉下而得名, 廣通倉為關中水運的主要倉庫。廣通渠約與渭水南北平行,引渭水入黃河,大 體循漢代所開鑿故道。到文帝時期,為避煬帝名諱,改名「永通渠」。又這條渠 道解決長安城百姓的糧食問題,又名「富民渠」。 隋開皇七年(587 年),「於揚州開山陽瀆,以通運漕。」13開鑿山陽瀆,以 便於伐陳。山陽瀆大致在江都與山陽兩縣之間,北從山陽以通淮河,南由揚州 直達長江,依循邗溝故道,14但因開鑿工程極為短暫,加上水道過於曲折蜿. . 9. 劉希為:《隋唐交通》,頁 79-84。 〔唐〕魏徵等撰:《隋書・食貨志》,頁 90。 11 同前註,頁 91。 12 〔唐〕魏徵等撰:《隋書・高祖紀》,頁 6。 13 同前註。 14 劉希為:《隋唐交通》(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頁 13。 10.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少年人自願或同意 與他人進行性活動 亦有可能 是有人利 用本身與少年人之間 權力差異 的特殊地位而對少年人在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 500 餘首,多為五言短篇 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孟郊為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

熱烈、生機勃勃等強烈感受。此詩當然不是寫歸隱,而是描寫女子出嫁時 的喜慶場景,但是,因為詩中有「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二句,陶公在此

晚唐文學家、官員。其貌 不揚,性情傲慢,詼諧好 謔,其詩文多同情民間疾 苦,反映社會現實,魯迅

經濟不景,如何抗逆 同一屋簷,各自修行 天倫之樂,不在爭辯 人際相處,尊重體諒 創意思考,營造空間 陶鑄心靈,激發想像

。曰如何是結果自然成。師曰。天地皎然。問如何是無憂佛。師曰。愁殺人。問一切

多年以來,我們發現同學針對交換生或訪問學生的規劃有幾種類 型:(1) 選擇未來行將深造的國家與學校; (2) 選擇一個可以累積壯遊行 旅的大陸; (3)

16 (唐)玄奘譯,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收入《大正藏》 ,第49冊,頁1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