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文檔中 盛唐詩舟船書寫研究 (頁 7-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中國文學傳統中,舟船為經常出現的書寫物件之一,關於舟船的書寫自先 秦以來,《詩經》是貼近民間社會生活的描寫,也有豐富的山水景物書寫,雖 是意在「抒情言志」,但也藉由景物的書寫抒發自己的情志,《詩經》對於水 邊的想像與投射,經常與愛情相關,1但所愛難求,便藉由舟船遨遊以散憂,

如:〈衛風・竹竿〉:「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2在此 已初具借乘舟以散憂的動機,在〈邶風・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耿 耿不寐,如有隱憂。」3乘舟即為遨遊川流以遣懷的初型書寫。而《楚辭》作者 為宮廷當中的臣子文士,更以浪漫的角度觀看遨遊與散情,如:〈九章・哀 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 江。」4又如乘舟以遠離人世紛擾的想像:「玄輿馳而並集兮,身容與而日遠。

櫂舟杭以橫濿兮,濟湘流而南極。」5、「背龍門而入河兮,登大墳而望夏首。

橫舟航而濟湘兮,耳聊啾而戃慌。波淫淫而周流兮,鴻溶溢而滔蕩。」6〈漁 父〉藉由漁人知世患,遂鼓枻而去,象徵屈原受饞而被流放,在堅持自我原則 與歸隱山林中作抉擇。乘舟而去意味與世隔絕,走向自然山水、不問世事的隱 士生活,舟船的書寫成為文人歸隱山林的象徵。《莊子》一書中也出現:「汎 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7在此舟船的書寫已含有虛寫的成分,不再是現 實的舟楫行動,而是藉由想像舟船能泛遊江湖河海,象徵無所執取的心境,以 至逍遙的精神境界。

1 王國瓔:「《詩經》中的山水觀,提及河水溪流與山嶽一樣有精神慰藉功用。水邊溪岸的怡人 之處,是民間風俗的聚會所在,也是男女邂逅、戀愛的好地方,臨水近河有治療情飢的精 神功用。」參見氏:《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6 年),頁 19-21。

2 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277。

3 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134。

4 〈九章・涉江〉,參見〔南朝宋〕劉向編輯,〔漢〕王逸章句:《楚辭》(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年),頁 61。

5 〈九歎・蓬紛〉,參見〔南朝宋〕劉向編輯,〔漢〕王逸章句:《楚辭》,頁 167。

6 〈九歎・離世〉,參見〔南朝宋〕劉向編輯,〔漢〕王逸章句:《楚辭》,頁 172。

7 〔清〕王先謙箋注:《莊子集解》(臺北:三民出版社,1974 年),頁 38。

先秦以來的舟船書寫已賦予散懷忘情、歸隱山林、至虛逍遙的描寫與想 像。兩漢時期,歸隱的風氣並未消減,甚至成為高風潔行的隱士形象,不乏以 隱居山林為主,如張衡〈歸田賦〉有駕車回蓬廬而自在和樂的自述、班固〈終 南山賦〉則針對終南山山景的進行描寫,文人作品中藉由川流乘舟而思索歸隱 的書寫則少見。東漢末仲長統〈述志詩〉二首之二:「抗志山棲,遊心海左;

元氣為舟,微風為陀;敖翔太清,縱意容冶。」8自述一己清高的思想,以舟為 喻,乘舟在天地間自在遨遊,比起山行,舟遊賦予更寬闊自由的想像,此時期 舟船在詩歌方面的書寫依舊算是少數。

魏晉時期,為文學自覺的時代,在詩歌史上也發展出瑰麗壯闊的一面,關 於舟船的書寫,曹操樂府舊題創作〈步出夏門行〉的第三章〈土不同〉便描繪 黃河流域冬日冰天凍地的景況:「鄉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 難。錐不入地,蘴藾深奧。水竭不流,冰堅可蹈。」9運用舟船運行困難,表現 的北方地區嚴寒風土地貌,並加以歌詠情志。王粲〈七哀詩〉其二:「荊蠻非 我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10展現在舟中的流動性,帶 領詩人移離他方,並歌詠遣懷,此時期的舟船書寫,多為寄託個人情志而作。

有所突破當為山水詩的出現——謝靈運將乘舟賞景過程入詩:「昏旦變氣候,

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11也使 舟船成為畫面描繪中的景物之一。東晉時期,陶淵明詩中的舟船,就此表達詩 人欲隱:「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12任官出 使途經川流,面對流水所產生對歸隱與思鄉的索求,他筆下《桃花源記》也有 漁人捨舟入桃源的經過,更賦予舟船有探尋、入異界的神聖象徵。

隋代為結束中國分裂的朝代,國祚卻只有短短三十八年,因隋煬帝大興土 木、征討四夷、奢靡浪費,造成民不聊生,使國家快速消亡,詩歌創作在此時 期未有完整的保留,所存詩篇並不多。其中關於舟船的詩歌,便是這首〈挽舟 者歌〉:

8 王國瓔認為此為仲長統對隱逸的讚歌,參見氏:《中國山水詩研究》,頁 103。

9 魏武帝:〈步出夏門行〉,見〔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出版社,2009 年),

頁555。

10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頁 1087。

11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參見謝靈運著,顧紹柏注:《謝靈運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 社,1987 年),頁 165。

12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參見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頁 215。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飢,路糧 無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悲損門內 妻,望斷吾家老。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屍。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13

控訴隋煬帝三次下江都時,窮兵黷武、民不聊生的悲慘情況,而龍舟為皇室貴 族所乘的大型豪華遊船,更以此襯托人民的貧窮悲苦。隋煬帝也創〈泛龍舟〉

曲,14氣派輝煌的陣仗與民歌中的悲苦形成強烈對比,其後歌詠隋煬帝事蹟不 乏有「隋家天子泛龍舟」的吟詠,舟船不只為尋常人家的交通工具,裝飾華麗 的大型龍舟也為帝王宮廷活動中氣派的代表。

唐代以前,舟船已被賦予多重想像與象徵,詩歌數量並不多,如謝靈運雖 為山水詩大宗,詩中出現舟船的詩只有十來首,多以山行風景為書寫為主,而 陶淵明作為隱逸詩人之宗,描寫有關舟船的詩只有十首,真正使舟船躍升為詩 歌經常出現的書寫物,是為盛唐時期。統計《全唐詩》中李白與杜甫二人出現 有關「舟」字的詩作各有不下數十首,舟船一物的書寫佔詩人詩作比例為唐代 最高。15陸行與山行風景與舟船行旅的風景視角截然相反,由此所塑造的空間 與景色描寫獨具特色,又在水中與陸地存在物理距離,詩人從舟中眺望陸地,

無論是前往或離開家鄉、京城、任官、貶謫之所,因而在舟中能觸發多重感受 與想像,並在寄託於詩歌當中,形成舟船書寫的特色。由此欲探究唐代促使詩 人書寫舟船增加的因素,並且以舟船為核心,詩人為主體,考察詩歌中所塑造 的空間與景色,以及詩人所興起的象徵與想像,探究背後所隱含的情懷。

本研究的問題意識可為下列數點:

一、盛唐詩期舟船書寫較於前朝更加興盛,不只是文學由前代發展必然的結

13 〔明〕馮惟訥輯:《隋唐詩》(蘇州 : 古吳軒出版社,2004 年),頁 832。

14 《隋書・樂志》:「煬帝不解音律,略不關懷。後大制艷篇,辭極淫綺。令樂正白明達造新 聲,創《萬歲樂》、《藏鉤樂》、《七夕相逢樂》、《投壺樂》、《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觴》、

《神仙留客》、《擲磚續命》、《鬥雞子》、《鬥百草》、《泛龍舟》、《還舊宮》、《長樂花》及

《十二時》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斷絕。」見〔唐〕魏徵:《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 1167。

15 據統計,謝靈運詩集中出現舟船相關字眼的詩計有 11 首,多為描述山行陸路景色的詩,參 見謝靈運著,顧紹柏注:《謝靈運集校注》。陶淵明詩集中出現舟船相關字眼的詩計有10 首,參見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據《全唐詩》考察李白詩中出現「舟」

字詩有54 首,杜甫更是超過百首。

果,16還有什麼外部原因促使文人寫作上的改變?舟船作為一個交通工 具,與一般車馬不同,舟船必須行走水路,而水路比起陸路更不穩定、更 多危險性,而促使盛唐的文人捨陸路而走水路主因是什麼?與歷史、地 理、社會、文化制度的變遷有什麼相關?在交通建設方面,隋朝修築京杭 大運河,使南北河流貫串開通,對於水路交通上的改革是否也影響詩歌文 學對於舟船的書寫?在人文風氣方面,唐代興起漫遊與歸隱的風氣,以及 科舉取士與任官制度的改變,加以道教文化信仰的提倡,文人行旅遷移的 行動增加,反映在詩歌對於舟船書寫的影響?

二、詩歌中舟船書寫可分為經驗中的舟船描寫與象徵性的虛構描寫。在經驗中 的舟船行旅作品中,詩人描繪行旅過程中的所觀賞的水光山色,透過舟船 的行駛,與山行所見之景有何不同?又根據詩人所在地點不同,所呈現的 自然環境與景色有什麼差異?其中展現什麼地域與人文的意涵?此時期詩 人透過舟行筆下的山水景色有什麼特色?又不同詩人所描寫的舟船行旅詩 歌風格有什麼不同?

三、在虛構舟船的象徵書寫中,承繼詩歌傳統賦予舟船蘊含多方意象,在盛唐 詩中賦予舟船更豐富的意藴,從文學作品與作品之間的交流影響下,

「舟」此一象徵符號,又被賦予什麼象徵意涵?從詩中展現文人怎樣的精 神氣象?從小物的書寫與探究,詩歌所展現的精神風貌有什麼不同?

本研究不僅旨在完足、充實古典詩歌的研究,更期許能在繁盛的唐代詩歌 研究中,試圖開闢不同的研究徑路,從微物的觀點,藉由舟船一個小物為主 題,進行微觀而切實的考察,探究背後具體的盛唐歷史、社會、交通、文化制 度的變革對於詩歌文學的影響,以及側面建構由小物所展現盛唐詩的精神氣象

本研究不僅旨在完足、充實古典詩歌的研究,更期許能在繁盛的唐代詩歌 研究中,試圖開闢不同的研究徑路,從微物的觀點,藉由舟船一個小物為主 題,進行微觀而切實的考察,探究背後具體的盛唐歷史、社會、交通、文化制 度的變革對於詩歌文學的影響,以及側面建構由小物所展現盛唐詩的精神氣象

在文檔中 盛唐詩舟船書寫研究 (頁 7-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