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唯識學轉識成智思想

第一節 唯識學心識內涵

第二章探討「唯識學轉識成智思想」,分成三小節探究。第一節「唯識學心識內涵,概述 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與前六識識相。第二節「心識運作與智慧層次」,先探究唯識學心 識運作――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次探究識與智的區別,再說明「成所作智」、「妙 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四智的內涵。第三節「轉識成智的歷程與意義」,分析「前 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第八識」轉「大 圓鏡智」的歷程,探究轉識成智修行歷程中,逐步去除煩惱障所知障的心靈成長意義。

第三章探討「榮格個體化思想」,分成三小節探究。第一節「榮格心靈地圖」,先概述榮格 心靈內涵包含意識、無意識兩部份,再敘述其心靈人格整合與心物合一思想。第二節「心靈投 射與意識層級」,探究榮格心靈投射理論的外射、內射、認同作用,及意識五階段的內涵。第 三節「個體化的意義與歷程」,探討榮格心理分析理論的核心――「個體化」的意義,及其由

「自我」朝向「本我」發展的歷程,探究榮格心靈人格成長「個體化」歷程,與宗教修行境界 層層提升的意義相應。

第四章探討「轉識成智歷程與個體化過程比較」,分成四小節逐一比較。第一節比較「心 識內涵」,分別從唯識阿賴耶識與榮格集體無意識、唯識末那識與榮格自我、唯識前六識與榮

格意識、唯識種子現行與榮格心理投射四方面作比較。第二節比較「核心真理」,討論唯識真 如及榮格的本我。第三節比較「修行方法」,討論唯識的緣起成就與榮格的內在體證。第四節 比較「成長歷程」,討論唯識五位與榮格意識五階段。

最後一章,第五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由問題的提出,而榮格心靈投射理 論及唯識學心識理論的探究,而兩個思想系統的比較研究,而發現兩者之間相應相異關係,最 後提出以唯識學「第八識」轉而為「大圓鏡智」的「轉識成智」智慧,補充意識第五階段的成 長內涵,使意識第五階段開展出自在自主生命。本論文研究目的的完成期望開拓東西方思想對 話的空間,呈現出唯識學與榮格心理學相應相成的思想徑路,及兩個思想系統在心靈成長與解 脫煩惱的現代意義。

第二章 唯識學轉識成智思想

本章探討唯識學轉識成智思想,第一節探討唯識學心識內涵,分別從第八阿賴耶識、第七 末那識及前六識論述說明;第二節探討心識運作與智慧層次,先探究唯識學心識運作――相分、

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次探究識與智的區別,再說明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 圓鏡智的內涵;第三節論述轉識成智的歷程與意義,分析「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

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第八識」轉「大圓鏡智」的歷程,探究轉識成智 修行歷程中,逐步去除煩惱障所知障的心靈成長意義。

第一節 唯識學心識內涵

大乘瑜伽行派在世親所著《俱舍論》「五位七十五法」基礎上沿襲批判地把宇宙萬有分為 五類一百種,稱為「五位百法」,其中心與心所調到色法之前,凸顯唯識學對心識的重視。「五 位百法」為:心王八、心所五十一、色法十一、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無為法六,宇宙萬有皆 心識轉變而生,心法最勝,故心王、心所法列於首;色法是心識所顯現的認識客體次於心法;

不相應行法是色、心諸法的分位差別所形成的概念,列於色法之後;無為法不能自己,要借助 前四法轉染成淨才能顯示,列於最後。「五位百法」將一切外境攝歸心識,凸顯心識的重要。

佛教唯識學中八識的名稱、次序與內涵是在《成唯識論》出現後確立的,《成唯識論》對 於人類複雜的心識活動提出五位百法的分類法(見表 2-1-1),其中「心王」是指能緣外境的精 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也是識的自性,「八識心王」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心所」是指心的所緣、所有,與心相應俱起的法,也就是當心識 在運作時,會與心識同時發生的各種名法都稱為心所,它的功用是作為心的助伴,支持心的運 作,「五十一心所」指遍行心所 5(觸、作意、受、想、思)、別境心所 5(欲、勝解、念、定、

慧)、善心所 11(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煩惱

心所 6(貪、瞋、癡、慢、疑、惡見)、隨煩惱心所 20(忿、恨、覆、誑、諂、驕、害、嫉、

轉變化的第七末那識、前六識,也就是唯識三十頌所說的三能變,先探討初能變(第八阿賴耶 識),再探討第二能變(第七末那識)、第三能變(前六識),以期釐清人類心識的內涵。世親

《唯識三十頌》分異熟、思量、了別境三能變,說明八識識相,玄奘《成唯識論》依《唯識三 十頌》對八識再加論述。玄奘另作《八識規矩頌》以討論八個識的內容,本節對八識的說明綜 合《唯識三十頌》、《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論點,論點分歧處則以《成唯識論》說解為主

2。意解與釋義則參考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聖嚴法師《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及 于凌波《八識規矩頌講記》。

一、第八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的阿賴耶是梵文 ālaya 的音譯,意譯是藏識,漢譯藏識是倉庫的意思,《八識規 矩頌》中第八阿賴耶識的內容為:

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爭。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3

頌中說明:阿賴耶識的性質是無覆無記性,與它相應的有五個遍行心所。在三界九地中生 死流轉、輪迴不已,都是由此識中業力種子牽引所致。由於二乘人不明瞭,就生起迷執,認為 根本沒有第八識這樣一個識,因此時常與大乘論師諍論。第八識有能藏、所藏、執藏三項功能,

其意義深不可測。第八識淵深如海,深藏不露,它的本體如靜水,但因有前七轉識,起執執迷、

造作種種染業,激起了種種波浪。第八識有受熏持種的功能,它的見分所緣的是種子、根身、

器界。有情眾生一期生命,死亡與再出生的過程中,它總是最晚走又最先來的主人公。

而《唯識三十頌》中第一能變說明第八阿賴耶識的變化現象為:

2 因《成唯識論》已綜合安慧、護法等十家說法。

3 《八識規矩頌略說》,《大正藏》冊 45,頁 413。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是無覆

能執,第八識是所執,執藏是堅守不捨的意思,猶如米麥糧食為農家所堅守,此識為第七末那 識所執以為自我。由第八阿賴耶識的自相――能藏、所藏、執藏的特質可以看出,第八阿賴耶 識是八個識中最重要的一個識,它是前七識的根本,前七識由第八識的種子生起,它也是宇宙 萬法的本源,因為第八識攝持萬法種子,在「因能變」時,種子生起第八識,在「果能變」 時 前七識相繼生起,八識識體各各生起相、見二分。而第八識的見分,是識體「能認識」的功能,

它所認識的物件就是相分,第八識所緣的相分,是「根身、器界、種子」,根身就是有情的身 體,器界就是有情身外的物質世界,種子是能生起萬法的功能,由第八識的種子「起現行」生 起萬法,這時就有了宇宙、人生,宇宙就是「器界」,人生就是含有心識的「根身」,所以說第 八識是宇宙萬法的本源。

第八阿賴耶識的作用是什麼呢?第八阿賴耶識的作用有五種:受熏、持種、內變根身、外 變器界,作輪迴主體。第一是受薰:受薰就是接受薰習,即七轉識是能薰,第八識是所薰――

接受七轉識薰習的受薰體。第二是持種:持種就是攝持種子,「種子生現行」的種子,是能藏,

「現行薰種子」,就是所藏。第三是內變根身: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根身」――即眼、耳、鼻、

舌、身的五根身,是第八識中的色法種子所變現。因為第八識所緣的,是根身、種子、器界三 類色法,種子是識中的潛勢力,根身、器界是從這潛勢力變現出來的。第四是外變器界:器界 即物質世界,是第八識色法種子所變現。第五是作輪迴主體:第八識是無始以來、無終以後,

一直存在,它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所謂去後來先是指一期生命的開始與結束而言。第八識 是有情業力寄託的所在,是生死輪迴的主體,當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前七識的功能隱沒,不 起現行,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至此命根即不存在,生命宣告結束。當第八識離開肉體,成為 中陰身時,無明種子仍一念執著,蠢蠢欲動,以其過去業力之牽引,於下一期生命開始時,第 八識先入母胎,所以說第八識是生死輪迴的主體。

第八識的行相及所緣的什麼呢?第八識的功用是「了」,《唯識三十頌》說「不可知執受處 了」,「不可知」的意思是:不是我們凡夫的心境所能了知,「不可知執受處了」的意思是:不 可知執受、不可知處、不可知了,執受是根身、種子,處是器界,了是了別, 種子和根身是

我們的肉體,器界是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這三項是第八識的所緣境界,了別是第八識的緣慮 作用,第八識是心法,它的作用就是以見分去了別相分(種子、根身、器界),而頌文說不可 知,是因為第八識的作用極細微,不是凡夫的心境所能了知。

為什麼說第八阿賴耶識的性質是屬無覆無記呢?無記有兩種,一種是有煩惱心所覆蓋,使 之成為染汙識的有覆無記,如第七識。一種是無煩惱心所覆蓋,單純的無覆無記性,就是第八 識。第八識含藏萬法種子,如果第八識性善,則不容納惡種子;如果性惡,則不能容納善種子。

為什麼說第八阿賴耶識的性質是屬無覆無記呢?無記有兩種,一種是有煩惱心所覆蓋,使 之成為染汙識的有覆無記,如第七識。一種是無煩惱心所覆蓋,單純的無覆無記性,就是第八 識。第八識含藏萬法種子,如果第八識性善,則不容納惡種子;如果性惡,則不能容納善種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