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當代研究成果回顧

本論文試圖對唯識學轉識成智與榮格個體化作一比較研究,以期解明在唯識學轉識成智與 榮格個體化歷程中,兩個理論相應、相異關係;故本論文參考文獻分別為:一、唯識思想研究,

包含唯識學經典詮釋與近現代學者對唯識義理的闡發著作,及相關研究期刊論文。二、榮格思 想研究,包含榮格著作與榮格學者對榮格思想的闡述著作,及相關研究期刊論文。三、佛教心 識研究及其與西方心理學比較研究。本章節選擇主要相關文獻討論以下:

一、唯識思想研究

唯識思想部份,以唐玄奘譯的《唯識三十頌》、《成唯識論》為主要原典探討,解讀過程中 參考李潤生著《唯識三十頌導讀》、林國良著《成唯識論直解》、釋印順著《大乘廣五蘊論講記》、

釋印順著《唯識學探源》、高崎直道等著《唯識思想》、……等等,擇要分述如下:

(一)李潤生著《唯識三十頌導讀》11

〈唯識三十頌〉是世親晚年的著作,以三十首偈頌說明「唯識教理」,分析心識的種種功 能,以及由此功能引發的各種現象,通過細緻的心理分析與瞭解,成為修行生起次第的入門理 論。但世親依境、行、果寫了〈唯識三十頌〉之後,來不及寫偈頌的長行,就與世長辭了,以 致後世學者無法深入了解世親對唯識義理論說的深義。李潤生《唯識三十頌導讀》一書,依〈唯 識三十頌〉概論唯識學要義,認為宇宙萬物無非都由人類共同的心理作用所建立,並非真實存 有,故修行唯識應先認知心識的本質,由解而行才能轉識成智。書中統攝唯識學派有關境、行、

果的要義,先解說唯識境理:如性識之別、八識四分、三量三境等;再指出:已知境界,即當 起而修行,最後才能永滅諸障,證得菩提涅槃之果。這本書對於唯識學的研究能提供一個清晰

11 李潤生:《唯識三十頌導讀》,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年。

的心識輪廓。

(二)林國良著《成唯識論直解》12

世親的〈唯識三十頌〉因無長行說明,所以簡潔難懂,後世有許多論師為之作注,其中著 名的是十大論:護法、安慧、親勝、火辨、德慧、難陀、淨月、勝友、最勝子和智月。《成唯 識論》是玄奘大師以護法的思想為主,糅合其他九師的理論,於公元六五九年糅譯而成的著作。

林國良所著《成唯識論直解》則是將《成唯識論》的原典及內容翻譯並解說,除了用現代學術 語言進行詮釋,亦與現代學術思想進行對話。本書特色是能將唯識思想置入現代學術體系考察,

例如,在書的前言論述:本體論:識是一切事物的本體,前七識都是由第八識中各自的種子生 起,所以相對於前七識,第八識是根本識,所以第八識是一切事物的真正本體;認識論:唯識 學的認識論是一種「唯識無境」的認識論,也就是,識和心所不能認識識以外的事物,只能認 識自己所變現的相分;宇宙論:宇宙並非是一種心外客觀、獨立的存在,而是由眾生的第八識 變現的;物質觀:相當於佛教所說的色法,其中能造色――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色――

五根、五境和法處所攝色,皆是第八識所變現;人性論:依阿賴耶識論人性,一切眾生的本性 都是汙染的,也不存在統一的人性,因為每個人先天的善惡性皆不同;唯識心理學:分為心與 心所兩大類,和現代心理學 有許多地方可以進行探討。此書作者對唯識學有深入的研究,將 唯識學置入現代學術考察、詮釋,對研究唯識心識義理提供許多具體深刻的理解,對唯識思想 轉化運用到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提供諸多助益。

(三)釋印順著《大乘廣五蘊論講記》13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是印順導師根據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講解的記錄,而《大乘廣 五蘊論》則是《大乘五蘊論》的擴充寫本。《大乘五蘊論》是世親所造,唐代玄奘作譯;是世 親隨其兄無著學大乘後,最早的一本著作,此時尚未倡言「唯識」深義,只論及相關唯識學名

12 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年。

13 釋印順:《大乘廣五蘊論講記》,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2014 年。

相。但《大乘五蘊論》對名相的解釋言簡意賅,不易明瞭,於是安慧依此再加以擴充寫成《大 乘廣五蘊論》,然安慧《大乘廣五蘊論》所用語詞對現代讀者仍深晦艱澀難懂,於是印順導師 再依此詳細講述成《大乘廣五蘊論講記》,在此書中,唯識學的基礎名相皆有詳盡的解說,它 以五蘊法縱貫這些名相,而作精確的定義與解釋。如色、受、想、行、識五蘊聚合,解釋其概 念、作用,萬法分為蘊、處、界三科,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由三科觀察有情世間及器世 間,依凡愚迷悟程度不同情況,以破「我執」之錯誤知見,立「無我」之教理。這本書有助於 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名相與作用之了解,且語言流暢易懂,對研究唯識學心識義理有莫 大助益。

(四)、釋印順著《唯識學探源》14

本書中印順導師探討有關後期大乘唯識學派的思想起源。分為:上編「原始佛教的唯識思 想」、下編「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上編「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又分:第一章「原始佛 教思想概說」,主要介紹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緣起,對於緣起的法則、內容和十二緣起的支 數,都有很詳細和獨到的分析,對於佛法的基本教義掌握,幫助很大;第二章「原始佛教所含 蓄的唯識思想」,討論廣義唯識思想的幾個觀念,內容涵蓋大小乘關於唯識學類似的教說,對 於何謂唯識,具有比較性的澄清和較寬廣扼要的認識,並介紹到原始佛教對後代唯識思想的有 力啟發,是很具根源性的探索。下編「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又分:第一章「部派佛教概說」,

主要介紹部派分裂的概況、部派思想的分化與趨勢,從中可了解到部派思想都是皆以現實存在 作思想的出發點的一致性傾向;第二章「本識論探源」,討論的主題有犢子系、說一切有系、

分別說系、大眾系等的本識思想,而本識思想探討到六識之外的潛意識,也就是表意識的根源 和生命的原質。並述及部派佛教發展出微細的第七識,這個突破成為後來大乘唯識學阿賴耶識 的源頭和重要依據。第三章「種習論探源」,討論的項目有微細潛在的煩惱、業力的存在、有 漏種子、無漏種子等,種子和熏習是大乘唯識學派的重要理論,這些課題早在部派佛教就已進 行細膩的理論建構,往後都成為後代大乘唯識學派種子說的內容。第四章「無境論探源」,綜

14 釋印順:《唯識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1987 年。

合前章所述潛細的本識和業種子,形成大乘唯識學的阿賴耶種子識的學說依據,唯識無境的理 論於是成立,只是凡夫不知,以所緣境為心外之客觀實在。

(五)、高崎直道等著《唯識思想》15

本書是日本春秋社出版的《唯識思想》一書的中譯本,雖然是講座式的論文集,但是內容 仍有相當程度的系統性。執筆者共有九位日本學者,包括第一章瑜伽行派的形成,高崎直道著。

第二章瑜伽行派的文獻,袴谷憲昭著。第三章唯識說的體系之成立,勝呂信靜著。第四章世親 的識轉變,橫山紘一著。第五章唯識的實踐,早島理著。第六章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沖和史 著。第七章中觀與唯識,工藤成樹著。第八章從瑜伽行唯識到密教,吉田安晳著。第九章地論 宗、攝論宗、法相宗,竹村牧男著。本書集日本唯識學者論點於一書,對唯識學體系的全面了 解提供相當多的助益。

以上前輩學者的著作,對筆者研讀理解唯識學提供了相當多的助益。李潤生著《唯識三十 頌導讀》對唯識學研究提供一個清晰的心識輪廓;林國良著《成唯識論直解》對唯識心識義理 提供許多具體深刻的理解,且對唯識思想轉化運用到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提供諸多助益;釋印順 著《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語言流暢易懂,有助於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名相與作用的了解;

釋印順著《唯識學探源》對後期大乘唯識學派的思想起源提供了很多根源性的了解;高崎直道 等著《唯識思想》,提供了對日本唯識學研究的了解,對唯識學體系的全面了解提供相當多的 助益。

二、榮格思想研究

榮格思想部份,因本論文以榮格「個體化」過程中心理投射作用為討論中心,故文獻研究 以榮格翻譯版本著作中,與「個體化」思想相關之英文翻譯版本和中文翻譯版本為主。分述如 下:

15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唯識思想》,臺北:華宇出版社,1981 年。

(一)Murray Stein 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16

《榮格心靈地圖》的作者莫瑞‧史坦醫生擔任心理分析師的訓練工作二十餘年,目前任教 於芝加哥榮格學會。書中對榮格思想作全面整體的概述,並對榮格心理學主要概念及細微奧妙 之處提出清楚的解釋。第一到第七章論述榮格心理學內涵,包含表層――自我意識、情結――

觸及無意識、心靈能量――里比多理論、心靈的疆界――本能、原型與集體無意識、人格面具 與陰影――自他關係中的顯象與隱象、通往深層內在世界之路――阿尼瑪與阿尼姆斯、本我―

心靈的超越中心與全體等重要基礎概念。第八到九章論述榮格高層次的準形上理論,包含本我 的浮現――個體化、時間與永恆――同時性、心物合一的宇宙思想。莫瑞‧史坦醫生的《榮格 心靈地圖》帶領讀者進入榮格的廣大心靈世界,對本論文探討榮格心靈內容,提供了完整結構

心靈的超越中心與全體等重要基礎概念。第八到九章論述榮格高層次的準形上理論,包含本我 的浮現――個體化、時間與永恆――同時性、心物合一的宇宙思想。莫瑞‧史坦醫生的《榮格 心靈地圖》帶領讀者進入榮格的廣大心靈世界,對本論文探討榮格心靈內容,提供了完整結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