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唯識學轉識成智思想

第二節 心識運作與智慧層次

本節探討心識運作與智慧層次,先探究唯識學心識運作――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 分,次探究識與智的區別,再說明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的內涵。

一、識的四分

唯識學對心識的理解是:宇宙萬法,都是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變現而來的,種子如何變 現呢?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因),生起現行產生果,先變現出第八阿賴耶識,再由第八識的種 子變現出前七識,而第八識及前七識自識體上各各生出「相分」、「見分」二分。相分的相,就 是世間萬法各種事物的形相,相分就是識體上的事物形相,也就是認識客體;見分的見,是能 了別的作用,見分就是我們的認識作用,也就是認識主體。當心識上變現出相分、見分時,八 個識的識體就叫做「自證分」,以眼識為例,眼識了別外境的作用,即是見分;眼識所了別的 外境,即是相分,而見分了別外境時會不會發生錯誤呢?這時識體要驗證一下,因此識體就叫 做自證分了。識體的驗證是不是正確呢?這時識體還有一種「再度證知」的作用,這再度證知 的作用叫做「證自證分」。所以每個識體有四分17――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是 識體的四種作用。識體的四種作用如下表:

表 2-2-1:識的四分表

四分 作用

相分 認識客體,外境反映到心識上的影像 見分 認識主體,了別認識外境的作用 自證分 對見分認識的證知

證自證分 對自證分的證知

17 唯識學義理本身,有相當多的分歧,本文以玄奘所傳的護法一系思想為主要研究對象,四分說是護法一系思想 的說法。

八個識體各具有四分,因八識的性質不同,其心識作用也不同,其作用如下表:

切事物都是由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所變,異熟為第八阿賴耶識,思量即第七末那識,了別境 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亦即是說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心識所變現的,由心識所變現自然非真實 存在,所以「萬法唯識」、「唯識無境」。

二、識與智

佛陀教法三藏十二部的核心目的在教導有情眾生修行成佛,而唯識學成佛理論的核心思想 即是轉識成智。然則何謂識?何謂智?為何要轉識成智?何謂轉識成智?如何轉識成智?在了 解唯識學轉識成智相關問題之前,應先解明識與智的內涵。《楞伽經》中對識與智的差別云:

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復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 超有無相 是智,復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復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復 次 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復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

縳境界為心,覺想生為智。19

經上對識與智的差別可用下表來呈現:

表 2-2-3:識與智分別表

識 智

幻現暫有,有生有滅 不生不滅

墮有相可得,或無相可得,或有無種種相和因中 超越有無之相

會增益習氣 不會增益習氣

有種種境界,有罣礙相 無罣礙相

是根境識三事和合而生的作用 是無事於心的自性相

是有所得相 是無所得相

識是被境界所繫縳,起種種分別、執著、煩惱、污染的妄想心意識,智則是由修行自覺了 知妄想,遣除分別、執著、煩惱、污染障礙,超越有無的境界。這樣的境界與《成唯識論》所

19 《楞伽阿拔多羅寶經》,《大正藏》冊 16,頁 500。

云「真理」一詞境界是相同的:

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 故名法性。

20

論中「真理」一詞也作真如、法性,它是藉由空、無我而顯現的,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既非有也非無、既非同一也非相異。因其非有非無、非一非異,故知真理是超越有無、不生不 滅的境界。而此真理境界與轉識成智之智境界實具有相同的內涵,所以智可謂是唯識學的真理 境界,亦是唯識學修行的目標。

至此為何要轉識成智的問題亦得解明――因為識是根境識和合作用而起的妄想,是分別、

執著、煩惱、污染的心識作用,欲修得無分別、執著、煩惱、污染的清淨智慧境界,必先將其 遣除轉化。

三、四智

在唯識學思想中,識是根境識和合作用而起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智則清 淨澄明的智慧,轉識成智的智指四種智慧,即將有漏之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

轉變為四種無漏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種智的具體內涵是什 麼呢?

(一)、大圓鏡智:是轉第八阿賴耶識所得之智。《佛地經論》卷四云:

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

20《成唯識論》,《大正藏》冊 31,頁 6。

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21

大圓鏡智是在證入佛果時,阿賴耶識捨斷一切煩惱習氣,轉依而成純粹的無漏智。此智能 明察三世一切諸法,萬德圓滿,無所欠缺,猶如大圓鏡能顯現一切色像,所以稱為大圓鏡智。

《廣釋菩提心論》卷四亦云︰

大圓鏡智,是智遠離我、我所相,及離能取、所取分別,不雜一切煩惱垢染,於一切所 緣、所行、所知相中,不忘不愚,智影相生現種依持,彼一切智所依清淨,是即真如所 緣無分別智。22

所謂圓鏡是譬喻如來智德的妙用,這圓鏡能影現森羅萬象,佛來現佛,魔來現魔,甚至一 切身心世界皆能朗現。其餘的三智及心法都是緣此大圓鏡智。雖然說大圓鏡智沒有能取、所取 等種種分別,然而確有一切智影從此鏡智現起,如世間的圓鏡影現一切景象。由於如來能證一 切諸法影像,因而也能無顛倒地宣說一切法,所以說大圓鏡智能明察三世一切諸法。

(二)、平等性智:是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廣釋菩提心論》卷四云:

平等性智,得勝上所緣,是智能觀自他平等,已能安處無住涅槃,起大慈悲,隨往一切 現身現上以善方便畢竟相應。23

此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與大慈悲恒相應,因它能證自他平等無二,所以稱 為平等性智。《佛地經論》卷三亦云:

平等性智緣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隨諸有情勝解,示現佛影像故。24

21 《佛地經論》,《大正藏》冊 26,頁 309。

22 《廣釋菩提心論》,《大正藏》冊 32,頁 572。

23 《廣釋菩提心論》,《大正藏》冊 32,頁 572。

24 《佛地經論》,《大正藏》冊 26,頁 303。

第七識在因位時,恒常向內緣取第八識的見分而成我執,因為在一切法上強立彊界分人我,

所以貪瞋癡等煩惱相應而起。當轉成平等性智時,則在內證到了平等理性,在外觀一切諸法及 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再也沒有自他彼此的差別,所以大慈悲就恒時與之相應而起。平等性智觀 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與大慈悲等恒共相應,平等普度一切眾生。

(三)、妙觀察智:是轉第六意識所得之智。《成唯識論述記》卷十云:

神用莫方稱之為妙,具緣諸法自共相等名為觀察。籌量境相妙用勝故,攝觀無量總持定 門。25

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意識分別識而得的智慧,此智能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自在。此 智能攝藏無量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及所引發的六度、三十七菩提分、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無 量功德珍寶,能於眾生前說諸妙法,轉大法輪,斷世間一切疑惑,能令眾生得不退轉,所以稱 為妙觀察智。因為第六意識在因中能遍緣一切諸法,所以到無漏果位時,也能善觀察諸法的自 相、共相,並能不受任何限制地無礙而轉。又因為善巧觀察諸法的自相共相,所以能攝觀無量 的總持門,即陀羅尼。其餘之智雖然也有這樣的功德,但出入諸禪,總持差別,不及此妙觀察 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依有情眾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教化眾生。

(四)、成所作智:是轉眼、耳等前五識所得之智。《佛地經論》卷三云:

成所作智者,謂能遍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 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26

此智是為了利樂一切有情,周遍在十方一切世界,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變化身,

以渡化有情眾生,成就本願力所應作的慈悲道業。此智能周遍緣取一切境界,然後隨意樂力或

25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冊 43,頁 599。

26 《佛地經論》,《大正藏》冊 26,頁 302。

緣一法,或緣二法,或緣多法化渡眾生。《成唯識論》卷十亦云:

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27

成所作智是轉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所得之智,此智為欲利樂諸有情,故能於十方以 身、口、意三業度化眾生,成本願力所應作之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