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論文對唯識學與榮格心理學進行比較,因兩個主題內容均非常廣博,本節說明討論範圍 與所運用的研究方法:文獻學方法、思想研究法、比較研究法。

一、研究範圍

本論文的研究主要包含兩大主題:唯識學心識思想及榮格心理學思想。唯識學是東方深度 心理學,榮格心理學是西方分析心理學,兩者都有一定的複雜性,全面研究實非本論文所能處 理,故僅將研究聚焦在唯識學的「轉識成智」與榮格的「個體化」思想上,但也涉及雙方的一 些重要概念,包括意識、無意識、自我、人格面具、情結、陰影、本我、原型、阿尼瑪、阿尼 姆斯、夢的解析、心王、心所、末那識、阿賴耶識、聞熏習、煩惱、……等多項心靈內容。因 此選取的材料範圍分為兩部分:唯識學部分主要以唐玄奘譯的《唯識三十頌》、《成唯識論》為 主要原典探討,解讀過程中參考李潤生著《唯識三十頌導讀》、林國良著《成唯識論直解》、印 順著《大乘廣五蘊論講記》、……等等,因為這些文獻在唯識學上具有其重要性與代表性,是 較完整的唯識學思想論述。榮格心理學部分主要參考榮格著作中,與「個體化」思想相關之中、

英文翻譯版本,其次參考「榮格學者」著作之榮格分析心理學書籍,及「其他學者」著作與榮 格個體化思想相關書籍。

二、研究方法

吳汝鈞在其《佛學研究方法論》中對佛學、學術研究方法有一個精闢的見解,他提出:

從學術思想看我國佛教的發展,或學術研究,必須走哲學與文獻學雙軌並 進的道路。哲學是文獻學的內涵,文獻學是哲學的方便;兩者必須同時具足,

抑只有在這兩方面,才能在佛學研究中有突破的表現。3

其中文獻學的探究,意指對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著作,進行地毯式的閱讀,以期全面掌握 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材料。而哲學式的方法,意指在文獻學的基礎上,對研究主題之義理進 行分析與釐清的工作。的確,正確的理解奠基於文獻材料的全面掌握,在文獻材料全面掌握的 基礎上,理解才能逐層上進開展。

本論文緣於這樣的理念,研究過程中對於榮格思想與唯識思想,先應用「文獻學方法」對 相關文獻進行全面性閱讀,續應用「思想研究法」對兩個思想作體係的建構理解,再針對榮格 心理投射理論、唯識學心識理論作義理的分析與釐清。因本論文旨在比較榮格心理投射理論的 個體化意義,與唯識學心識理論的轉識成智修行,藉以開拓彼此的對話,理解兩個理論的相應 相異關係,故在進行比較研判時應用「比較研究法」。

(一) 文獻學方法

現代學者蔡耀明在其〈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與反思〉一文中曾對文獻學 方法提出真切見解,他指出文獻學所做的事情,可簡易分成文獻的蒐集、管理、整理、和加工 運用,但這四個部分並不是各自獨立或彼此排斥,而是相互重疊、關聯密切。文獻學做這些事 情,主要的目的,在使古代文獻,在文獻及其關聯的語文層面,一方面,再也沒什麼可處理或 需處理但是尚未處理的重大問題存在,另一方面,讓文獻資訊處於有條理且明朗化的狀況,使 讀者拿到手之後,即可便利使用、閱讀。4

然而文獻學做為學術研究的一種方法,如果只停留在工具或技術作業的層次,那麼極可能 只得到量的累積,僅處理了低階或末端的層次,對學術發展而言將因而幾近於盲目,難以開闢

3 吳汝鈞:〈自序〉,《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年,頁 ix。

4 蔡耀明:〈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與反思〉,《正觀雜誌》第 34 期,2005 年 9 月,頁 94-236。

學術的方向與遠景,因此蔡耀明認為應活用文獻學方法,以開闢學術遠景:

針對文獻學做為一種方法,可開闢出至少如下面向的課題:形成方法上的自覺,挖掘方 法相關的理念,檢討侷限與缺失,指出改進的方向,萃取指導原則,奠定作業程序,研 發評估機制,整合文獻學方法在各個部分的分支做法,針對文獻學方法與其它相關的研 究方法進行對觀、比較、並行、或甚至整合的工作。5

因此「文獻學方法」可以說就是使用文獻學的工具,適切地且一步接著一步地施加在做為 研究對象的文獻上,以至於對文獻層次所關注的議題,依次得到探討、釐清、解釋、論斷、或 解決的方法。

本論文在榮格思想與唯識思想相關文獻,進行全面性閱讀理解時即應用此方法。對於榮格 思想著作譯本,多方學者於同一概念但譯詞不同時,則回到原典進行字詞辨析、釐清、歸納及 正確的解讀。對於流傳久遠的唯識經典,在文字書寫、用字遣詞、句讀、……等古今不同之處,

應用文獻學方法,對經典和文獻的文字語言進行考察辨析,對文字和語言闡述的原意,以及其 所帶出來的觀念,進行釐清、歸納及正確的解讀,並參照多方學者對文本的解釋及分析,以求 客觀。

(二) 思想研究法

思想研究法又稱哲學方法。吳汝鈞在其《佛學研究方法論》中言:「(哲學方法)即是透過 哲學概念的分析來把握其思想的一種研究方法。故這種方法所注意的,不是文獻本身的表面意 義,而是它背後的哲學內涵。」6因為從經典和文獻的文字語言進行考察,研究所得只是一種 基礎的、表面的知識,如不佐以「哲學方法」,對文字語言的內容及背後意涵進行探討,將經 典和文獻的內容進行延伸,並帶出其背後的內涵及問題,進而思考並且歸納出觀念及解決問題

5 蔡耀明:〈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與反思〉。

6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冊, 1996 年,頁 125。

的方法,那麼研究將無法深入,義理亦無法開展。

「思想研究法」即是透過哲學概念的分析來把握其思想的一種研究方法。此方法所注意的,

不是文獻本身的表面意義,而是背後的哲學內涵;亦即是要分析、釐清:文本包含了什麼哲學 觀念?反映了什麼哲學問題?根據什麼理論立論?對這些提出的問題如何處理?哲學方法重 視思維,獲得思想有其方法,即人所共由的途徑,並且是自然而然的,出於不知不覺有目的有 意識的使用,而與以方法之名的方法,就是讀、問、思、說、寫、行六個。哲學方法,可以透 過懷疑、批判、反省、演繹、思辨和辯證、直覺和實證、統整八種方法或其中一部分獲得思想,

其思想可能是道理或真理,但哲學有其宇宙觀和人生觀,須成為一個體系,並且把真理貫通於 自然、社會、思維等現象不可。7

因此「哲學方法」可以說就是發現現象的根源、真理,並把這個發現融會貫通成一個思想 體系,落實在真實理解中。本論文在對兩個思想作體系的建構理解時,及對榮格心理投射理論、

唯識學心識理論作義理分析與釐清時,即應用此方法。從文本的字句切入,思索文本作者如何 對心識現象進行分析?在分析中發現了什麼問題?對提出的問題如何處理?對問題提出了什 麼解決方法?解決方法根據什麼理論立論?解決方法是否能反映實際心識現象?……等等。除 了第一手的文獻原典,也參照專家學者的注疏與詮釋內容,對榮格與唯識學的義理思想進行推 論與解釋,希望能深入瞭解「個體化」與「轉識成智」的意義,進而探討其在個人生命成長中 的修證體悟智慧。

(三) 比較研究法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指出,當必須在兩個或多個事件間,建構出一種關係時,便需要採取 一種提綱挈領式的觀點,這便需要採用比較研究的方式。8也就是說,比較研究方法是對相同

7 任卓宣:《思想方法論》,台北:帕米爾書局,1980 年,頁 117、167-183。

8 湯恩比著,陳曉林譯:《歷史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4 年,頁 91-96。

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同一性質事物的不同種類,透過比較而找出其中的共同點或差異點,來深入 認識事物本質的一種方法。因此,比較研究法之基本原理有二:「比相同」與「比差異」。比相 同的目的,在於以類似情況,做當前研究現象之比附援引,以做同因必同果式的解釋或預測。

而比差異的目的,則常為證明不同因不同果,故不能將當前研究的對象與其他對照現象混為一 談。9

比較研究的過程通常可分為四個階段:10第一階段:敘述蒐集資料,對欲研究的事項、制 度等予以敘述。具備有系統的陳述研究對象的資訊,才能對其有正確而客觀的了解。為了詳細 敘述,必須對資料廣泛而完整的蒐集,並於事前確立研究的計畫大綱,以便能正確引導資料的 蒐集行為。第二階段:解釋,從各種不同的觀點說明敘述的內容,產生的原因、意義及影響。

第三階段:並列,為避免錯誤的比較,須依據共同的事實及問題,以同一觀點分析和判斷。並 列的主要目的,即是根據適當的標準,找出可供比較研究的假設。第四階段:比較,根據上述 的假設,進行比照研判,以獲致結論。進一步將歸類後的項目對照研判,了解其中異同,並做 出解釋,最後做出研究結論。

本論文關於「比較研究法」之運用,首先將本論文的主題予以陳述、規範,並蒐集相關文 獻,對榮格心靈內容相關概念,與唯識學法數相關名相作系統的敘述。解讀文獻後,對榮格心 理投射理論在「個體化」歷程中,與唯識學心識理論在「轉識成智」歷程中的作用作詳盡的解 釋,以了解榮格個體化意義與唯識學轉識成智修行。接下來對意識層級與四智層次詳作說明,

本論文關於「比較研究法」之運用,首先將本論文的主題予以陳述、規範,並蒐集相關文 獻,對榮格心靈內容相關概念,與唯識學法數相關名相作系統的敘述。解讀文獻後,對榮格心 理投射理論在「個體化」歷程中,與唯識學心識理論在「轉識成智」歷程中的作用作詳盡的解 釋,以了解榮格個體化意義與唯識學轉識成智修行。接下來對意識層級與四智層次詳作說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