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問題意識: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是在有了如此的啟發後,決定期許自己朝這個方向努力,想嘗試將兩者作 一個理路上的結合─關於音樂政治,或者說,是關於政治音樂。在本論文的篇幅 之中,我將會特別針對音樂與認同這個面相,亦即,嘗試回答「音樂是如何指涉 認同?」、「音樂是如何搭載著認同?」,並且「如何有效召喚出其所想像中的認 同圖像?」由是之故,本論文主要將處理關於此方面的問題,但這並不是有意的 忽略音樂的商業面相,與音樂的生產關係。Frith 說的很對,「任何搖滾樂社會學 的研究都應以消費方式的分析作為基礎」(Frith, 1993),但宥於筆者的能力,與本 論文主要論證的需要,將把這部分放在輔助的部分,而這並不表示對此一有意義 主題的忽略。也許並不能比戰爭時的炸彈還吵、還要大聲,但也許可以在這樣的 意義下,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仰起背脊,拉開嗓門,努力嘗試著唱著自己的歌,

並希望可以藉著這樣的努力,在其中聽見更深刻的聲音,以回應自己的初衷、自 己最初的想望。

第二節 問題意識:

一、音樂作為文化商品

音樂是人們傳達情感最好的媒介和工具,而音樂本身並非一個獨立的音樂形 式,而是社會文化的一部份。相較於其他的文化產業,台灣流行音樂是相對較蓬 勃、已有一定歷史沿革的本土流行文化產業。在台灣,流行音樂不僅歷經音樂風 格、消費人口及產業型態的變遷,更在傳播媒體及市場經營的推動下,風行於大 陸、香港及東南亞的華人文化社群中;甚至在 80 年代以後,台灣便被視為華語 流行音樂的領導者(簡妙如,2002)。

不僅在華語音樂市場有著執牛耳般的地位,台灣流行音樂跨越了地域、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級、族群,成為了影響力非常大的文化商品:

今年五月,美國的排行榜雜誌請全世界的五大唱片公司老闆談論市場走 向與自己公司策略時,他們不約而同的談到了亞洲市場。BMG 公司的 董事長說,亞太地區的利潤佔他們所有的 44%…而整個亞洲,據 IFPI(國 際唱片聯盟)的看法,未來五年內,市場每年可以增長百分之廿至廿 五,…擴張的中心原點,在國際業者的看法,就是在台灣,Sony 台北 分公司總裁愛倫森接受美國商業周刊訪問時,就直截了當的說:「如果 你能在台北受歡迎,就能在亞洲的華語區域中心受歡迎…(郭崇倫,1994)

雖然後來受到盜版、網路下載與市場環境改變的影響,唱片市場和整個音樂環境 沒有當初所想像的那麼的樂觀,但是台灣流行音樂仍然在整個華語區域內扮演著 相當具有影響力的角色。「年總收益超過 100 億元的台灣音樂產業,與其他文化 商品產業比起,不算太大,但對它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累積的痕跡帶 給社會生活的文化衝擊。」(何東洪與張釗維,2000)而台灣流行音樂本身,也已 是台灣社會歷史中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是最能展現近代台灣社會的現代化及全球 化變遷的領域。

二、歌,只是社會的鏡子嗎?

在台灣談本土音樂,提到流行音樂的發展和變遷,許多人會想到戰前鄧雨賢 的《望春風》、七○年代中後期的民歌風潮、八○年代音樂產業正式興起,李宗 盛的都會情歌與羅大佑捲起的黑色炫風、八九○年代交接時水晶唱片、黑名單工 作室、林強等開創的所謂新台語歌運動,或伍佰在九○年代帶動的現場樂團表 演,與後來的台客搖滾新潮流。而我一直認為,在台灣流行音樂的場域裡,新台 語歌運動是繼七○年代中後的民歌時期,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大規模影響力與社 會意義的風潮,是台灣流行音樂中很具重要性的一個現象,而這也帶出了我們的 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破的定律。對於新台語歌運動的發軔及重要性,許多文獻裡均有提及,認 為其融入了當時新音樂的姿態,為台語文化,也為流行歌曲注入了前所未有 的活力,打開了寬廣的空間,帶來唱片工業中「主流 vs.非主流」的競合關係 (何東洪、張釗維:2000),使得新台語歌風潮,繼羅大佑之後,再度因「音樂 的創新轉型」所具有的社會意識,而被視為有藝術地位(簡妙如,2002)。然而 相對於此,新台語歌運動最後是如何沒落的?新台語歌運動為何沒落?並 且,在這個風潮的過程當中,正面的效應當然應該被肯定,但新台語歌運動 是否有其較為不足之處?而它所帶來的影響、留給台灣流行音樂的遺緒還有 沒有別的可能?這是我們的問題之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