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取音樂社會學和文本分析法。而因這兩種方法均偏向於 質化的研究取向,所以先說明質化研究取向的特質,以利於往後其他研究方法的 說明。

一、質化研究

質化研究(Qualitative Methods)相對於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Methods),在基本 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上有其差異。就後設的認識論(epistemology)而言,量化研究透 過假設驗證的方式,來驗證一個獨立且客觀的社會真實;而質化研究則是透過主 動的參與觀察或厚描,歸納出理論的意涵。在方法論(methodology)上,量化研究 透過律則化的研究設計與量化的統計方式,得出普遍化、可概推的研究成果;質 化研究則是試圖深入瞭解研究過程,藉由實際的訪談與資料蒐集,得到具有特別 性、發現性的研究成果(郭良文、林素甘,2001)。

質化的研究方法根據胡幼慧(1996)整理的觀點,有以下幾種特色:

1. 透過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

對於「社會實在」(社會真實)的瞭解,必需基於生活在那「社會實在」

中人的個別經驗與感受。因為「社會實在」已經經過當事人的解釋,所 以研究者必須能掌握被研究者個人的解釋,才能明瞭期行事的動機。

2. 描述(厚描):

質性研究中,特別是傳記或是民族誌的學者,經常會非常仔細的描繪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們所研究的場景。場景的描繪能提供細微的線索,更能引導出深層的發 現。

3. 網絡主義 (contextualism):

又稱為整體主義(holism),質化研究進行研究時,傾向將事件放在其發生 場景或網絡去看,而且企圖對事件的始末做通盤的瞭解。也就是說,研 究資料只有坐落在社會及歷史脈絡中才有意義,也才能被瞭解。

4. 過程:

相信社會過程是動態、進行的、而非靜止的。他們視社會生活為系列且 交互相關的活動,因此非常重視社會變遷及背後的過程機制。

5. 彈性 (flexibility):

因為要採取被研究者觀點、避免將先入為主或不適當的解釋架構,強行 加諸被研究者身上,所以研究多採開放或非結構方式。開放性的研究策 略也常替研究者帶來意外的發現與驚喜。

6. 理論及概念形成:

因為質化是探索性、發現式的,重視資料的浮現性與理論的歸納,因此 不預設理論架構或是假設。

由上述質化與量化的比較可以得知,質化的文本分析相對於量化的內容分 析,更能夠掌握文本背後的歷史與社會的深層意涵與脈絡,得到的結果不會只限 於統計數據或是粗淺的文字描述,可以研究帶來更大的貢獻與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音樂社會學

李安和曾引述澳洲學者施伯滿(Alphons Silbermann) 的論點,提出以「藝術與 社會關係」為主軸的觀察方式:

音樂社會學首先必得將人們的音樂經驗視為一種「音樂事實」。而以研究這 個「社會事實」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再追一步來探討人們的基本動機與願 望,及其組成的社會音樂團體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並分析人格、社會與 文化對音樂之創作,流傳與接受行為的各種作用,以及音樂對於社會文化 變遷的影響。9

「音樂社會學」的理論內涵除了李安和所簡述的之外,一般是以德國學者馬 克斯‧韋伯 (Max Weber) 為始祖,他透過和聲概念、記譜法、社會生活以及宗 教活動的歷史分析,為現代西方音樂提出社會行為的解釋;之後經歷布勞考魯夫 (Kurt Blaukopf) 的理論建構,以及阿多諾(Theodor Adorno) 更實際地針對音樂 內容的研究,使音樂社會學的分析理論更形緊密,分析架構也更形擴大,到了 1963 年澳洲學者施伯滿正式提出音樂與社會學的分析相互綜合比較的途徑時,

以創作面、音樂因素為主幹的音樂研究不再是音樂學的全貌,包括音樂組織、社 會音樂活動、表演方式、記譜法等問題都被納入音樂發展的研究領域,開啟了社 會使用、流傳形式的探討 (黃裕元,2000) 。

三、文本分析

而文本分析基本上與社會變遷以及文化的多樣性內涵息息相關,且其批判的 本質,不但能解構文本中所隱含的主流意識型態或霸權,也能對社會文化的演變 作出更深一層的思考與反省(張紹勳,2000)。因此本研究雖以歌詞的文本分析

9 李安和,〈從音樂社會學看歌樂〉,頁 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主,但仍會討論包括音樂型式、當下的社會脈絡等,因為音樂的組成,不論是 歌詞或是音樂內涵都是一種文本形式的呈現(Frith, 1978)。所以要研究流行音樂或 是非主流音樂,勢必不能忽略歌詞本身或是歌曲型態所反映的文化內涵;而惟有 對音樂文本作出分析與解讀,才能夠觀察深層社會與文化意涵,如此的呈現與分 析才會更加透徹。

探討新台語歌運動時,本論文在方法論上,將以質化研究為主幹,以音樂社 會學的角度來切入,同時並不單純的分析歌詞,而是將整張專輯與專輯所傳達之 概念來作為分析的文本,希望可以藉著這樣的方式,討論台灣意識的認同圖像在 新台語歌運動中如何指涉、怎麼形成,具體的呈現情況,並試圖描繪出這樣子的 認同建構的線條與樣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