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歌與新台語歌運動

倫的 Blowin' in the Wind,然後下台。陶曉清上台表示,關於中 國人唱不唱英文歌的問題是值得考慮的嚴肅問題,回家之後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視,堪為探究民歌時期發展脈絡與其背後社會條件運作的經典之作。因此為符合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在這裡將對民歌發展的過程作一概略的回顧,並企圖從中指 出幾個關鍵之處,以期切中我們的問題意識核心。

在台灣流行音樂的演進過程中,繼 1960 年代「國語流行歌曲」之後,1970 年代出現的流行音樂型式,則是以知識青年所主導的「民歌」─「校園歌曲」的 音樂型式來呈現。民歌的出現,可視為台灣流行音樂發展過程的一次斷裂,意謂 著民歌的音樂型式,與前期的「國語流行音樂」,不僅因音樂創作者、演唱者不 同,而造成不同意涵的新音樂風格,連同閱聽人也由成年人轉變成青年學子,造 成消費族群移轉的現象。這樣的變異現象並非憑空而降,它從醞釀到出現,實與 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有著密切的關係 (曾慧佳,1998:136)。

在經濟上,台灣自 1960 年代中期以後提出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促使經濟 高度成長,國民所得逐年增加,在 1970 年代邁入了高峰。而雖然享有經濟上的 高度成長,但在政治上,台灣卻遭逢了一連串的挫敗。從 1971 年退出聯合國,

到 1978 年的中美斷交,加上堅持「一個中國」、「漢賊不兩立」的外交政策,這 造成了台灣在國際社會上飽受打擊,面臨孤立,遭遇到了巨大的困境。而國內「保 釣運動」當時的風起雲湧,不僅是對於所遭受到的不公平、不正義待遇的一種愛 國行為,一種民族主義式情緒的集體宣洩,更對當時的國民政府造成了統治合法 性的威脅。

在那個時候如此的內憂外患的交迫之下,先前因接受美援而引進美式熱門音 樂並已浸淫十多年的青年學子 (包括學習吉他、在民歌餐廳唱西洋民歌) ,因為 國家外交的挫敗反而興起一股「唱自己的歌」的創作熱潮 (簡妙如,2002:111),

不僅呼應了當時的愛國情緒與民族主義意識,並與七 0 年代中期以來興起的批判

「靡靡之音」、以及鄉土運動有所接合,在這些不同的社會條件與環境因素交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展,以及政治條件的轉變中,新興的文化工業逐漸成為一個新的文化生產與論述 發言的中心,並同時侵入高層文化文藝界文化文本及品味的生產/流通機制 (張 釗維,2003:226)。

表四:

路線 高層文化文藝界 新興文化工業

「中國現代民歌」 淡江─《夏潮》路線 「校園歌曲」

現代民歌的作用 知識份子新的音樂品 味

左翼文化的策略與場 域運動階段性途徑

開發新市場、建立正當性

而在不同的建制基礎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民歌運動的三種不同路線分別具備 了不同的功能,他們的文化位置也有所差異。

而在曾慧佳(曾慧佳,1998:146)的著作中,將向陽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 所顯現的文學觀點(表五),搭配上張釗維所分析的民歌運動三種不同的路線,在 表六中,依「論述」與「立場」的不同,可分成四種意識型態,圖中實線箭頭意 謂著後者對前者的承接,虛線箭頭則意味著前者對後者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曾慧佳並分別依據「官方論述」─「台灣立場」、「人民論述」─「中國立場」、

「人民論述」─「台灣立場」三個不同的面相,反映著「中國現代民歌」、「淡江

─《夏潮》路線」、「校園歌曲」三支不同路線的代表歌曲,作為三種不同立場的 意識型態分析:

(一) 「官方論述」─「台灣立場」─「中國現代民歌」:

〈民歌〉(詞:余光中、曲:楊弦,1975)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那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風 也聽見,沙 也聽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或「不回家」的遊子的「鄉愁」來「探望」、默想那個古老的中國。

換言之,〈美麗島〉藉由傳承以及人與環境的關聯來建構台灣,而〈少年中 國〉則藉由對於上一代的「鄉愁」的揚棄以及強調「土地」與「人民」的優位性 來建構一個新的中國;這兩種不同的建構方式─前者強調傳承而後者則試圖丟棄 某些「倒退本質的事物」,分別源自前述的對於台灣以及對於中國之不同脈絡的 再現。〈美麗島〉表現出來的正是鄉土文化形構底下的,對於此在的台灣實體的 一項具體再肯定;而〈少年中國〉則是左翼民族主義底下對於未來的理想中國的 一種重建圖像。如此,台灣和中國分別便放在時間軸上的不同位置,兩者之間則 以從屬關係予以聯結(張釗維,2003:138-140)。

(三) 「人民論述」─「台灣立場」─「校園歌曲」:

〈龍的傳人〉(詞、曲:侯德建,1978) (1)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 它的名字就叫長江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 它的名字就叫黃河 雖不曾看見長江美 夢裡常神遊長江水 雖不曾聽見黃河壯 澎湃洶湧在夢裡 (2)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巨龍腳底下我成長 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 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3)百年前寧靜的一個夜 巨變前夕的深夜裡 槍砲聲敲碎了寧靜的夜 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 多少年砲聲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龍巨龍你擦亮眼 永永遠遠的擦亮眼 巨龍巨龍你擦亮眼 永永遠遠的擦亮眼

1978 年美國宣佈對台斷交,轉而承認中共政權,這對長期倚賴美國的台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言,無異是退出聯合國以來,各種斷交事件中最沉重的打擊。侯德健的〈龍的 傳人〉反應了激盪於當時台灣的民族情緒,一種被出賣、被遺棄的感受,〈龍的 傳人〉的三段歌詞,是以「土地─人(民族)─歷史」的結構鋪陳全曲。在第一段 中,將中國的意象結合到「長江」、「黃河」的土地景觀上,使「中國」的概念透 過土地的指涉,落實成一個清晰可辨的「地理論述」。

第二段歌詞中,則透過土地的範疇,宣稱凡成長於這塊土地上之人,都成為

「龍的傳人」的民族論述,接著第三段歌詞進入了歷史經驗中,來激發民族主義 的認同,內容複述中國由清朝的外侮,到民國後歷經抗戰、剿匪的近代史,作為 國家意識的建立,而暗喻著中國與中華民國不可分割的關係(曾慧佳,1998:166),

完成了國族認同的指涉。

二、新台語歌運動:

你問過自己嗎?

當你熟背中外史地,你對台灣的歷史了解多少?

當你對國語、西洋歌曲如數家珍時,可曾對母語歌謠多一些關注?

當台灣現階段處於極度動盪中,你想過自己在這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 嗎?

這些問題,你問過自己嗎?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

在時代變化不安,未來捉摸難定的時刻裡,只有堅定自我,向前走去是 唯一的方法。

──林強,〈向前走〉

在台灣音樂一百年的歷程中,我們若以日據時代以前流傳的歌謠而作者不可 考的為民謠;日據時代及台灣光復後台灣音樂家的創作歌謠為台語歌;日本演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以說,「新台灣歌」不僅為台語文化,也為流行歌曲注入了前所未見的活 力,打開了寬廣的空間。(何東洪、張釗維,2000:215)

對於新台灣歌亦或新台語歌的問題,我們容後再談,這裡所注視著的,是在新台 語歌運動這個風潮之下,他所呈現出來的政治想像之輪廓與樣貌,而這和民歌時 期有著怎麼樣的差異?以下我們將檢視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以及林強的

《向前走》這兩張專輯,並據此和前面所討論的來作一比較15

(一)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

1989 年底,水晶協助製作的獨立音樂團體─黑名單工作室(由王明輝、陳 主惠主導,並加入陳明章、林暐哲及葉樹茵等人),出版台語歌專輯《抓狂歌》

(滾石發行)。該專輯在地下/非主流音樂圈中造成震撼,也被視為 90 年代新 台灣歌運動的先鋒(翁嘉銘,1989)。王明輝在黑名單工作室《搖籃曲》(1996)

出版的期間,接受音樂雜誌專訪時曾經提到《抓狂歌》的兩個意義:第一,它是 台灣新音樂的第一個聲音;第二,台語歌的現代化。然而建立「台灣新音樂」是 他們的主要創作格局,「新台語歌」、台語歌的現代化在他的眼裡應是屬於「台灣 新音樂」推動的一部分(張裕昌,1996:54;葉雲甫,1996:99)。於是,【抓狂 歌】的創作主軸便是從「台灣新音樂」的格局延展:「1. 我們要由民間的觀點切 入。因為民間的觀點最容易突顯統治者荒謬的一面。2. 我們要有史詩的格局。

我們企圖把歷史和知識帶入當時的流行音樂裡邊。3. 我們企圖提出台灣新的音 樂美學。」(王明輝,1999)

《抓狂歌》整張專輯皆是台語歌,但在音樂上融合雷鬼、饒舌等西洋新音樂 元素,和台灣的「雜唸仔」風格,成為本土化後的台式饒舌(rap)歌曲(如〈台北

15 在這裡,我們認為將專輯視為文本來審視,較能觀察出完整的整體概念,而不單單只是某首 歌曲,特別是這《抓狂歌》與《向前走》這兩張專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帝國〉、〈民主阿草〉、〈計程車〉等歌曲);也有汲取老戲曲養分,具傳統民謠色 彩的現代台灣歌謠(如其中陳明章的〈慶端陽〉、〈新莊街〉)。在歌詞上則「諷喻 執政者的痛處」,也描寫小人物的寫實生命映象,如計程車司機、小留學生、農 民、老兵、上班族…等(簡妙如,2002:183);《抓狂歌》筆下的主角,包括計程 車司機、小留學生、農民、外省老伯伯以及警察等等,都像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 人物,「從這些台灣人的縮影中,反映出當代政治、社會、教育、交通等各方面 的問題與現象,適切地傳達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人印象,以及本土人民的生 命情調。」(吳清聖編,1994:43),並且更重要的是,《抓狂歌》引領著我們,藉 由這些社會中下階層人物的視角,表達出了屬於真實生活的不滿,控訴社會不公 不義的現象,並且由他們身上,站在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之上,去審視台灣過去 生活上的發展與變遷。

值得注意的是,歌詞裡都有非常強的「都會」現實生活感、現實情緒並且還

值得注意的是,歌詞裡都有非常強的「都會」現實生活感、現實情緒並且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