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破的定律。對於新台語歌運動的發軔及重要性,許多文獻裡均有提及,認 為其融入了當時新音樂的姿態,為台語文化,也為流行歌曲注入了前所未有 的活力,打開了寬廣的空間,帶來唱片工業中「主流 vs.非主流」的競合關係 (何東洪、張釗維:2000),使得新台語歌風潮,繼羅大佑之後,再度因「音樂 的創新轉型」所具有的社會意識,而被視為有藝術地位(簡妙如,2002)。然而 相對於此,新台語歌運動最後是如何沒落的?新台語歌運動為何沒落?並 且,在這個風潮的過程當中,正面的效應當然應該被肯定,但新台語歌運動 是否有其較為不足之處?而它所帶來的影響、留給台灣流行音樂的遺緒還有 沒有別的可能?這是我們的問題之三。

第三節 研究目的:

一、音樂作為一個認同的中介

為了釐清上述的幾個問題,希望可以由這裡的討論,藉著比較台灣流行音樂 史上的兩個典範:民歌運動、新台語歌運動的差異,說明兩者之間雖然均為台灣 流行音樂場域裡的重要風潮,但因為時空背景、氛圍環境,以及社會條件的不同,

分別反映出當時殊異的意識型態,並指涉了不同的政治想像。同時在爬梳新台語 歌運動之外,我們也將嘗試指出,新台語歌運動是如何與其所指涉之政治想像媒 合,在實踐上如何可能,以及新台語歌運動作為一個台灣流行音樂場域內之重要 風潮,其所帶來的影響,包括正面或是負面的。

音樂研究者Frith (1996)認為,音樂作為一個認同 (identity)的中介,能夠藉由 社會、歷史或是個人的經驗喚起,把我們放置在一個想像的文化脈絡 (imaginative cultural narratives)之中,因此,音樂的認同過程也是一個想像建構的過程;另外,

Eyerman & Jamison (1998)進一步指出,音樂文化的實踐過程,得以讓社會運動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持他們認同與集體記憶 (collective memory)的基礎,以爭取政治領域中正統與合 法性地位。

二、新台語歌運動的政治想像圖像

在這裡,我們將會參考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這本討論民族主義的起源與 散布之名著中的著名論證。安德森在他的理論中指出,因「資本主義、印刷科技 與人類語言宿命的多樣性這三者的重合」,產生出「半偶然的,但卻富有爆炸性 的相互作用」,其敘述結構呈現出「一個社會學的有機體依循時曆規定的節奏,

穿越同質而空洞的時間的想法」之可能,「為重現『民族』這種想像的共同體提 供了技術的手段」。

以安德森在描述報紙─作為一種想像形式技術上之手段─時提供了很好的 詮釋,這對我們的理解有著很大的幫助:

就此觀點而言,報紙只不過是書籍的一種「極端的形式」,一種大規模販 售,但只有短暫流行的書。…儘管報紙在其印行的次日即宣告作廢…然而 也正是因為這個極易作廢之特性,創造了一個超乎尋常的群眾儀式:即對 於作為小說的報紙幾乎分秒不差的同時消費(想像)。(Anderson, 1999:36) 並且:

在此同時,報紙的讀者們在看到和他自己那份一模一樣的報紙也同樣在地 鐵、理髮廳、或者鄰居處被消費時,更是持續地確信那個想像的世界就植 根於日常生活當中,清晰可見。…創造出人們對一個匿名的共同體不尋常 的信心…(ibid:36)

也就是說,這種認識論與社會結構上的條件,帶給了我不少的啟發。我們當 然知道,安德森這裡的社會學式分析有它的歷史脈絡和時代條件,冒然挪用將會 有「橘逾淮而為枳」的可能,會產生引喻失義的危險,這必須被強調;但在安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森的深入淺出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認同圖像在具體的社會條件 support 下如何可能,它具體的實踐空間到底伊於胡底、如何致之。我們認為,這為新台 語歌運動和台灣意識彼此間的媒合,給予了重要的線索,並且也提供了登上舞台 的空間;我們也認為,經由這樣子的論證方式,可以為新台語歌運動如何與台灣 意識結合的問題,有較為具體也較為清晰的解釋,同時在政治實作(Political Practice)的面相上,也由此產生出了實踐的可能:流行音樂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 美學與社會實踐的場域。

同時,我們亦將提及關於當代大眾文化產品討論中,Benjamin 與 Adorno 之 間的論辯,輔以我們的前述的討論,與張鐵志在〈聲音與憤怒〉中關於搖滾樂社 會意義和實踐脈絡的討論,以及其所揭櫫的「搖滾樂的確可能,也只能改變個人 的信念與價值。而這也正是許多社會變遷的基礎。是無數人的價值變遷構成了社 會的進展」概念作對話,希望經由這樣子的扣連,嘗試提出一個建設性的理路方 向。

最後,新台語歌運動的影響,除了為台灣流行音樂注入新的活水,改變我們 往日對既有台語歌的刻板印象之外,還有沒有另外重要的遺緒?新台語歌運動沒 落的確切原因是什麼?而新台語歌運動往往被認為是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的一個 突破性的潮流,在這個場域下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在很多論著與報導中具有著正 面的評價,但它有沒有負面的影響?這些評價會不會過度浪漫化,而不經意的忽 略了新台語歌運動過程中的可能瑕疵?這裡將以略具批判性的眼光來重新檢示 新台語歌運動的過程,以及其意義。同時我們認為,新台語歌運動除了前述意義 之外,甚至影響了後來所謂的台客搖滾、整個華語音樂、與更為後設的身份認同。

而其之所以沒落,原因很可能有下列幾點,社會氛圍轉變、基礎不夠深化、語言 先天的限制,和被收編進入了日漸成熟的台灣流行音樂中─甚至是進一步地政治 介入,或介入政治─而促成了台灣流行音樂的多元內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