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問題的背景與性質

第二節 問題的背景與性質

由於朝會活動是在過去特殊的歷史環境下,而造就出其獨特的活動內容及意 涵。因此本節首先擬藉由闡述研究問題的背景,以釐清朝會活動因應時代的變遷 所衍生出的關鍵問題;其次探討研究問題的性質,並試從朝會活動在小學的發展 過程中,分析與歸納出朝會活動實施的內涵和發展方向。

壹、問題的背景

朝會活動在我國的學校教育實施中,一直蘊含著濃厚的政治意識,尤其是其 中的升旗典禮儀式,更普遍被視為學校施行愛國教育的一環。然而在國內政治解 嚴之後,以往強加諸於學校教育的威權管理體制,即成為廣受質疑的對象,於是 過去政治意識濃厚的升旗典禮,乃至於注重集體管理並以成人為本位的朝會活 動,都在一連串的教改潮流衝擊下,而有所鬆動既而產生變革。

一、升旗儀式於朝會活動中實施的歷史傳統

自從朝會活動被列入於小學課程中正式實施起,升旗儀式即一向是學校朝會 開始時的重要儀式活動。由於長期實施下來的升旗儀式,早已成為朝會活動的重 要內容,故有些學校就以「升旗朝會」的稱呼來取代「朝會」,或直接稱呼為「升 旗」,由此顯示出升旗儀式在學校朝會活動中所呈現的重要地位。畢竟藉由學校 師生共同參與的升旗典禮,在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中,以逐漸培養對國旗及國歌 的集體情感,進而增進對國家民族觀念的集體意識,可說是長期以來配合國家教 育政策的重要目標。

民國七十六年解除戒嚴以來,國內政治即逐漸朝向民主體制邁進,由於解嚴 後朝野政黨間統獨意識的衝突日益凸顯,加上對於長久以來僵化的升旗儀式所產 生的質疑,遂引發國內正反不同的意見。贊成者認為每天唱國歌及升旗是很重要 的愛國教育,因而相當肯定儀典教育的重要性;反對者則認為學校每天的升旗儀 式已流於形式,而強烈質疑其功效及其背後所蘊藏的意識形態。然而基於國旗與 國歌是代表國家的象徵,以及長期實施下來的歷史傳統,加上升旗儀式的政治敏 感度頗高,故利用朝會時間來舉行升旗典禮,直至目前仍繼續在各小學普遍實施 中。未來在學校本位自主的規劃下,上級單位對此若仍無明確規範,那麼如今升 旗儀式曖昧不明的實施定位,恐仍會繼續存在。

二、從強調集體管理到重視多元開放的朝會活動

自從民國肇建以來,由於國家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促使學校教育漸強調 團體規約與紀律,並重視學生集團生活的訓練,尤其是民國二十八年教育部頒布

「訓育綱要」後,隨即成為各級學校辦理訓導工作的基本方針。政府遷台之後,

執政當局為了便於統治和控制未來的公民,即意圖於學校中將學生塑造成同質性 的國民,故在中小學盛行管理主義教育(許育典,2002)。於是在中央集權的教 育政策下,藉由類似軍中威權式、統一式、集體式的管理方式,即普遍成為升旗 朝會中貫徹學校訓育規範的常態作為。

解嚴後的台灣社會面臨傳統威權體制的迅速崩解,並在國內一波波教改的理 念下,使得小學訓育實施的內涵及方法,均產生了重大的變革,亦使得長期以來 採取集體取向的訓育管理,逐漸趨向開放學生自主的取向,尤其是民國八十六年 教育部廢止「訓育綱要」後,過去諸多規範過度與法源依據不明的法令條文,即 獲得明顯的改變。於是朝會活動逐漸褪去強調集體管理的訓導作用,而逐漸重視 開放朝會活動的學習空間,並提供學生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然而長期以來採取 集體管理的訓育方式,目前雖有鬆動的現象,卻仍廣泛地被學校運用於朝會等集 會活動的正式場合中,這其中所呈現的意涵,仍有很大的探討空間。

三、從強調成人為主到重視兒童為中心的朝會活動

在過去威權式的教育行政體制下,以成人為主的觀點來教育學生,常被視為 理所當然。因而在朝會活動中即普遍以威權式的管理教育,來進行集體一致性的 指導,並要求台下學生要專心聽講與確實遵從,至於級任教師則在一旁約束班上 學生言行,而隨時監督著學生是否遵守集會規範。在此氛圍之下,學校與教師期 待的是一個較靜態的朝會活動型態,故基於學校推展校務的行政需求,以及以成 人為本位的主導下,使得朝會落入一種較固定的活動模式,於是學生逐漸形成較 被動取向的學習態度,其實施成效也漸受社會各界的質疑。

近年來在教改理念的影響下,以學生為中心來規劃各項教育活動,已成為各 級學校普遍的共識。於是各小學紛紛開放朝會的舞台,給予學生自治、上台報告、

才藝表演、成果發表及推展各類的學習活動等,以提供兒童多樣化的學習空間,

並帶動全體學生參與的學習興趣,而逐步落實學生朝會多元學習的教育效能。由 於朝會活動至今仍為多數小學賦予程度不一的訓導任務,因此如何在學校與兒童 的需求之間,取得較可行的實施方案,藉由各小學目前朝會活動的實施情形,應 可釐清一些關鍵問題。

貳、問題的性質

基於上述問題背景的探究,本研究將探討的重點放在,長期發展下來的小學

朝會活動所透露的歷史意涵,以及分析小學朝會活動在目前學校本位自主下的實 施情形,並試著歸納出小學學生集會活動在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

一、長期發展下來的的朝會活動所透露的歷史意涵

長期以來的小學朝會活動,雖始終被列為學校課外的非正式課程,然而由於 其富含了特殊的教育任務及功能,常易引發中央與學校方面的格外關注。尤其在 我國過去艱辛創建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往往必須配合國家的政策,於是以全 體學生集會的「朝會」方式,即被賦予高度的政治社會化及管理主義色彩。隨著 時代的變遷,不同時期的朝會活動往往反映出其背後整個大環境文化,故經由探 討不同時期的朝會活動內涵,才能瞭解其蘊含的時代意涵,而藉由朝會活動的循 根探源,以便從朝會活動的發展脈絡中,更深入的探究朝會活動於小學教育中的 實質功效。

二、朝會活動在目前學校本位管理架構下的實施內涵

隨著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實施,並賦予「學校本位」的課程管理機制後,國內 各小學才擁有部分的課程自主權,朝會活動也成為學校的本位課程之一,於是過 去依課程標準規定須每日定期實施的朝會情形已不復見。如今在各小學自主的規 劃下,已無全國乃至全縣市統一的朝會內容及實施方式,甚至同一所學校亦常有 所變更,尤其當朝會活動已普遍成為國內小學唯一的定期集會後,更凸顯出其在 小學教育中的獨特性。因此,探討目前各小學朝會活動的實施內涵,除了便於瞭 解各校所呈現的差異程度外,更能從中理出朝會活動所面臨的實質問題,以供未 來學生集會活動的的思考方向。

三、學生集會活動在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

學生集會活動在學校教育中,往往有其不可或缺的教育功效在,綜觀各國小 學皆廣泛存在著不同型態的集會活動。我國小學隨著不同時代的變遷發展,常賦 予學生集會活動不同的定位,如今朝會活動已普遍成為國內小學唯一的定期集會 活動,然而在學校本位課程的自主下,使得朝會活動逐漸呈現出多元渾沌的不確

定現象。因此,未來國內小學的朝會活動將何去何從?若其仍有存在的價值,那 麼該如何發揮其實質功效?若其仍只是徒具形式,則應積極思索更適宜的學生集 會活動方式。於是在學校本位課程之下,雖然沒有明確的方向可供依循,但透過 探討目前各小學實施朝會活動的內容及意涵,以及參考與台灣地區有相當歷史淵 源的中國大陸地區和日本,其類似國內朝會活動的相關作法與實施內涵,應可為 國內小學未來學生集會活動的發展,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