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概念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自我概念是人格結構中的核心概念,對人格發展有重要地位,因此國內外 許多學者對自我概念相當重視,做了許多的研究,但不同理論派別對於自我概 念的定義有不同的見解。本節先瞭解自我概念的定義、自我概念的內涵與架構、

再討論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發展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理論。

一、自我概念的理論

(一)自我概念的定義

James(1890)是最早嘗試為「自我」概念分析、定義的學者,其對於「自 我」的相關理論建立相當完整的解釋,使得後代學者對「自我」能有較完備的輪 廓。他將自我分割成「被認知的的客體」與「認知的主體」兩部分,「被認知的 的客體」又稱「經驗的自我」,是經驗與意識的客體;而「認知的主體」即是「純

粹的自我」,他決定了行動與適應外界的心理歷程(引自郭為藩,1992)。而國內 外學者對於自我概念提出不同的定義。

在James(1890)的定義中,他認為自我是個體對於自己所能知覺到、感受 到與思考到的一個人者。而其他國外學者也對自我概念下了不同的定義,Mead

(1934)認為自我是個體自己在透過與其他個體相互互動中的結果,在社會經驗 與日常活動過程中交互作用產生的,那是一項具發展性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每 個人對自我的認知來自與他人的互動,而個人生活在不同環境下,從他人的反應 中對自我有所覺知,逐漸產生自我概念,因此生活週遭的人、事、物都會促使個 體發展出不同的自我。Mead與Cooley都將自我視為「客體」,因社會互動產生自 我概念,Cooley(1902)提出「鏡中自我」的概念,認為自我是由個體的感官開 始,從一生下來就因為感官的刺激而與社會做連結,假使無法意識到他人,自我 將就不會存在,「我」是在交流互動中發展出來,自我的形成著重於與外界的關 係互動中。

而其他學者從不同角度定義,Byrne(1974)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對其身體 外貌、所有的行為表現、並為自我能力以及個人價值所持有的態度與解讀判斷,

將自我涵蓋的面向越推越廣,逐漸將推及對自己外在、內在的知覺與理解。Dusek

(1996)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看待自己的一種方式,兒童一開始只能用自己熟 悉、具體物像來形容自己,但在隨時間、個體智能逐漸成熟後,開始會運用內在、

抽象的特質來描述、表達對自我的看法,個體在很小的時候就形成對自我的看法 與評價,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概念。

國內學者也對自我概念提出不同的定義,盧欽銘(1981)認為自我概念是 個體對於自身以及自身與外界的關係之印象觀感與看法,它乃是人格結構之重 要核心概念。而郭為藩(1996)為自我概念下的定義是一個人知覺到的自己形 象及所有的人格特質而整合產生的態度與知覺,它是概念性的構念,其形成發 展是會受到人際交互作用。而張春興(2000)也對自我概念下了註解,它是指 個人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合,其中包括了對自己的各項能力、性格、生

活興趣、慾望的理解,個人與環境的關係,並包含個人對處理事務的過去經驗,

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評價等。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自我概念」的看法,包括了個體對自己的生理、心理、

社會地位等層面的看法,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所謂的自我概念是個體透過本 身與外界他人、環境的互動,對自己本身的外在與內在的知覺總合,並給予評 價,形成一個概念,此一概念會影響個體的信念與行動。

(二)自我概念的內涵與架構

自我概念的內涵包含多層次、各面向,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它因外在環境 與內在個人因素在長時間不斷的整合修正進而成為個人核心想法,學者們因背 景與研究方式不同,對自我概念的內涵與架構有著不同的分析研究,茲分述討 論。

較初期將自我概念提出內涵的人把自我概念約略區分,但卻也完整包含其 涵義,James(1890)認為自我的客體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項物質我(material me),在透過具體物項來認識自己,產生存在感,包含身體、外在財物、家庭…;

第二項社會我(social me),是經由群體生活中得到團體的認可,而每個個體 同時存在許多不同身分,會組成無數個社會自我的觀感,包括名聲、榮譽…;

第三項精神我(spiritual me),乃是指個體內在的主觀,包含意識、思想、感受…,

其中精神我處於個體的最高層進而統御整個個體。

隨著時間的推進,學者對於自我概念有更細微劃分,Fitts 將自我分成外在 架構與內在架構兩部分(引自林家屏,2002,p11),外在架構,包含 1.生理自 我,包含自己身體、健康、外貌、能力與性等。2.道德倫理自我,包含自己的 道德、信仰與舉止的合宜度等。3.心理自我,即對自己的情緒、人格特質及對 自我的價值評斷。4.家庭自我,即指家庭身分的價值感與對其他成員的安全感、

信任感。5.社會自我,即自己與他人群體互動中的存在價值。內在架構,包含

1.自我認同,指自己對現況的認識與了解,而產生的態度。2.自我滿意或接納,

指自己對現況的滿意及接納程度。3.自我行動,即自己在被接納或拒絕後所採 取的行為、舉止。其理論包含的因素更深層、範圍更加廣泛。

也有學者將自我概念較偏重於對自我抽象認知的部份,Lawrece(1988)把 自我概念分成三部分,第一自我形象,即指個體認定自己本身是什麼樣的人;

第二理想自我,即指個體認為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第三自尊,即指個體 對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與「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間的差異感受。

現象學中的學者 Mead(1995)將自我分為「主我」與「客我」,「主我」

是個體經由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所做出的反應;「客我」是個體將對他人的態度作 一系列的整合統整,它們有些不相同卻會相互影響。Cooley(1902)提出「鏡 中自我」(looking glass-self)的理論,說明自我概念是透過與他人互動後,自 己想像別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以及自己對此想像的判斷而產生、形成某種自我 感覺。人們就好像是用週遭他人的這面大鏡子來看待自己,依據他人的反應來 了解自己是否受歡迎、是否表現良好,並評估產生自我感受。Mead、Cooley 的理論將自我的涵義較著重於自身與他人的關係形成。

國內學者亦對自我概念重視並加以研究,郭為藩(1996)認為發展成熟的 個人,自我概念包括:身體我、社會我與人格我。1.身體我,即指個體對其身 體及身體各功能的認識及產生愛惜的情感,個體應對身體的存在負起責任。2.

社會我,包含個體在群體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的知覺,亦即對其在社會團體中 地位表現的看法。3.人格我,代表個體對某些信念、理想、行為準則、價值認 同等評價問題。而林靜芬(1995)則從五個向度來看自我概念。1.自我滿意度,

指個體對自己的滿意或接納程度。2.能力,指個體主觀與客觀綜合自我與他人 對自己的評價。3.表現,指個人在接納或拒絕自我後的行為。4.親合力,指社會 的個體,與他人交往互動後所感知到的價值感。5.自我意象,指對自我的身體、

健康、外表、情緒、技能與人格的看法,綜合了生理自我與心理自我。

綜觀學者們的看法得知自我概念的內涵包含十分廣泛,研究者歸納:1.內

在自我:包含對自我能力、價值、人格、情緒的看法與態度。2.外在自我:包 含對自我身體外表、行為表現的認同。3.社會自我:包含個體與他人互動以及 他人對自我評價的感受。4.精神自我:包含個體的信仰、價值觀、道德感等。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存在不僅是單純提供行為的機制,對個體而言,有其功能使得 個體得以繼續運行下去。自我概念有修復、肯定、實現的功能,具有層次感、

漸進式。

郭為藩(1996)將自我概念的功能分為三部分:第一,修復的功能,當個 體身處於環境的改變或是重大事件的發生,使得原先內部想法、概念與外在事 件不平衡時,個體會尋求得以平衡的方式來因應外在壓力,此概念與佛洛依德 提出的自我防衛機轉相類似。也因為如此,自我概念越佳的人,對於外在環境 的應變會較好。第二,肯定的功能,個體透過許多行為使得身體我、社會我中 得到自身與他人的肯定存在。此項功能,使得個體的行為與自我概念相互影響。

第三,實現的功能,個體生存必有一生終將追求一個理想目標,支持個體為此 優越、圓滿的目標繼續前進,並且激發出無限可能。實現的功能與精神我並行 存在。

而郭為藩的自我肯定論點與 Cooley(1992)有其相同之處,Cooley 認為人 是需要夥伴與他人讚賞,無法獨善其身,個體需要社會性的實證與支持。而 Combs 和 Snygg(1959)所說的人不僅追求維持自我,而且往圓滿的自我發展,

並能有效應付生活需求,此說法與郭為藩所言自我概念有自我實現功能相同。

綜合上述所言,自我概念對於個體的身心發展有其重要之角色,如能真正 了解自我,發展出正向積極的態度,並且採取正確行為以滿足內在需求,個體 將更能適應生活,了解、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此,自我概念的功能不容 小覷,不要低估自我概念的存在價值,我們應正視它的發展,以因應未來的成 長,這也正是研究者對於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看重並且研究的主因之一。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自我概念非與生俱來的,從出生那一刻,經驗許多生活事件逐漸累積而成,

也隨著個體的身心成熟而日趨於穩定。不同的學者對於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不同

也隨著個體的身心成熟而日趨於穩定。不同的學者對於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不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