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移民子女現況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現況與相關研究

目前台灣跨國婚姻的形成已成趨勢,但也改變了台灣的社會結構、經濟狀 況及造就子女教養等問題。本節分四部份討論,將先討論新移民女性形成之緣 由、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分布狀況與面臨的相關問題,最後了解其相關研究。

一、台灣新移民女性的形成

跨國婚姻是指來自不同國家、種族的一男一女透過結婚共組成家庭,是跨文 化通婚(cross cultural marriage)的一種模式。當某一族群的適婚年齡人口中兩 性比例出現差距,造成供需不均衡的現象時,則人數較多的性別會受到相當程度 的壓力而必須選擇與其他族群聯姻(Fossett & Kiecolt, 1991);而Rangel(1999)

認為形成跨國婚姻的原因,可能是個體為了打破階級間的障礙,造成階級間的流 動;在Fan和Youqin(1998)的研究中發現女性選擇與其他族群通婚的其中原因,

可能是出於經濟的考量,期待透過婚姻,過較好的生活

近年來,台灣跨國婚姻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形成,這也是目前台灣社會的特殊 現象。這些願意遠渡重洋、跨海來台與台灣男性結婚的女性,主要是來自東南亞 地區與大陸地區,但這樣的現象無論是對台灣的社會、經濟、教育等方面都有重

要的改變。形成跨國婚姻普遍存在的原因可歸納如下:

(一)婚姻市場結構的改變

隨全球經濟發展,台灣從過去的農業社會轉變成工商業社會,高科技產業取 代勞力密集的傳統工業,產業結構的改變使得男女接受教育與工作的機會趨於平 等,促使女性自主意識的抬頭。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8a)所統計,隨高等教育的推展,女性教育水準持 續提升,96學年碩士班女性學生人數增加,相較於10年前的學生人數,現今增加 10個百分點,而96年女性就業人數,較10年前增加3.6個百分點,女性的工作機 會增多,這顯示出女性在經濟與社會地位提升,因此,台灣女性知識增長、向上 流動的機會與就業空間擴大。依內政部統計處(2008b)資料顯示,台灣適婚年 齡的人口結構中,男性多於女性(表2-1-1),又加上女性在多方思考下寧願選 擇不婚或延遲結婚年齡,使得男性很難在台灣找到合適的婚配對象,但在經濟現 實與傳宗接代的兩相壓力下,只好向外尋求他國女性,選擇跨國婚姻。

表2-1-1 台灣地區未婚人口結構表

總計 Grand Total 未婚 Unmarried 年底及年齡別

總計 男 女 總計 男 女

九十六年底

End of 2007

22,958,360 11,608,767 11,349,593 10,566,424 5,684,691 4,881,733

20-24 歲 1,675,596 860,639 814,957 1,587,408 838,120 749,288

25-29 歲 2,017,016 1,022,008 995,008 1,485,719 834,316 651,403

30-34 歲 1,866,769 937,762 929,007 751,659 449,097 302,562

35-39 歲 1,845,404 926,562 918,842 394,463 228,515 165,948

40-44 歲 1,897,013 956,057 940,956 254,956 143,807 111,149

資料來源:內政部(2008b)。

(二)經濟因素下的迫使

在資本主義的趨利下,擴大資本是重要目標,而企業擴大資本的主要方式有 二:擴大市場與降低勞動成本。在降低勞動力成本方面,台灣有許多廠商移廠到 東南亞、大陸等地,選擇僱用當地較便宜的人力,或引進廉價的外籍勞工到台灣 工作,但是此舉動改變了台灣當地的就業市場結構,造成台灣本地的勞工面臨失 業或是薪資被迫降低的結果,男性的就業機會減少。又由於台灣屬於父權婚姻制 度,男性一直以來都被期待要高於女性的社會位置,使得男性在本國婚姻市場上 遭遇挫折,台灣男性結婚的對象,開始轉往東南亞、大陸等地區(蔡翠玲,2007)。

而以廉價勞動力來看跨國聯姻,選擇他國女性為婚姻伴侶何嘗不是用較低的代價 換得較高的投資報酬率,夏曉鵑(2002)也認為跨國婚姻的形成是資本主義下的 產物。

Thadani和Todaro(1984)認為,人們之所以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選擇遷 徙,應是有很大的驅動力來促使自己生活型態的改變,而改善自我的社經地位常 是主因之一。女性雖然可以依靠受教育或工作來改善自己的社經地位,但並非所 有國家的女性都有這樣的機會來改變自身的處境,因此只好透過與具有較高社經 地的男性通婚以改善生活品質(邱琡雯,2003)。

東南亞國家在60 年代是以農業為主,教育水準普遍低落,而又處在各種政 治鬥爭,國家無法擁有安定的社會環境,經濟問題更加惡化陷入困境,人民生 活困苦。部分東南亞女性認為和先進國家的男性通婚,可以使自己經濟狀況得 以改善,藉此提升自己的社會階層,所以很多東南亞籍女性願意離開家鄉,嫁 入台灣,使得東南亞地區成為台灣異國通婚的大本營。而夏曉鵑(2002)用另 一種說法來看待異國聯姻,她認為新移民女性之所以喜歡遠嫁外國男性有時是 因為母國男性缺乏家庭責任感,而台灣的男性從小被教育成對家庭具有使命 感,相形之下,與台灣男性聯姻是較好的選擇。

(三)政策改變促成異國聯姻

台灣因地理位置的緣故,是主要的資本貿易輸出國。但經濟發展自1980年中 期遇到瓶頸,政府宣布「南向政策」,公開鼓勵台商到他地開啟商機,許多台商 轉往東南亞地區投資設廠拓展生機,雙方得以接觸頻繁(蕭昭娟,2000)。過程 中,台灣的外派工作職員發現東南亞地區具有廣大的婚姻市場,同時台灣男性面 臨社會與經濟權力的弱勢困境,不易在台灣尋找合適的結婚對象,在兩方因素促 使下,往返兩地的台商仲介,因應雙方的需求,居中促成兩地聯姻,新移民新娘 因而出現,通婚頻率提高(蔡翠玲,2007)。

從九○年代開始,在國際環境影響下,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因亞太經濟的興 起而關係密切、互動頻繁,對象由初期的泰國,遍及到菲律賓、印尼、越南、

大陸等地。從早期是由當地華僑介紹,後來逐漸發展成專門的婚姻仲介商,到 最後演變成組觀光團相親,在雙方見面後,男性約以新台幣三十至四十萬等完 成相親結婚(夏曉鵑,2002),也形成特有的「購物化婚姻」。近年來通婚的 情形隨處可見,台商成為跨國通婚的幕後推手,靠著台商居中的牽線,新移民 新娘人數快速增加。

二、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的分布狀況

(一)異國聯姻的熱潮漸漸舒緩

由歷年數據觀察,民國92年以前,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與總結婚對數比率逐 年呈現穩定遞增現象,到了92年時達31.86%,通婚比例最高,亦即平均每3對結 婚登記約有1對為異國聯姻,比率可說是非常的高。但是民國93年起,為有效遏 止假結婚,內政部及外交部開始實施面談,使得自93年起大陸及外籍配偶結婚所 占比例開始驟減,至95年僅為16.77%,96年則微增至18.29%(內政部,2008c)。

行政院主計處(2008c)也公佈,97 年 1 月到 9 月,國內計有 10.2 萬對結

大陸籍(含港澳)人士結婚有9,362 人,而與東南亞籍聯姻者 4,488 人,另外與 其他國籍者則是2,135 人,共計選擇與非本國籍結婚者有 1 萬 5,985 人,與去年 同期相較下,減2,781 人或 14.8%,換言之,總結婚對數增加,但異國聯姻對 數減少,平均每6.4 對有 1 對為異國聯姻,相較於 92 年平均每 3.1 對中有 1 對 而言,異國聯姻的熱潮已漸漸消退,但是,跨國婚姻的比率還是相當高,不容 我們忽視。

(二)新移民女性的分布有地域上的差異

教育部(2008b)調查發現國中、小新移民子女之父或母原生國籍來自中國 大陸、越南、印尼及菲律賓佔八成七,其分布有縣市上的顯著差異性。調查發 現,在農業地區的縣市,越南籍、印尼籍有較多且集中之現象,而農漁業縣市,

如屏東縣則以來自菲律賓者居多,在其他都會區的外籍配偶則是以中國大陸籍 為主。國中、小新移民子女集中於北部地區有四成四,其次為中部地區佔二成 七,而南部地區有二成七,東部地區僅占有近兩成。賴建達(2002)認為,新 移民家庭多處集中在農業、工業或是都市邊陲地帶,多數為台灣社會階層中的 底層。

根據調查指出,在台灣各國小學童中,有90,958 位為新移民子女,其父或 母之原生國籍以來自中國大陸者最多,計32,999 人,占 36.28%,其次是越南 籍有24,268 人,占 26.68%,第三高比率為印尼籍 18,694 人,占 20.55%,三 者合占83.51%。自 96 學年起,越南籍配偶子女已取代印尼,為國內僅次於中 國大陸的原生國籍;至於國中學童有稍稍不同,有12,642 位外籍配偶子女,主 要還是來自中國大陸,計4,553 人,占 36.01%,其次為印尼籍 3,131 人,占 24.77

%,第三才是越南籍1,031 人,占 8.16%,三者合占 68.94%。而彰化縣新移民 子女人數卻有不同的分布,國小的新移民子女為5769 人,主要是以父或母為越 南籍的子女為最多,有2039 人,占 35.34%,其次,大陸籍父母為 1578 人,占 27.35%,第三才是印尼籍父母占 23.26%(教育部,2008b)。

Black 和 Mendenhall(1990)曾提出跨文化適應的假設,個體在進入一個 新的文化領域時,起初會有一段蜜月期,對各種事物有新鮮的體驗、會感到滿 意、愉快,但很快的會進入文化震撼期,在新環境中遭遇到挫折,對生活、文 化產生不適應,出現不滿的情緒,同時懷念起原生文化,經過一段時間的衝擊 後,個體會漸漸自我調整、嘗試摸索、學習適應,即是進入到調整期。最後對 新文化產生認同,進入到最後階段的熟練階段。

新移民女性初到台灣,面臨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勢必產生 生活適應、情緒困擾、人際關係等衝擊,這些也將影響到她們對下一代的教養,

這些都值得我們探討。

(三)新移民子女就學人數逐年增多

近四年來,全國國中、小學生人數遞減,自93 學年之 2840,460 人逐年遞 減,至96 學年之只剩下 2707,254 人,但是,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卻遞增,自 46,411 人增為 103,600 人,所占比率自 1.63%上升至 3.83%,成長的速度非常的快,

成長逾 1.3 倍。在國小學生人數中,93 學年為 1883,533 人,至 96 學年減為 1753,930 人,減少 6.88%,減幅明顯,但是,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卻自 40,907 人 快速增加為90,958 人(教育部,2008b)。由此可見,新移民子女人數急遽上升。

我們可預見,這些孩子在未來會走入職場,進入社會,台灣人口結構將會面臨 重大改變,族群的生態也會受到影響。

以各縣市看新移民子女分布,九十六學年度國小新移民子女主要分布於臺 北縣15,204 人(16.72%)、桃園縣 10,129 人(11.14%)、臺中縣 6,081 人(6.69

%),台北縣、桃園縣、台中縣位居前三名,其後依序為臺北市5,880 人(6.46

%),台北縣、桃園縣、台中縣位居前三名,其後依序為臺北市5,880 人(6.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