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品德教育的施行,不能單從學校教育著手,其有賴於家庭、學校、社會共 同努力。依據本研究的結論,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及未來研究者四方 面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大家參考。

一、學校方面

(一)加強親職教育,建立家長正確教養觀念。

由研究結果中得知,家庭自我對於孩子的利社會行為有中度正相關,顯示 孩子會受家庭中的成員、環境而影響自我的概念與利社會行為,而父母對於孩 子又是最具重要的一環,因此,建立家長的正確教養觀念是非常重要的。而新 移民家庭中的母親會面臨文化的差異,與丈夫的教養態度無法一致,對於教育 子女常常力不從心,同時,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家庭自我,

因此,學校應舉辦親職教育,邀請父親與母親一同參與教育講座,以充實教養 知能,以協助新移民家庭能對於孩子的教育議題達成共識,營造良好的家庭教 育環境,培養孩子有更正向的家庭自我概念。

(二)利用結合課程,認識多元文化。

由研究結果中得知,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雖沒有顯著差 異,若教師能將多元文化議題融入日常教學中,利用社會課或是綜合課安排介 紹各國不同風俗民情,或邀請班上新移民子女的母親在晨間活動或是社團活動 時間到班級介紹自己國家與台灣文化的差異,透過面對面的接觸,拉近彼此間 的距離,一方面可增進新移民子女對母親的認同,也讓新移民子女對於自我認 同感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使得其他學生對於異國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三)教師增加輔導知能,協助學生提升自我概念

由本研究發現,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有正向相關,換言之,提升兒童自 我概念,會增加利社會行為表現,而與利社會行為最有關係者是自我概念中的 學校自我,因此教師對新移民子女的學校自我概念產生某些程度的影響。教師 如能教導孩子用正向觀感去看待新移民子女,以身作則,公平良善的對待新移 民子女,相信對於他們自我概念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用的。另外,教師如能加強 輔導知能,察覺自我概念不佳的學童並予以輔導,協助個體在學校發揮所長,

必能對於自我概念的發展有所助益。

二、家庭方面

(一)增進孩子的文化認同,從家庭教育做起。

僅有少部分的新移民女性會教導子女自己的母語,有些甚至被夫家嚴格禁 止,這顯示新移民家庭內部都無法自己尊重、接納新移民文化,如何期待其他 社會大眾用正向的態度看待新移民家庭。因此,先從新移民家庭做起,父親應 該先接受、支持自己的妻子。父親對妻子的態度會讓孩子學習到尊重母親,從 認識母親的原生文化出發,來增強孩子的國際觀及語言能力。鼓勵孩子多學習 母親國家的文化,從認識飲食習慣、語言、生活習慣…開始認識母親,進而認

同母親原生文化,對自我更加認同。

(二)父母以身作則,帶孩子參與公益活動

由研究結果得知,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利社會行為沒有顯著差 異,但在五個分層面中,新移民子女在「志願服務」分層面平均分數未達3 分,

換言之,答題偏向在「很少」與「有時」之間,亦即較少從事志願服務的利社 會行為,而非新移民子女在五分層面中,也是以「志願服務」的平均分數最少。

志願服務是較高層次的利社會行為,願意主動為他人付出對兒童而言是較難得 的舉止,如果父母以身作則,主動為社區、社會做有意義的善行,必能為孩子 帶來良好的示範,增加孩子的利社會行為。例如,全家人一起參與社區清潔日、

主動協助需要幫助的弱勢團體,相信在循循善誘下,兒童利社會行為將能逐漸 增加,利社會行為增加,自我概念的發展也能隨之更好。

三、社會方面

(一)以平常心對待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去除刻板印象

由本研究得知,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皆無 顯著差異,換言之,新移民子女沒有不佳的自我概念,且其利社會行為的表現 也與其他同儕並無差別。但大眾對於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仍舊存在負面的刻板 印象,舉凡社會新聞、廣告刊版,常常是負向的評價,新聞事件是關乎新移民 女性或是其子女時,大眾總是將新聞的重心放在他們的身分並加以渲染而忽略 社會事件的本質。政府與社會媒體應以公平態度對待,以專業的角度報導新移 民家庭現況,深入適切分析,避免誤解與歧視,讓大眾能以平常心對待,更了 解新移民家庭並真心接納。

(二)媒體應負起社會責任,勿將女性物化

由本研究結果得知,女生與男生在自我概念上有顯著差異,且女生在身體 自我概念明顯低於男生。換言之,女生對於自我身體意象的滿意度並不好,而

研究者認為女生較男生早進入青春期,面對身體的變化,易處於焦慮的狀態,

對於身體的要求會更高。而廣告將女性身材物化,用不尊重的態度去詮釋,加 上媒體的渲染,標榜女性身材纖瘦才是美麗,胸部豐滿才會性感,這些錯誤訊 息讓女生對於自我的身材更加沒有自信,因此,社會、媒體應負起社會責任,

以健康的態度去看待女性,做好正確的示範,協助女生在成長過程中對於身體 自我有良好的發展。

四、未來研究

(一)擴大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樣本取得不易,抽取對象為彰化縣五、六年級新移民子女及非新 移民子女對照。若能擴大範圍,研究地區擴大到中部地區或是整個台灣地區,

研究結果將能更具普遍性及代表性,或是將研究對象的年紀向下延伸至國小一 年級或是向上研究至國中生,即可了解不同年齡間的自我概念差異及利社會行 為的表現差別。另外,如能將研究對象納入新移民子女的導師,相互間有所對 照,會讓研究內容更為完整。

(二)採質量並重的研究方式

本研究乃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在使用上較為方便,並能於 短時間內取得研究結果。本研究已初步驗證自我概念中的學校自我可預測利社 會行為,但僅能對於當下的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間做研究,無法探究自我 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間相互影響下的改變歷程,如能加入實驗性研究,加以驗 證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間的相關性,促使研究完整性。此外,可使用其他 質性方式深入研究,因此建議可採質量混合的方式研究,以深入訪談、參與觀 察等方式來強化量化分析的結果,必能更深入探討相關議題。

(三)進行多方研究變項

本研究礙於總題數過多,僅研究三種背景變項,建議可加入其他背景變項,

以利進一步探討。在研究中,變項雖可解釋利社會行為總變異量的28.6%,但 還是有71.4%的變異量未能解釋,表示仍有其他重要因素未能列入,顯示影響 利社會行為的因素十分複雜,因此可探究其他因素,使研究更加完整。本研究 對象為新移民子女,其相關議題仍有討論空間,未來可朝其族群認同,心理困 擾、社會行為等其他方面進行研究,期望這些研究方向有助於未來研究者參考,

以協助新移民子女能在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有更好的表現。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8a)。96 年新生嬰兒生母狀況。2008 年 8 月 16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內政部(2008b)。內政統計年報─人口婚姻狀況。2008 年 11 月 6 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

內政部(2008c)。內政部統計通報─96 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2008 年11 月 6 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王文玉(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國立臺灣大 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怡萱(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王美華(2008)。新臺灣之子的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家強(2007)。國中資優生自我概念、生活滿意度與憂鬱傾向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教育,

626,25-31。

行政院主計處(2008a)。2007 年 1 月到 9 月結婚人數本國籍與非本國籍統計。

2008 年 11 月 11 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

1481&CtUnit=690&BaseDSD=7&xq_xCat=02

行政院主計處(2008b)。國情統計通報─女性人口概況。2008 年 10 月 16 日,

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836163421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8c)。國情統計通報第 209 號─異國聯姻减 14.8%。2008 年 11 月 11 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81031160971.pdf

何緯山(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吳玉梅(2006)。幼兒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 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明宗(2001)。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

吳裕益、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李佳倫(2007)。臺灣新勢力~新臺灣之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8。

沈六(1993)。群育的科學基礎—利社會行為之發展。訓育研究,32(2),53-63。

沈六(2002)。道德發展的家庭脈絡因素。公民訓育學報,11,1-37。

林佳瑩(2006)。國小資優生利社會行為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美杏(2007)。高中資優生快樂感受、利社會行為動機與利社會行為表現之 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