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來自不同家庭結構學童個人背景變項、學童自我概念之不 同,在學習適應之差異性。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 為研究問題與目的;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一、問題背景

社會的快速變遷,家庭價值觀也隨之改變,傳統的核心及三代家庭逐漸演變 成非典型家庭,例如:繼親家庭、單親家庭、同居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等各種種 類紛紛出現。在傳統的家庭裡父母外出工作,祖父母協助照顧孫子女是很平常的 事;例如因為經濟環境的改變導致父母工作型態不同,必須遠離鄉村到都市工 作,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子女,便將子女帶回家鄉由祖父母照顧,這類型稱為隔代 教養家庭,其中祖父母從原本的協助照顧角色轉變為主要照顧、教養的角色,和 原本家庭結構核心及三代家庭大不相同。

近年來因為經濟不景氣、離婚率提升,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情形日益增 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 2007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隔代教養家庭,占全國家 庭的 1.3%,比起 1997 年隔代教養家庭占全國家庭的 0.9%,增加了 0.4%;單親 家庭從 1997 年至 2007 年增加了 2.5%;由父母及子女所組成的核心家庭從 1997 年至 2007 年減少 8.3%;三代同堂家庭從 1997 年由至 2007 年減少 1.8%,隨著國 人對家庭、社會價值的改變,核心、三代家庭隨之減少,而相對弱勢之單親家庭 及祖孫家庭則有增加之趨勢。

行政院主計處(2006)婦女婚育及就業調查報告的十五歲到六十四歲已婚生育 女性對子女之養育方式指出最小子女於近三年出生之已婚女性,其子女之照顧方 式亦以「自己」照顧為 主占 58.88%;「父母」與「褓姆」居次,分占 26.05%與

7.48%。顯示父母親親自照顧子女比率已明顯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由祖父母或褓 姆代為照顧。

綜合以上資料,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得知社會變遷下而興起之家庭型態日 益多元,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親缺席,使祖父母自願或被迫成為孫子女代理父母 的家庭型態逐年增加。

二、研究動機

台東縣偏鄉地區的隔代教養家庭比例甚高,這是因為經濟、離婚或喪偶等因 素必須安排孩子返鄉接受祖輩教養與照顧,父母則獨自在外工作,因此隔代教養 家庭比例日益提升。另有一些單親家庭,其中包含著父母離異或父母一方需獨自 在外工作而教養責任落在配偶一方的家庭也增多,研究者於台東偏遠地區從事教 職工作多年來,在教學現場看到弱勢家庭子女數量日益增多,學習適應情況有好 有壞,台東縣不同家庭結構的學童會影響著他們的學習適應嗎?為解決此疑惑,

以利研究者在教學實務上做追蹤輔導,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自我概念是包含對自己身體特質的態度、對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態度、對自己 人格特質的態度、對外界接納的態度,以及對自己的價值系統與信念(何秋蘭,

2003。)它包含著自我「主體」對自我「客體」的看法,說明自己對周遭的人、

事、物互動後之知覺與評價。此概念會隨者個體的身心成長、社會化及重要他 人的影響而修正。自我概念較強的人,比較能看清自己,看重自己的價值;而 自我概念較弱的人,則比較沒有自信心。研究者在教職工作的第一年,曾經教 過一名隔代教養的學童,他的父母在梨山工作,他的哥哥在外地工作,導致該 童的學校生活,家庭環境多為自己照料,然此名學童相當懂事,懂得安排自我 時間,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一早起來,就騎著單車騎10公里來上學,一 下課還要會主動幫年邁的阿嬤砍柴起火,完全不用長輩操心,自我概念甚佳,

他並不會因為出身自清寒的單親家庭而自卑,他的自我肯定意識反而很好,在 學校也是田徑隊代表隊員,曾設定自我目標,為了要在跳高項目在台東全運會 時拿下前三名,而在學校參加集訓自願課餘一個多月,而他在學校的學習適應

3

情況也很好,跟一般傳統印象中,弱勢家庭學生容易衍伸出的學習適應差的情 況不一樣,因此本研究想研究台東縣學童的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的相關性,此 為研究者動機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待答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