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與自我概念、學習適應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與自我概念、學習適應之研究"

Copied!
1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與自我 概念、學習適應之研究

研究生:鍾委倫 撰

中華民國 一○○年七月

(2)
(3)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與 自我概念、學習適應之研究

研究生:鍾委倫 撰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7 月

(4)
(5)

5

(6)

謝 誌

終於把論文完成了!

回首兩年來在台東大學的學習過程,除了認識很多好朋友、好同學之外,更 從各位授課的教授身上學到為學處世的道理,尤其是梁忠銘教授在邏輯思考方面 的啟迪,鄭燿男教授在教育行政領域的經驗分享,這些道理一定可以使我在未來 的工作上能更順利。由於必須池上台東兩地奔波,來回車程兩小時,在上了一天 班之後,其實還蠻累的。還好,在這兩年的時光一路有這群同學相伴學習,挺快 樂的。

當然,本論文能順利完成,幸蒙李偉俊教授的指導與教誨,對於研究的方向、

工具的使用、架構的匡正、與統計問題解釋上逐一斧正與細細關懷,於此獻上最 深的敬意與謝意。另外論文口試期間,承蒙口試委員何俊青教授與林達森教授的 鼓勵與疏漏處之指正,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與指點,讓我看到論文中的盲點並 得以及時修正,使得本論文更臻完備,在此謹深致謝忱。

最後,特別感謝我親愛的母親大人,在我論文寫作期間給我精神上的支持,

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謝謝所有在研究上幫助過我的人,因有您們的協助,

本論文才得以完成,謹以此論文完成的喜悅,與您們共享之 謝謝您們

鍾委倫謹誌 ㄧ百年七月

(7)

i

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與 自我概念、學習適應之研究

作者:鍾委倫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間的關 係。為達研究目的,經由文獻的蒐集、分析、探討,了解自我概念和學習適應的 理論基礎和相關意義與內涵,研究者以標準化測驗工具「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 我概念量表與學習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出問卷 410 份,

共回收 402 份,回收率為 98.04%,有效樣本為 379 份。根據資料分析,所得 結論如下:

壹、台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現況良好,並以家庭自我層面為最佳,

外貌自我層面最末,仍有提升空間。

貳、女性學童的學校自我概念優於男性學童,男性學童的身體自我概念優於女性 學童,而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優於六年級學童。

参、來自不同家庭結構學童其自我概念影響不大,在教養態度方面,民主型教養 態度家庭的學童其自我概念優於權威型。

肆、台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學習適應現況良好,並以學習環境層面為最佳,

學習方法層面最末,仍有提升空間。

伍、女性學童的學習適應優於男性學童,而五、六年級學童在學習適應整體上並 無明顯差別,來自不同家庭結構家庭的學童其學習適應差異不大,民主型 教養態度家庭的學童其學習適應優於權威型。

陸、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間具有正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的建議,供老師、家長、學校及教育行政機關參 考,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關鍵詞:家庭結構、自我概念、學習適應

(8)

Study on Family Structure,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Senior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tung County

Chung Wei-lu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senior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tung County. By collecting, analyzing and investigating related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related meaning and connotations of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were better understood. Standardization test tools such as scales of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were used and analyzed by sending 410 questionnaires to the interviewees. 402 copies were returned for a return rate of 98.04%. Effective samplings were 379. After data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drawn are as follows:

1. The status of self-concept of senior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is outstanding; their self-aspect of family is very high and self-aspect of appearance is quite low. There is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2. The self-concept of school for female senior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senior students. The self-concept of body for male senior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senior students. The self-concept of the 5th grad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6th grade students;

3. There is no big impact on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education attitude of parents, the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from families where democratization is stressed is higher than those from authoritarian families;

4. The status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senior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is outstanding; their learning environment aspect is very high and the learning method aspect is quite low. There is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5. The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female senior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senior studen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5th and the 6th grade studen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variance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for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Students from families where democratization is stressed have higher learning adaptability than those from authoritarian families;

(9)

iii

6.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s, concrete proposals were raised as futur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parents,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es.

Keywords: family structure, self-concept, learning adaptability

(10)

目 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待答問題………4

第三節、名詞釋義………5

一、家庭結構………5

二、自我概念………5

三、學習適應………5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文獻探討………7

第一節、自我概念意涵與相關研究………7

第二節、學習適應意涵與相關研究………21

第三節、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相關研究………32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實施………49

第一節、研究架構………49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抽樣………50

第三節、研究假設………51

第四節、研究工具………52

第五節、研究實施………59

一、研究程序………59

二、研究流程………61

第六節、資料處理與分析………62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63

第一節、國小學童背景變項的描述分析………63

第二節、國小學童背景變項的與自我概念之差異性分析………68

第三節、國小學童背景變項與學習適應之差異性分析………75

第四節、台東縣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性與預測力分析………82

(11)

v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85

第一節、結論………85

第二節、建議 ………90

參考文獻………92

中文部分………92

(12)

表 次

表 2-1 自我概念的定義………7

表 2-2 自我概念研究層面歸納表………17

表 2-3 國內學者對學習適應的定義………21

表 2-4 學習適應研究層面歸納表………28

表 2-5 自我概念相關研究結果………31

表 2-6 背景變項與自我概念統計表………34

表 2-7 背景變項與自我概念分析表………35

表 2-8 學習適應相關研究結果………41

表 2-9 背景變項與學習適應統計表………44

表 2-10 背景變項與學習適應分析表………45

表 2-11 國內學者對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的研究發現………49

表 3-1 問卷調查抽樣統計表………52

表 3-2 自我概念各分量表題目數及定義表………57

表 3-3 學習適應各分量表題目數及定義表………60

表 4-1 台東縣國小學童背景資料分析表………67

表 4-2 台東縣國小學童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摘要表………68

表 4-3 台東縣國小學童學習適應量表得分摘要表………69

表 4-4 不同性別在自我概念的差異分析………71

表 4-5 不同年級在自我概念的差異分析………73

表 4-6 不同家庭結構在自我概念差異摘要表………74

表 4-7 不同家庭教養態度在自我概念差異摘要表………75

表 4-8 不同性別在學習適應的差異分析………78

表 4-9 不同年級在學習適應的差異分析………80

表 4-10 不同家庭結構在學習適應差異摘要表………81

表 4-11 不同家庭教養態度在學習適應差異摘要表………82

表 4-12 學習適應與自我概念相關分析表………85

表 4-13 逐步多元回歸摘要表………87

(13)

vii

表 4-14 自我概念變項對學習適應之回歸分析摘要表………88

(14)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51 圖 3-2 研究流程圖………64

(15)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來自不同家庭結構學童個人背景變項、學童自我概念之不 同,在學習適應之差異性。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 為研究問題與目的;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一、問題背景

社會的快速變遷,家庭價值觀也隨之改變,傳統的核心及三代家庭逐漸演變 成非典型家庭,例如:繼親家庭、單親家庭、同居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等各種種 類紛紛出現。在傳統的家庭裡父母外出工作,祖父母協助照顧孫子女是很平常的 事;例如因為經濟環境的改變導致父母工作型態不同,必須遠離鄉村到都市工 作,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子女,便將子女帶回家鄉由祖父母照顧,這類型稱為隔代 教養家庭,其中祖父母從原本的協助照顧角色轉變為主要照顧、教養的角色,和 原本家庭結構核心及三代家庭大不相同。

近年來因為經濟不景氣、離婚率提升,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情形日益增 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 2007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隔代教養家庭,占全國家 庭的 1.3%,比起 1997 年隔代教養家庭占全國家庭的 0.9%,增加了 0.4%;單親 家庭從 1997 年至 2007 年增加了 2.5%;由父母及子女所組成的核心家庭從 1997 年至 2007 年減少 8.3%;三代同堂家庭從 1997 年由至 2007 年減少 1.8%,隨著國 人對家庭、社會價值的改變,核心、三代家庭隨之減少,而相對弱勢之單親家庭 及祖孫家庭則有增加之趨勢。

行政院主計處(2006)婦女婚育及就業調查報告的十五歲到六十四歲已婚生育 女性對子女之養育方式指出最小子女於近三年出生之已婚女性,其子女之照顧方 式亦以「自己」照顧為 主占 58.88%;「父母」與「褓姆」居次,分占 26.05%與

(16)

7.48%。顯示父母親親自照顧子女比率已明顯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由祖父母或褓 姆代為照顧。

綜合以上資料,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得知社會變遷下而興起之家庭型態日 益多元,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親缺席,使祖父母自願或被迫成為孫子女代理父母 的家庭型態逐年增加。

二、研究動機

台東縣偏鄉地區的隔代教養家庭比例甚高,這是因為經濟、離婚或喪偶等因 素必須安排孩子返鄉接受祖輩教養與照顧,父母則獨自在外工作,因此隔代教養 家庭比例日益提升。另有一些單親家庭,其中包含著父母離異或父母一方需獨自 在外工作而教養責任落在配偶一方的家庭也增多,研究者於台東偏遠地區從事教 職工作多年來,在教學現場看到弱勢家庭子女數量日益增多,學習適應情況有好 有壞,台東縣不同家庭結構的學童會影響著他們的學習適應嗎?為解決此疑惑,

以利研究者在教學實務上做追蹤輔導,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自我概念是包含對自己身體特質的態度、對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態度、對自己 人格特質的態度、對外界接納的態度,以及對自己的價值系統與信念(何秋蘭,

2003。)它包含著自我「主體」對自我「客體」的看法,說明自己對周遭的人、

事、物互動後之知覺與評價。此概念會隨者個體的身心成長、社會化及重要他 人的影響而修正。自我概念較強的人,比較能看清自己,看重自己的價值;而 自我概念較弱的人,則比較沒有自信心。研究者在教職工作的第一年,曾經教 過一名隔代教養的學童,他的父母在梨山工作,他的哥哥在外地工作,導致該 童的學校生活,家庭環境多為自己照料,然此名學童相當懂事,懂得安排自我 時間,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一早起來,就騎著單車騎10公里來上學,一 下課還要會主動幫年邁的阿嬤砍柴起火,完全不用長輩操心,自我概念甚佳,

他並不會因為出身自清寒的單親家庭而自卑,他的自我肯定意識反而很好,在 學校也是田徑隊代表隊員,曾設定自我目標,為了要在跳高項目在台東全運會 時拿下前三名,而在學校參加集訓自願課餘一個多月,而他在學校的學習適應

(17)

3

情況也很好,跟一般傳統印象中,弱勢家庭學生容易衍伸出的學習適應差的情 況不一樣,因此本研究想研究台東縣學童的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的相關性,此 為研究者動機之二。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待答問題

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了解台東縣不同家庭結構學童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二)了解台東縣不同家庭結構學童對學習適應的影響。

(三)探討台東縣不同家庭結構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相關性。

二、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台東縣不同家庭結構學童對自我概念的影響為何?

(二)台東縣不同家庭結構學童對學習適應的影響為何?

(三)台東縣學童自我概念對學習適應的影響為何?

(19)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的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家庭結構 (family structure)

依台灣地區家戶組織型態分為單人、夫婦、單親、核心、祖孫、三代家庭等,

本研究探討的為不同家庭結構學童,故僅研究單親、核心、隔代家庭、三代家庭 及寄養家庭。其中單親家庭指的是只有父親或母親照顧;核心家庭是父母均為照 顧者;隔代家庭是指父母均不在身旁,只有祖輩為照顧者;三代家庭是指祖父母 及父母親均為照顧者;寄養家庭是指不和父母親或祖父母同住的情況。

二、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自我概念乃指個體對於自身能力以及週遭環境之人、事、物綜合的與評價,

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本研究以家庭自我、學校自我、生理自我外貌自我、情緒 自我等五個因素作為研究面向,受試者在吳裕益、侯雅齡(2000)「自我概念問卷」

得分來表示受試者之自我概念情形,按 1-5 分來分,得分愈高表示各面向自我概 念愈好,反之得分愈低表示各面向自我概念愈差。

三、學習適應(learning adjustment)

學習適應係指個人在學習歷程中,採取同化與調適方式,以克服學習困難、

滿足求知需求與環境和諧互動的調適行為。本研究以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 (2007)的學習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其以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 環境、身心適應等五個學習適應因素作為研究面向。受試者在「學習適應量表」

得分來表示受試者之學習適應情形,分數愈高則代表受試者學習適應愈好,反之 得分愈低表示學習適應各面向表現愈差。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指在探討 99 學年度台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研究範圍包含五年 級、六年級在籍學童。

就內容而言,經由問卷蒐集台東縣國民小學不同背景變項高年級學童,自我 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間的相關。

貳、研究限制

分別說明研究對象、內容、方法及推論於本研究之限制。

(一)本研究抽樣母群為台東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研究結果能否推論至其他 縣市或其他教育階段,有待研究。

(二)因家庭結構、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變項很多,僅就研究者依文獻所歸納 之變項進行研究,無法包羅所有變項。

(三)為避免填答學童對問題衡量角度不同,導致詮釋錯誤,於問卷開頭說明填 答目的與方式。

(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對於填答者能否準確詳實填答,或 心理防衛及社會期待的影響,非研究者所能控制,僅就填答結果進行資料統計、

分析與解釋。無法深入了解填答者的個別差異及填選背後的想法。

(21)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 相關文獻,藉由文獻蒐集整理與閱讀分析,歸納結論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全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自我概念之意涵與研究,探討自我概念之意涵,並歸 納自我概念之研究構面;第二節為學習適應之意涵與研究,探討學習適應之意 涵,並歸納學習適應之研究構面;第三節為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整 理相關文獻之研究結果分析,以進一步研究這兩個層面的關係。並在第四節根據 研究動機、問題及文獻探討後提出假設。

第一節 自我概念意涵與相關研究

自我概念並非與生俱來,需要透過長期的人際交往與互動中才能發展出自 我概念,並藉自我概念形成外在世界的參照架構。本節先說明自我概念的內 涵,自我概念的理論,而後分析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結果。

壹、自我概念的內涵

一、自我概念的定義

自我概念的定義最早是由William James (1890)提出將「自我」定義為 自己所知覺、感受與思想為一個人,並可以區分為主體我(I)與客體我(Me)

兩部分,以下就國內外學者所提自我概念的定義,如表2-1所示。

(22)

表2-1 自我概念的定義 學者

(年代)

自我概念的定義

William James (1890)

將「自我」定義為自己所知覺、感受與思想為一個人,並可以區分 為主體我(I)與客體我(Me)兩部分,「主體我」是個體本身能 夠經驗、知覺、想像、選擇、記憶和計畫的主體,是決定行動與適 應外界的一組心理歷程;「客體我」是個人對自己的情感和態度所 具有的一種意向,是經驗與意識的客體(引自何秋蘭,2003)。

Mead (1934)

並非天生的實體,而是由個體與環境的互動而逐漸形成,透過環境 中的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態度,而對自己有所知覺,這樣的知覺逐 漸形成個人在該環境下的自我概念 (引自簡宏光,1998)。

Cooley

(1956)

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受制於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他提出了鏡中自 我的觀念,認為每一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他人所表現 過的事情;亦即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透過與他人的交往,在彼此的 互動中,想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進而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他人可能對此形象的看法,在此過程中漸漸產生自我感(引自邱霓 敏,2001)。

Rogers (1961)

指主體我與客體我的知覺、評價,而形成有組織、協調一致的知覺 系統,並且是可以意識到以及進行客觀研究的(引自洪光遠、鄭慧 玲,1995)。

何秋蘭 (2003)

個人對自身及環境主觀的想法與態度,它是個人在環境中與人交互 影響發展而成。自我概念是包含對自己身體特質的態度、對自己能 力與成就的態度、對自己人格特質的態度、對外界接納的態度,以 及 對自己的價值系統與信念。

許憶真 (2003)

個人長期與他人、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產物,亦是個人一切思想、行 為的參照架構。而人從出生之後,便與家庭密不可分,尤其與父母 有著深厚的親情,因此,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自然與父母的管教方 式及父母的教育程度、社經地位有關。

李美慧 (2004)

個體透過與環境的交互關係及他人的回饋後,對自身外在形象、內 在特質所產生統整的知覺、態度與評價,以之形成個體的自我觀念,

並藉此自我概念形成外在世界的參照架構。

李玫玲 (2004)

個體透過內在的知覺去感受環境中他人所給予自我的評價、看法、

態度進而歸納形成對自我的認知及瞭解。

(接下頁)

(23)

9

表 2-1(續) 學者

(年代)

自我概念的定義 張雅惠

(2005)

人格結構的核心,也是一個人對自己整體的看法,其中包括對自我 的態度、意見和價值判斷。而其形成受到個體與他人、環境交互作 用之影響。

林永盛 (2007)

具多面向的意義,包含對自己的身體外貌、性格、能力、自我形象 的看法與態度,這些對自己的看法與態度是透過個體與所處社會環 境互動後產生,是個人行為的主要參考架構,也是影響個人行為、

人際關係及生活適應的重要關鍵。

許秀薇 (2007)

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後天在經驗累積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是透 過與他人的互動而產生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和,它具有階層 性及多面性,會隨生活經驗的變動而改變。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從國內外研究者對自我概念的定義,指出自我概念有客體我和主體我之 分,個人長期與他人、環境交互作用產生對自己整體的看法,並隨者經驗做修 正,是個人行為的參考架構,也是影響個人行為、人際關係及生活適應的重要 關鍵。

綜上所述,自我概念係指自我「主體」對自我「客體」的看法,說明自己 對周遭的人、事、物互動後之知覺與評價。此概念會隨者個體的身心成長、社 會化及重要他人的影響而修正。自我概念較強的人,比較能看清自己,看重自 己的價值;而自我概念較弱的人,則比較沒有自信心。個體對自我概念採取消 極或積極的看法將會影響個體人格的健全發展與心理健康。

(24)

二、自我概念的結構

James認為自我概念有兩個部分,一部份是客體我,另一部份是主體我,

其中客體我由三個要素組成(引自郭為藩,1996):

(一)物質我:James認為物質我包括身體及所擁有的財產。指的是一個人對 自己的身體、衣服、財產、家庭等擁有的物品所產生的滿足、失落、或自卑,

它主要在追求個人身體、外表、金錢等慾望的滿足。

(二)社會我:代表的是社會生活中的我,也就是個體在團體中扮演不同角 色時,進而瞭解別人對自己的觀點,如獲得認同、尊重或評價所形成的印象,

這就是社會我的內涵。

(三)精神我:指的是一個人的內在特質,包括心理傾向、思想、道德判斷 和行動意識。

James認為這三個我有階層之分,物質我層次最低,社會我其次,精神層 次最高,所以James的自我概念結構是具有階層性的。

三、自我概念的特徵

Shavelson(1976)、趙曉美(2001)認為,自我概念階層模式有七項特徵,說 明如下:

(一)具有組織及結構性:人們將與自己有關的大量訊息分類、組織並賦予意義,

這些自我概念的類別以有組織、有結構的方式存在於個人的認知系統內。

(二)具有多層面:自我概念包含多層面,每一特殊層面涉及個人獨特經驗或團 體有關的領域。

(三)具有階層性:最底層為特殊情境下的具體行為經驗,往上一層是各種特殊 層面的自我概念,逐級向上歸納,最高層為一般性自我概念。

(四)是逐級穩定的:自我概念的穩定性是由上而下逐層遞減的。最頂端的一般 性自我概念是最穩定的,但是底層的自我概念則會隨情境的變化而改變。

(五)具發展性:自我概念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而分化不同向度、層面的自我概 念。

(25)

11

(六)具備描述性及評價性:自我概念包括描述及評價兩方面,個體可以描述自 己及評價自己。

(七)區別性的:自我概念本身與其他如智力、焦慮、害羞等構念有區別。

胡舜安(2002)認為,自我概念會隨著個體的成長而發展,同時會因為所面對 的環境或是生活重心的不同,而逐漸具有多面性及階段性的發展特 徵,而各層 面各有其組成成份,並受環境變化的影響,但卻能彼此不斷協調統整及修正,

同時自我概念是個人行為和思想的基本核心。

四、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不僅是對自己本身的覺知,更是影響個人行動、行為的動機系統,

進而使個人的行為具有意義及目的。自我概念具有以下三種功能(郭為藩,1996):

(一)自我維護:自我概念逐漸發展後,它會指引個體的行為,來維持本身內在 結構的穩定與協調,避免自我的人格結構遭受損傷或改變。

(二)自我肯定:自我概念除了要維護個體人格結構的完整之外,也希望個體本 身是持續不斷的進步。

(三)自我實現:每個人除了對當前的自我有一主觀形象外,尚有一個追求的、

希望擁有的理想形象,這個形象稱為理想我,引導自我努力展現潛力,以逐步實現 人生理想。

(26)

五、影響自我概念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方面,可以從性別、智力、人格特質…等研究來分析。林世欣(2000) 研究發現就性別差異而言,女生比男生覺得有親密的同儕關係和良好工作表現,對 其自我概念是重要的;學校表現及心理表現上,男生比 女生有更正向的自我概念,

至於在同儕親密關係上,女生比男生有正向的自我概念。就年齡的差異而言,盧欽 銘(1979)認為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特質,各年級間具有顯著差異,從國小 四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的特質有隨者年級減低的趨勢,尤其是以女生 更為顯著。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響兒童自我概念最早、最廣、最深的因素。曾端真(2001)認為,個體在 家庭中透過與父母的互動開始其動作技能、語言、認知、情緒 以及社交技能等方面 的發展,並在這些能力的展現,以及父母的回饋,建立起自我概念及自我價值觀。

李輝(1994)認為,家庭的社經地位會影響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如父母的社經地位 高,能選擇較好的環境來教育子女,兒童處於優良的環境,容易發揮所長,獲得成 就感,進而肯定自我。

(三)學校生活因素

兒童會根據學校的表現來判斷自己的價值。曾端真(2001)認為,在學校中,

影響兒童最大的是師生關係。教師的主要專業能力之一是與學童建立良好的師生 關係,使學童得以在此關係中培養較高的自我價值感。

雖然父母和老師都是兒童自我概念發展過程的重要他人,同儕也是兒 童自我 概念發展的重要他人。曾端真(2001)認為,兒童的自我概念部分來自同儕對自己的 觀點,自我價值低的兒童容易有退縮行為,情緒較為不穩,學業表現亦較為低落。由 此可見,兒童在同儕關係中,建立價值觀,形塑自我概念,所以同儕關係對兒童 的自我概念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影響自我概念的因素有家庭、 學校、個人特質、年齡、性別、學 業成就等因素。

(27)

六、自我概念的測量

自我概念是屬於個人內在對自己的一種認知,是一種觀念性的結構,並沒有 一種絕對的測量方式。於是學者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分析自我概念,以下將對各 種方式做介紹。

(一)評定量表

此法是最常用的測量方式,此種形式的量表包括一個或多個系列且數目眾多 的敘述語句,作答的項目通常在好惡的程度尚區分為好幾個等級,並假設這些等 級是等距的,受試者依其自身的狀況逐一作答,在計分上通常將不同的等級給予 不同的分數,再將分數予以累加,得到一個加總的分數。以下為幾項較常用的自 陳量表:

1.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

係由Fitts(1965)編製,全量表共有一百個自我描述的句子,採五點評定方式,

廣為美國心理與輔導領域中使用,國內修訂本,係由林邦傑(1980) 修訂,共70 題,為五等量表,計分生理自我、道德倫理自我、心理自我、 家庭自我、社會 自我、自我認同、自我滿意、自我行動、自我總分與自我 批評等十項分數,分 數愈高表示受試者愈喜歡自己、信任自己,認為自己 是有價值的個體(引自何秋 蘭,2003)。

2.兒童自我態度問卷

此問卷係由郭為藩(1972)初版編製,適用對象為國小階段的學童,1978年參 照兒童後期自我概念發展的階段加以修訂擴充,共有五個分量表。為國內在兒童 自我概念方面的正式量表,廣為國內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所使用(引自白博仁,

1999)。

3.兒童自我態度問卷

此問卷係由侯雅齡(2000)編製,以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為國內 在兒童自我概念方面的標準化測驗工具,廣為國內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所使用。

(二) Q排組法

此種評量方式主要是由研究者將描述人格的詞分別寫在卡片上,要求受試者 依據自己的看法進行分類和排列,以比較不同層面自我概念的相關和變化(郭為 藩,1996)。例如「極易與人交朋友」、「因容易動怒而煩惱」 等,將這些卡片 交給受試者,要求受試者將這些卡片中的語句讀一遍,然 後根據他認為哪些語

(28)

句最適合描述自己或最不適合的,予以分類,常分為九級,一端為最不贊同,也 就是最不像自己,一端為最贊同,也就是最符合自己。

全量表共有一百個自我描述的句子,採五點評定方式,目前廣為美國心理與 輔導領域中使用,國內修訂本,係由林邦傑(1980) 修訂,共70題,為五等量表,

計分生理自我、道德倫理自我、心理自我、 家庭自我、社會自我、自我認同、

自我滿意、自我行動、自我總分與自我 批評等十項分數,分數愈高表示受試者 愈喜歡自己、信任自己,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個體(引自何秋蘭,2003)。

(29)

15

貮、自我概念之理論

不同學派對自我概念的看法不盡相同,其各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去界定 自我在人格中的地位,進而從事系統性的研究,以下將分別論述認知訊息處理 論、社會決定論及主客體論。

ㄧ、認知訊息處理論

認知訊息處理論中,基模(schema)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基模是知識的結 構,是人們對於某一個事物或現象的了解所構成,一旦形成後,可以認識與瞭解 後來所遇到的事件。在所有的基模中,最具重要性的是「自我基模」,所謂自我 基模就是個人對自己的印象與想法,一個人要描述自己時,他所說的、寫的就是 他的自我基模(伍至亮,2001)。自我基模導源過去的經驗,並組織、引導在個人社 會經驗中的發生與自我有關的訊息,我們會根據他人對我們的知覺及我們的直接 經驗形成自我基模,這些基模能幫助我們瞭解社會環境中與自己有關的刺激(洪光 遠、鄭慧玲,1995)。自我概念不僅反映目前的行為,它更在調整行為上擔任重要 的角色,所以自我概念是動態的、具主動性以及可以加以修正的,它將與自我相 關的行為和經驗加以整合與解釋,更進一步納入新的自我概念中。

以訊息處理觀點來看,自我是個重要的認知結構,它影響大量訊息的編 碼、組織與記憶,將自我當作是一種認知類別,所以由認知取向來看,自我概 念不只是由旁觀者的角度去評鑑它,而應該著眼於個人的自發性、主動性的觀 點(伍至亮,2001)。孩童的知覺及經驗直接影響對孩童本身的 印象及想法,而 形成孩童的自我基模,此自我基模又是調整自我行為的重要角色,此一動態的 自我概念又將不斷的整合其它經驗而形成孩童新的自我概念,因此參照此理論 期能著眼孩童自發性的觀點,始能對孩童自我概念更加瞭解。

(30)

二、社會決定論

社會學家 Cooley(1956)認為,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受制於他人對自己的 評價,他提出「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認為每個人對他人而言 都是一面鏡子,意即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個人透過與他人的交往、互動中,設 想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藉由投身於他人的角度來反觀自己的行為,形成對自己 的看法與評價(引自郭為藩,1970)。

Mead(1934)強調社會互動的重要性,除了與他人的互動之外,他提出自我 是藉由個體與環境的互動而逐漸形成的,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透過環境中他 對自己的反應和態度,而對自己有所知覺,這樣的知覺逐漸形成個人在該環境 下的自我概念(引自簡宏光,1998)。

國小階段孩童成長過程中,環境的影響極大,而孩童對自己的印象與想法 往往來自孩童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學校的同儕、師長、家中的長輩、父母與孩童 的互動方式,將逐漸影響孩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本研究參照社會決定論中的「鏡 中自我」概念,藉此更加瞭解孩童自我概念與環境互動的關係。

三、主客體論

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 首先提出「自我覺察」 (consciousness of self) 的 概念,他認為「自我是自己所知覺、感受與思想為一個人者。」他將自我區分 為主體我(I)與客體我(Me)二部分,而客體我之下又可分為精神我、社會我和身 體我。

客體我即「被認知的客體」(self as known),又稱「經驗的自我」(empirical self),指被認同、被感受、被知覺的客體,個人可以將其視為如同其他的 認知 對象,對自我有一些看法、情感及態度;相反的,主體我則為「認知的主體」

(self as knowner),指個體能經驗、知覺、感受,並能認知客體的主體,自我本 身即為思考、感受與認知的主體(引自郭為藩,1996)。莊榮俊(2002)認為,自

(31)

17

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知覺的影像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其任務在針對現實情況 規劃,並執行行動以達成內在欲求的滿足。 廣義的自我包含了客體我與主體 我兩個意義,狹義的自我是指客體我,是被知覺的對象,對自我會有一些看法、

情感和態度;主體我則視自我本身就是思考、感受和認知的主體,它是適應外 界、決定行動的心理過程。

本研究參照主客體論中「自我覺察」的概念,對國小學童的自我概念有 更完整的理解;訊息認知論強調的是孩童個人的印象與想法,社會決定論又 偏重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而主客體論兼顧自我主動與環境互動的多面向概 念。

参、自我概念之研究層面

由於各個學者對自我概念的定義不同,因此基於自我概念之詮釋,茲將國 內外學者之研究層面歸納如表 2-2。

(32)

表2-2 自我概念研究層面歸納表 研究層面

研究者

(年代)

生 理 自 我

心 理 自 我

能 力 自 我

社 會 自 我

外 貌 自 我

家 庭 自 我

學 校 自 我

情 緒 自 我

人 格 自 我

自 我 滿 意

自 我 意 象

自 我 信 念

親 和 力

自 我 表 現

物 質 我

精 神 我

主 觀 自 我

客 觀 自 我

理 想 自 我 William

James

(1890) V V V

Arkoff

(1968) V V V V

周佑玲

(2001) V V V V V 邱霓敏

(2001) V V V V 周盛勳

(2002) V V V V V 胡舜安

(2002) V V V V V 呂佳璇

(2003) V V V V V 謝慈容

(2004) V V V V V 吳雪菁

(2005) V V V

黃弘彰

(2006) V V V V V 黃清琇

(2006) V V V V V 楊琬萍

(2006) V V V 蔡翠玲

(2006) V V V V V 次數統

7 1 4 3 5 7 6 6 1 2 2 2 3 3 1 1 1 1 1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整理

(33)

19

綜合上表可得知,學者研究層面多採用五個層面,本研究取其相同綜合歸納 為:身體自我、家庭自我、學校自我、外貌自我、情緒自我,作為自我概念變項 的次變項,分項說明如下。

(一)身體自我:個人對於自己在運動、身體狀況方面的知覺。人們有時把 生理自我發展階段稱為自我中心期,這種初級的形態是以自我感覺的形式 表現出來的。大約在一歲末的時候,牙牙學語的兒童開始用手指可以拿到 紙、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這樣就把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 來,這是自我意識的最初表現。

(二)家庭自我:個人對於自己身為家庭成員的價值及彼此的信任感。家庭氣 氛對人格之影響有其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就直接的影響而言,它影響個人獨特的 行為方式與生活適應。如果家庭氣氛是合宜的,則個人在面對社會的複雜問題與 遭遇挫折時,能以理性和冷靜的態度來面對,與人相處時,則會以容忍及合作的 方式,家庭氣氛對個人生命風格的形成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家庭氣氛和諧的學 童有較高的成就、親和、堅毅、樂善、秩序與求援需求;家庭氣氛惡劣的學童有 較高的卑遜、攻擊、自求、變異、支配、表現與求援需求;家庭氣氛惡劣的學童 有較多的偏差行為。

(三)學校自我:個人在學校與他人的交往中所意識到的價值感與勝任感。 同 儕之間有競爭與合作的現象,但學童在面對學校學習歷程時,同儕是除 了家人及 教師之外極具影響力的重要他人,甚至在次級文化的影響上高於 教師的地位。

(四)外貌自我:個人對自己體態、長相的知覺。自古以來美的標準會隨著 不同 的時期而有不一樣的看法。從中國唐朝的楊貴妃,西方的維納斯,她們都是以渾圓、

豐腴的體型,代表性感的當代美女。現在的名模、選美小姐都強調臀小、體型纖瘦,

造成女性追求這樣不切實際的纖細體型,孩子們更重視自己的體型,再加上現在社 會普遍認為女性「瘦就是美」的觀念下,很容易讓孩子們都對自己的外表產生不滿

(34)

意的想法。不僅對自己缺乏自信,也有可能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瘦而採取不健康的 做法。一個人的價值、魅力並不是取決於高矮胖瘦,而是有健康、有活力,才是最 美的!

(五)情緒自我:個人對於自己日常生活中情緒狀態的知覺。情緒是對自身及 客觀事物體驗和態度的一種反應,情緒對人體的機能狀態有明顯的影響,如心率、

血壓、呼吸、節律、腸胃蠕動、血管收縮、皮膚的變化等。積極的情緒能提高大腦 皮層的張力,通過神經生理機制,保持身體內外環境的平衡與協調,負面情緒則嚴 重干擾心理活動的穩定、體液分泌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在生活中,人們總會遇到 令人煩惱、憤恨甚至悲傷的事情,因此產生情緒變化,最終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

此時應該調節與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身心健康。

(35)

21

第二節 學習適應意涵與相關研究

林清江(1988)認為,「學習適應」的範圍,係指個人在學校生活中,與學 校環境產生的一系列互動關係,都屬於適應範圍。學習適應良好者能善用各種 學習策略,可促進個體在學習的動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提昇與有效的學習。

本研究針對學習適應內涵、學習適應相關理論及研究加以探討。

壹、學習適應的意涵

ㄧ、學習適應的行為特徵

在現今社會快速變遷的趨勢下,每個人必須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斷的去學 習新的技能、培養興趣與充實知識,以求得身心的協調發展。學習是適應環境的一 種歷程,在此過程中,個體會因文化背景的差異影響學習情形,產生學習適應上的 問題。以下就國內外學者所提學習適應的定義如表2-3所示:

(36)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學習適應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學習適應的定義

楊美蓉 (2002)

學習者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歷程中的因應行為,有助在學習能力、滿足感和自我實現等 層面,有令人滿意的結果,而且能建立師生、同儕間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學童與學 習環境間圓融的關係,並促進個人身心成長的和諧狀態。

余宗勳 (2004)

個人在學習歷程中與環境所產生的交互作用及調適狀態。

林忠信 (2004)

在學習歷程中,採取不同方式或策略,與環境取得和諧及調適。

林華中 (2004)

學童在學習過程中與各類教育情境的動態交互適應歷程。

柯乃文 (2005)

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與環境互動,產生調適的狀態。

黃立婷 (2005)

個人在學習歷程中,採取同化與調適方式,以克服學習困難、滿足求知需求與環境和 諧互動的調適行為。

黃秀婷 (2005)

學童在學習時的行為表現,及與環境互動的歷程。

黃祺庭 (2005)

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行為及心理的反應 歷程。

蔡清中 (2005)

個人在學習歷程中,所採取的方式和環境取得諧和及調適的狀態。

張菁芬 (2006)

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與自己本身、與他人及環境取得和諧的交互歷程或狀態。

黃弘彰 (2006)

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調適狀態。

李孟珍 (2007)

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調適狀態,即學童在教學過程中的適應情形。

陳滄鉦 (2007)

學童在學習歷程中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所產生的學習行為與調適狀態。

盧雅鈴 (2007)

個體在學習環境中,為滿足求知需求及消除外在的壓力,所持續採取的因應策略,是 以提高個體之學業成就及促進個體人格發展的過程。

王慧豐 (2008)

個體在學習歷程中,採取適當的技能與策略,與環境達成和諧的狀態,且能善用各種 環境資源、調整自己的需求,以因應外在的壓力,進而解決學習的困難,提升學習表 現。

李佳宜 (2008)

個人在學習歷程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調適狀態。

周坤潭 (2008)

學童與學校環境的動態交互作用歷程中,一方面為滿足自己的求知需求,一方面為克 服外在環境的壓力,而採取適當的技能與策略,以維 持或達到學習環境之間的良好 人際關係與和諧狀態。

賴建戎 (2008)

個人在學習的歷程中與學習環境互動,表現出來的反應狀態,以滿足需求及對抗外在 壓力,所產生的調適狀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7)

23

依據上表中國內研究者對學習適應的定義,有些學者著重在學習的歷程,

認為學習適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有些學者則是著重在學習的結果,強調的 是最終與環境產生的一種和諧狀態。

學習適應是指個人與環境互動時,因覺察內外情境變化與要求,為在學 習歷程中,能持續與環境保持和諧的互動關係,而產生自我學習與調適的行 為。

二、學習適應的行為特徵

Tallent(1978)指出良好適應的人會以有下三種特質(引自黃祺庭,2005):

(一)有益的主觀感受:個體感覺焦慮或面對恐懼時,仍能保持內心舒暢, 並 將痛苦減少到最少,能體察生活意義。

(二)個人和社會成就:係指個人有積極進取的價值與高度動機。

(三)具備工作能力:適應良好的人有能力在活動中找到價值和意義。心理學 的觀點認為良好的適應,是個體對於自我存在及現實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持有 和諧平衡的傾向。就個人層面而言,良好適應的個體,保有強的自我概念,適 度的使用自我防衛,在生活中言行一致,感受到生命意義、生活目標的達成,

以及價值的實現。就社會關係層面而言,是與重要他人保持和諧圓滿的關係,

適度的自我表現,並且察覺他人的存在,能與他人理性的溝通。

綜上所述,兒童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有些兒童能夠適應得很好,保持內在 的平衡感,找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並努力追求學習成就,但是有些兒童則遭 遇到困難、挫折、疑惑等種種情況無法忍受,而出現不適應的行為問題,例如 學習能力不夠、學習效果不彰、學習方法不當、缺乏良好的學習意願與恆心等。

因此,瞭解兒童良好與欠佳的學習適應行為,是教師 教學時需要考量的因素。

(38)

三、學習適應的評量

學習適應之評量內容主要在評量學童和學習環境互動之歷程。常用的學習適 應評量方式有四種:

(一)自評方式 透過學童自我評量,通常採取自陳量表方式,瞭解學童的適應 情形。自評方式便於設計及實施,使研究者可在短時間廣泛收集大量資料進行分 析,但透過受試者自陳,常因其自我防衛心態,及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答題, 因而影 響評量效度(黃秀婷,2005)。

(二)他評方式 通常透過其他人,如教師、家長、同儕或其他相關輔導人員評 量之。尤其是同儕評量通常在他評方式中被視為最能評估學童學習適應的真實 情 況(張景媛,1988)。

(三)觀察及晤談 透過對學習適應之行為的觀察和晤談,深入瞭解學童的適應 情形,可以有效檢驗出學童適應情形。研究者能在過程中澄清疑問,受訪者也能 有機會修正或補充其看法,但缺點是較費時(黃秀婷,2005)。

(四)軼事紀錄 軼事紀錄是指對所觀察到的事件,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加以記 錄。好的軼事紀錄需詳實客觀地描述所觀察的事件,並避免個人對事件的詮釋混淆 事實(黃佩儀,2004)。

(39)

25

貮、學習適應之理論

適應是個體相當複雜的心理歷程,而適應歷程的起源,是人與生長環境的互動 中所產生的問題或需求。個體想要滿足需求而採取行動,此種行動如果遭遇到阻 礙或挫折,就會引起各種反應,以反應行為來克服阻礙、挫折並與環境達到和諧 的適應。本研究探討學習適應,提出社會學習論、人本論、認知論。茲分述如下:

一、社會學習論

Bandura(1977)的社會學習理論藉由行為、個人與環境相互的觀察與模 仿而 得到學習的成效,不良適應亦可藉由模仿經驗中習得,致使個體對學 習產生 逃避抗拒的心理反應(引自黃立婷,2005)。

加諸於個體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讓其獲得或失去某種行為,觀察別的個體的社 教化學習過程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

社會學習論指出,適應是對環境中的刺激,去學習做有酬賞性的反應。為了獲 得酬賞,就必須在環境中學習正確的期望,以得到正確的社會與專門之技術。因此,

社會學習論的觀點認為,不良的適應是經由經驗學得的痛苦的經驗將使我們養成逃 避人生挑戰的習慣,而無法去面對人生的挑戰。

從社會學習論中瞭解,不論好或不好的適應都是由經驗學得的,在個體適 應的過程中,與環境對個體的期望息息相關,因此,瞭解學童的學習經驗,也 是瞭解學習適應重要的一環。

二、人本論

人本主義的學習論認為,不管怎樣教學童學習,都應以「人」做為學習中心,

讓具有獨特品質的人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換言之,適應即自我接納與自我 意識的程度。此學派代表Maslow(1954)與Rogers(1961)都認為,人是行動者,而非反

(40)

應者,人能夠以積極主動的自由意志,去塑造個 人的行為與獨特的人格。因此適 應之良窳取決於個人本身而非環境(引自陳滄鉦,2007)。

人本論將焦點放在健康個體,特別是那些自我實現的人, 試圖歸納這些對 生命滿意、潛能獲得發揮且具有創造力的人的共同點,最後發現,因為他們能 夠喜歡且接納自己與別人。當然,他們也有缺點,但因為能夠接受自己的缺點,

所以他們較一般人更為真誠、更不防衛,也對自己更滿意。

Maslow(1954)提出「需求層次論」認為,人類的行動是由需求所引起的,

最終追求的目的,就是自我實現。人類的需求可分為五個層次:1.生理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3.愛與隸屬需求;4.尊重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 需求。按需求 的層次排列,由較低的需求逐步上升到較高的需求。在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 中,較低的需求獲得滿足後,才更進一步尋求高層次需求之滿足。根據Maslow 的理論,當人類的需求因個體內外在的限制,無法滿足時,就會導致挫折的產 生。

人本論認為人是行動者,能以積極主動的自由意志面對挫折,當學童對不 理解之人事物,所企望理解之認知需求,因個體內外在限制無法滿足時,將導 致挫折產生,而學童面對學習時,能否滿足自我需求?能否積極面對挫折?都 將影響學習適應情形。

三、認知論

Piaget(1980)認為,物種都繼承了兩個基本的功能:組織與適應。組織係指物 種將生存的歷程,組合成一套連貫系統,而此系統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 理的;適應則是改變個體的基本行為模式,以適合環境要求的歷程。適應的方 式有同化與調適二種。同化係指個體以其既有的行為模式為標準,或是以既有 的認知結構去解釋或辨識環境中的事物,如此可把新的經驗同化在既有的經驗 中。調適則指個體遇到新的情境,既有的行為模式無法適合新事物時,或是個

(41)

27

人既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的經驗時,個體就要改變原有的行為模式或認知 結構以符合新的要求,藉以獲得平衡。良好的適應對學童於自我存在及現實生 活中的各方面,都持有和諧平衡的傾向。就個人層面而言,良好適應的學童,

有較強的自我概念,在生活中言行一致,感受到生命意義、生活目標的達成,

以及價值的實現。

(42)

参、學習適應之研究層面

探討學童的學習適應,首先要先瞭解學童在班級情境中的學習行為,進而 根據學習的困擾分析學習適應不良的原因。學童無論在外表及本質上都有相當 的不同,而這些差異必然會對學習行為產生影響,如學習方法、學習動機、學 習時間、學習技巧、反應時間、學習要求、學習取向,以及與教學者的關係等,

都會造成學習的困擾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學習的整體適應。

由於學者對學習適應的定義不同,因此基於學習適應之詮釋,茲將國內外學 者之研究層面歸納如表 2-4。

(43)

29

表2-4 學習適應研究層面歸納表

研究層面 研究者

(年代)

學習 動機

身心 適應

學習 環境

學習 方法

學習 態度

學習 習慣

學校 生活

同儕 互動

師生 互動 余宗勳

(2004) V V V V V 林忠信

(2004) V V V V V 林華中

(2004) V V V 柯乃文

(2005) V V V V 黃秀婷

(2005) V V V V 黃立婷

(2005) V V V 蔡清中

(2005) V V V V V 張菁芬

(2006) V V V

黃弘彰

(2006) V V V V 李孟珍

(2007) V V V 盧雅鈴

(2007) V V V V V 王慧豐

(2008) V V V V V V 李佳宜

(2008) V V V V V V 周坤潭

(2008) V V V V V 賴建戎

(2008) V V V 次數

統計

1 8 8 14 13 14 1 3 3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整理

(44)

由表可得知,學者研究層面多採用五個層面。因此本研究將以學習方法、學習 習慣、學習態度、學習環境、身心適應等層面作為學習適應變項的次變項,分項說 明如下。

(一)學習方法:

學習者因時、因地、因作業的性質所使用的一些方法或原則,目的是在幫助學 習者有效的獲得、運作、統整、儲存以及檢索訊息,包含時間管理、學習技巧、作 筆記、考試技巧等。良好的學習方法,有助於達成學習目的,並確保學習成效。要 有良好的學習適應首推需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如此方能構成具有成就的學習歷 程。暸解學童學習方法,有助於解決其學習困難之原因;而讓學童明白各種良好的 學習方法,更有助其改善現有不良學習策略。

(二) 學習習慣:

由長期的學習經驗所養成的,一旦習慣養成之後,在相似的情境下,不自覺的 出現類似的習慣反應,包括上課時的學習方式、學習 時的專注力,以及課後功課 和課業用品的處理習慣等。從小讓學童暸解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學習習慣,並且因而 建立起正確學習習慣,將有助於學童一輩子學習的工作。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之養 成並非一朝一夕,它需要長期的培養,以至於成為習慣,變成一種日常行為。

(三)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是一種心理的準備狀態,能指示學童學習的方向,包含學習興趣、主 動學習、對課業學習的態度、對學校學習環境的態度、面對考試及考試成績的態度 等。先經由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童對自我的認知將是培養正確 學習態度的關鍵。

(四)學習環境:

周圍各項環境對其學習的影響,包括家庭的物質和心理環 境、學校環境、班

(45)

31

級環境等。學校是培養學童健全人格、促進良好適應的重要場所,兒童的學校適應 是否良好,與學校環境之優劣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學校在新設硬體環境時,即應考 慮學童適應的需求,以求給予學童一個優質的求學空間,才能塑造優質學習品質。

給學童一個純淨好學的環境,將可引導他增加學習適應,降低人際焦慮,提昇自我 期許,獲得更高學業成就。

(五)身心適應:自己身心狀況對學習的影響,包括自制能力、情緒穩定性和 身體健康等。學童在求學期間,面臨外在及內在雙重因素影響下,難免會有身心 俱疲的時候;外在因素如社會變遷、家庭因素、學校條件、同儕關係等等,內在 因素如情緒困擾、個人先天智力、自我期望、人格特質等。在眾多因素中,個人 若無法做好心理調適,不免進入身心適應困難的窘境。先瞭解學童困難之所在,

以期面臨學童適應困難時,即能在最短時間內尋找出良好對策,減少學童受身心 適應困難所造成的傷害。

(46)

第三節 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相關研究 壹、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一、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分析

自我概念的研究者各持各的論點,因為研究對象及研究目的不同,所歸納的研究 結果也會有所差異,相關的研究結果如表2-5。

表 2-5 自我概念相關研究結果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相關研究結論與發現

周佑玲 (2001)

國小學童自我對 話與自我概念之 相關研究

問卷調查 1.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各層面具 有顯著相關。

2.國小學童不同性別、年級以及不同父親 社經地位、不同母親社經地位在自我滿意、

能力、整體自我概念有顯著交互作用。

3.不同父親社經地位在自我概念各層面上 無顯著差異。但母親社經地位較高者在「親 和力」、「自我意象」顯著優於母親社經地位 較低者。

邱霓敏 (2001)

高雄市國小高年 級學童氣質、自 我概念與學業表 現之相關研究

問卷調查 1.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間有相關。

2.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間的相關較氣質與 學業表現間的相關強。

3.氣質與自我概念在學業表現上雖然沒 有 交互作用存在,然而事後比較的結果顯示,

具有不同氣質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學業表 現有顯著差異;而具有不同自我概念國小高 年級學童,其學業表現亦有顯著差異。

(接下頁)

(47)

表 2-5(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相關研究結論與發現

胡舜安 (2002)

台灣地區中部地 區國小高年級學 童自我概念及其 相關因素之研究

問卷調查 1.中部四縣市國小學童的自我概念發展情 況良好,但因個人背景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不同父母親管教方式中以開明權威的方 式,有利於學童發展正向、積極自我概念。

3.個人背景變項、父母親管教方式能有效預 測國小學童的自我概念。

謝慈容 (2004)

國小六年級男、

女兒童家庭社經 地位及自我概念 對生活適應之影 響

問卷調查 1.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在學校自我、外貌自 我、身體自我、情緒自我皆有顯著差異。

2.國小六年級不同社經地位兒童在家庭自 我、學校自我、情緒自我與總體自我概念皆 有顯著差異。

3.家庭自我、學校自我、外貌自我、身體自 我、情緒自我、整體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有 顯著相關及影響。

吳雪菁 (2005)

國小學童校外音 樂才藝學習、父 母管教態度與自 我概念關係研究

問卷調查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父母管教態度與自我概 念有顯著正相關。

黃弘彰 (2006)

國小外籍配偶子 女社會支持、自 我概念與學習適 應之相關研究

問卷調查 1.國小外籍配偶的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 習適應之現況大致良好。

2.國小外籍配偶的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呈 現正相關;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呈現正相 關。

3.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具預測 力,以父母支持、老師支持、心理自我、 家 庭自我、生理自我較具影響力。

(接下頁)

(48)

表 2-5(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相關研究結論與發現

黃清琇 (2006)

外籍配偶子女自 我概念與學校生 活適應之研究—

以嘉義縣為例

問卷調查 1.外籍配偶子女整體自我概念屬於中高程 度,就各層面而言,自我滿意及能力、親和 力、自我意象屬中高程度,而表現則屬中低 程度。

2.不同性別與整體自我概念的差異情形,男 生的自我概念高於女生。

3.學業成績中、高的外籍配偶子女,在自我 滿意及能力、親和力、自我意象及整體自我 概念均較學業成績低的子女來的高。

楊琬萍 (2006)

探索教育課程對 國小學童自我概 念與人際關係影 響之研究

實驗設計 1.探索教育課程有助於增進國小學童自我 概念與人際關係。

2.學童能將課程中所學習的經驗轉移至日 常生活中,有助於改善其自我概念及人際關 係。

蔡翠玲 (2006)

臺中市國小高年 級新移民子女與 非新移民子女學 童在自我概念與 生活適應之研究

問卷調查 1.學校自我概念方面,無論是新移民子女或 非新移民子女,都是女生優於男生。

2.家庭自我概念方面,無論是新移民子女或 非新移民子女,都是高社經地位者較低社經 地位者佳。

3.新移民子女學童在家庭自我概念方面表 現比非新移民子女差。

4.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方面 具有顯著相關。

(49)

二、學童背景變項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分析為探討學童背景變項與自我概念 之相關研究分析,研究者整理相關研究之背景變項次數統計表,如表2-6。

表2-6背景變項與自我概念研究層面分析次數統計表 背景變項 研究者

(年代)

性別 年級 家庭 結構

教養 態度

家庭 社經 地位

居住 地區

學校 區域

出生 序

子女 數

學校 類型

伍至亮 (2001)

V V V V

周佑玲 (2001)

V V V

邱霓敏 (2001)

V V V

胡舜安 (2002)

V V V V

何秋蘭 (2003)

V V V V V

吳麗卿 (2004)

V V V

李美慧 (2004)

V V

謝慈容 (2004)

V V

張雅惠 (2005)

V V V V V

谷宗芸 (2006)

V V V V V V

陳彤羚 (2006)

V V 黃弘彰

(2006)

V V 黃清琇

(2006)

V V V V 蔡翠玲

(2006)

V V

次數統計 14 8 6 1 10 1 1 3 3 1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50)

根據上表研究自我概念的背景變項層面有性別、年級、家庭狀況、父母教養態 度、家庭社經地位、學校區域、居住地區、出生序、子女數、學校類型。依研究 目的,以下將整理性別、年級、家庭結構之相關研究,彙整成表2-7。

表2-7自我概念研究層面分析次數統計表

背景變項 研究者

(年代)

性別 年級 家庭結構 教養態度

伍至亮 (2001)

核>單、隔、依 周佑玲

(2001) 邱霓敏 (2001)

女>男 五>六 胡舜安

(2002)

五>六 核>單 何秋蘭

(2003)

男>女 五>六 吳麗卿

(2004)

核>單 李美慧

(2004)

女>男 謝慈容

(2004) 張雅惠 (2005) 谷宗芸 (2006)

男>女 五>六 陳彤羚

(2006)

女>男 五>六 黃弘彰

(2006) 黃清琇 (2006)

男>女 民>權

蔡翠玲 (2006)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從上表顯示,性別方面,邱霓敏(2001)、李美慧(2004)、陳彤羚(2006) 認為女 生自我概念較男生佳;何秋蘭(2003)、谷宗芸(2006)、黃清琇(2006) 則認為男生自 我概念較女生佳。年級方面,邱霓敏(2001)、胡舜安(2002)、何秋蘭(2003)、谷宗芸

(51)

(2006)、陳彤羚(2006)認為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較六年級佳。家庭結構方面,伍至 亮(2001)、胡舜安 (2002)、吳麗卿(2004)認為雙親家庭的學童自我概念較單親家庭 的學童佳。黃清琇(2006) 認為民主型教養態度優於權威型。

(52)

貳、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

一、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分析

學習適應的研究者各持各的論點,因為研究對象及研究目的不同,所歸納的研究 結果也會有所差異,相關的研究結果如表 2-8。

(53)

表 2-8 學習適應相關研究結果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相關研究結論與發現

楊美蓉 (2002)

高齡學習者自我 概念、對教師教 學行為知覺與學 習適應之關係研 究

問卷調查 1.自我肯定的高齡學習者與學習適應有高 相關。

2.教育程度愈高者其學習動機、身心適應、

學習策略上顯著高於教育程度較低者。

余宗勳 (2004)

國小六年級學童 成就動機、教師 領導風格與學習 適應關係之研究

問卷調查 成就動機與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 度、學習環境、身心適應、學習適應整體都 達到顯著正相關。

林忠信 (2004)

國小原住民學童 學習適應之調查 研究-以南投縣原 住民學童為例

問卷調查 1.南投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在學習方法上適 應情況較差,在學習技巧、學習計劃、學習 內容分配、閱讀和作筆記技巧方面比較弱。

2.多數原住民學童學習習慣良好。

3.多數原住民學童對學習環境感到滿意。

林華中 (2004)

臺灣原住民族地 區國中教師管教 與學童學習適應 之研究- 以桃竹 苗為例

問卷調查 1.原住民族女生在學習適應上較男生好。

2.不同年級的原住民學童在學習適應上沒 有顯著的差異。

3.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原住民學童在學習 適應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4.不同家庭結構的原住民學童在學習適應 上有顯著差異。

不同宗教信仰的原住民學童在學習

(54)

表 2-8(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相關研究結論與發現

黃立婷 (2005)

新住民社經地 位、文化資本、

教育期望對其 子女自我概念 與學習適應之 關係研究-以台 北縣國小中高 年級為例

問卷調查 質性訪談

1.新住民子女之自我教育期望愈高,學習適 應愈佳。

2.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愈好,學習適應愈 好。

3.新住民子女中,女生的學習適應顯著高於 男生。

4.三年級新住民子女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 明顯較六年級為佳。

5.母親教育程度對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有 顯著差異。

不同父母親職業類別對新住民子女學習 陳智龍

(2005)

新竹市國民小學 新移民子女學習 適應良好個案之 研究

質性研究 1.家長積極的教育參與,可增進子女的學習 表現。

2.教師良好的班級經營,能增進學童的學習 表現。

蔡清中 (2005)

外籍配偶子女學 習適應及學業成 就之研究

問卷調查 1.外籍配偶子女與本籍配偶子女在學習適 應與學業成就具顯著差異。

2.外籍配偶子女與本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 與學業成就具有顯著正相關。

黃弘彰 (2006)

國小外籍配偶子 女社會支持、自 我概念與學習適 應之相關研究

問卷調查 1.國小外籍配偶子女在學習適應良好。

2.學習適應優劣,不受學童性別與年級影 響。

3.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成正相關。

4.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成正相關。

(接下頁)

數據

表 4-14 自我概念變項對學習適應之回歸分析摘要表……………………………88
圖   次
表 2-5(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相關研究結論與發現  黃清琇 (2006)  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 活適應之研究—  以嘉義縣為例  問卷調查 1.外籍配偶子女整體自我概念屬於中高程 度,就各層面而言,自我滿意及能力、親和力、自我意象屬中高程度,而表現則屬中低程度。  2.不同性別與整體自我概念的差異情形,男 生的自我概念高於女生。  3.學業成績中、高的外籍配偶子女,在自我 滿意及能力、親和力、自我意象及整體自我 概念均較學業成績低的子女來的高。  楊琬萍 (2006
表 2-8    學習適應相關研究結果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相關研究結論與發現  楊美蓉 (2002)  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對教師教 學行為知覺與學 習適應之關係研 究  問卷調查 1.自我肯定的高齡學習者與學習適應有高 相關。  2.教育程度愈高者其學習動機、身心適應、學習策略上顯著高於教育程度較低者。  余宗勳 (2004)  國小六年級學童成就動機、教師 領導風格與學習 適應關係之研究  問卷調查 成就動機與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 度、學習環境、身心適應、學習適應整體都達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suan-Tien Lin (NTU CSIE) Machine Learning Basic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ystem is to design a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system for operation practice of total station instrument, and to make learning this skill easier.. Students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But,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target, and it can measur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s, so it can not being ignored.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typed with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