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我概念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 相關文獻,藉由文獻蒐集整理與閱讀分析,歸納結論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全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自我概念之意涵與研究,探討自我概念之意涵,並歸 納自我概念之研究構面;第二節為學習適應之意涵與研究,探討學習適應之意 涵,並歸納學習適應之研究構面;第三節為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整 理相關文獻之研究結果分析,以進一步研究這兩個層面的關係。並在第四節根據 研究動機、問題及文獻探討後提出假設。

第一節 自我概念意涵與相關研究

自我概念並非與生俱來,需要透過長期的人際交往與互動中才能發展出自 我概念,並藉自我概念形成外在世界的參照架構。本節先說明自我概念的內 涵,自我概念的理論,而後分析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結果。

壹、自我概念的內涵

一、自我概念的定義

自我概念的定義最早是由William James (1890)提出將「自我」定義為 自己所知覺、感受與思想為一個人,並可以區分為主體我(I)與客體我(Me)

兩部分,以下就國內外學者所提自我概念的定義,如表2-1所示。

表2-1 自我概念的定義 學者

(年代)

自我概念的定義

William James

Cooley

(1956)

Rogers (1961)

9

二、自我概念的結構

James認為自我概念有兩個部分,一部份是客體我,另一部份是主體我,

其中客體我由三個要素組成(引自郭為藩,1996):

(一)物質我:James認為物質我包括身體及所擁有的財產。指的是一個人對 自己的身體、衣服、財產、家庭等擁有的物品所產生的滿足、失落、或自卑,

它主要在追求個人身體、外表、金錢等慾望的滿足。

(二)社會我:代表的是社會生活中的我,也就是個體在團體中扮演不同角 色時,進而瞭解別人對自己的觀點,如獲得認同、尊重或評價所形成的印象,

這就是社會我的內涵。

(三)精神我:指的是一個人的內在特質,包括心理傾向、思想、道德判斷 和行動意識。

James認為這三個我有階層之分,物質我層次最低,社會我其次,精神層 次最高,所以James的自我概念結構是具有階層性的。

三、自我概念的特徵

Shavelson(1976)、趙曉美(2001)認為,自我概念階層模式有七項特徵,說 明如下:

(一)具有組織及結構性:人們將與自己有關的大量訊息分類、組織並賦予意義,

這些自我概念的類別以有組織、有結構的方式存在於個人的認知系統內。

(二)具有多層面:自我概念包含多層面,每一特殊層面涉及個人獨特經驗或團 體有關的領域。

(三)具有階層性:最底層為特殊情境下的具體行為經驗,往上一層是各種特殊 層面的自我概念,逐級向上歸納,最高層為一般性自我概念。

(四)是逐級穩定的:自我概念的穩定性是由上而下逐層遞減的。最頂端的一般 性自我概念是最穩定的,但是底層的自我概念則會隨情境的變化而改變。

(五)具發展性:自我概念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而分化不同向度、層面的自我概 念。

11

(六)具備描述性及評價性:自我概念包括描述及評價兩方面,個體可以描述自 己及評價自己。

(七)區別性的:自我概念本身與其他如智力、焦慮、害羞等構念有區別。

胡舜安(2002)認為,自我概念會隨著個體的成長而發展,同時會因為所面對 的環境或是生活重心的不同,而逐漸具有多面性及階段性的發展特 徵,而各層 面各有其組成成份,並受環境變化的影響,但卻能彼此不斷協調統整及修正,

同時自我概念是個人行為和思想的基本核心。

四、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不僅是對自己本身的覺知,更是影響個人行動、行為的動機系統,

進而使個人的行為具有意義及目的。自我概念具有以下三種功能(郭為藩,1996):

(一)自我維護:自我概念逐漸發展後,它會指引個體的行為,來維持本身內在 結構的穩定與協調,避免自我的人格結構遭受損傷或改變。

(二)自我肯定:自我概念除了要維護個體人格結構的完整之外,也希望個體本 身是持續不斷的進步。

(三)自我實現:每個人除了對當前的自我有一主觀形象外,尚有一個追求的、

希望擁有的理想形象,這個形象稱為理想我,引導自我努力展現潛力,以逐步實現 人生理想。

五、影響自我概念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方面,可以從性別、智力、人格特質…等研究來分析。林世欣(2000) 研究發現就性別差異而言,女生比男生覺得有親密的同儕關係和良好工作表現,對 其自我概念是重要的;學校表現及心理表現上,男生比 女生有更正向的自我概念,

至於在同儕親密關係上,女生比男生有正向的自我概念。就年齡的差異而言,盧欽 銘(1979)認為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特質,各年級間具有顯著差異,從國小 四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的特質有隨者年級減低的趨勢,尤其是以女生 更為顯著。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響兒童自我概念最早、最廣、最深的因素。曾端真(2001)認為,個體在 家庭中透過與父母的互動開始其動作技能、語言、認知、情緒 以及社交技能等方面 的發展,並在這些能力的展現,以及父母的回饋,建立起自我概念及自我價值觀。

李輝(1994)認為,家庭的社經地位會影響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如父母的社經地位 高,能選擇較好的環境來教育子女,兒童處於優良的環境,容易發揮所長,獲得成 就感,進而肯定自我。

(三)學校生活因素

兒童會根據學校的表現來判斷自己的價值。曾端真(2001)認為,在學校中,

影響兒童最大的是師生關係。教師的主要專業能力之一是與學童建立良好的師生 關係,使學童得以在此關係中培養較高的自我價值感。

雖然父母和老師都是兒童自我概念發展過程的重要他人,同儕也是兒 童自我 概念發展的重要他人。曾端真(2001)認為,兒童的自我概念部分來自同儕對自己的 觀點,自我價值低的兒童容易有退縮行為,情緒較為不穩,學業表現亦較為低落。由 此可見,兒童在同儕關係中,建立價值觀,形塑自我概念,所以同儕關係對兒童 的自我概念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影響自我概念的因素有家庭、 學校、個人特質、年齡、性別、學 業成就等因素。

六、自我概念的測量

句最適合描述自己或最不適合的,予以分類,常分為九級,一端為最不贊同,也 就是最不像自己,一端為最贊同,也就是最符合自己。

全量表共有一百個自我描述的句子,採五點評定方式,目前廣為美國心理與 輔導領域中使用,國內修訂本,係由林邦傑(1980) 修訂,共70題,為五等量表,

計分生理自我、道德倫理自我、心理自我、 家庭自我、社會自我、自我認同、

自我滿意、自我行動、自我總分與自我 批評等十項分數,分數愈高表示受試者 愈喜歡自己、信任自己,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個體(引自何秋蘭,2003)。

15

貮、自我概念之理論

不同學派對自我概念的看法不盡相同,其各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去界定 自我在人格中的地位,進而從事系統性的研究,以下將分別論述認知訊息處理 論、社會決定論及主客體論。

ㄧ、認知訊息處理論

認知訊息處理論中,基模(schema)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基模是知識的結 構,是人們對於某一個事物或現象的了解所構成,一旦形成後,可以認識與瞭解 後來所遇到的事件。在所有的基模中,最具重要性的是「自我基模」,所謂自我 基模就是個人對自己的印象與想法,一個人要描述自己時,他所說的、寫的就是 他的自我基模(伍至亮,2001)。自我基模導源過去的經驗,並組織、引導在個人社 會經驗中的發生與自我有關的訊息,我們會根據他人對我們的知覺及我們的直接 經驗形成自我基模,這些基模能幫助我們瞭解社會環境中與自己有關的刺激(洪光 遠、鄭慧玲,1995)。自我概念不僅反映目前的行為,它更在調整行為上擔任重要 的角色,所以自我概念是動態的、具主動性以及可以加以修正的,它將與自我相 關的行為和經驗加以整合與解釋,更進一步納入新的自我概念中。

以訊息處理觀點來看,自我是個重要的認知結構,它影響大量訊息的編 碼、組織與記憶,將自我當作是一種認知類別,所以由認知取向來看,自我概 念不只是由旁觀者的角度去評鑑它,而應該著眼於個人的自發性、主動性的觀 點(伍至亮,2001)。孩童的知覺及經驗直接影響對孩童本身的 印象及想法,而 形成孩童的自我基模,此自我基模又是調整自我行為的重要角色,此一動態的 自我概念又將不斷的整合其它經驗而形成孩童新的自我概念,因此參照此理論 期能著眼孩童自發性的觀點,始能對孩童自我概念更加瞭解。

二、社會決定論

社會學家 Cooley(1956)認為,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受制於他人對自己的 評價,他提出「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認為每個人對他人而言 都是一面鏡子,意即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個人透過與他人的交往、互動中,設 想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藉由投身於他人的角度來反觀自己的行為,形成對自己 的看法與評價(引自郭為藩,1970)。

Mead(1934)強調社會互動的重要性,除了與他人的互動之外,他提出自我 是藉由個體與環境的互動而逐漸形成的,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透過環境中他 對自己的反應和態度,而對自己有所知覺,這樣的知覺逐漸形成個人在該環境 下的自我概念(引自簡宏光,1998)。

國小階段孩童成長過程中,環境的影響極大,而孩童對自己的印象與想法

國小階段孩童成長過程中,環境的影響極大,而孩童對自己的印象與想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