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隨著國際體育賽事的快速崛起,國內體育運動之推廣方興未艾,參與運動的人口有 逐漸增加的趨勢,學校是學生體育運動啟蒙的初始處所也是體育活動最頻繁的場所。在 學校教育過程中,身體活動教育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運動技能、學習觀念的建立以及運 動習慣的養成,有著深遠的影響。青 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若能在青春 期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日後進入成人或高齡階段時,更可能保有健康的身體,

有了健康的身體,是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的基本要件。以長遠看來,台灣即將邁入 中高齡社會,將來更可以節省龐大的醫療資源和成本 (廖健順,2009) 。

教育部 (2004) 指出體育活動功能的發揮,正可彌補一般教育功能所無法觸 及的地帶。學校體育旨在透過計畫性的身體活動,以提升學生的體適能與運動技 能;並進而透過團隊課程的實施,激發學生之潛能與特長。這將對日益嚴重的國人 健康問題與社會的冷漠疏離,有莫大的助益。

本章共分為以下七節:第一節闡述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 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說明研究的重要性;第五節界定研究範圍;第六節敘說研究 限制;第七節名詞解釋。茲依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根據內政部 (2013) 第四週統計通報顯示,14歲以下國民僅占14.63%,受到少子化 的影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產生改變,其中以滿足子女對物質的需求與過度溺愛,

成為常見的家庭教育模式 (教育部,2013) 。其中物質的需求還包括智慧型手機、電腦等 電子產品。隨著這些電子產品的普及化帶來的娛樂如線上遊戲。相對地,子女在人際互 動上的訓練則較為缺乏,導致抗壓性與人際關係明顯不足,加上升學主義的觀念普遍存 在、國人接受與學習教育的時間過長,忽略生長所需的運動教育,造成體適能狀況不佳。

進入高中職階段之後,每週有持續運動習慣的學生比率比國中生少,且每週運動時間累 積達210分鐘的比率約五至六成左右,顯示出學生運動量明顯不足 (教育部,2012)。

學校教育是一個人學習運動與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來源,多數人學習運動技能是來 自學校教育。在電子產品尚未普及的時代,體育是消耗學生精力的主要活動,現在社會 的娛樂活動多元化,學生的休閒活動也隨之改變,體育活動的時間也被網路或線上遊戲 取代。黃君翔與林家宏 (2012) 研究指出,現今社會已成為資訊世代,運用電腦或各項

2

電子產品查詢資料已成為主流,使得從找尋資料變成沉溺於網路遊戲的學子也越來越 多。

在陽光下的運動場上揮灑汗水,在體育競賽中接受挫敗與榮耀,這對於成長中的青 少年來說,是人格成長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王宗吉 (2001) 表示,青少年在人格發展 上,參與競爭性的體育活動有益於人格發展與文化道德的觀念,因此若能夠藉由體育活 動中得到的正確的運動價值觀念,對全人的發展也是有其益處。

學校體育活動是學生在校最主要的體育活動機會,就人生的各個生心理成長階段而 言,青少年階段無疑地是最適合參與運動的年齡,如何吸引激發青少年學生參與運動的 熱情和動機,是學校當局刻不容緩的課題。因此,學校的體育活動也需要經營管理,張 少東 (2005) 指出學校體育經營者須以完善的規劃、協調的組織、專業的領導及品質的控 管,輔以動態而開放的經營系統,才得以發揮學校體育經營的最大功效。洪嘉文 (2003) 認 為隨著生活型態不同,教育者方針也隨之調整。新世紀的來臨,伴隨著高度科技化、自 動化、網路化步履,人類身體活動與生活型態必將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世界先進國家 均已建構完善的教育體系與具體執行策略,來培養身心健康的國民。因此,提供場地及 體育器材是學校實施體育活動應盡的義務,如何妥善的規劃以讓學生們在校或課餘時間 進行體能活動,學校應責無旁貸。

為因應時代的轉變,體育教育政策也應隨之調整。尤其近十幾年來,臺灣地區教育 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大學法的修訂、經費自籌與教授治校的理念導入;高中課綱的 修訂;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體育及運動的價值也將在新趨勢衝擊下以全新定義及風貌 呈現,不僅可以弘揚傳統在地運動文化,扎根學校體育教育價值,並期能提出學校體育 未來發展之方向與啟示 (程瑞福,2010)。學校體育發展是全民體育的基石,從學校教育 推展體育活動是國民體育往下扎根的過程,從學校體育運動著手去推廣運動教育,並且 加入現代教育的多元化因素,讓體育賽事活動是有趣的、具吸引力的,使學生參與意願 高,又能達到配合推動教育改革的目的。

研究者置身於高級中學體能教育的現場多年,發現學校在辦理體育活動的過程中,

在人、事上都有不同的阻力,列舉以下幾點說明:

一、升學環境的影響

詹彩琴 (2003) 曾在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中提出可能的解釋,國內各級學校升學雖 採多元入學方案,可是大多數學生放學後與假日仍參加課業補習或學習才藝,以致於從 事休閒運動時間相對減少。

3

教育部 (2013) 調查各縣市阻礙高中學生參與運動的主要原因發現,「時間不足」因 素的比率最高,且各縣 (市) 間的差異不大。以研究者從事體育活動經驗綜觀,學校舉辦 一場體育活動,在會前賽要求學生課後留下來練習或參與,學生的時間多半被課後學藝 活動填滿而無法參與。除了體育班的學生之外,有志升學的學生根本不願意花時間在「與 分數無關」的體育活動上。由此可見升學主義觀念深植人心,已成為我國國民教育的核 心價值。

二、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意願低落

學校體育活動設計多半是外加模式,學校成員經常採取被動模式辦理,加上學校體 育行政人員缺乏行銷手法鼓勵學生從事學校體育活動,自然無法引起學生參與學校體育 活動之興趣 (吳明欽、江書良,2006)。教育部 (2012) 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小與大專校 院學生未參加運動社的原因,皆以沒有時間的比率最高,國小為48.9%、大專校院為 58.5%,

國中與高中學生則以沒有興趣的比率最高,國中為39.9%、高中為47.6%。整體平均來看,

以沒有時間的比率最高為43.3%。

以游泳為例,「2023年每位學生精熟一種運動技能比率達85%,會游泳人數比率達 70%」(教育部,2013)。教育部要求學生會游泳的比例要達到70%,上游泳課是最佳的學 習時間,但以個人教學經驗觀察學生每次游泳課,除去不可抗拒的生理因素之外,總有 學生以各種理由不下水游泳,心態上認為已經會游泳,下水游泳是不必要的學習,普遍 認為體育課並非動態的學習,僅是可以「娛樂」的上課時間,無法從體育活動認知體育 課也是教育學習的一環,其旨在增進身體健康。

郭亮吾 (2008) 研究指出台北市高中生主要的休閒活動為「上網」、「看電視」、「聊 天、即時通」、「閱讀報章雜誌」以及「看漫畫、小說」。「靜態活動」參與頻率明顯高於

「動態活動」。現代社會高科技資訊的發達,線上遊戲、聲色娛樂場所充斥於街頭巷尾之 間,導致學生深受吸引,置身享受感官刺激的娛樂當中,課後可分配的時間已經不足,

更遑論有課後能參與運動及例行性的體育競賽的動機。

三、校務人員配合情形

隨著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動及社會快速變遷,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關心更勝以往,如 何讓學生參加體育教學及活動時能在最佳的環境中學習,並保障安全無虞,這是學校及 教師無可規避的 (洪國章、林慶裕,2006)。因此培養國民健康、延續國家競爭力,端賴 體育運動的推展是不足的,終生運動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開始,而優秀運動選手的培養

4

更須自幼紮根,如何激發學童對運動的興趣與堅持,亦是基層學校體育教師的指導與推 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7)。

依教學領域而言,「體育」教學是體育老師的責任。參加體育活動需要提報參賽名單,

以筆者教學經驗了解,參賽學生意願不高,體育老師也無法強迫參加,學校其他處室的 老師各司其職,對體育活動的參與情形也不高。一個活動競賽各班提報人數往往少於參 賽需達人數,以致體育活動賽事流於形式。針對此點,江書良等 (2006) 就明確指出,學 校體育行政人員未能有效促銷體育活動,鼓勵休閒同伴 (同儕學習),引領風騷,帶動參 與體育活動之興趣。廖健順 (2009) 認為體育教學的成敗,必須透過體育行政人員與體育 教師妥善規劃適性多元化的體育課程,精心設計體育課程,尊重學生選擇的意願,提供 學生依興趣選擇,選修最喜愛的體育課程,學習專精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鄭志富 (2001) 也提到,學校體育之發展,若能掌握變革之契機與時代脈動,有效運用所 獲得之資源,以績效評估、充分掌握人、事、物之成效,可以因主動積極的經營理念與 有效的行政運作,展現新的風貌。

研究者任職於綜合高中學制的學校,有感於體育改為選修後,受到升學主義導向,

學校課程皆以主科升學規劃為主,造成學生無法自由選修體育的現況,阻礙學生選擇自 己喜愛運動。期望透過本研究,學校能克服推動體育活動窒礙難行的種種因素,提升逐 年降低的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並且有效地規劃教育資源結合學校的運動項目特色,發

學校課程皆以主科升學規劃為主,造成學生無法自由選修體育的現況,阻礙學生選擇自 己喜愛運動。期望透過本研究,學校能克服推動體育活動窒礙難行的種種因素,提升逐 年降低的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並且有效地規劃教育資源結合學校的運動項目特色,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