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展之探討-以臺北市某公立高中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展之探討-以臺北市某公立高中為例"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展之探討─ 以臺北市某公立高中為例. 研 究 生:虞小美 指導教授:掌慶維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展之探討— 以臺北市某公立高中為例 2014 年 6 月 研 究 生:虞小美 指導教授:掌慶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高中,學校校園體育活動推動之情形,從現況、 需求及面臨的困難進行分析,擬定辦理更具成效的體育活動,以供日後學校體育活動推 展與策略擬定之參考。經由蒐集與分析學校歷年體育活動資料、以自編問卷訪談,實施 線上系統調查,總計得到學生人數 1,104 份有效問卷,及訪談教師 6 人,研究結果為: 一、男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以籃球參與情形最高,在游泳和田徑競賽方面較低;二、 各項體育活動需求方面,希望能在場地、活動方式、賽程、比賽時程及獎勵制度做改善; 三、推展體育活動阻礙因素及困難:對於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活動所產生的阻礙,造成後 續不參與活動原因,包含學校設備過於老舊、時間無法配合、運動技能不足等因素,阻 礙參與體育活動的意願;教師則認為賽程編排是最常要協調的問題,需考量學生參賽時 間及裁判的安排。解決策略方向包含行政面的溝通協調透過會議與提案方式解決賽程問 題;透過參與體育活動的參與意願改進熱門的體育活動場地設備、舉辦多元化的體育活動 形式、適當地規劃辦理時程、提高獎勵制度等方式。. 關鍵詞:校園體育活動、阻礙、推展策略. i.

(3) A Study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on Campus: The Case of Municipal High School in Taipei. June, 2014 Author: Yu, Hsiao-Mei Advisor: Chang,.Ching-Wei. Abstract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ducte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on a municipal high in Taipei city, Wenshan district.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demand, and the difficulty for conducting more effective activities, the promotional strategy on campus physical activity could be extracte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Surveying with online system, totally 1,104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Moreover, 6 teachers were also interviewed. Results: 1. Students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ted basketball the most, and not many students participated swimming and athletics. 2. The demands of physical activity were to improve the court, activity, time, competition schedule, and reward. 3. Obstacles that made students running out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included: old facilities, inappropriate timetable, without good exercise skill. Besides, teachers thought that race competition schedule arrangement was problematic issue and it was need to be coordinated by taking student’s timetable and referee arrangement into account. Finally, promotional strategy was proposed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study.. Keyword: physical activity on campus, obstacles, promotion strategy. ii.

(4) 謝. 誌. 正值中年之際能再踏入校園繼讀學習,心懷感恩且珍惜。然而在兼顧工作、家庭與 課業的情況下,身心倍感辛勞與壓力。辛苦了三年,總算告一段落了。在三年的生活裡, 有熬夜趕工的辛勤、有茫然迷失的徬徨、這一路磨礪淬煉的學習過程,也讓自己宛如挑 戰百岳一般,倍感艱辛,卻也收獲不少。完成此刻,在自己的學習生涯中像授予一枚別 具意義的紀念勳章。 在研究所學習期間,要感謝老師們的教導以及在職班每位夥伴們的照顧,尤其是千 惠、周蓉、淑婷、等好姊妹們一路上的陪伴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給予鼓勵與支持讓我跟著 大家的腳步前進,一點一滴的把進度完成。而論文研究過程中,總是遇到貴人,一路上 真的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論文才能夠如期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掌慶維老師用最大 的耐心在撰寫論文的過程幫助我找到研究方向,每次在研究上遇到盲點與困難時,老師 總是細心的給予指引,使我獲益良多。也持續鼓舞我勇敢地向前邁進,直到完成。其次 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川鈴老師與嘉惠老師的細心指導及寶貴的論文修正建議,讓我在論 文的撰寫與修改上有更明確的方向,使我的論文可以更臻嚴謹完整。 也要感謝好友嘉婷跟妹妹嘉韞一家,能夠拿到這個學位,兩位真的是很大的功臣。 嘉婷平常公務繁忙,卻花那麼多時間陪同我做作業、找文獻、指導我如何操作文書報告 系統;妹妹嘉韞和妹夫正浩多次從台中上來台北協助我的資料整理、幫忙檢視各種報告 內容的編排是否流暢、及教導不善於文書處理的我很多技巧和方法。對於他們日日夜夜 不辭辛勞地給予我無私的協助,內心真的感動且感謝萬分。還有聰令表哥在英語方面也 給予我極大的幫忙,再次讓我認知到英語能力的重要性。 另外也要感謝掌門讀書會的弟兄姐妹們,岳儒、奎元、立偉、萩慈和采陵,整個大 家庭中的成員。雖然研究領域各自不同但總是無私的給予建議與協助,沒有你們的的話, 本論文即無法順利完成,感恩各位! 除此還要感謝學校同仁長期以來在公務上給予的體 諒與幫忙,經常給我打氣加油。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三個寶貝兒子的貼心與體諒,尤其是我高齡的母親總是支持 我去完成夢想,這三年來一直替代我照顧並且承擔所有的家務,讓我無後顧之憂,在課 業上可以全力以赴順利完成。當然還要感謝我親愛的夜間部同學志輝,很開心也恭喜你 咱兩如期完成了碩士學程,最後由衷的感謝一路走來,所有關心我、幫助我、鼓勵我及. iii.

(5) 陪伴我的師長親友,祝福大家,更感謝你們。謹將本篇論文及畢業的喜悅獻給所有關心 我的家人及朋友!. 虞小美 謹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2014 年 6 月. iv.

(6)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5. 第五節. 研究範圍………………………………………………5. 第六節. 研究限制………………………………………………6. 第七節. 名詞解釋………………………………………………6.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體育活動的意涵………………………………………7. 第二節. 高中學校體育活動發展現況.………………………10. 第三節. 阻礙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之因素.……………………14. v.

(7) 第参章. 研究方法……………………………………………………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1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20. 第三節. 研究工具.……………………………………………20. 第四節. 研究流程.……………………………………………23. 第五節. 資料與分析.…………………………………………2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25. 第一節. 台北市某公立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展現況.………25. 第二節. 提升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活動之策略.………………42. 第三節. 綜合討論.……………………………………………4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52. 第一節. 結論.…………………………………………………52. 第二節. 建議.…………………………………………………53. 引用文獻………………………………………………………………54 附錄(一) 臺北市立○○高級中學「了解本校高中生參與校園體育 活動現況」問卷.…………………………………………58 附錄(二) 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展之探討訪談大綱.………………60. vi.

(8) 表次 表 1 體育活動名詞解釋彙整表………………………………………9 表 2 高中職各項體育活動聚辦校數統計表.………………………12 表 3 體育活動計畫摘要彙整表.……………………………………12 表4. 101 年度阻礙各縣市高中學生參與運動主要原因比率%情形 15. 表 5 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阻礙摘要彙整表.…………………………17 表 6 受訪學生人數表…………………….…………………………21 表 7 有效問卷回收統計表...………………………………………21 表 8 研究參與者背景資料表.………………………………………21 表 9 場館設施概況表.………………………………………………26 表 10 該高中校園活動辦理概況.……………………………………27 表 11. 98-102 學年度班際籃球賽參賽組數..………………………28. 表 12. 98-102 學年度班際桌球賽參賽隊(人)數……………………28. 表 13. 98-102 學年度班際羽球賽參賽隊(人)數……………………29. 表 14. 98-102 學年度三對三籃球賽參賽隊數表……………………29. 表 15. 98-102 學年度班際排球賽參賽隊數…………………………29. 表 16. 98-102 學年度路上運動會個人組參賽人數表………………30. 表 17. 98-102 學年度路上運動會團體組參賽表....………………30. 表 18. 98-102 學年度水上運動會團體組參賽表……………………31. 表 19. 98-102 學年度水上運動會團體組參賽表……………………31. 表 20. 問卷人數性別分析表....……………………………………32. 表 21. 在校總平均分數人數分析表..………………………………32. 表 22. 學校舉辦體育活動項目(最受學生注意的項目)……………33. 表 23. 學生最擅長的運動項目..……………………………………33. 表 24 學生參加校園活動最主要的目的…….………………………34 表 25 依照學校成績參與校園體育活動的最主要目的分析表.……35 vii.

(9) 表 26 校園體育活動參與情形踴躍之項目分析表.…………………36 表 27 未曾參與校園體育活動的學生課後運動情形.………………36 表 28 學期成績參與校園體育活動與課後的運動習慣有無影響.…37 表 29 學生對校園體育活動的滿意情形彙整表.……………………37 表 30 學生對校園體育活動辦理時程之滿意情形.…………………38 表 31 學生對校園體育活動辦理辦理上各項場地設備的滿意情形.38 表 32 學生最滿意的活動場地設施.…………………………………39 表 33 參與校園的體育活動對學生課後運動習慣的影響.…………39 表 34 參與校園舉辦的體育活動會對課後運動參與之影響.………40 表 35 學生提供可供學校體育活動規劃之建議.……………………41 表 36 體育活動推展的.………………………………………………47. viii.

(10) 圖次 圖 1 研究架構圖……………………………………………………19 圖 2 研究流程圖……………………………………………………23 圖 3 臺北市立某公立高中之運動環境……………………………25 圖 4 學生參與校園活動情形..……………………………………35. ix.

(11) 第壹章. 緒論. 隨著國際體育賽事的快速崛起,國內體育運動之推廣方興未艾,參與運動的人口有 逐漸增加的趨勢,學校是學生體育運動啟蒙的初始處所也是體育活動最頻繁的場所。在 學校教育過程中,身體活動教育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運動技能、學習觀念的建立以及運 動習慣的養成,有著深遠的影響。青 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若能在青春 期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日後進入成人或高齡階段時,更可能保有健康的身體, 有了健康的身體,是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的基本要件。以長遠看來,台灣即將邁入 中高齡社會,將來更可以節省龐大的醫療資源和成本 (廖健順,2009) 。 教育部 (2004) 指出體育活動功能的發揮,正可彌補一般教育功能所無法觸 及的地帶。學校體育旨在透過計畫性的身體活動,以提升學生的體適能與運動技 能;並進而透過團隊課程的實施,激發學生之潛能與特長。這將對日益嚴重的國人 健康問題與社會的冷漠疏離,有莫大的助益。 本章共分為以下七節:第一節闡述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 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說明研究的重要性;第五節界定研究範圍;第六節敘說研究 限制;第七節名詞解釋。茲依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根據內政部 (2013) 第四週統計通報顯示,14歲以下國民僅占14.63%,受到少子化 的影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產生改變,其中以滿足子女對物質的需求與過度溺愛, 成為常見的家庭教育模式 (教育部,2013) 。其中物質的需求還包括智慧型手機、電腦等 電子產品。隨著這些電子產品的普及化帶來的娛樂如線上遊戲。相對地,子女在人際互 動上的訓練則較為缺乏,導致抗壓性與人際關係明顯不足,加上升學主義的觀念普遍存 在、國人接受與學習教育的時間過長,忽略生長所需的運動教育,造成體適能狀況不佳。 進入高中職階段之後,每週有持續運動習慣的學生比率比國中生少,且每週運動時間累 積達210分鐘的比率約五至六成左右,顯示出學生運動量明顯不足 (教育部,2012)。 學校教育是一個人學習運動與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來源,多數人學習運動技能是來 自學校教育。在電子產品尚未普及的時代,體育是消耗學生精力的主要活動,現在社會 的娛樂活動多元化,學生的休閒活動也隨之改變,體育活動的時間也被網路或線上遊戲 取代。黃君翔與林家宏 (2012) 研究指出,現今社會已成為資訊世代,運用電腦或各項 1.

(12) 電子產品查詢資料已成為主流,使得從找尋資料變成沉溺於網路遊戲的學子也越來越 多。 在陽光下的運動場上揮灑汗水,在體育競賽中接受挫敗與榮耀,這對於成長中的青 少年來說,是人格成長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王宗吉 (2001) 表示,青少年在人格發展 上,參與競爭性的體育活動有益於人格發展與文化道德的觀念,因此若能夠藉由體育活 動中得到的正確的運動價值觀念,對全人的發展也是有其益處。 學校體育活動是學生在校最主要的體育活動機會,就人生的各個生心理成長階段而 言,青少年階段無疑地是最適合參與運動的年齡,如何吸引激發青少年學生參與運動的 熱情和動機,是學校當局刻不容緩的課題。因此,學校的體育活動也需要經營管理,張 少東 (2005) 指出學校體育經營者須以完善的規劃、協調的組織、專業的領導及品質的控 管,輔以動態而開放的經營系統,才得以發揮學校體育經營的最大功效。洪嘉文 (2003) 認 為隨著生活型態不同,教育者方針也隨之調整。新世紀的來臨,伴隨著高度科技化、自 動化、網路化步履,人類身體活動與生活型態必將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世界先進國家 均已建構完善的教育體系與具體執行策略,來培養身心健康的國民。因此,提供場地及 體育器材是學校實施體育活動應盡的義務,如何妥善的規劃以讓學生們在校或課餘時間 進行體能活動,學校應責無旁貸。 為因應時代的轉變,體育教育政策也應隨之調整。尤其近十幾年來,臺灣地區教育 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大學法的修訂、經費自籌與教授治校的理念導入;高中課綱的 修訂;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體育及運動的價值也將在新趨勢衝擊下以全新定義及風貌 呈現,不僅可以弘揚傳統在地運動文化,扎根學校體育教育價值,並期能提出學校體育 未來發展之方向與啟示 (程瑞福,2010)。學校體育發展是全民體育的基石,從學校教育 推展體育活動是國民體育往下扎根的過程,從學校體育運動著手去推廣運動教育,並且 加入現代教育的多元化因素,讓體育賽事活動是有趣的、具吸引力的,使學生參與意願 高,又能達到配合推動教育改革的目的。 研究者置身於高級中學體能教育的現場多年,發現學校在辦理體育活動的過程中, 在人、事上都有不同的阻力,列舉以下幾點說明: 一、升學環境的影響 詹彩琴 (2003) 曾在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中提出可能的解釋,國內各級學校升學雖 採多元入學方案,可是大多數學生放學後與假日仍參加課業補習或學習才藝,以致於從 事休閒運動時間相對減少。. 2.

(13) 教育部 (2013) 調查各縣市阻礙高中學生參與運動的主要原因發現,「時間不足」因 素的比率最高,且各縣 (市) 間的差異不大。以研究者從事體育活動經驗綜觀,學校舉辦 一場體育活動,在會前賽要求學生課後留下來練習或參與,學生的時間多半被課後學藝 活動填滿而無法參與。除了體育班的學生之外,有志升學的學生根本不願意花時間在「與 分數無關」的體育活動上。由此可見升學主義觀念深植人心,已成為我國國民教育的核 心價值。 二、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意願低落 學校體育活動設計多半是外加模式,學校成員經常採取被動模式辦理,加上學校體 育行政人員缺乏行銷手法鼓勵學生從事學校體育活動,自然無法引起學生參與學校體育 活動之興趣 (吳明欽、江書良,2006)。教育部 (2012) 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小與大專校 院學生未參加運動社的原因,皆以沒有時間的比率最高,國小為48.9%、大專校院為 58.5%, 國中與高中學生則以沒有興趣的比率最高,國中為39.9%、高中為47.6%。整體平均來看, 以沒有時間的比率最高為43.3%。 以游泳為例,「2023年每位學生精熟一種運動技能比率達85%,會游泳人數比率達 70%」(教育部,2013)。教育部要求學生會游泳的比例要達到70%,上游泳課是最佳的學 習時間,但以個人教學經驗觀察學生每次游泳課,除去不可抗拒的生理因素之外,總有 學生以各種理由不下水游泳,心態上認為已經會游泳,下水游泳是不必要的學習,普遍 認為體育課並非動態的學習,僅是可以「娛樂」的上課時間,無法從體育活動認知體育 課也是教育學習的一環,其旨在增進身體健康。 郭亮吾 (2008) 研究指出台北市高中生主要的休閒活動為「上網」、「看電視」、「聊 天、即時通」 、 「閱讀報章雜誌」以及「看漫畫、小說」 。 「靜態活動」參與頻率明顯高於 「動態活動」 。現代社會高科技資訊的發達,線上遊戲、聲色娛樂場所充斥於街頭巷尾之 間,導致學生深受吸引,置身享受感官刺激的娛樂當中,課後可分配的時間已經不足, 更遑論有課後能參與運動及例行性的體育競賽的動機。 三、校務人員配合情形 隨著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動及社會快速變遷,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關心更勝以往,如 何讓學生參加體育教學及活動時能在最佳的環境中學習,並保障安全無虞,這是學校及 教師無可規避的 (洪國章、林慶裕,2006)。因此培養國民健康、延續國家競爭力,端賴 體育運動的推展是不足的,終生運動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開始,而優秀運動選手的培養. 3.

(14) 更須自幼紮根,如何激發學童對運動的興趣與堅持,亦是基層學校體育教師的指導與推 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7)。 依教學領域而言, 「體育」教學是體育老師的責任。參加體育活動需要提報參賽名單, 以筆者教學經驗了解,參賽學生意願不高,體育老師也無法強迫參加,學校其他處室的 老師各司其職,對體育活動的參與情形也不高。一個活動競賽各班提報人數往往少於參 賽需達人數,以致體育活動賽事流於形式。針對此點,江書良等 (2006) 就明確指出,學 校體育行政人員未能有效促銷體育活動,鼓勵休閒同伴 (同儕學習),引領風騷,帶動參 與體育活動之興趣。廖健順 (2009) 認為體育教學的成敗,必須透過體育行政人員與體育 教師妥善規劃適性多元化的體育課程,精心設計體育課程,尊重學生選擇的意願,提供 學生依興趣選擇,選修最喜愛的體育課程,學習專精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鄭志富 (2001) 也提到,學校體育之發展,若能掌握變革之契機與時代脈動,有效運用所 獲得之資源,以績效評估、充分掌握人、事、物之成效,可以因主動積極的經營理念與 有效的行政運作,展現新的風貌。 研究者任職於綜合高中學制的學校,有感於體育改為選修後,受到升學主義導向, 學校課程皆以主科升學規劃為主,造成學生無法自由選修體育的現況,阻礙學生選擇自 己喜愛運動。期望透過本研究,學校能克服推動體育活動窒礙難行的種種因素,提升逐 年降低的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並且有效地規劃教育資源結合學校的運動項目特色,發 展出具有代表該校獨特性的性的體育活動,舉辦多元又有趣的體育活動,找回學生對運 動的熱情。將娛樂性及學校特色等吸引學生的體育活動,讓這一代的孩子提高對體育的 興致與熱情,達到身心均衡發展。.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高中,學校校園體育活動推動之情形,從現況、 活動需求及面臨的困難進行分析,擬訂辦理更具成效的體育活動策略,以供日後學校體 育活動推展與策略擬定之參考。. 4.

(1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探討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動之現況為何? 二、探討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推展各項體育活動的需求為何? 三、探討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推展各項體育活動所面臨的阻礙及解決策略。.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體育活動的推展,應從學校教育著手,多數人學習運動技能是來自學校教育,學校 教育是一個人學習運動與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來源 (林鈺真,2007)。就育部擬定學校舉 辦多項計畫鼓勵學生參加運動希望能養成學生規律運動的習慣,但在成效上仍有待改善 之處如下,教育部 (2013)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運動量明顯不足有下列因素:一、學生身 體活動量仍顯不足。二、經常性體育活動辦理有待增加。三、普及化運動方案尚待改善。 四、運動社團數量尚待增加。五、運動代表隊數量不足及競賽制度欠佳。 學生的運動量不足,除在學校的體育課可以加強之外,學校舉辦的體育活動、運動 社團都是增加運動量的方式。校園體育活動與體育課屬性不同,非強制的要求一定要參 加,因此阻礙參加體育活動的因素同樣會導致學生運動量的不足以及養成運動習慣阻 礙。 由上述得知各學校體育活動的現況、需求及所面臨的困難以及學校體育活動在規劃、 推展等問題在實務性上是值得探究的一項重要課題。因此,期望藉由本研究來了解個案 的發展現況,並擬定良好的策略,以期日後能作為策略擬定之參考及提高舉辦活動的績 效。. 第五節. 研究範圍. 一、 本研究係以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校園體育活動辦理為研究範圍。 二、 本研究以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曾參與辦理學校體育活動的教職員、體育教師及在校 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 三、 本研究以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校園體育活動為主題,作為本研究問題探討之範圍。. 5.

(16) 四、 本研究進行問卷施測與研究完成的時間範圍為:自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5月30 日止。.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者基於時間、人力、物力等因素限制,無法從事全面性各類型學校體育活動之 研究。因此,本研究僅能說明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高中, 校園體育活動相關之情 形,因此無法代表所有學校體育活動,不適合全面性的推論,亦無法推估其他學校 舉辦體育活動情形。 二、本研究方法先以學生線上問卷填報後再以半結構式對教師進行訪談。研究參與者在 填答時會受情緒、態度、認知等因素影響,對量表的題目在填答上可能會有所保留, 僅能假設研究參與者都依照符合自己的真實情況填答。因此,研究參與者在接受訪 談時,皆假定其以自身經驗誠實回答。. 第七節. 名詞解釋. 茲將本研究相關的重要名詞解釋如下: 一、校園體育活動 校園體育活動是指在體育課程之外,學生在學校規劃下從事的運動參與行為 (楊竣 貿,2011)。本研究之「校園體育活動」為文山區某公立高中,所辦理的體育課外活動、 課間運動、班級競賽活動、校際競賽活動等。. 6.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高中,學校校園體育活動推動之情形,本章將 相關文獻整理歸納為三節:第一節、體育活動的意涵;第二節、高中學校體育活動發展 現況;第三節、阻礙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之因素. 第一節. 體育活動的意涵. 葉憲清 (1998) 指出學校體育包括了體育課、校內體育活動、以及校外運動比賽三 大主軸。徐維辰 (2007) 也曾指體育的中心為身體,以各種科學為基礎,並以身體活動 為方式而去達到教育的目的, 經由運動為橋樑,造成其他領域學習的基礎,就體育本 身的涵義而言,體育或運動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科目,更是與健康結合為新學 習領域重要任務之一, 也能和許多領域跨經驗去學習。 體育 (physical education) 就是教育,是教育的一環,以大肌肉活動為方式。其設計 以場地設備為情境,以有機體的身心成熟為依據,使個體在身體力行中,鍛鍊完美體格, 發展理性行為,充實心智活動,進而擴大經驗範圍,提高適應能力,改變氣質,以繁榮 生活,發揚生命意義 (教育部,1992)。程瑞福 (2011) 指出國民教育法第一條:「國民 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開宗明義說明教育 目的以「全人」發展為終目標,其中又以體育為命脈。同時體育著重以身體經驗為主的 教育,亦即以身體為主體的教育,身體投身於社會架構中,必然會因社會變遷而產生微 妙的關係。黃敬堯 (2011) 提到學校體育課程乃是具教育意義的身體活動經驗,包含了 每週兩節的正式體育課程,與校內、外各項體育活動之非正式體育課程,透過學校或教 師計畫性的安排,創造學生的體育學習經驗,發展各項運動技能、知能,並學習與人互 動。王同茂 (2011) 認為學校體育除了體育課程教學內涵外,體育活動與競賽亦是體育 由教室延伸到課外的具體實踐。學校體育活動包含有眾多學子參與的普及化運動、健康 體適能促進、課外運動競賽及競技運動,透過多元化的活動形式,鋪陳多采多姿的運動 樣。宋維煌 (2003) 提到學校體育活動可以從下面幾個面向,來加以分類: 一、教學方面:如體育課、體能檢測活動、研習活動、體育教學單元設計。 二、訓練方面:代表隊組訓、校外競賽、體育營隊。 三、協助方面:校外活動服務工作的支援。 四、活動方面:學校運動會、班際球類比賽、啦啦隊競賽、晨操、社團活動等。 7.

(18) 五、其他活動:上級交辦、協助地區社團辦理之體育活動。 Jewett和Mullan (1977) 指出,所有年齡層的人類都有相同的動作目標,兒童需要動 作學習來面對真實的世界;年輕人需要體育來使他長大成人;成年人需要身體活動來達 成自我實現,並與環境整合;因此,體育課程即基於人類相同的動作目標,來滿足學習 者的需求。 葉憲清 (1999) 指出:在五育並重的學校教育方針中,其它的德、智、群、美等四育, 分別由許多教學科目承擔其責任。惟獨體育,是由學校課程中獨立出來的。體育教材這 種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及體能,培養運動技術和良善社會行為的運動效果的教材特性, 是學校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科目功能所無法取代。 Melograno (1996) 在其體育課程設計的模式中指出,體育課程設計的包括:體育 的課程模式、哲學的取向 (價值與信念、最近的觀點、體育的意義) 及當代的文本 (教 育趨勢、課程議題)。Stillwell 和 Willgoose (1997) 則採用 Tyler (1949) 所建議的四個核 心的問題來作為體育課程發展的歷程。 指出,許多課程理論是從各種不同的研究領域中借用過來的,而不是來自課程領域 本身 (Ornstein, 2004; Hunkins, 2004)。Beauchamp (1981) 主張所有的理論起源於三種知 識,其一是「人文科學」:包括哲學、音樂、藝術與文學等學科;其二是「社會科學」: 包含歷史、社會學、心理學與人類學等學科;其三是「自然科學」:則有化學、物理、 植物學、地質學等學科。 基於上述,課程理論是有系統地闡明教育內容或學習經驗的一套概念或觀點,也就是 對學校教育教什麼及學生學什麼的內容提供原則性的說明,以便對課程的實務有所啟示 (方德隆, 2001)。 凡是透過身體活動、具有遊戲特質皆可統稱為體育。我國體育界的習慣用語大多始 於清末民初,有的引自歐美、日本,經過本土化之後逐漸形成。清末民初時期引進「體 操」實施於學校和軍中,體操是體育教材的主流項目,運動只是個附屬品,而且「體操」 和「運動」都只是「體育」的下位概念。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體操科」逐漸被「體 育科」所取代,體操成為學校體育教材的一部分,隨之興起的「社會體育」以推展運動 為主,使得體育界分成「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兩大領域,造成「體育」有廣義的 體育和狹義的體育之分;廣義的涵蓋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狹義的則專指學校中的體育。 這種現象持續到1949年政府遷臺之後仍是如此。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體育的概念不斷. 8.

(19) 的擴大,概括性的體育區隔出「體育教育」 、 「體適能」和「競技運動」三種不同的型態, 狹義的「體育」指的是「體育教育」或「學校體育」(教育部,2014)。 綜合上述內容整理重點摘要如表1: 表 1 體育活動名詞解釋彙整表 文獻. 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 會,(1992). 徐維辰(2007). 黃敬堯(2011). 程瑞福(2011). 教育部(2014). 定義. 教育的一環,以大肌 肉活動為方式。. 目的 鍛鍊完美體格,發展理 性行為,充實心智活動進而 擴大經驗範圍,提高適應能 力,改變氣質,以繁榮生 活,發揚生命意義。. 體育的中心為身體,以 經由運動為橋樑,造成 各種科學為基礎,並以身體 活動為方式進而去達到教 其他領域學習的基礎。 育的目的。 創造學生的體育 學校體育課程乃是具 教 育 意 義 的 身 體 活 動 經 學 習 經 驗,發 展 各 項 運 驗,包含了每週兩節的正式 動 技 能 、 知 能 , 並 學 習 體育課程,與校內、外各項 與 人 互 動 透 過 多 元 化 體育活動之非正式體育課 的 活 動形式,鋪陳多采多 程 姿的運動樣貌。 體育著重以身體經驗 教育目的以「全人」發 為主的教育,亦即以身體為 主體的教育,身體投身於社 展為最終目標,其中又以體 會架構中,必然會因社會變 育為命脈。 遷而產生微妙的關係。 凡是透過身體活 動、具有遊戲特質皆可統 稱為體育專指學校中的 體育。涵蓋學校體育與社 會體育。. 9.

(20) 第二節. 高中學校體育活動發展現況. 程瑞福 (2010) 曾提到隨著教改列車的前進,從師資培育多元化、九年一貫的實施、 教育的鬆綁及多元升學等等,臺灣的教育已邁入了另一個里程碑。透過課程改革,賦予 學校和教師更充裕的課程發展空間,協助學生個人發展特質,開展創造思維能、體育課 程設計內容應強調實用性運動的大眾化、生活化與終生化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新趨勢。目 前體育課的時間,每星期才兩小時,因此,課程設計除了考慮到學生所獲得的運動能力, 在終生運動習慣中的可行性和實用性外,還要與社會體育的銜接,與社會體育的熱門運 動項目相結合,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一、教育部推動實施現況 根據教育部 (2006)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中指出,各校之體育活動,除依有關規 定實施外,應由各校體育主管單位與相關單位共同策劃辦理加強的措施如下: (一) 中、小學每週應至少實施晨間或課間健身運動三次。 (二) 中、小學之課外運動可列入彈性課程,必要時得與綜合 (社團) 活動配合實施。 (三) 各校應輔導成立各種運動社團,做為推展課外運動之基礎單位,並提供學生參與 課外運動之機會。 (四) 各校每學年應至少舉辦全校運動會一次,各類運動競賽三次,並酌辦體育表演會, 設有游泳池者,應舉辦全校水上運動競賽一次。 (五) 各校應運用課餘時間或假期,定期舉辦體育育樂營,充分提供學生參與休閒運動 之機會。 教育部 (2007) 於94學年度公布之中小學體適能評估結果,無論在身體質量指數 (B MI值) 或心肺耐力檢測等項目的表現,我國學生均落後鄰近地區的中國大陸、日本及韓 國等地學生。 教育部 (2013) 提出我國國中小、高中及大學體育課時數,係分別依據「國民中小 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新修訂「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及「大學法」規定辦理。依 據教育部2013年出版之《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國小實施體育課每週平均約 74.8 分鐘;國中實施體育課每週平均約 91.8 分鐘;高中職實施體育課每週平均約110分鐘。 99 學年度各縣市高中職實施體育教學各校每週平均2.01節。一年級每週實施體育教 學平均 2.04 節,二年級平均 2.02 節,三年級平均 1.96 節 (教育部,2013) 。 高中職以下學校每週實施二節體育課程的比率最高,都超過八成以上國小為 83.4%、 國中為 93.2%、高中職為 94.1%、總平均為 91.1%。另外,根據本調查結果顯示,在國 10.

(21) 小、國中、高中職階段仍各有 1.5%、0.9% 與 2.6% 的學校每週只實施一節體育課,該 百分比數值雖然不高,但考慮母群數量,以目前總人數計算,仍有相當多人 (或學校的 規定) 有體育課基本節數不足的情況。而以性別作區分則比率幾乎一樣,都集中在二節 課 (教育部,2012)。 教育部 (2013) 於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統計資料顯示,在學期週間 (包含 體育課) 部分,高中男生主要運動地點都是以學校為主,佔65.1%。在學期週間 (包含體 育課) 部分,高中女生主要運動地點都是以學校為主,佔74.5%。可見不分性別,都是以 學校為體育活動的主要地點。 我國各級學校競賽活動之推展,基本上以參與校際體育活動及競賽、辦理全校運動 會及單項班際競賽活動為主要方式,在全國性的綜合性運動會則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 及全國大專運動會最具代表性,而單項運動競賽則以籃球、棒球、排球等聯賽最具代表 性。依據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的調查顯示,各級學校大致以舉辦排球、籃球、 棒球、足球、水域活動、民俗活動、自行車、健身操、拔河、舞蹈、適應體育等競賽活 動為主 (教育部,2009)。 教育部體育司 (2008) 指出透過體育教學活動之實施,使各級學校學生參與運動、 培養運動習慣、增強體適能、學習運動技能、享受樂趣、促進身心健全發展,是推展學 校體育的重要方針,因此近年來本部積極執行「學校體育教學發展中程計畫」,以增進 體育教學品質;訂頒「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養成學生親水能力及培養學生游 泳運動習慣,同時訂頒「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積極改進適應體育教學。 二、其他文獻探討體育活動現況 黃 敬 堯 (2011) 學 校 體 育 課 程 包 含 正 式 排 定 的 體 育 課 , 以 及 校 內 、 外 各項體育相關活動,透過學校及體育教師的安排規劃,使得正值學習能力 佳的高中學生,獲得有意義的身體活動經驗,從中獲得運動樂趣,並發展 個 人 的 運 動 技 能 , 進 而 培 養 規 律 的 運 動 習 慣 。 曾瑞怡 (2004) 指出臺北市高中 職學生在運動參與項目前十項依序為籃球、羽球、慢跑、排球、游泳、自行車、撞球、 桌球、健行、棒壘球等。 臺 北 市 教 育 局 , 94 年 體 育 與 衛 生 訪 視 評 鑑 報 告 書 (臺 北 市 教 育 局 , 2005) 指 出 績 優 學 校 體 育 活 動 共 同 優 點 如 下 : (一) 大部分學校皆能落實推動體適能及游泳的教學及檢測。. 11.

(22) (二) 大多數學校皆能定期舉辦校慶運動會或體育表演會及定期辦理校內或校際的體育 競賽。 程瑞福 (2010) 指出,學校體育活動的推展,關乎全民體適能的提升績效,依據教 育部調查資料顯示,國內近六成的學生不熱愛運動,且未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臺灣地區學生之體適能仍落後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等地區,未來仍有賴各級學校 共同努力,培養學生運動能力,養成運動習慣以提升體適能,並於此基礎下,建立各項 運動選手的培訓制度,發展學校運動風氣,提昇競爭力。體育署 (2012) 出版的 101 年 度體育統計年報也有數據指出,高中職各校辦理各項體育活動舉辦情形,如表 2 所示:. 表 2 高中職各項體育活動舉辦校數統計表 占全國學校百分比 (N=495). 活動項目. 實施校數. 全校運動會. 447. 90.30%. 體育表演會. 98. 19.80%. 水上運動競賽. 169. 34.14%. 176. 35.56%. 424. 85.66%. 健康體適能推廣活動. 422. 85.25%. 教職員工體育活動. 403. 81.41%. 社區體育活動. 188. 37.98%. 組織地區性校際運動聯盟,並舉辦 運動競賽 參與地區性校際體育活動及運動 競賽. 資料來源:101 年度體育年報. 綜合上述內容整理重點摘要如表 3 所示: 表 3 體育活動計畫摘要彙整表 文獻. 現況摘要. 1、體育課程設計內容應強調實用性運動的大眾化、生活化與終生 教育部 (2006). 化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新趨勢。 2、體育課的時間,每星期才兩小時。 (續下頁). 12.

(23) 表3 體育活動計畫摘要彙整表 (續) 文獻. 現況摘要. 1、每週應至少實施晨間或課間健身運動三次。 2、課外運動可列入彈性課程,必要時得與綜合 (社團) 活動配合 實施。提供學生參與課外運動之機會。 教育部. 3、課外運動可列入彈性課程,必要時得與綜合 (社團) 活動配合. (2006). 實施。 4、各校每學年應至少舉辦全校運動會一次,各類運動競賽三次; 設有游泳池者應舉辦全校水上運動競賽一次。 5、各校應運用課餘時間或假期,定期舉辦體育育樂營。 94學年度公布之中小學體適能評估結果,無論在身體質量指數. 教育部 (2007). (BMI值)或心肺耐力檢測等項目的表現,我國學生均落後鄰近地區 的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等地學生。 1、積極執行「學校體育教學發展中程計畫」。. 教育部 (2008). 2、訂頒「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 3、訂頒「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 ,積極改進適應體育教學。 1、各級學校競賽活動之推展,基本上以參與校際體育活動及競賽、. 教育部. 辦理全校運動會及單項班際競賽活動為主要方式。. (2009). 2、國性的綜合性運動會則以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及全國大專運動 會最具代表性. 教育部. 高中職以下學校每週實施二節體育課程比率最高,超過八成以上。. (2012) 教育部. 在學期週間 (包含體育課) 部分,學生不分性別,都是以學校為體. (2013). 育活動的主要地點。. 臺北市教育局 大部分學校皆能落實推動體適能及游泳的教學及檢測。以及定期舉 (2005). 辦校慶運動會或體育表演會及定期辦理校內或校際的體育競賽。. 由表3可以得知教育部自2006至2013教育當局訂定學生體育活動的狀況,越來越趨 向多元的發展及規劃。. 13.

(24) 第三節. 阻礙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之因素. 學生花過多的時間在看電視、玩電腦、打電動玩具,造成運動時間的縮短(教育部, 2004)。再者,學生的身體活動量在「沒有時間」、「沒有同伴」、「疲勞」、「功課壓力」 等課業與時間的壓力下,受到相當程度的宰制。身處科技發達的世代,坐式生活增加, 身體活動機會相對減少,加上精緻化飲食,熱量攝取過剩,肥胖比例增加,不利日後慢 性疾病之預防,學生體適能日趨衰退,而嚴重影響國民健康;更因受制於升學主義掛帥, 人口密度過高,運動場地不足,海島氣候的多雨溼熱,文化與觀念的忽略等因素,造成 青少年缺乏規律運動及體適能的狀況每況愈下 教育部 (2012) 曾公佈國小與大專校院學生在未參加運動社團的原因皆以沒有時間 的比率最高,國小為 48.9%、大專校院為 58.5%,國中與高中學生則以沒有興趣的比率 最高,國中為 39.9%、高中為47.6%。整體平均來看,以沒有時間的比率最高為43.3%。 另外,教育部 (2012) 指出男女生在未參加運動社團的原因比率上不同,男生以沒 有時間的比率最高為46.4%,女生以沒有興趣比率最高為45.2%,而男女生未參加運動社 團的原因比率最低的都是沒開設期望的運動社團男生為10.5%、女生為6.4%,在體育課 上課時間足夠性的感受上;高中學生認為體育課上課時間足夠的有28.2%、不足的有 40.0%;大專校院學生認為體育課上課時間足夠的有42.9%、不足的有21.9%;總平均來 看,認為體育課上課時間足夠的有34.4%、不足的有35.1%。國小、國中、高中生皆認為 體育課上課時數不足的比率皆高於認為上課時數足夠的比率;大專校院生則是相反。以 性別來看,男生多數認為體育課時數不足,認為不足的比率為43.7%,認為足夠的比率 為 28.2%,而女生多數則持相反意見認為不足比率為25.8%,認為足夠的比率為41.1%, 顯示對體育課上課時間足夠性的感受上,存有性別差異。 各縣市阻礙高中學生參與運動的主要原因,都是以「時間不足」因素阻礙參與運動 的人數比率為最高,各縣市之間的比率差異不大。各學級的比率約在45%至52%之間。 比較男女參與及阻礙參與運動的主要原因:在參與原因方面,男生為時間充足與增進技 術,女生為時間充足、家長贊同及身體因素;在阻礙參與原因方面,則無性別上的差異, 皆以時間不足為主要原因 (教育部,2012)。 對於阻礙學生參與運動的因素,陳麗玉、王宗進 (2004) 指出,係包含一切限制參 與運動行為的理由或是減少個人參與運動的慾望,降低參與過程,以獲得滿足。張淑美 (2012) 提到青少年的考試制度已由聯考轉變成基本學力測驗與學測,卻無法減輕青少年 的課業壓力,許多的家長與學校仍然以課業為重,大部分學生在課後必須到補習班或是 14.

(25) 才藝班,鮮少利用後時間參與運動。余瑩瑛 (2003) 也指出長時間使用電腦及電子設備 的學生不僅影響學生在學業上的表現,青少年亦有網路成癮的徵兆,同時多項的身心健 康指數亦呈現負面結果。因運動不足所引發疾病的年齡日趨年輕化,不但影響個人生活 品質,增加社會負擔,更阻礙國家整體發展。青少年在高度科技文明衝擊、學習成長環 境的遽變及溝通網路化下所衍生的低體能、高體重、低活動量及疏離人際與社會等的生 活型態,無疑地成為國家未來競爭力的一大隱憂 (教育部,2004)。 廖健順 (2009) 指出升學主義、導師、家長影響體育的選修;體育教師授課總時數 減少;推動各項體育活動出現困難。研究者任職於綜合高中學制的學校,有感於體育改 為選修後,受到升學主義導向,學校課程皆以主科升學規劃為主,造成學生無法自由選 修體育的現況,阻礙學生選擇自己喜愛運動。綜上所述,高中學校體育活動發展現況, 以時間不足、沒有興趣、體育課基本授課節數不足的情況等情形造成學生參與運動意願 逐年低落。尤其身處臺北市的大都會區,學生的活動空間少、加上近日全球氣候極端變 遷至極冷或極熱,原本就受限於諸多因素讓學生參加課後運動的動機變少,課後沒有運 動的習慣,舉辦體育競賽參與意願並不熱絡。由教育部 (2012) 於 101 年度所進行的學 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中得知 101 年度阻礙各縣市高中學生參與運動主要原因比率 百分比情形,如表 4 所示: 表 4 101 年度阻礙各縣市高中學生參與運動主要原因比率%情形 縣市 新北市 臺北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宜蘭縣 桃園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家長 反對 3 4 2.3 2.5 3 3.2 3.2 2.8 1.2 3.7 5.2 4.7 4.9 5.1 6.3 9.8. 場地 不便 13 10.7 12.4 12 11.2 20.3 14.8 14.2 9.9 14.4 15.7 15.8 8.2 9.7 6.3 14.4. 時間 不足 53.8 51.2 55.2 46.8 47.6 45.6 37.7 54.7 51.9 53.2 46.3 53.2 72.1 39.2 62.5 36.4. 同伴 較少 9.7 7.5 8.4 46.8 9.8 9.5 11.7 11.3 8.6 11.6 14.2 10.5 4.9 13.1 6.3 11.4. 15. 技術 不佳 6.4 9.4 7.2 7.5 8.7 7 9.7 6.6 9.3 3.4 4.5 3.5 6.6 8.5 3.1 7.6. 無成 就感 3.2 5 2.9 4.2 3.1 3.8 5.3 1.9 3.1 4 6 3.5 0 4 6.3 5.3. 身體 因素 4.6 4.5 3.5 7.3 4.6 4.4 7.5 2.8 6.2 5.8 2.2 5.3 0 10.2 6.3 6.1. 經費 因素 1.6 2.5 2.7 1.7 2.4 1.9 1.2 0.9 1.9 1.5 1.5 1.2 1.6 4.5 0 0.8. 其他 4.7 5.2 5.5 7.6 9.6 4.4 8.9 4.7 8 2.4 4.5 2.3 1.6 5.7 3.1 8.3 續下頁.

(26) 表 4 101 年度阻礙各縣市高中學生參與運動主要原因比率 家長 反對. 場地 不便. 時間 不足. 同伴 較少. 技術 不佳. 無成 就感. 身體 因素. 經費 因素. 其他. 澎湖縣. 0. 22.6. 38.7. 25.8. 3.2. 3.2. 0. 6.5. 0. 基隆市. 1.5. 12.8. 55.6. 8.3. 8.3. 3. 3. 1.5. 6. 新竹市. 1.1. 11.5. 54. 9.8. 8.6. 5.2. 6.3. 0.6. 2.9. 嘉義市. 2.9. 14.5. 49.7. 12.1. 8.7. 0.6. 6.4. 1.2. 4. 金門縣. 0. 19. 33.3. 23.8. 9.5. 4.8. 0. 0. 9.5. 連江縣. 0. 25. 50. 25. 0. 0. 0. 0. 0. 3.2. 12.7. 49.7. 10. 7.6. 3.8. 5.1. 2. 5.9. 縣市. 平均. 曾 瑞 怡 (2004) 以 臺 北 市 高 中 職 學 生 為 對 象 , 針 對 學 生 運 動 參 與 行 為 調 查 的 研 究 中 發 現 , 臺 北 市 高 中 職 學 生 課 後 運 動 阻 礙 因 素 依 序 為 :「 運 動 場 地 使 用 者 太 多 」、「 沒 有 時 間 」、「 沒 有 適 合的 場 地 」、「 學 業 壓 力 繁 重 」、「 沒 有同 伴 的 陪 同 」、「 運 動 器 材 取 得 不 易 」、 「 運 動 環 境 不 佳 」、「 沒 有 持 續 運 動 的 毅力 」、「 運 動 技 巧 無 法 突 破 造 成 挫 折 」、「 缺 乏指 導 人 員 」 等 因 素 。 王天威 (2005) 調查結果影響臺北縣青少年女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阻礙因素之分 布情形為:時間不夠、課業太忙、天候因素影響、沒有一起參與休閒運動的朋友、缺少 參與休閒運動所需的工具或器材。 陳素娥 (2006) 研究結果依序為:時間不足、場地設備不足、天候因素欠佳、課業 太過繁忙、缺乏同伴、技術欠佳等因素。 胡文琪 (2009) 以基隆市高中職為對象,針對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的 研究中發現,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以整體排序而言,前三項依序為: 「氣候不佳」、「有比運動更有趣的事情」、「運動場地使用者太多」。 綜合上述內容整理體育活動阻礙因素如表 5。. 16.

(27) 表 5 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阻礙摘要彙整表 文獻 教育部. 阻礙因素摘要. 「沒有時間」、「沒有同伴」、「疲勞」、「功課壓力」。. (2004) 「 沒 有 適 合 的 場 地 」、「 學 業 壓 力 繁 重 」、「 沒 有 同 伴 的 陪 同 」、「 運 動 曾瑞怡 (2004). 器 材 取 得 不 易 」、「 運 動 環 境 不 佳 」、「 沒 有 持 續 運 動 的 毅 力 」、「 運 動. 王天威. 時間不夠、課業太忙、天候因素影響、沒有一起參與休閒運動的朋友、缺少. (2005) 胡文琪. 技 巧 無 法 突 破 造 成 挫 折 」、「 缺 乏 指導 人 員 」 等 因 素 。. 參與休閒運動所需的工具或器材。. 「氣候不佳」、「有比運動更有趣的事情」、「運動場地使用者太多」。. (2009) 陳麗玉 (2004) 張淑美. 阻礙因素包含一切限制參與運動行為的理由或是任何減少個人參與運動的 慾望。. 家長與學校仍然以課業為重,鮮少利用後時間參與運動。. (2012) 余瑩瑛. 長時間使用電腦及電子設備。. (2003) 教育部 (2004) 廖健順 (2009). 學習成長環境的遽變及溝通網路化下所衍生的低體能、高體重、低活動及疏 離人際與社會等的生活型態。 綜合高中的升學主義、導師、家長影響體育的選修,受到升學主義導向,學 校課程皆以主科升學規劃為主。. 由表 4 101 年度阻礙各縣市高中學生參與運動主要原因比率%情形得知時間不足是 阻礙運動比例對高的原因。對照表 5 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阻礙摘要彙整表由各學者提出的 文獻資料,曾瑞怡 (2004)、王天威 (2005)、張淑美 (2012)等皆提到時間因素是阻礙學 生運動的原因之一。沒有時間的的原因又包括社會型態改變而衍生的電子設備及電腦遊 戲的活動吸引學生參與,以及升學壓力、課後補習等因素。. 17.

(28) 其他的共同點包括硬體設備「運動環境不佳」、「缺乏場地」;自然因素的「天候不佳 」;及社會型態改變而衍生的電子設備及電腦遊戲的活動也是讓學生覺得沒有時間運動的 因素之一。. 18.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選用悠關論文研究的成敗,為實際瞭解教育現場所遭遇的困境,本研究 的主要目的在探究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高中推動校園體育活動之現況及所面臨的阻礙, 期能有效運用所獲得之資源,進一步去擬定具體可行的策略,讓行政運作更具成效。本 章主要在說明研究的設計與步驟,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 參與者;第三節、研究工具之編製;第四節、研究流程;第五節、資料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係以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高中,辦理體育活動相關教職人員及體育任課教師 為研究對象,旨在瞭解校園體育活動之現況與籌辦時所面臨之問題。依據研究目的、研 究問題,整理出本研究之架構圖,如圖1所示。 本研究架構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瞭解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校園體育活動推動之 現況;第二部分是瞭解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高中校園體育活動辦理之阻礙與困難;第三 部分是根據學校體育活動籌辦之情形,提出學校體育活動相關策略之建議。. 校園體育活動. 學生 背景因素. 推動現況. 行. 推動上的需求. 動. 性別 體育活動. 方 活動辦理面臨阻礙與困難. 承辦 人員 行政人員. 圖 1. 研究架構圖. 體育教師. 19. 案.

(30)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參與者為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高中,男生629人、女生677人、學生總人數含 體育班為1306人,體育活動承辦相關人員及體育任課教師共6人為研究參與者,其對象 以處室主任、體育任課教師、活動承辦人與參與者為訪談對象,以取得本研究所需的資 料。徵求其協助研究訪談之意願後,就本研究編擬之訪談綱要,依計畫與約定時間地點, 進行個別的訪談。.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為使研究工作更趨嚴謹,研究工具的選擇至為重要,本研究以質性半結構訪談法為 主,輔以問卷調查法及現況調查、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後,藉由面對面的晤談方式, 收集資料後,再做進一步的分析。本節共分三點,分別為:一、研究工具編製過程說明; 二、研究工具之內容;三、研究工具之檢驗,分述如下: 一、研究工具編製過程 本研究自編問卷與訪談大綱。在自編問卷、訪談大綱設計與編製方面,本研究根據 相關文獻的蒐集,並依研究問題,實施學生自編問卷調查法,並經專家審視,自編「某 公立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展之探討訪談綱要」。 二、研究工具之內容 本研究首先根據研究目的擬定自編問卷「為了解某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活動 現況」 ,另參考問卷結果自編訪談大綱,採取半結構式訪談,為瞭解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 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展之探討,以及其策略與問題,研究者擬自編「某公立高中校園體 育活動推展之探討訪談綱要」。 訪談內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受訪者為在校學生,針對學校體育活動推展之現況與 需求。第二部分受訪者為在校體育活動承辦相關人員及體育任課教師對學校體育活動推 展之現況與需求,以及推展各項校園體育活動所面臨的阻礙及困難為何,針對問題提出 具體之策略。. 20.

(31) 研究參與者背景說明: 1.學 生 部 分 共 發 出 1306 份 問 卷 採 線 上 方 式 施 測 , 受 訪 比 例 如 表 6 所 示 : 表 6 受訪學生人數表 年級.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部. 比例. 男生. 205. 194. 230. 629. 48%. 女生. 224. 244. 209. 677. 52%. 合計. 429. 438. 439. 1306. 100%. 回 收 有 效 問 卷 1104 份 , 有 效 樣 本 回 收 率 達 84.5%。 本 研 究 回收有效問卷 統計如表 7 所示: 表 7 有效問卷回收統 計 表 年級.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部. 回收率. 男生. 180. 164. 174. 518. 82.4%. 女生. 210. 200. 176. 586. 86.6%. 合計. 390. 364. 350. 1104. 84.5%. 2、在校體育活動承辦相關人員及體育任課教師背景說明 訪談對象以曾經擔任過學校行政職工作以及舉辦或協辦校園體育活動之教師為對 象。人員編碼方式以 A、B、C、D、E、F 呈現,訪談資料則以 (人員編碼-訪談問題編 碼-訪談日期) 呈現,例如 (A-1-1030415)。 各教師曾經擔任行政職與過去舉辦體育活動的經驗如表 8 所示: 表 8 研究參與者背景資料表 教師代號 行政職經歷 A. 體育組長. B. 體育組長. 舉辦體育活動經歷 學校運動會、環校越野賽跑、班級啦啦隊、健身操等 競賽。 班際籃球、排球、桌球、三對三、水上運動會、拔河。 續下頁. 21.

(32) 表 8 研 究 參 與 者 背 景 資 料 表 (續 ) 衛生組長、體育 校際運動會、班際各項活動。 C 組長 學務主任、教務 曾經辦理過學校的水、陸路上運動會,各項班際活動 D. E. F. 主任、總務主任. 等運動競賽。. 研發處主任、. 水、陸上運動會、環校越野賽跑、健身操等競賽。. 體育組長. 校際大安、文山區籃、排球的群組交流賽。. 生教組長. 協辦國高中的籃球聯賽,校際大安、文山區籃球、排 球的群組交流。. 由 表 8 得 知 六位受訪中二位未曾擔任過體育組長,其他四位皆為在校資深體育教 師,不只一次擔任過相關行政工作,兼具多重行政職位,舉辦過的體育活動經驗亦相當 豐富,包括全校性的體育活動、對外交流的校際體育活動等。 三、研究工具之檢驗 信度與效度分析是編製研究工具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潘淑滿 (2003)曾指出適 當的選擇研究對象、妥切的蒐集資料與分析,以增強研究之外在信度;而利用錄音、錄 影等方式協助資料蒐集,可提高研究的內在信度研究效度則包含外在效度與內在效度。 外在效度是指研究者透過確實的描述、轉譯,有效呈現研究對象所傳達的經驗與成受; 內在效度則是指蒐集資料的真實性。本研究信效度檢驗過程如下: (一) 信度分析: 1、不同文獻資料之比對。 2、訪談內容的逐一解說。 3、重複檢核受訪者資料。 4、利用錄音蒐集訪談資料。 (二) 效度分析: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為了解本校高中生參與校園體育活動現況問卷調 查」及「某公立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展之探討訪談綱要」,除不斷蒐集相關資料而成自 編問卷,並透過(學生)分析敦請國內專家學者提供具體意見,故此過程屬於專家效度, 而專家效度亦是內容效度的一種,故本訪談綱要具備相當的內容效度。基此,本研究亦. 22.

(33) 使用訪談者熟悉的語言,並於自然的情境中進行訪談,同時也加強研究者本身的訪談訓 練。.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旨在了解文山區某高中校園體育活動發展現況。研究者在確立研究主題後廣 泛閱讀與蒐集各相關文獻著作之後,擬定研究流程,如圖 2 所示。. 形成研究概念. 確立研究主題 一、學校體育活動之定義及相關文獻探討 二、高中體育活動發展現況. 文獻蒐整及探討. 三、體育活動實施辦理之阻礙 相. 建立研究架構. 關 文. 編製問卷及預試與修. 獻. 訂. 資. 問卷調查法. 專家審視 信效度考驗、最後修正. 料 蒐. 編製訪談大綱. 集 專家審視. 訪談問卷預試與修 訂 實施正式訪談 實施正式訪談. 果分 提出結訪談結果分 析與討論 析與討論 提出結論與建議 論與建議. 圖 2.. 研究流程圖. 23.

(34) 第五節. 資料與分析. 資料整理與分析意指根據研究目的對所獲的原始資料進行系統化、條理化處 理,然後逐步集中、歸納將資料反映出來,其目的在於對資料進行意義解釋 (陳 向明, 2006) 。 本研究以問卷及半結構式訪談,並蒐集學校相關之資料印證。對資料進 行分析與處理方式如下: 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受訪者為學生,訪談資料為透過蒐集與 整理現行學校體育活動之相關資料,對學校體育活動現況的參與情形與感受,以及對體 育活動的建議,第二部分為臺北市文山區某公立高中推動校園體育活動承辦相關人員及 體育任課教師進行訪談之訪談資料,訪談記錄會配合結果與討論做綜合性的分析與歸納, 強化研究結果。訪談資料資料處理以下列方式進行: 一、進行資料分析的首要步驟,即是將訪談的錄音內容轉謄為逐字稿,藉以了解校園體 育活動推動之現況、需求與面臨的困難。 二、經反覆閱讀謄稿之後,將謄好的逐字稿交給受訪者校對確認後繳回,以建立本研究 之內在信度,研究者經整理校對後,確認內容無誤後複製成兩份,一份作為安全存 底,一份用於分析結果。 三、根據回收資料分析問卷分類,研究者依學校受訪者之先後順序加以編號。將研究所 得之資料類別建立資料索引,再按本研究目的將所得資料歸類。 四、歸類之資料按研究目的,加以描述分析。 五、調查所得資料,與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加以比對分析。 六、根據描述分析及比對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24.

(3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透過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藉由問卷調查及訪談法,以台北市文山區 某公立高級中學為研究對象,分析及探討學校校園體育活動推展現況及實施之情形,完 成研究並提出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透過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藉由問卷調查及訪談法,以台北市文山區 某公立高級中學為研究對象,分析及探討學校校園體育活動推展現況及實施之情形,完 成研究並提出研究發現與討論。本章旨在研究結果共分三節,第一節為臺北市某公立高 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動現況之探討與分析;第二節為提升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活動之策略; 第三節為綜合討論。. 第一節. 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動現況. 一 、 臺北市某公立高中體育活動之現況 (一 ) 校園環境說明: 研究對象是台北市文山區一所男女兼收的公立高中,位於好山好水的文山區萬 芳社區旁 140 高地上,依山而建,居高臨下,視野遼闊,空氣清新,景緻怡人,有 如置身世外桃源般,無需出門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更無需遠征陽明山踏青。學校 校地面積達 34,303 平方公尺,校園綠覆率達 69.76﹪,是社區民眾休閒活動的好地方, 也是臺北市難得存留的青山綠地。. 圖 3.. 臺北市某公立高中之運動環境. 25.

(36) (二) 學校場地設施概況: 為能清楚顯示學校體育活動場館各項設施,學校場館分佈情形如下表 9 所示: 表 9 場館設施概況表 場地設施名稱. 數量. 田徑場. 1座. 活 動 中 心 (室 內 綜 合 球 場 ). 1座. 重 量 訓 練 室 (室 內 訓 練 場 ). 1間. 科 學 樓 (戶 外 綜 合 球 場 ). 1座. 籃球場. 4座. 排球場. 4座. 游泳池. 1座. 桌 球 教 室 (位 於 地 下 室 ). 1 間 (12 張 桌 球 桌 ). 射 擊 場 (位 於 地 下 室 ). 1 座 (7 靶 位 ). 射 箭 場 (位 於 地 下 室 ). 1 座 (室 內 50 公 尺 ). 跆拳教室. 1間. 由表 9 可知除一般運動場館外,較特別的是有射箭場一座、射擊場一座、跆拳教室 一座及重量訓練室一間。 (三) 臺北市文山區某高中學校 98 學年度至 102 學年度辦理校園體育活動概況,內 容如表 10 所示:. 26.

(37) 表 10 該高中校園體育活動辦理概況 競賽項目. 高一. 高二. 高三. 拔河 98 99 100 101 102 98 99 100 101 102 98 99 100 101 102. V V V V V V. 籃球. 桌球. 羽球. 3對3 籃球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排球.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陸上 水上 其他 運動會 運動會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由表 10 中體育活動狀況分述如下: 全校性活動列在「其他」體育活動內容分別為 98 年因應擴大校慶活動舉辦「鬥雞 有氧 PK 賽」;98 年為「親師越野賽跑」;98 年舉辦「全校拔河運動」;99-100 年為「健 康快樂步道行」,以上皆為全校性的體育活動。由此可知除非有學校的活動慶典或特殊 原因才有舉辦全校性的體育活動。 99 年高三增加「籃球比賽」及「三對三籃球比賽」是因應學生需求及教師於會議 中提出所增辦;100 年度游泳池因整修所以停辦水上運動會。. (四) 98 學年-102 學年學生參與各體育活動項目人數概況:. 27.

(38) 表 11 98-102 學年度班際籃球賽參賽組數 年度/組別. 男生組. 女生組. 98. 10. 7. 99. 10. 7. 100. 10. 7. 101. 10. 10. 102. 11. 11. 由表 11 得知自 98 年至 100 年參賽組別皆未變動,自 101 年度起男女生組因體育班 參賽,故參賽組數比之前多增加一組。其原因是在 101 年度經學校會議由導師表決同意 讓體育班參賽。女生在 101 年變動組別原因是因學生招生類組平均問題,故普通班每班 女生均組隊參賽。 表 12 98-102 學 年 度 班 際 桌 球 賽 參 賽 隊 (人 ) 數 組別. 男生組. 女生組. 年度. 單打. 雙打. 單打. 雙打. 98. 15 人. 6隊. 8人. 4隊. 99. 14 人. 14 隊. 6人. 4隊. 100. 14 人. 14 隊. 8人. 4隊. 101. 18 人. 14 隊. 7人. 8隊. 102. 12 人. 7隊. 5人. 3隊. 由表 12 得知,全高三在 102 學年度學生人數未變少的情況下,參賽人數明顯減少 ,以高三年級有 11 個班 (每組限報 2 人) 最高人數可達 22 人參加,但單打在 102 學年 度僅有男女合計僅有 17 人參加,可見桌球活動原本參加人數不踴躍,加上 102 學年度 舉辦的體育活動及其他各項活動比往年要頻繁,因此造成學生參加人數大幅減少。. 28.

(39) 表 13 98-102 學 年 度 班 際 羽 球 賽 隊 (人 )數 組別 男生組 年度 單打 12 人 98 14 人 99 14 人 100 16 人 101 8人 102. 女生組 雙打 12 隊 14 隊 14 隊 14 隊 6隊. 單打 7人 8人 10 人 12 人 2人. 雙打 13 隊 10 隊 12 隊 16 隊 3隊. 由表 13 得知羽球在 102 年參賽人數同表 10 桌球比賽一樣人數大幅減少。. 表 14 98-102 學 年 三 對 三 籃 球 賽 參 賽 隊 數 表 年度 男生組 20 隊 98 27 隊 99 30 隊 100 24 隊 101 25 隊 102. 女生組 12 隊 16 隊 21 隊 22 隊 15 隊. 由表 14 得知三對三籃球比賽參賽人數踴躍,且人數有逐年增加情形。. 表 15 98-102 學 年 班 際 排 球 賽 參 賽 隊 數 表 年度 男生組 11 隊 98 10 隊 99 10 隊 100 11 隊 101 11 隊 102. 女生組 10 隊 10 隊 7隊 11 隊 11 隊. 由表 15 得知歷年參賽隊數較為穩定,各班男女生皆有組隊參加,除 100 學年度女 生因為類組問題而減少參加人數。. 29.

(40) 表 16 98-102 學年度陸上運動會個人組參賽人數表 男生. 女生. 跳遠. 男生. 女生. 男生. 100M. 女生. 200M. 男生. 女生. 400M. 男生. 女生. 1500M 800M. 98 學年度. 52. 27. 57. 48. 50. 39. 45. 28. 46. 24. 99 學年度. 57. 43. 59. 56. 55. 46. 51. 34. 47. 40. 100 學年度. 51. 42. 53. 45. 52. 45. 49. 37. 50. 40. 101 學年度 停辦. 停辦. 58. 49. 52. 39. 51. 38. 52. 44. 102 學年度 停辦. 停辦. 58. 53. 49. 43. 46. 37. 43. 38. 由表 16 得知 102 學年度因場地設備老舊不符標準故跳遠停辦。短跑項目參賽人數 比較長跑人數踴躍。男生參賽情形比女生踴躍,尤其女生在 400M 及 800M 在 33 個班級 中(每個項目規定要報 2 名,出賽人數應達 66 人),每年參賽人數從未達到標準,98 學 年度甚至僅有 24 人參加。. 表 17 98-102 學年陸上運動會團體組參賽表 男生. 女生. 男生. 400M 接力. 女生 1600M 接力. 98 學年度. 33 隊. 30 隊. 23 隊. 19 隊. 99 學年度. 31 隊. 31 隊. 24 隊. 21 隊. 100 學年度. 33 隊. 30 隊. 24 隊. 16 隊. 101 學年度. 33 隊. 30 隊. 32 隊. 23 隊. 102 學年度. 31 隊. 31 隊. 27 隊. 22 隊. 由表 17 得知 400M 接力在每個學年度每班幾乎均有組隊參加。1600M 接力在各學 年度報名參加人數相對較少,可知學生對於活動有選擇性的參加。. 30.

(41) 表 18 98-102 學年水上運動會團體組參賽表 男生. 女生. 25M 捷泳. 男生. 女生. 25M 蛙泳. 男生. 女生. 25M 仰泳. 男生. 女生. 25M 蝶泳. 98 學年度. 34. 25. 22. 20. 10. 10. 6. 3. 99 學年度. 27. 22. 17. 10. 5. 3. 10. 2. 100 學年度. X. X. X. X. X. X. X. X. 101 學年度. 30. 29. 16. 16. 0. 0. 0. 0. 102 學年度. 19. 20. 18. 16. 0. 0. 0. 0. 由表 18 得知,因 100 學年度泳池整修未進行游泳教學課程,在 101-102 學年度學 生在各項目報名上因技術問題就無人報名參加「仰泳」及「蝶泳」項目。游泳報名的人數 逐年遞減。 表 19 98-102 學年水上運動會團體組參賽表 男生. 女生. 50M 捷泳. 男生. 女生. 50M 蛙泳.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50M 仰泳. 50M 蝶泳. 98 學年度. 20. 9. 14. 6. 3. 2. 1. 0. 99 學年度. 16. 8. 16. 5. 2. 0. 1. 0. 100 學年度. X. X. X. X. X. X. X. 0. 101 學年度. 21. 15. 18. 11. 0. 0. 0. 0. 102 學年度. 11. 7. 7. 4. 0. 0. 0. 0. 由表 19 得知,參加人數比 25M 人數更少,參與情形更低。. 二、校園體育活動問卷結果分析 (一) 研究參與者-學生背景資料: 1、問卷人數性別分析 為了解問卷學生性別比例,該研究有效回收問卷 1104 份中,其中男女比例女生多 於男生,全校男女生比例,男生為 48% ;女生為 52%。問卷人數性別彙整如表 20 所示:. 31.

(42) 表 20 問卷人數性別分析表 年級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部. 回收率. 男生. 180. 164. 174. 518. 47%. 女生. 210. 200. 176. 586. 53%. 合計. 390. 364. 350. 1104. 100.0%. 由表 20 得知問卷回收比例女生多於男生,其中女生為 53% ;男生為 47%,回收效度 女生要高於男生. 2、為了解問卷對象成員的成績情況如何,與參與運動項目的關聯性。為此分析學 生成績級距人數,在校總平均分數人數分析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在校總平均分數人數分析表 項次. 分數級距. 比例. 人數. 1. 90-100 分-77 人. 7.0%. 77 人. 2. 89-80 分-243 人. 22.0%. 243 人. 3. 79-70 分-386 人. 35.0%. 386 人. 4. 69-60 分-287 人. 26.0%. 288 人. 5. 60- 0 分-110 人. 10.0%. 110 人. 由表 21 得知學生成績多數人在 79-70 之間,70 分以上人數佔 64%,成績屬中等人 數最多。. (二) 活動參與情形: 1、學校舉辦體育活動項目-最受學生注意的項目 為了解在學校舉辦的體育活動中,那些項目最受到學生注意,如表 22 所示。.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陳威成 臺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勞動部勞 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吳佳儒

計) 正取 黃正昕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安捷企業社 04 機電整合 正取. 04

六、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A02 臺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 翻「閱」時空,悅「讀」人生 A03 桃園市立建國國民中學 流動的饗宴-讀出建國真滋味 A05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 15 配管與暖氣 006 廖威辰 臺中市立臺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15 配管與暖氣

高中部國文科 1 實缺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為準 備取 若干 高中部英文科 1 實缺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為準 備取 若干 高中部數學科 1 實缺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為準

現在多半使用改良的 電水壺或快煮壺,能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