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透過問卷、訪談法的整理,了解某高中的體育活動現況、需求與面臨的阻 礙。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14條規定,中、小學各校每學年應至少舉辦全校運動會一 次,各類運動競賽三次;設有游泳池者,應舉辦全校水上運動競賽一次 (教育部,2006)。

根據表10臺北市文山區某高中學校98學年至102學年辦理校園體育活動概況得知,臺北 市文山區某高中在體育活動的推展上是落實教育部規定,整體來說學校舉辦的體育活動 是照著教育政策來舉辦,除了教育部訂定的體育活動之外,臺北市文山區某高中的運動 特色尚有多次在國際上有優異表現的合球運動,但學校並未朝全校性的體育活動發展,

及設計其他較多元的活動,因此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意願仍有提高的空間。

一、 校園體育活動推動現況 (一)文山區某高中體育活動現況

根據表 10 臺北市文山區某高中體育活動內容得知,遇到擴大校慶的活動參與人 數及班級才會出現較多人數參與,其中籃球是因應學生需求而增加的體育活動項目,

顯示學生重視籃球活動。而在表 11 中 98-102 學年度班際籃球賽參賽組數歷年來參賽 人數穩定,在表 14 中 98-102 學年三對三籃球賽參賽隊數表籃球更是逐年增加人數;

表 22 學校舉辦體育活動項目 (最受學生注意的項目),籃球是最受歡迎的項目,因此 符合教育部 (2009) 提到單項運動競賽則以籃球、棒球、排球等聯賽最具代表性。曾 瑞怡 (2004) 也提到臺北市高中職學生在運動參與項目前十項依序第一項就是籃球。

(二)文山區某高中體育活動阻礙因素 1、場地設施的限制

文山區某高中體育活動在其他項目的參與情形受到場地限制、運動不夠多元化等因 素造成學生參與意願低落,如表 12 98-102 學年度班際桌球賽參賽隊(人)數有逐年下滑的 趨勢,在表 9 中場館設施提及桌球教室位於地下室,表 32 學生最滿意的活動場地設施 提到桌球教室不夠通風又悶熱,造成學生上課意願不高進而降低參加活動的意願。

胡文琪 (2009) 提到課後運動參與阻礙因素以整體排序而言,前三項依序為:「氣候 不佳」、「有比運動更有趣的事情」、「運動場地使用者太多」。這些阻礙因素也同樣發生 在文山區某高中體育活動中,研究結果顯示在在圖 4 顯示臺北市文山區某高中學生有過

49

半數曾經參與過校園體育活動,參與過學校體育活動有 60%人數佔多數,有 40%未參加 過體育活動,顯示校園體育活動仍有正面的效益,可以透過活動得到班級的向心力,建 立運動習慣與得到班級榮譽感。但是在建議與需求上,學生也表示學校的設備過於老舊、

舉辦活動的時間無法配合,因為運動技能不足受限參加意願,獎勵制度不夠、運動項目 不夠有趣吸引學生參加等因素,這些因素可說是阻礙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意願。

2、賽程與時間的阻礙

由表 35 中得知該研究參與高中在體育活動推動現況中,以時間不足、沒有興趣、

體育課基本授課節數不足無法有效學習運動技能情況等…,造成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意願 逐年低落。在表 35 學生對學校體育活動的建議即提到「課後要補習活動希望能利用假 日或段考下午」、「游泳課只上一節,換衣服都很趕」、「希望比賽能不要在中午」這些時 間因素會降低學生參與活動的因素。王天威 (2005) 、張淑美 (2012) 及教育部 (2004) 皆提及時間因素包含「沒有時間」、「要參加課後補習」都會造成參與活動的阻礙。

3、其他阻礙的因素

臺北市文山區某高中在體育活動推動現況從表 12 98-102 學年度班際桌球賽參賽隊 (人)數中參賽人數從 8 人降低至 5 人,雙打對數從 14 隊降低到 7 隊,表 13 98-102 學年 度班際羽球賽隊 (人) 數更是從 98 學年度的單打 12 人降低至 102 學年度的 8 人。逐年 下降參賽人數表示活動已經不夠具有吸引力,比起表 14 的 98-102 學年三對三籃球賽參 賽隊數表由 98 學年度的 20 隊增加到 25 隊,比較相當明顯。這些逐年下降的參賽原因 除了場地的因素之外,還有活動的模式 5 年來皆未改變,獎勵制度不夠吸引學生參與,

主辦體育活動的報名的方式並未有強制性的要求等因素。

綜合上述根據研究結果,學生對於參與校園活動,大多數人認為享受運動樂趣為主 要因素 (表 24),其次分別班級榮譽感、發揮運動才能、獲得成就感、其他等因素。即 使是成績較好的學生 (表 25) 依照學期成績參與校園體育活動的最主要目的分析表,也 同樣願意享受運動的樂趣,並未因為課業成績的優異而與其成績較差的學生有異。

在運動參與項目部分,男女生皆以籃球為第一排名 (表 26),大隊接力其次,依序 是排球,羽球與拔河;對於未曾參與校園辦理體育活動的學生有 75%會在課後進行運動,

僅 25%不會在課後進行運動 (表 27);而教師部分透過訪談方式,其得到結果發現,在 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部分,籃球的參與總是最高的,通常在游泳和田徑競賽方面,較無法 得到學生青睞,在辦理活動成效上,總是流於形式辦理,參加人數也相對較少 (表 16)。

由以上現況得知,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有良好參與環境及了解學習狀況,此結果與

50

黃敬堯 (2011) 提到學校體育課程乃是具教育意義的身體活動經驗,包含了每週兩節的 正式體育課程,與校內、外各項體育活動之非正式體育課程,透過學校或教師計畫性的 安排,創造學生的體育學習經驗,發展各項運動技能、知能,並學習與人互動,相符合,

且程瑞福 (2010) 指出,學校體育活動的推展,關乎全民體適能的提升績效,依據教育 部調查資料顯示,國內近六成的學生不熱愛運動,且未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張淑美 (2012) 提到青少年的考試制度已由聯考轉變成基本學力測驗與學測,卻無法減輕青少年 的課業壓力,許多的家長與學校仍然以課業為重,大部分學生在課後必須到補習班或是 才藝班,鮮少利用後時間參與運動。

針對推展體育活動需求,學生認為參加學校舉辦的體育活動,對於課後運動的參與,

亦有正面的影響,如提高運動興趣,增加班級運動風氣,增加運動機會等,負面的影響,

如浪費我時間,影響我讀書又因運動技能不足、怕受傷、丟臉,不敢去嘗試,其他人則 認為沒意見及影響,有需要就參加。此結果與張淑美 (2012) 提到青少年因考試制度,

大部分學生在課後必須到補習班或是才藝班,鮮少利用後時間參與運動之研究結果相符 合。學生對校園辦理體育活動的滿意情形上表示,對於場地設備、辦理時間、活動內容 及裁判人員素質不一等因素,造成滿意情形低落,此結果與張淑卿 (2002) 結果相符,

皆認為上述狀況影響學生對於學校所辦理活動的興趣。

在臺北市都會區學生的活動空間少、加上近日全球氣候極端變遷至極冷或極熱,原 本就受限於諸多因素讓學生參加課後運動的動機變少,課後沒有運動的習慣,舉辦體育 競賽參與意願並不熱絡。校內辦理體育活動,可為校園活力注入一股新力量,學生在參 與運動過程中,表現出在場上努力不懈精神與同儕練習,以爭取勝利而建立良好革命情 感,這種互相合作的精神及突破困境的精神,可為團隊帶來凝聚力及學習動力,以及求 學生涯中具有價值的校園經驗。

二、為提升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活動之策略

教師們對的體育活動的現況、需求與面臨的阻礙所做的內容表述,主要是針對場地 太陳舊、設備不足與活動的時程上及其他行政面的無法配合,成為體育活動的阻礙。另 一方面,教師對於提高學生參與的動機,也提出方法建議可以調整時間,提高獎勵制度,

調整體育活動形式及舉辦多元化的運動活動。透過行政制度整合學校資源,調整教學項 目,並融入了不同教具教材的應用,體育活動項目的多元化舉辦可吸引更多學生參與。

依據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 14 條規定,中、小學各校每學年應至少舉辦全校運 動會一次,各類運動競賽三次。目前臺北市文山區某高中推行運動項目為籃球、羽球、

51

游泳、大隊接力、田徑、拔河等,另有特色專長教學活動為體適能(合球、跆拳道、籃 球、射箭、肌力訓練、心肺訓練)。

學生與教師對於校園體育活動辦理的時程及場地設施表示,學校是有很多場地設施 要改進的,桌球教室是一個地下室空間,又潮濕又悶熱環境很差。田徑場的跑道都已經 變形了,水溝蓋都脫落。跳遠場地根本就荒廢了。另外因為文山區常下雨,所以還是要 有風雨操場興建上的需求。

依據研究結果,阻礙因素包含一切限制參與運動行為的理由或是減少個人參與運動 的慾望。亦有家長與學校仍然以課業為重,鮮少利用後時間參與運動,此結果與廖健順 (2009) 指出升學主義、導師、家長影響體育的選修、體育教師授課總時數減少、推動各 項體育活動出現困難。除此之外,在學習成長環境的遽變及溝通網路化下所衍生的低體 能、高體重、低活動及疏離人際與社會等的生活型態等情形,與余瑩瑛 (2003) 提到長 時間使用電腦及電子設備,為其阻礙因素結果相符合。研究者任職於綜合高中學制的學 校,就有感於體育改選修後,受到升學主義導向,學校課程皆以主科升學規劃為主,造

依據研究結果,阻礙因素包含一切限制參與運動行為的理由或是減少個人參與運動 的慾望。亦有家長與學校仍然以課業為重,鮮少利用後時間參與運動,此結果與廖健順 (2009) 指出升學主義、導師、家長影響體育的選修、體育教師授課總時數減少、推動各 項體育活動出現困難。除此之外,在學習成長環境的遽變及溝通網路化下所衍生的低體 能、高體重、低活動及疏離人際與社會等的生活型態等情形,與余瑩瑛 (2003) 提到長 時間使用電腦及電子設備,為其阻礙因素結果相符合。研究者任職於綜合高中學制的學 校,就有感於體育改選修後,受到升學主義導向,學校課程皆以主科升學規劃為主,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