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結論

本節依據研究結果、文獻探討及問題蒐集與整合的歸納與討論,進而形成本研究之 結論。

一、 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動之現況:

(一) 學生最擅長運動排名依次為:籃球、羽球、游泳。

(二) 運動參與的主要項目前五項,男女生接以籃球為第一排名,大隊接力其次,

依序是排球,羽球與拔河。

(三) 學生參加過學校體育活動為最多數,多數人會在課後進行運動,少數人不會 在課後進行運動。

(四) 成績在90分以上的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活動的最主要目的同樣是享受運動的樂 趣,並未因為課業成績的優異而與其成績較差的學生有異。

二、 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推展各項體育活動的需求:

(一) 學生對校園辦理體育活動的滿意情形,大多數人皆表示滿意,但少部份人認 為在場地設施、辦理時間、活動內容、裁判人員素質不一,持有不滿意見。

(二) 在學生對校園體育活動辦理的時程中,亦有多數人認為活動辦理的時間太緊 湊、妨礙午間休息、防礙課後補習無法參與)、活動時間太晚及天色太暗等。

(三) 學生對校園體育活動辦理的各場地設備滿意情形,為滿意占多數,但少數人 認為,室內活動場館太少、場地設備太老舊、活動空間太狹小、照明不足等。

(四) 綜整學生提供建議:希望能在場地、活動方式、賽程、比賽時程及獎勵制度 做改善。

三、臺北市某公立高中,推展各項體育活動所面臨阻礙及解決策略:

(一) 在辦理體育活動中,溝通協調是最重要的事,而最常遇到困難為則是更改賽 程及時程、裁判安排。

(二) 對學校在校園體育活動的推展上,遇到困難時,解決策略如下建議:

1. 行政方面:建議規劃體育活動應配合學校特色,透過公開會議協調溝通,

並在體育委員會提出問題討論。以溝通、集思廣益設計完整的體育課程。

53

將因材施教應用在體育課程中、辦理多元化的校園體育活動並考量針對大 多數人辦理全體性的活動內容、強化運動技能提高學生學習意願,任課的 體育老師平時在教學的時候能多加說明鼓勵學生去參與活動,學生只要有 參與班際的競賽,體育成績的區塊給予額外的獎勵。

2. 場地設備:建議校方針對桌球教室、泳游池要進行改善工程;課程安排與 競賽期間要有規畫(先教完再比賽,方有機會練習)。針對目前因為場地與設 備造成參與活動意願低的體育活動項目優先爭取經費改善場地與設備。

3. 活動形式:採普通班聯軍對抗體育班的活動、健身操、趣味競賽或是師生 對抗賽、冠軍班級與他校舉行跨校聯誼、第2節下課進行課間操活動、設計 球類趣味性比賽 (如3分球投籃、排球九宮格發球競賽、合球投籃)、體適能 活動趣味競賽、仰臥起坐、跳繩、呼拉圈、側併步)。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活 動。

行事曆排訂一週為體育活動競賽周,統籌辦理各項活動或利用週五聯課、

社團活動、定期考查下午…等時段,提供學生個人利用全天候課餘時間在 校園採取自發性運動機會 (如校內定點慢跑、游泳集點蓋章活動)。獎勵制 度:敘獎、公服時數、請合作社提供禮券、家長會提供獎金。

第二節 建議

一、本研究發現,學校內籃球體育活動普及化,因設施及天候限制,造成學生參與活動 阻礙。因此,藉由此阻礙因素的解決策略,期望能推廣其他項目,以提升教師專業 能力及學生參與動機,並帶動學校的運動風氣。

二、各體育相關活動的推展,有賴各校體育教師、體育行政單位的規劃與籌辦,讓學生 在非正式的體育課程當中,獲得運動的樂趣與學習。

三、在學生學習上,發現教師在多元而豐富引導,亦可提升學生覓得喜愛的運動項目。

因此,教師應增加個人教學能力,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結合學生適性發展能力,

及養成規律運動。

54

引用文獻

王文科 (2009)。教育研究法 (第十三版) 。臺北市:五南。

王天威 (2005)。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同茂 (2011)。學校體育活動與競賽。學校體育,122,1-3。

王宗吉 (2011)。運動社會學(A sociology of sport)。臺北市。紅葉文化。

江書良、吳明欽 (2006)。提高學校體育活動參與的理念與作法。學校體育,16 (6) 。 何佩玲 (2005) 。臺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瑩瑛 (2003)。醒吾技術學院學生運動習慣與體適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體育學院,臺北縣。

吳海助、林章榜、周宏室 (2007)。高中學生運動習慣養成的可行策略、預期阻礙與因應 對策之研究。大專體育,9(3)。23-34。

林鈺真 (2007)。學校體育活動的規劃與推展。國北教大體育,2,217-222。

洪國章、林慶裕 (2006)。學校體育活動之探討。屏師體育,10,422-429。

胡文琪 (2009)。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維辰 (2007)。社會支持一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3),

50-5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2007 年,2 月 27 日)。教育部 95 年推展學校體 育績優團體及個人。取自 http://140.122.72.29/summary/index.html

張少東 (2005)。國光中學改制體育經營管理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

55

學院,臺中市。

張淑美 (2012)。臺北市立北投國民中學學生課後活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 (2004)。培養活力青少年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2)。101 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3a)。100 年度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3c)。101 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4)。體育運動大辭典,教育部。取自體育運動大辭典網站。

教育部 (2013b)。運動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體育司 (2004)。培養活力青少年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 (2008)。快活計畫~促進學生身體活動,帶給學生健康、活力與智慧~。教 育部 96 年 7 月,體育及健康教育資訊網 (http://140.122.72.62/)

郭亮吾 (2008)。臺北市高中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 。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向明 (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素娥 (2006)。國中生課後運動參與行為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佑 (2002)。南投縣國民小學 921 地震前後運動場地設備器材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麗玉、王宗進 (2004)。東華大學教職員工參與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大學體

56

育學刊,6 (1),57-72。

曾瑞怡 (2004)。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程瑞福 (2010)。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從標準化到彈性化。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 (頁 123-194)。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程瑞福 (2011)。百年體育運動回顧與前瞻。學校體育,125,46~50。

黃君翔、林家宏 (2012)。國小運動性社團學童參與動機之初探。2012 第五屆運動科學 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黃美珠 (2008)。論休閒活動方案規劃及其對活動設計者的啟示。大專體育,95,96-102。

黃敬堯(2011)。民國 99 年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課程綱要實施後的體育課程一以桃園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 (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林木俊 (1994)。Swot 分析在公立體育場之運用。中華體育季刊,8 (1),47-54。

田文政 (1991)。運動場地規劃與管理。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專題研究報告 2-4。

景美芳 (2009)。東部地區(宜花東)國民小學校體育行政執行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洪升呈 (2009)。淺談大專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功能與價值。大專體育,104,46-52。

楊竣貿 (2011)。臺北市國中學校體育訪視結果對學生運動休閒参與機會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重新 (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葉憲清 (1998)。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四號-四所城鄉高工體育經營現狀之研究。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8(2),1-37。

57

廖健順 (2009)。綜合高中學生體育選修阻礙因素、選修動機及選修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教育局 (2005)。臺北市九十三學年度中小學體育與衛生保健訪視報告書。臺北 市。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志富 (2001)。學校體育經營的新思維。學校體育,65,2-3。

簡曜輝 (1992)。落實學校體育貫徹教學正常化。學校體育,2 (2),1-2。

顏寧 (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臺北市:五南。

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 (1992)。體育大辭典。臺北巿:臺灣商務。

Beauchamp, G. A. (1981). Curriculum theory. Itasca, Ill.: Peacock.

Jewett, A. E., & Mullan, M. R. (1977). Curriculum design: Purposes and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learning. Reston, VA: AAHPERD.

Melograno, V. J. (1996). Desig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3r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tillwell, J. L., & Willgoose, C. E. (1997).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8

59

60

附錄二

高中校園體育活動推展之探討訪談大綱

一、 本人是否曾擔任行政工作?主辦或協辦過校園體育活動?

二、 本校的運動特色為何?

三、 近三年學校辦理的體育活動內容有何?

四、 您認為學生對校園體育活動的參與情況如何?

五、 可否評價您對本校學生參與體育活動 (滿意情形) 看法?

六、 學校在校園體育活動的推展上是否受到一些「制式化」的限制?

七、 在體育活動辦理推動上,你認為同仁們支持情形如何,請大致敘述?

八、 在辦理體育活動中,覺得最難溝通協調的問題為何?

九、 您本人最熱衷且支持學校辦理的體育活動項目有何?請舉三項。

十、 您覺得學校辦理活動的場地設施最需要改進地方?

十一、 對學校在校園體育活動的推展上,遇到困難時,解決策略為何?有何具體建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