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單親成年前期女性面臨非預期懷孕處境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單親成年前期女性面臨非預期懷孕處境

當一個人在非預期的情況下懷孕,可能出現的階段反應為:震驚、否認、面對現實、

做決定,且所有決定都是困難的,只能盡可能找出所有可能的做法,思考每個選擇對現 在與未來的影響(Patricia,2000)。女性在面臨非預期懷孕時不僅面臨生活狀態的改變,

也會因著當時生活狀態及環境而影響作不同選擇。

壹、國內外成年女性非預期懷孕概況

依據內政部(2015)統計,全國非婚生子女於 2014 年有 7,842 名(佔 3.73%),2015 年有 8,050 名(佔 3.77%),2016 年有 7,879 名(佔 3.78%),2017 年則有 7,411 名(佔 3.82

%)可見非婚生子女近幾年皆佔生育率中一定比率約 4%,且有逐年遞增趨勢,然由於全 國統計未有非預期懷孕生母年齡以及撫養狀態之資料數據,故難以從中交叉評估分析非 婚生下的子女,是單親撫養、出養,或實際生活狀態為何。勵馨基金會於個案管理(社 區+安置)服務部分,2015 年共服務 406 名非預期懷孕個案,其中有 71 名為成年女性,

約佔整體服務人數的 18%;2016 年共服務 557 名非預期懷孕個案,其中有 92 名為成年 女性,約佔整體服務人數的 16.5%,成年女性非預期懷孕有一定比率占近 2 成,其需求

也需要被重視。

國外統計指出英國青少年非預期懷孕的比率以西歐為最高,其中源自於性別與關係 教育的缺乏及不足的性與生育的健康照護,而單以非預期懷孕人數統計,英國在 2013 年即有十四萬五千名非預期懷孕女性,佔所有懷孕女性的 16.7%,而 2014 年英國青少 年生育率為 15.3%,相較德國、瑞典、荷蘭皆為高(population matters,2016)。美國 2008 年統計則顯示 20-29 歲的懷孕女性有三千四百萬人,其中有超過半數(一千九百五十萬 人)為非預期懷孕者,其中觀察無高中學歷的未婚女性非預期懷孕率相對較高,20- 24 歲未婚女性意外懷孕的機率又比 25-29 歲未婚女性為高(Zolna&Lindberg,201 2)。上述 數據顯示,非預期懷孕之議題,並非單單僅會多發生於青少年族群,成年的年輕女性或 是中年女性也可能面臨此狀況,研究者在搜尋非預期懷孕等關鍵字以及閱讀相關文獻 時,確實明顯發現無論國內外文獻皆較著墨於討論及分析未成年懷孕的數據及狀態,甚 少深入探究成年女性非預期懷孕之因素及其歷程。

貳、懷孕女性生活狀態的改變

「我整個身體和想像,都在為一個小生命而努力;大部分的時間,我覺得失去了自 我-只有一個身體,而它已完全取代從前的我。」(Harper,2011/2012)「懷孕需要擁有很 多的信心,要相信妳正為自己和胎兒作一個最好的選擇,相信妳生下來的孩子有足夠的 條件因應生命種種挑戰,相信妳有智慧與精力做個好母親。」(艾倫.史登,1994/1994)。

懷孕對於一位女性而言,是一項生命歷程的重要事件,往往也在生心理上扮演著重要的 轉捩點,因這意味著母體不再是只需要為自己而活,隨著小生命的逐日增長,也更需要 付出多餘的心力去看顧,並存著信心去因應各類挑戰。而對於非預期懷孕的女性而言,

在非預期的狀況下迎接孩子的到來,其衝擊通常遠比做好萬全準備而懷孕來的多,非預 期懷孕的發生蘊含許多因素,除了與親密關係交往相關外,與女性的成長經驗似可能有 所關連,Dietz,et al.(1999)在針對1,193名曾在20歲之後第一次非預期懷孕的20-50歲女性

調查,有65.8%指出早期曾遭受兩種以上的兒童虐待或是家庭的失功能,而童年經歷與 第一次懷孕最強的關聯為心理虐待及受母親的伴侶之頻繁身體虐待,研究也指出童年有 受虐狀況的婦女更容易有非預期懷孕情形。故女性的早期成長經驗似乎也可能會影響非 預期懷孕發生,以及女性對於懷孕之認知。研究者實務上看見受服務之少女若成長過程 中曾遭受過性創傷或受暴經驗,整體家庭功能較為不彰者,其在情感上的渴求多為高,

若加上因而年少離家及可能落入偏差行為之種種危機,容易發生非預期懷孕之狀況。然 國內目前尚未有針對此議題之相關研究,較無法進一步證實,此或許是後續相關研究值 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母親如何看待嬰兒的來臨是受現有資源多寡而影響,包含母親的年齡、未來生育 子女的機會、孩子的性別等等都會是影響因素(Hrdy,2004/2004)。由於通常發現非預期 懷孕時多有一段時日,在腹中胎兒持續成長的同時,懷孕的媽媽又需要盡快下抉擇,此 抉擇攸關自我外來的生涯規劃以及寶寶的生命,其壓力與衝擊顯而易見。其次非預期懷 孕又是一個會讓懷孕者突然改變生活狀態的經驗,懷孕過程中體內賀爾蒙的改變會影響 孕婦的情緒與生理,且會相當起伏不定,並影響生活,尤其是在面臨第一胎時更為顯著,

此時若有配偶的支持或是提供傾訴管道是很重要的(Lees&McCartan,1997)。從研究者的 前導性訪談中,受訪者亦提及在懷孕及留養歷程中,也能顯著感受到對於自己生活的改 變,例如:無法再像懷孕前自在出入夜店喝酒或與朋友遊玩,現在因撫養子女,需要更 多的考量與生活型態改變的取捨。相對而言,單親女性缺乏配偶的支持,於懷孕期間,

可能會須承受更多身心上的不適,或是需要在自己原先既定的生涯目標與生活狀態做一 些不得已的犧牲,此皆可能成為孕期過程中或是後續撫養子女的潛在壓力源。

懷孕女性雖可能面臨生活狀態的驟變,然研究提及女性在未預備的狀況下面臨懷 孕,隨著懷孕的進程,確實會面臨精神及情緒困擾,但此皆是非常自然的反應,若能嘗 試去享受及沉浸於懷孕,對於寶寶的誕生就能減少擔心,其次多與配偶討論想法,也讓 其能夠參與其中,對於情緒緩解也有助益(Lees&McCartan,1997)。雖然非預期懷孕似乎 是項壓力事件,但若母體能夠坦然接受,且獲取相關支持,對於整體身心調適也會有所

助益,懷孕似乎也能夠是件重新賦予人生意義的事件!

參、生育與否的兩難

美國女性主義作家奧菊.羅德曾指出,情慾是根植於每一個人身上的資源與力量,

然而女性長期被教養成須害怕面對內心強烈的渴望,然若遠離內在的情慾而活時,生活 就會被外在及異化的形式限制,唯有認知內在最深的情感,才能夠放棄外在世界加諸的 痛苦與否定感(顧燕翎、鄭至慧,2011)。一位女性在發現非預期懷孕後,立即需面對生 育及留養的抉擇,然若遇不友善的社會文化及環境,或是其成長歷程中就根深柢固未能 依據自己的內在渴望與情慾而活,女性很可能會做出符合社會或是旁人期待的抉擇,然 而此抉擇非自己本意,壓抑的結果可能造成更多痛苦或是自我否定感受。鄭雅云(2009) 提及成年未婚媽媽決定生育的因素包含「避免殘害生命」、「生理因素」與「情感因素」。

在生理因素部分,可能擔憂超過生育年齡、孩子健康狀況不佳、墮胎會對健康不佳;情 感因素部分,可能是期待能生下喜歡之人的孩子與希冀透過生育維繫兩人關係。

而在夫妻關係部分,藍珮榕(2007)提出「生產控制權」的論點,其認為非預期懷孕 前夫妻間的感情是否穩固,會是影響婦女是否決定繼續懷孕的因素之一,然而儘管感情 和諧,多數婦女對於生產懷孕仍多有覺得孩子是自己懷孕自己生,也多需自行承擔過程 中的辛苦,故可能也會顯現對生產的控制權力及自主權。而雖女性面臨非預期懷孕中相 對於男性要較立即性的困難需解決,包含身心上的變化與傷害,然而男性在過程中的角 色卻也容易被冠上加害者的罪名,並且在角色定位上被期許要負責,卻也可能讓男性在 過程中衍生許多焦慮及無力感(李潔玲,2014)此歷程中,生父的態度也隨著孕程而會有 不同的變化,也直接影響懷孕女性的心情。故決定是否生育與否,除了生心理因素之影 響,未婚媽媽與孩子生父的關係亦可能是決定之因素,然單親女性通常又是與孩子生父 缺少關係連結,才可能走上單親路途,在過程中生父的影響為何仍值得探究,然而最終 是否決定生產,仍然端賴未婚媽媽最後的考量與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