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分別就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加以陳述,並說明選擇此主題作為研 究之原因,以及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末尾則界定與研究內涵相關之重要名詞。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實務中面臨非預期懷孕出養與留養議題之發想

「我不是少女了!應該說我從很早開始就不是了。因為十六歲就出社會啊,要靠自 己生活,而現在,又多養了一個孩子…。」在一次的研究訪談中,一名面臨非預期懷孕 狀況,最後選擇留養的單親成年媽媽如此對我傾訴道。「我不是少女了!」 這句話令我 留下深刻印象,也反思在此番話背後所隱喻的被迫提前邁入社會的無奈,以及在成年角 色下,對於艱辛母職角色的自我期許與勉勵。

研究者從事性剝削兒少後追實務工作約有七年餘,服務少女的過程中,曾面臨多名 少女非預期懷孕之狀況,觀察在此歷程,少女除需面臨如何告知家長、男友的徬徨不安,

隨即而來則需面臨生理與心理的衝擊,包含自我生涯規劃、是否生下孩子的抉擇,及評 估能否有足夠資源與能力負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等。當中研究者亦曾遭遇少女因缺乏相 關衛教知識與觀念,加上與男友同居經濟陷入困境而未能定期產檢,導致胎兒胎死腹中 之狀況;亦曾遇過少女在發現非預期懷孕當下,本決定步入婚姻生養子女,男友卻須入 獄多年,又因家人反對留養,加上自己未有經濟及工作能力,於幾番思量後只好忍痛將 孩子出養之情形,這些處遇歷程既深刻,也成為研究者的研究發想。

依據中央通訊社報導(2015)指出,婦產科醫師林思宏提及台灣平均一年約 20 萬新 生兒,但因避孕觀念薄弱、非預期懷孕多,有高達 40 萬人次孕婦以口服避孕藥墮胎,

若再加上終止懷孕者,其數量「超乎想像」。顯見非預期懷孕現象是項值得重視之議題。

針對成年女性面臨非預期懷孕之景況,藍珮榕(2007)研究中提及當成年已婚婦女面臨非 預期懷孕時,需於出留養或人工流產之間做選擇,背後所牽涉的往往是多元且複雜的家 庭婚姻結構與社會文化習俗,以及兩性伴侶關係。非預期懷孕對於這些女性而言,是項 人生重要之衝擊與變動,然卻也看見這些女性對於腹中胎兒多有濃烈情感,而在內外在 支持系統薄弱的狀態下,除孕期穩定度面臨挑戰,最後仍得忍痛做出出養決定。於此研 究者也反思,倘若今日她們身處於一個資源充足、富於穩定的家庭及社會環境中,是否 就能有機會克服這些困難,而有將孩子留養之可能?其次年齡是否也會是出養或留養其 中一抉擇重要因素?而若這群少女今日為成年者,能否確實符合社會期待一肩扛起母職 角色,或其實也須仰賴福利資源之相關協助?研究者於實務工作當中所看見的是,一位 母親無論成年與否,面臨非預期懷孕及出留養議題時,在未預備的生涯狀態下,內心多 充滿複雜與矛盾情緒,包含如何因應外界眼光及生活現況的轉變,或是對於成為一名母 親的自我觀感、孩子出生後的照顧議題、面臨出養的不捨與內心負荷等,隨著孕期的進 展,心境情緒也會有不同的轉折。然而同為母職角色,我們皆深知未成年者因年齡弱勢 而有所缺乏,然成年者之需求卻相對被忽略,這些成年女性所遭遇的困境及獲取之社會 支持為何,此皆是研究者欲於研究中欲探討的。

出養,即是讓孩子離開原本功能不佳的原生家庭,進入新環境(家庭或機構),展 開新的人生旅程,留養與出養相異的則是讓孩子有機會透過相關資源與支持系統,順利 留在原生家庭穩定成長,故無論出養或留養,對於母親或孩子而言,都是一項生命中重 要的轉捩點。因此研究者也對此議題充滿好奇,想瞭解在此過程中,母親與孩子兩個生 命是如何經歷轉折及相互偎依,而又是什麼樣的歷程變動,讓一位母親雖處於整體社會 對非預期懷孕仍多少存留的刻板印象或不友善態度中,仍堅持做留養抉擇。

從研究者的實務經驗中認為,沒有一位非預期懷孕的母親是心甘情願將孩子出養 的,而一位母親決定留養勢必也經過多番思量,然在決定留養的過程中產生何種經驗,

及經歷什麼樣的困境與挫折,非預期懷孕的身心壓力又是如何交互影響著抉擇,相信此

歷程是漫長且具故事性的。而端從歷程出發,由於留養的期程遠比出養來的更長遠,親 子互動關係隨著孩子成長逐漸遞增,其面臨的挑戰勢必也較為多元繁雜,故研究者方決 定選擇以「留養」歷程作為立基,以深入探討當中發生的種種故事及內涵,進而分析相 關因素,以做後續推展福利及政策之參酌。

貳、選擇單親成年前期非預期懷孕女性為研究對象

在談及非預期懷孕議題時,社會普遍多會較關注未成年的小媽媽,認為非預期懷孕 之發生,可能多來自於少女的年少不懂事,抑或是性觀念及自我保護觀念認識不清。其 次於後續懷孕議題的協助上,也可能會因著少女年紀較輕,認為其資源及能力不足,加 上易受社會關注而給予較多的協助。勵馨基金會(2013)針對少女面臨未婚懷孕情形表 示,未成年人通常在求學階段,即使就業收入也微薄且不穩;除面對角色轉換、親友期 待與生活改變等心理壓力,更大的壓力來自於照顧新生兒的生疏與緊張。顯見少女面臨 未婚懷孕議題時,可能因年紀尚輕且無穩定生涯規劃,無論留養與否,對於生理及心理 皆會產生許多衝擊,且須瞬間因應各方面之壓力。而張乃千(2007)認為未成年懷孕之所 以會被標籤化,主要是因其挑戰社會中傳統家庭的規範原則,因而整體社會有許多道德 批判;而社會大眾也多認為只有不正常性關係或性關係糜爛的少女才會不幸懷孕,故當 少女一旦發生非預期懷孕狀況,社會就會將其污名及標籤,且帶來許多批判指責。由此 見青少女可能因著外觀年齡及成熟度看似較低的因素,當遇到非預期懷孕時容易有被標 籤化之情形,認為其未經思慮或無能力因應懷孕狀況。

反觀來看成年女性,雖然年齡成熟,但也可能更被賦予要符合社會道德與規範的期 待,而在非預期懷孕時有同樣被標籤及汙名之狀況,或被社會以放大鏡檢視其在歷程中 作為一成年者的態度與抉擇,然實際上成年女性在面臨非預期懷孕時可能會有相似的情 境與心情,若身旁資源匱乏,需要安置及相關福利資源介入協助時,與未成年少女相較 下的面貌又是如何不同?研究者帶著這樣的好奇,於研究所實習專題中,選擇安置家園

作為實習場所,除有機會更貼近非預期懷孕女性的生活經驗及出養、留養歷程的抉擇外,

也透過專題訪談,針對一名曾接受過安置資源的三十一歲非預期懷孕女性,探究其獨自 留養子女歷程所面臨的抉擇感受與經驗。於後續訪談分析中,可歸納相關經驗,受訪者 描述在面臨非預期懷孕當下雖是詫異卻也喜悅的,雖因生父(同居人)無意撫養孩子及受 暴經驗而攜子離家,然因著家庭背景使然,渴望有親人相伴等因素,而讓受訪者決定獨 自留養孩子。在留養過程困境部分,雖面臨待產資源缺乏、經濟、居住、就業以及孩子 疾病所伴隨的照顧困難等議題,卻也因有相關社會資源(例如:熱心民眾、警政協助、社 福安置資源、同儕支持)介入,而提供其留養支持。故研究者由此前導性研究中也初步獲 知成年女性在面臨非預期懷孕與留養子女之歷程,確實也可能會面臨多元困境。

研究者自實務經驗累積中觀察,未成年媽媽因年齡較小及經濟不穩定之因素影響其 自主性,故通常決定留養多是因娘家能夠提供基本支持功能,例如:協助照顧孩子或提 供經濟協助。然而成年媽媽可能因著社會所賦予的母職角色,加上自主性較高,而提升 其自行留養的動機,但其背後的支持資源卻不一定完備。善牧基金會李翠蓉(2010)亦表示 實務經驗統計多數非預期懷孕個案年齡層多集中於 20 至 24 歲,其次才是 15 至 20 歲,

未婚懷孕的成年女性,所面臨的情況與未成年懷孕相似,其雖成年,但通常還在就學,

也無固定工作,經濟能力通常也較薄弱,雖多數個案希冀留養,然社會汙名嚴重,家人 通常不太會給予支持。可見成年女性在面臨非預期懷孕境況,也有與未成年女性同樣有 需被協助之需求,然因大眾的刻板印象,而使資源無法分配於此群體。

謝亞穎(2010)指出成年前期女性正處於發展親密關係的階段,除須面對成年期壓力 也須調適非預期懷孕之狀況,故常使女性遭受過多壓力而造成適應上的問題。成年女性 相較於未成年女性可能更須面臨雙重角色之壓力與適應。而研究者於蒐集非預期懷孕相 關文獻過程中,發現歷年研究對象多以未成年少女為主(以碩博士論文研究為例,歷年 針對未成年非預期懷孕的研究有 16 篇),針對成年女性研究則是屈指可數,於 2006 年 至 2018 間僅有六篇論文探討非預期懷孕成年女性之主題,包含「已婚婦女未預期懷孕

人工流產的身體經驗」(陳彥伶,2006)、「老天爺送的禮物~中年意外懷孕的親職經驗」

(梁淑惠,2006)、「非預期懷孕成年已婚婦女面臨人工流產之決策樹模式建立」(藍珮榕,

(梁淑惠,2006)、「非預期懷孕成年已婚婦女面臨人工流產之決策樹模式建立」(藍珮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