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壹、研究者

質化研究資料的搜集過程中,研究者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工具」,研究工具 的靈敏度、精確度和嚴謹程度,對於研究的質量和效度都會有影響(吳芝儀、李奉儒,

1995)。

研究者於大學期間,曾修習「兒童與青少年社會工作」課程,實習課程則於世界展 望會接觸高風險家庭及兒少相關服務,研究所實習課程則於勵馨基金會安置家園接觸兒 少保及非預期懷孕女性等服務對象;而投入實務工作的七年期間,則承接兩年社會局委 託的「司法轉向追蹤輔導方案」,主要對象為裁定於感化教育收容期滿返家之司法少年,

以及五年的「兒少性剝削防制暨關懷中心計畫」之方案,服務對象為落入性剝削危機之 少女與少年。

研究者於實務工作過程中,持續接觸兒少以及高風險家庭之領域,除了看見非預期 懷孕女性之需求外,也深感一個家庭及照顧者之親職角色對於兒少成長階段的重要性,

故在服務除持續精進專業知能之成長,亦努力結合實務與學術,以提升對於相關弱勢群 體的體認反思。研究者認為雖然現在的社會風氣日益開放,然大眾對於非預期懷孕女性 仍有許多刻板印象,例如:愛玩、不會想,但此觀感多來自於傳統上以婚姻做界定的保 守思維,認為女性應該要在有婚姻許諾的狀況下才能夠懷孕生子,但非預期懷孕的原因 其實相當多元,無法單單以婚姻來做評斷。而在研究者接觸過的非預期懷孕女性中,無 論最終決定留養與否,都看見母親對於懷胎十月的子女擁有滿滿的疼惜與不捨,故研究 者認為,社會不應一直聚焦於如何避免或譴責非預期懷孕的議題上,而是需學習去看見 這些女性在非預期懷孕過程的處境,及面臨社會的異樣眼光與資源困境,並給予更多的 包容接納與支持。

故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與研究參與者共同探索留養之歷程,並充分討論關鍵事件 帶給參與者的實際感受與覺察,使整個研究過程能夠更貼近參與者生命,並重新闡釋其 不凡意義。研究者亦期許能藉由此研究,與相關實務經驗相結合,激盪更多有關此議題 的多元思維。

貳、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為一種質性測量工具,其以大綱形式列出訪談中應包含的主題及議題,而 研究者能夠依據訪談過程中,受訪者的回應與概況適時調整訪談大綱內容。鈕文英(2015) 認為訪談題綱是項重要的輔助工具,其中能夠去確切描述訪談目的;編制依據、訪談實 施方式等。

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蒐集相關資料,以訪談大綱為基礎,於訪談過程中,

逐步探詢研究參與者於非預期懷孕及留養歷程中的內在感受、認知與想法,並適時觀察 參與者的情緒與思緒,以評估是否彈性於特定議題上做深入探索,以利作更真實之研究 呈現。研究者於前導研究訪談前設計初稿訪談大綱,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納入討論生 父方於歷程中的角色,以及參與者對於親職角色的扮演與認知,進而修正為第二版本,

並進行研究訪談,於前導研究結束後輔以此次文獻蒐集,而擬定第三版訪談大綱,加入 探討參與者在決定生產及留養時對於未來之想像,及後續撫養歷程中的親職經驗等,以 期在正式訪談時能夠獲取更豐厚之訪談資訊,並讓整體研究能嘗試由較為優勢及充權之 觀點做為出發,以更符合社工服務之理念與價值。

參、前導性研究

為了更貼近研究主題,研究者於正式訪談前即於實習期間進行前導性研究,於研究 過程中訪談一名非預期懷孕的 31 歲單親成年女性,研究發現留養抉擇可能包含個人內在 想法、孩子生父態度、關係的不確定性、原生家庭的傳承感等因素;而在留養困境上,

約可分為兩部分,分別為懷孕待產過程、自立留養過程。第一,懷孕待產過程中,可能 遇到經濟議題、居住議題、待產資源不足、孕期不適、衛教資源薄弱、情感議題(落寞與 孤單、焦慮與無助、輕生念頭、待產的緊張與期待、對孩子的擔憂)、雇主勞力剝削等困 境,其二,自立留養過程中,其面臨經濟議題、居住議題、不同程度的親職壓力、母職 角色的轉換衝突等困境。而在整體留養歷程的親職經驗中,分析受訪者面臨的親職壓力 主要有三項:體力的不堪負荷、兼顧工作與照顧子女的疲累、孩子的疾病與健康問題,然 卻也同樣擁有正向經驗,包含:獲得歸屬感、對孩子誕生感到幸運與滿足、激發想做收 養人之動機等。其次社會資源的協助也給予其很大的支持,正式資源協助包含:警政系 統、社政系統(安置資源、社工服務)、醫療系統等。非正式資源則包含:友善的大眾、房 東、雇主、同儕關心等。

透過前導性研究,研究者除了針對研究主題有更多反思外,也協助研究者對於非預 期懷孕的成年女性在留養子女歷程裡有更多脈絡的看見,惟因訪談技巧與資料分析能力 尚未純熟,加上此次未有第三者做資料檢核,研究仍有所限制與疏漏,然整體訪談也成 為正式研究開始前一項重要的磨練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