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討論

本節依據所歸納之訪談資料,進而形成研究討論,共分為三部分闡述:「發現非預 期懷孕至決定留養歷程」、「留養歷程的社會支持」、「單親留養的親職經驗」。

壹、發現非預期懷孕至決定留養歷程

一、原生家庭關係影響後續伴侶互動狀態

在本研究中發現,原生家庭關係對於女性後續伴侶關係有所影響,於先前的文獻探 討中,Dietz,et al.(1999)提及童年有受虐狀況的婦女容易有非預期懷孕情形,而雖本研 究的三名受訪者未提及童年有顯著受虐狀況,然確實有與原生家庭關係不佳或自小備受 指責言語之經驗,讓受訪者欲遠離原生家庭,對於婚姻與生子有較多渴望,因而進入伴 侶關係。

而研究者於獲取研究發現之同時,也嘗試進一步探究人對於關係的需求及內在動 機,Karen Horney 的人格理論提及,認為人對安全感的需求,指的是安定及免於恐懼的 自由,有賴於兒童時期被人的疼愛和需要,若安定感遭到忽視便會增加敵意,而壓抑敵 意則會導致基本焦慮(Duane.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1994/1997)。受訪者提及的早

期原生家庭經驗中,分別有受忽視、情緒暴力、家庭關係疏離等狀況,也影響後續進入 伴侶關係之狀態。評估當一個人童年的安全感需求未被滿足時,可能造成成年後對愛的 焦慮感,而當有新的依附對象出現,能滿足愛的需求,減緩焦慮,可能就容易很快進入 新的關係,正如欣欣為了趕快逃離家裡,而期待能盡快組成一個新家庭的歷程,然也因 快速的關係進程,在與雙方皆未有深入瞭解下,伴侶關係即在懷孕階段產生破裂,造成 伴侶關係不穩定之狀態,促使女性成為單親角色,女性在面臨非預期懷孕概況同時,也 須同時因應伴侶關係之轉變,兩面向之壓力使生活出現未能預期的劇烈變動。

二、留養抉擇由個人及其系統中獲取之資源與否,交互影響而成

於先前文獻蒐集中,觀察非預期懷孕相關文獻多著重墮胎、出養等抉擇過程中的情 緒或後續影響,「留養」某層面似乎被視為較為正向,且天經地義的抉擇,然留養確實 是一項漫長的過程,孩子是否有足夠資源健康成長,家庭功能能否穩定維繫,皆是需更 為關注的。在鄭雅云(2009)之研究,認為留養因素可能包含:對孩子難以割捨的情感、

孩子為感情寄託、渴望為人父母、認為自行撫養對孩子較佳,以及認為養育是負責任的 行為等。上述這些因素較偏向個人意願,一個人如何認知自身的母職角色,會影響其對 於留養的抉擇,正如小草提及認為要為自己與孩子的人生負責,而不能輕易放棄孩子的 撫養權。然本研究中歸納留養因素包含:個人意願轉變、資源到位程度(親友接納程度、

相關資源認識等),除在女性本身價值觀驅使,對於留養有個人主觀意願外,研究中另 一個重要之發現,在於留養抉擇其實不僅是單靠個人意識即能立即做決定的過程,女性 所身處的場域能否提供適當的資源支持,也是能否強化留養決定的因子。

一個人光有內在動機,卻無外在資源提供協助,難以堅定其留養抉擇。研究中部分 受訪者雖有意願留養孩子,卻考量自身能力無法負荷母職角色,以及經濟、就業等安排 難以兼顧,而產生猶豫之感,藉由研究結果,研究者更看見留養抉擇並非一蹴可及,而 是受內外在各系統之交互影響。而衍生至前方文獻中相關系統理論,Bronfenbrenner 於

1970 年代提出之「家庭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提及家庭生態系統 包含小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和大系統等四系統(謝美香,2006)。女性在生產之後,與 其子女儼然形成一個新的小系統,在抉擇上無法完全依循著過往單身的生活進行考量,

而是需要以新的視野評估自身及孩子的未來,故於留養抉擇也會產生拉扯,例如欣欣原 先因為在意社會眼光,及希冀孩子能獲得幸福美滿生活,而有將孩子出養念頭,當中不 只是擔憂他人(外在系統)如何看待自己,也期盼透過出養能讓孩子成長安定(小系統與 中間系統之連結),然而當父親鼓勵欣欣留養,甚至個人轉念後,系統間趨於穩定,也 逐步確定留養意願。

綜上所述,個人對於留養的意願轉變及資源到位程度為相輔相成的概念,要支持一 名女性對於留養歷程的信念,不僅回歸到女性本身的意願與考量,也仰賴社會是否能提 供適切資源,提升其選擇性。

貳、留養歷程的社會支持

一、正式與非正式社會資源各發揮不同功能

在本研究中,受訪者皆於歷程中獲得正式與非正式資源,而兩面向資源皆協助生活 中不同層次的穩定度,讓其困境獲得喘息與改變的空間。文獻提及依據社會網絡理論概 念,人與社會一旦產生連結,即能獲取到相關資源服務。在三名受訪者的歷程中,因著 願意求助之動機,讓正式資源有機會進場協助(包含政府部門、民間單位、醫療院所)提 供經濟、安置、醫療、陪伴育兒規劃與喘息服務等,加上非正式資源(親友、師長、信 仰)提供情緒支持及資源後送,兩方資源互相配搭,使女性雖遭遇非預期懷孕困境,仍 能逐漸迎刃而解。

而在資源挹注的內涵當中,依據 Cohen& Wills (1985)提及的四面向社會支持(自 尊、資訊、社交關係及工具性支持)進行進一步闡釋,在自尊支持部分,受訪者面對懷

孕事件多有自責與低自尊之情緒,然透過親友及社工之陪伴與理解,能減緩其負向內在 感受,並能正視非預期懷孕狀況,以另種全新視野解讀並看待此歷程;社工於當中則扮 演相當重要的資訊提供者角色,協助受訪者瞭解可運用之相關資源,降低其對未來留養 之焦慮,能在抉擇前事先擬定良好育兒規劃;在社交關係部分,較顯著的則是信仰支持,

欣欣透過教會活動,提升其與他人之情感連結,於遭遇困境之時能不須端賴己力解決,

良好的社交關係也同步建立正向自尊感;而工具性支持則以經濟與居住協助為主軸,包 含協助申請相關經濟補助、原生家庭提供居住空間以及支援生活費等,概括而言,四種 面向之支持對於女性留養子女之歷程,皆扮演不同重要功能。而歸納本研究之發現,正 式與非正式資源當中,正式資源較能提供資訊與工具性支持,非正式資源則較能著重女 性於自尊與社交關係上之提升。

進一步探究單親相關研究,單親家長於社會支持部分多獲得金錢、人力及情緒三項 支持,其中父母及親戚在支持裡皆佔有重要比例,但在社會參與度部分,八成家長未曾 參與任何社會活動(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5)。此調查與本研究中受訪者生活 概況相似,在經濟上由於單親身分需一肩負起經濟重擔,相關經濟補助能達到基本生活 穩定與支持,另在照顧需求部分,親友鄰里等非正式資源則提供人力上之協助或社會參 與率;情緒層面則是金錢及人力等兩類支持可提供的,除透過人的互動與接觸給予情緒 支持,一旦滿足物質或是其他生理需求(例如友善居住空間的提供),對於情緒壓力亦也 有緩解之效。而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資源,在協助家庭的穩定度與子女發展皆是重要的。

二、娘家於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非正式資源中,受訪者的原生家庭扮演不可或缺的支持功能,「娘家」並非只是 出嫁女兒回來求助的避風港,同時也是這群女性面臨人生轉折點的重要倚靠。回歸文獻 探討中提及家庭成員互相影響型塑角色的概念,從懷孕生產的抉擇直至留養的兩難,女 性在與原生家庭的互動中,率先影響對於非預期懷孕事件之自我評價與觀感,而在後續

教養過程,女性也於衝突裡持續覺察自己對於原生家庭之期待,及回歸如今身為母職角 色的自我期許,學習發展願景及成為期待中的理想型父母。而面對非預期懷孕之事件衝 擊,娘家於此時不只是提供物質與情感上之支持,同時也不斷轉化女性身為母職的信 念,協助其體認於留養歷程,如何與原生家庭及子女教養間取得共處平衡。

三、穩定社會支持協助女性容易克服留養歷程困境

本研究中觀察適時的社會支持確實能協助女性更容易克服留養歷程中的種種困 境,包含待產期間因居住未婚媽媽之家,有機會提升社會參與度,增強過往缺乏的社會 化功能;社工的陪伴協助女性能去除非預期懷孕標籤,重新培養良好自尊及自我定位,

其次受訪者在與原生家庭衝突之餘,社工能扮演家庭協商之角色,協助彼此理解,並能 充權服務對象做出適當選擇;另經濟與感情功能也透過相關社會支持予以提升,在此過 程,培力這些女性,也有助於其在育兒上能更發揮母職功能。

李銀河(2003)提及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為站在「平等」層面之意涵,本研究觀察女性 在面臨非預期懷孕處境確實更顯脆弱,不僅資源的可近性不如預期,也加上單親角色更 於社會顯示不利地位,更需要相關政策予以規畫與協助然,例如小草需要不斷向各資源 單位詢問相關補助資訊,於當中的轉介機制卻不甚順暢,也影響服務對象尋求資源的觀 感及加深無力情緒。然綜觀目前實際政策部分仍有略顯不足之處,女性主義理論認為透 過政策的重新擬定,重視社會制度與法律之改革,才有機會創造一個對女性較公平之社

李銀河(2003)提及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為站在「平等」層面之意涵,本研究觀察女性 在面臨非預期懷孕處境確實更顯脆弱,不僅資源的可近性不如預期,也加上單親角色更 於社會顯示不利地位,更需要相關政策予以規畫與協助然,例如小草需要不斷向各資源 單位詢問相關補助資訊,於當中的轉介機制卻不甚順暢,也影響服務對象尋求資源的觀 感及加深無力情緒。然綜觀目前實際政策部分仍有略顯不足之處,女性主義理論認為透 過政策的重新擬定,重視社會制度與法律之改革,才有機會創造一個對女性較公平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