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留養子女歷程與社會支持

非預期懷孕及留養子女乃是一連續性的階段,也同樣是一位女性(及母親)的人生重 要歷程,而正因為這樣的歷程如此充滿變動性,在此當中很難僅單靠自己的能力而順遂 度過,除了內在能量的展現,也同樣需要外在的社會支持。

Cohen& Wills(1985)將社會支持分為四面向,包含自尊支持、資訊支持、社交關係 支持以及工具性支持。其闡述四種類定義時表示,自尊支持是指經由與人的連結促進自 我價值及被接受的經驗,此形式的支持包含情感支持、表達性支持、自尊支持、及其他 無負擔且緊密的支持。女性面臨非預期懷孕階段,可能乘載著家庭、同儕或整體社會給 予的負面標籤及汙名眼光,女性所接收到的觀感與訊息,也會同樣影響著其本身對自己 的價值與看法,以及遇到需協助的事項時,是否願意向外界表達真實需求;資訊支持是 協助定義、瞭解以及處理問題事件,此也可稱作忠告或是評價支持、認知引導等,包含 女性在孕程及留養過程是否能夠清楚獲得相關的社會福利資訊,與整體網絡交流是否順 暢,或是同儕及親屬能否提供正向建議,以能協助其處理面臨的問題;社交關係支持指 於空閒時間或是娛樂活動,花時間與他人互動,藉由與他人之連結以減輕壓力,協助轉 移對問題的擔心或是轉換成較為正向的情感與心境,此特點也被稱為擴散支持以及親密 而安全的關係。女性在遇到壓力時,社會是否能夠提供友善的娛樂環境,或是相關支持 性服務讓女性有喘息空間;最後工具性支持則是藉由直接的解決工具性問題,或是提供 接受者增進活動的時間或是放鬆消遣,協助減輕壓力,此支持亦可稱作救助支持、物質 性支持以及有形的支持。女性是否能夠獲得實際的福利資源,能夠直接的透過有形支持 改善環境或經濟狀況。

然而在談及四種社會支持面向時,我們須關注到這些社會支持都是源自於人與社會 環境開始產生連結,而產生連結最重要的是資源的挹注。在社會支持網絡理論中則提「社 會網絡」指的是一組個人接觸,透過當中獲取情緒支持、物質援助與服務等,而適應的

好壞則是評估其擁有的資源多寡,若是強化資源,可促進整合與問題解決(宋麗玉等,

2014)。故這些資源對於女性自我價值、問題解決或是資訊與福利獲得皆息息相關,也 直接影響到女性對於社會支持的感受度。以下分述討論女性面臨非預期懷孕狀態及撫養 子女歷程中,與社會支持的互動及關連性。

壹、社會標籤與汙名

社會如何看待非預期懷孕及單親留養議題,對於女性在此歷程中獲取多少自尊支持 有深切影響。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及社會對於女性的性別刻板與壓迫一直是女性主義 所關注的議題。先從女性主義的性解放理論來看,性解放所強調的是「避免反性或反情 慾的保守力量對於性本身產生歧視與壓抑」(顧燕翎、鄭至慧,2011)。我們可思考為何 社會對於「非預期懷孕」會有負向的標籤與汙名,是覺得這樣的女性不檢點,缺乏貞操 觀念,或是認為「懷孕」勢必得於結婚成家後才能夠發生?而在此過程中,社會是否對 於女性的「性」就有所框架,以致認為非預期懷孕是件不容見光的事情;其次從生育及 婚姻結構來談,外在而言,女性接受培養賢妻良母的馴化,從內在而言多有內化男強女 弱的觀念,而賢妻良母通常意味著女生要結婚、做家事、不要太有主見等,女生似乎經 常只能扮演崇拜男性與弱者的角色(畢恆達,2004)。若社會對於女性多賦予弱者的形 象,當女性面臨非預期懷孕的抉擇時,缺少伴侶或是整體社會支持,這些內化的價值觀,

可能會導致其對未來產生更多不確定感,或是質疑自己扮演母職角色的親職功能,影響 其生育及留養的抉擇歷程,亦即雖然看似抉擇是由女性去發起的,但社會加諸於其身上 的價值觀,及對於性別角色的特質認同,都再再影響女性對自我的看法以及生育的選擇。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於母職角色上亦主張應該要擴大婦女的選擇,使其不被迫於無子 女及做個異化的母親間做選擇,故強調母親的經濟安全需包含:有給產假、育嬰假或是 由公共基金而設的社區托兒設施,讓婦女能夠真正自由的選擇母職,而不須被迫限制或 放棄工作,或是在經濟上仰賴男性(林芳玫等,2009)。於此可見整體社會結構如何看待 性以及女性生育的抉擇,及後續扮演母職角色的眼光,是一個重要且須概括的系統觀

念,也會影響社會如何支持看似無須服務,能夠為自己生命負責的這群成年女性。

反觀倘若整體社會對於非預期懷孕有較為正向之觀點,並卸除負向標籤,亦會影響 女性面臨非預期懷孕的抉擇。以冰島例子而言,冰島的非婚生子率達 67%,然因為社福 環境健全,女性通常有較高的自由度決定是否要進入婚姻,故做為一位母親,生育的自 主權及選擇權相對為高(台灣醒報,2016)。比照國內外文獻統計下也可觀察,雖著國家 文化開放度的差異,可能也會影響女性對於非預期懷孕的接受度及因應、出養及留養的 抉擇。因而研究者亦假設或許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及逐步去除汙名,能夠協助女性面 臨非預期懷孕議題上能獲取更多生育自主權。

貳、非預期懷孕與社會支持

人類學家謝柏-休斯(Nancy Scheper-Hughes)認為「母愛絕非與生俱來,而是形象、

意義、情感、常規混合的一種基質組織的流露,在任何地方都是社會與文化造就的產物。」

(Hughes,S.,Nancy,1992,轉引自 Hrdy,S.B.,2004/2004)當母體開始孕育一名新生命,整體 懷孕歷程與社會支持都有所關聯。程秋楨(2010)認為青少女時期的懷孕除其年齡階段會 引起恐慌,也會面臨兩個成熟化危機,一為成年期的挑戰,其次為父母身份的領受,此 時協助她們建立更多的支持系統,使其能找到有用的協助或支持資源。而成年前期的未 婚媽媽可能也會面臨這兩項困境的挑戰。林雅雯(2004)研究提及,有許多少女雖無法進 入婚姻,然卻仍決定生產,卻因本身及原生家庭經濟不佳,仍選擇將孩子出養,故經濟 因素也是少女最終放棄親權的其中原因。而非預期懷孕在一般主流文化下,能否有更多 元的選擇及承擔,除與懷孕婦女及家庭系統有關係外,社會文化或習俗是否能夠有更多 的彈性及接納,亦是影響非預期懷孕者決定生產與否的重要因素(藍珮榕,2007)。因此 整體社會對於非預期懷孕女性之認知與接納度,也將會影響女性後續留養子女的生活狀 態,例如社會是否能夠看到非預期懷孕女性的需求,以及願意提供相關支持資源以協助 及善待女性,倘若社會無法給予支持,是否會產生更多負面影響,研究即指出社會對於

非預期懷孕之歧視也會影響女性的心理健康,與後續就業及教育的困難度,其次可能也 更容易導致第二次的非預期懷孕(Kelli,Yasamin,Heather,&Jennifer,2015)。故社會支持對 於女性非預期懷孕過程穩定度的重要性,若無法發揮支持功能,甚而出現歧視或資源欠 缺及排擠情形等,都可能成為對懷孕女性另種形式的壓迫及負向影響。

Turner(1996)提及若採用心理暨社會取向服務模式,工作者的目標乃是與個案合作 去恢復、強化以及組織其優勢與成功因應的能力,查找資源及找到人們及他們的社會與 或生理環境最佳的適切平衡。而謝亞穎(2010)表示女性在非預期懷孕階段,生理、心理 及人際的變化、社會壓力等都會影響抉擇及原有生活,若身旁的重要他人、相關社福機 構、醫療專業人員能夠協助其釐清負向混亂的思緒,且提供心理支持,將能成為女性面 對非預期懷孕事件的重要力量。顯見非預期懷孕除是一名女性的人生轉捩點,其面臨整 體生育過程及撫養子女狀態等皆與其身邊的環境及相關資源息息相關,若僅是期待女性 自立自強,自行因應此危機,如此其壓力勢必較為沉重且難以負荷,適時納入適切的社 會支持,將能有機會補足甚而強化女性能力,讓非預期懷孕不再是一個危機,亦可能成 為另一種生命誕生的喜悅與祝福,甚至是人生轉機。

故於社會支持部份,前述談到女性的原生家庭及重要他人是否支持,且如何看待女 性即將為人母的角色,也會影響生育及留養之決定。在研究中提及女性相較男性需負擔 更多心理勞動,包含煩惱孩子與家事等,在母職角色上也多比丈夫於照顧孩子需付出更 多精力,另外於性別角色上也傾向女人需充滿感情(行政院,2016)。而家庭動力相關理 論也提及,在家庭系統中每個單位都有其功能,而一個角色之所以能成立,來自於其它 成員的協助與默許,故也需重視其它成員於該角色形成過程中的參與性(王行,1996)。

故原生家庭用何種性別視野看待女性,在社會支持層面呈現的態度也會相對有所不同,

例如認為女性應該要負擔照顧者之角色,或是因為懷孕理應步入婚姻等貞節思想,在女 性母職角色的形塑中,其它家庭成員也扮演不同催化者之角色。

謝亞穎(2010)認為若非預期懷孕的成年女性無法獲得伴侶和家人支持,可從提供非 預期懷孕相關服務之社福團體尋求協助,透過社會支持將可陪伴女性做出適當決定,且

謝亞穎(2010)認為若非預期懷孕的成年女性無法獲得伴侶和家人支持,可從提供非 預期懷孕相關服務之社福團體尋求協助,透過社會支持將可陪伴女性做出適當決定,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