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嘲笑風格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嘲笑風格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中生親子嘲笑風格與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依此為目 的,本章將進行相關文獻探討以作為研究設計的基礎。本章共分為三小節,第一 節是「嘲笑風格之內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是「父母教養態度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第三節是「嘲笑風格與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嘲笑風格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針對研究主題嘲笑風格的內涵、嘲笑風格量表之發展以及嘲笑風格的 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探討,分述如下:

一、嘲笑風格的內涵

嘲笑是一種常見的社交人際互動行為,每個人都有過被嘲笑或有嘲笑他人的 經驗,差別在於程度上的多寡,而害怕被嘲笑通常又與缺乏幽默感有某種程度的 相關性(Ruch, 2009)。此外,嘲笑(teasing)大致分為友善性與傷害性兩類,友 善性嘲笑可以促進人際關係且拉近彼此的距離;傷害性的嘲笑會造成對方內心的 不舒服或引發難過的情緒。在心理學研究中,嘲笑是一種欺負或傷害同伴的具體 行為(周天梅,2007),而且此領域大多以研究傷害性嘲笑為議題(Lightner, Bollmer, Harris, Milich, & Scambler, 2000)。

「嘲笑風格」緣自德國心理治療師Titze的臨床個案報告中,他觀察到某些病 人不斷擔心被嘲笑,這些人無法正確認知「笑」的正面涵意,因此,Titze創造出

「gelotophobia」(怕被笑)一詞,「怕被笑」被視為一種因羞恥感而引發的焦慮,

定義成一種害怕成為笑柄的恐懼。(Ruch & Proyer, 2009; Titze, 2009)。

Titze和Ruch在1998年開始以自陳量表驗證「怕被笑」(gelotophobia, fear of being laughed at)的概念,原先針對臨床治療團體爾後也推展到非臨床團體(Ruch

& Proyer, 2009; Titze, 2009)。Ruch與Proyer(2009)發現「怕被笑」的概念同樣 適用於正常人群,Proyer等人(2009)透過23,000 位參與者、73 國家跨文化的研

7

究,調查發現怕被笑者占每個國家人口數的 2%~30%(Gaidos, 2009)。此外,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Ruch教授和Proyer博士同時也延伸探究出與「笑」有關的兩個概 念,分別是「喜被笑」(gelotophilia, enjoyment of being laughed at)與「喜笑人」

(katagelasticsm, enjoyment of laughing at others)(Ruch & Proyer, 2009)。

由此可知,Ruch與Proyer(2009)嘲笑風格理論奠基於怕被笑,以此擴大笑的 研究,而將嘲笑風格分為兩個向度:其一,害怕(fear)和享受(joy);其二,對 自己(toward myself)和對他人(toward others),形成三種類型嘲笑風格:害怕 自己被嘲笑(gelotophobia)、喜歡自己被嘲笑(gelotophilia)和喜歡去嘲笑他人

(katagelasticism)。

表 2-1-1

嘲笑風格主要構念

對自己 對他人

害怕 怕被笑(Pho)

享受 喜被笑(Phi) 喜笑人(Kat)

資料來源:陳學志、詹雨臻、Ruch, W., & Proyer, R. T.(2011)。被笑恐懼相關特 質的測量與信度及效度之評估。測驗學刊,58(1),123。

將其內涵分述如下:

(一)怕被笑(Gelotophobia:fear of being laughed at)

Titze(1995, 1996, 1997)於臨床工作中觀察到有些病患因憂慮被嘲笑而產生 恐懼,而此現象與個體早期被嘲笑再加上疏於照顧的經驗有所關聯,因此創造了

「怕被笑」(gelotophobia)一詞,gelos在希臘文有「笑聲」(laughter)之意,phobia 則有「恐懼」(fear)的涵義。

一般人面對別人的嘲笑並不會作過度負向的聯結,即使真的做了一些愚蠢行 為也能自娛娛人。但是怕被笑的人缺乏對笑有正確的認知,相信被人嘲笑是因為 自己愚蠢的行為,害怕在大眾面前成為笑柄因而心生畏懼、沉浸恐懼氛圍之中。

(Ruch & Proyer, 2008a)。

怕被笑者(gelotophobes)的特徵與其他恐懼症相似,例如低自尊、缺乏活力、

8

社會退縮等,但也有些差異,例如怕被笑與社交恐懼應該被區分討論。怕被笑者 在事件尚未發生前便預期自己會被嘲笑,因此產生了害怕的情緒;然而社交恐懼 症患者的害怕情緒是產生於情境當下,個體並不會事先預期被嘲笑(喻豐、郭永 玉,2009;Ruch & Proyer, 2008a)。

除此之外,「小木偶情結」(Pinocchio complex)為怕被笑所特有特徵,因為 怕被笑者一般無法正確地評價笑聲、微笑,當他們不能迴避或反擊時,肌肉因焦 慮的情緒而呈現不自在的僵硬狀態,因此,Titze命名為「小木偶情結」(Ruch, 2004, 2009; Titze, 1996, 2009)。

Ruch(2004, 2009)整理Titze(1996, 2009)所發表的相關文獻提出「怕被笑 的假定因果模式」如圖2-1-1,Ruch和Proyer認為兒童期被嘲笑的經驗與長大成人 後的怕被笑有相關,據此擴大驗證喜笑人的現象(Ruch, 2009)。

在「怕被笑的假定因果模式」中發現嬰兒期如果未能順利與父母發展出歸屬 感,感受到不被愛或不被欣賞,日後會造成個體社會退縮現象,行為上會低社交 能力、低自尊、冷酷、缺乏幽默感、缺乏自發性以及缺乏活力等行為產生。此外,

兒童期和青春期被霸凌或被嘲笑的創傷經驗,可能發展出怕被笑的行為特徵(Ruch, 2004, 2009)。

9

資料來源:陳學志、詹雨臻、Ruch, W., & Proyer, R. T.(2011)。被笑恐懼相關特 質的測量與信度及效度之評估。測驗學刊,58(1),125。

(二)喜被笑(Geletophilia:joy of being laughed at)

怕被笑者把笑當成是負向、令人心生恐懼;相對的,也會有人從被嘲笑中感 受到一些積極正向、愉快的層面(陳學志、詹雨臻、Ruch, & Proyer, 2011)。Ruch 與Proyer(2009)進行線上問卷調查時,要求參與者上網填寫他們經歷過或想像最 槽糕的被嘲笑事件以及對整個事件的感受。研究者發現參與者不全然都感受到不 舒服的情緒,反而有些參與者從中獲得愉快的感覺,甚至主動尋求被嘲笑的情境。

就像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將自己窘迫的影片上傳至網路平台(youtube)供人觀賞,

10

很明顯這些人和怕被笑者是不一樣的,他們渴望或享受得到被嘲笑的回應。

Ruch與Proyer(2008a)將「喜被笑」命名為gelotophilia,意涵為享受被他人 嘲笑的樂趣,甚至主動創造讓他人嘲笑的情境並樂在其中。喜被笑者可能喜歡在 大眾面前講有趣的故事或笑話,即便在不太熟的人面前也能夠講得津津樂道。喜 被笑者不介意告訴別人有關自己困窘的事情或不幸的故事,他們喜歡和別人分享,

一方面能夠使別人開心,另一方面自己也樂在其中。

喜被笑者和怕被笑者並非是完全對立的概念,怕被笑的最高的一端是極度害 怕被嘲笑,最低的一端則是不會因為被嘲笑而產生恐懼的感覺。喜被笑顯然不僅 僅是怕被笑對立的一端,過程中還多了享受其中樂趣的感受,故喜被笑和怕被笑 應屬於不同的兩個向度而非同一個向度的對立端(喻豐、郭永玉,2009;Ruch &

Proyer, 2009)。

至於喜被笑與自我貶抑型的幽默風格(self-defeating humor)使用的幽默方式 雖然一樣,但是喜被笑者取悅他人並不會覺得被貶低自尊或是沮喪,反而能享受 其中獲得樂趣,而自我貶抑型幽默主要在於取悅別人,自己不一定會有愉快的感 受,此為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Ruch & Proyer, 2009)。另外喜被笑與自嘲(laughing at oneself)也是不太相同的概念,喜被笑需要有他人的參與,愉快的感受來自於他 人的回應,而自嘲是自我發現並接納自己的缺點,有如一種隱喻(metaphor)的呈 現,不需要對方嘲笑自己,也不需要觀眾或想像觀眾的參與(Ruch & Proyer, 2009)。

Ruch 與 Proyer(2009)認為喜被笑的行為在西方是被社會認同與讚揚的,因 此創造許多有名的喜劇與演員,例如:卓別林(Chaplin),反觀中國典型的喜被 笑者,例如說書人、小丑、藝人等,卻身處卑微的社會地位。喜被笑和自我貶抑 型的幽默風格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是不被讚許的,這可能是東西方文化之差異性 所造成(陳學志等人,2011)。

11

(三)喜笑人(Katagelasticism:joy of laughing at others)

Ruch與Proyer(2009)在上述的線上調查也發現有些參與者分享自己糗事的動 機並不是希望被人嘲笑,而是為了讓報復的對象被嘲笑、沒面子。有些參與者在 怕被嘲笑的同時又喜歡去嘲笑他人,或者藉由嘲笑將這種困窘或不幸轉移至別人 身上。個體因嘲笑別人而產生的愉悅感,積極尋求並掌握著能夠嘲笑他人情境,

反之被嘲笑則會主動反擊,Ruch和Proyer將此現象稱為「喜笑人」(katagelasticism), katagelao 在希臘文的涵義為「輕蔑之笑」(laugh to scorn)。喜笑人構念是發展 於哲學基礎之上,其風格有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此外,喜笑人者(katagelasticists)某種程度上具有反社會行為,例如:缺乏 同理心、把嘲笑他人視為生活中的家常便飯、對嘲笑他人的行為不會感到內疚。

與喜被笑者不同的是喜笑人者不太會開自己玩笑來娛樂眾人,另一方面,當他們 被嘲笑時,甚至會以開對方更大的玩笑作為反擊,他們還會不斷觀察對方,把握 開對方玩笑的機會。喜笑人者起初只是無傷大雅的玩笑,然而有時候分寸沒有拿 捏好竟演變成攻擊別人,造成友誼破裂此嚴重的後果,因此喜笑人者被形容為尖 酸刻薄的。

怕被笑者只是恐懼成為他人嘲笑的目標,抑或怕被嘲笑也會反擊進而嘲笑他 人?Ruch與Proyer(2008a, 2008b)的實徵研究結果發現,喜笑人者會嘲笑他人,

即使他們知道這是一種傷害人的嘲弄行為,而怕被笑者有可能會避免嘲笑他人,

也有可能嘲笑他人,而嘲笑他人可能是出自於他所學到嘲笑他人類型的幽默,但 因為拙劣的手法而較不成功。另外,有研究結果顯示喜笑人與幽默風格中攻擊型 幽默為高相關(Ruch & Proyer, 2009)。

二、嘲笑風格量表(PhoPhiKat Scale)的發展

在兒童及青少年期,外貌最容易淪為被嘲笑的原因,因此國外學者大都以此 編製相關的量表,例如Thompson、Fabian、Moulton、Dunn 與Altabe(1991)所編 製的「身體外表嘲笑量表」(Physical Appearance Related Teasing Scale,簡稱PARTS),

12

之後Thompson、Cattarin、Fowler與Fisher(1995)編製「嘲笑主觀性評定量表」

(Perception of Teasing Scale,簡稱POTS),PARTS和POTS量表主要測量與身體 相關的嘲笑。Vessey等人(2008)編製國中生的CATS量表(Child-Adolescent Teasing Scale),此量表分為四個向度,分別為和身體外貌有關的嘲笑、人格與行為的嘲 笑、家庭和環境的嘲笑、學校相關的嘲笑。有此可知,上述的量表皆著重探究被 嘲笑的原因,卻尚未探討個體面對嘲笑的反應不一的成因。

(Perception of Teasing Scale,簡稱POTS),PARTS和POTS量表主要測量與身體 相關的嘲笑。Vessey等人(2008)編製國中生的CATS量表(Child-Adolescent Teasing Scale),此量表分為四個向度,分別為和身體外貌有關的嘲笑、人格與行為的嘲 笑、家庭和環境的嘲笑、學校相關的嘲笑。有此可知,上述的量表皆著重探究被 嘲笑的原因,卻尚未探討個體面對嘲笑的反應不一的成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