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小宇宙 (一)創作緣由

1926 年至 1939 年,巴爾托克將創作的《小宇宙》設計為一套完整的鋼琴進 階教材,此種想法應該是日漸形成而非一開始就有的創作動機。1920 年代,巴 爾托克的演奏活動非常頻繁,因此他為個人獨奏會創作許多首音樂會曲目;如 1926 年所寫的《奏鳴曲》、《在戶外》(Out of Doors)、《九首鋼琴小品》(Nine Little Piano Pieces)及一些鋼琴曲後來放入《小宇宙》中。1933 年,Mátyás Seiber 創作 一些短曲,稱之為《節奏練習》(Rhythmic Studies),他將樂曲寄給巴爾托克指正。

《節奏練習》啟發巴爾托克的靈感,他便將手邊正在創作的樂曲擴充,不僅探討 節奏,也研究旋律、和聲、鋼琴技巧等問題,而這些樂曲就是日後的《小宇宙》。

1936 年,巴爾托克開始教兒子彼得鋼琴,以手邊正在創作的《小宇宙》為教材。

據彼得回憶「我是父親創作《小宇宙》的實驗品,1936 年是我第一年學習鋼琴,

事實上他創作的速度比我學習的快。因此之後他創作《小宇宙》便沒考慮是否適 用於我的進度」(Suchoff, 1956, p. 73)。

(二)創作特色 1. 概說

58

巴爾托克在《小宇宙》的前言表示第一冊至第四冊為初學者可能遇到的 各種問題而創作,在這四冊的附錄中,均有相關技巧練習,他建議彈奏者應 先彈奏技巧練習,再彈奏相關樂曲。與一般傳統教材不同的是,前三冊中並 無任何技巧或理論說明,因為巴爾托克認為教師應能自行解說,無須再參考 教本。樂曲依技巧及音樂性的難易度編排,教師可依學生程度挑選適合樂曲 教學。節拍器的速度標示,特別是前三冊為概略性的參考,但第五、六冊的 速度應盡可能遵循。

研究者限於篇幅,僅扼要的將六冊《小宇宙》的重點內容敘述如下:

(1) 第一冊:音域為五音位置,多為雙手齊奏;利用簡單的二部對位,

包括卡農,以發展手指獨立性;拍號多為 2/4、4/4、3/4,但亦有 3/2、2/2、6/4;調性有多首為調式音樂。

(2) 第二冊:樂曲織度多為二部對位,主音音樂較少;技巧要求有圓滑 奏、斷奏、頑固低音、震音、持續音、踏瓣、半音階等;節奏出現 八分音符、三連音;較困難的調性,如五個降記號;含雙鋼琴及聲 樂曲。

(3) 第三冊:技巧偏重雙音及和絃練習,並有三聲部、四聲部及跨手彈 奏;節奏出現十六分音符及變化拍號;曲式含變奏曲、詼諧曲及創 意曲。

(4) 第四冊:多種彈奏技巧訓練,如轉指、跨手、泛音、音堆、三和絃 及中踏瓣的使用等;各種不同風格的樂曲,如夜曲、民歌、間奏曲、

布雷舞曲及保加利亞舞曲;不協和音,如減五度、大小二度。

(5) 第 五 冊 : 更 進 階 的 彈 奏 技 巧 訓 練 , 如 雙 手 以 不 同 的 運 音 法 (articulation)彈奏;更多的雙音與和絃樂曲,包括大小二度、三度 及四度;全音音階;頻繁使用變化拍號及切分音等;曲目適合音樂 會彈奏。

(6) 第六冊:樂曲架構變長,技巧更為艱深複雜,如分離琶音、二度、

七度、八度、頑固低音等;頻繁變化拍號及使用各種不正規節奏,

59

極具挑戰性,如六首保加利亞舞曲集大成,為效果極佳的音樂會曲 目。

2. 創作風格分析

研究者以彈奏者的角度,將《小宇宙》的創作風格,分析歸納如下:

(1) 旋 律 : 常 見 不 規 則 或 不 對 稱 的 樂 句 , 如 譜 例 1 的 樂 句 為 3+3+2+2+3,與一般傳統教材以 2 或 4 小節樂句為旋律大不相同。

【譜例1】巴爾托克《小宇宙》第一冊 第 15 首。

(2) 節奏:強烈的切分音、複點節奏、不規則重音或不正規的附加拍 子劃分,如譜例2 的 9/8 為 4+5/8 而非一般的 3+3+3/8,提高彈奏 者難度。

【譜例2】巴爾托克《小宇宙》第四冊 第 103 首 第 1-3 小節。

(3) 拍號:拍子變化頻繁(特別是第 140 及 141 首)及不正規拍號,如 5/4、5/8、7/8、8/8,或保加利亞節奏 2+2+3/8(第 148 首至 153 首) 等,形成節奏強烈特殊的音樂語法,能訓練彈奏者擁有良好的節 奏感。

(4) 和聲:拋棄傳統協和音程與不協和音觀念,二度、七度、四度、

增減和絃及音堆,自由自在運用,行成迴異於傳統音響的音樂,

60

拓展初學者的聽力感受。

(5) 調性:少見傳統大小調,巴爾托克受民間音樂影響,以調式音 階、五音音階、半音階、全音階等為創作的基石,複調性亦是常 態。雖然如此,巴爾托克的音樂仍是有調中心音,屬於調性音 樂。

(6) 織度:以對位曲子佔多數,主音音樂較少。因此常用模仿、轉 位、卡農及密集接應(Stretto)等對位作曲手法,訓練彈奏者的手指 獨立性。

(7) 曲風:以東歐民謠風為主,但仍見巴爾托克刻意模仿前人作品的 曲風,如巴赫(第 79 首)、舒曼(第 80 首)、蕭邦(第 97 首)、布拉姆 斯(第 111 首)、孟德爾頌(第 125 首)等,提供學習者及早接觸不同 風格的樂曲。

(8) 記譜法:巴爾托克調號是將升降記號置於實際音高,異於一般常 見的升降記號位置。若為雙調性樂曲,常因高低音譜號調號之升 降記號與一般習慣不同,增加識譜困難度,需更留意彈奏,才不 會出錯(如譜例 3)。

【譜例3】巴爾托克《小宇宙》第四冊 第 99 首 第 1-4 小節。

3. 彈奏技巧分析

研究者將《小宇宙》的彈奏技巧,重點分析如下:

(1) 觸鍵:第一冊多為雙手齊奏的圓滑奏;第二冊有圓滑奏與斷奏(第 38 首),二音圓滑奏與圓滑奏或斷奏(第 45、49 首),或圓滑奏加上 持續奏(tenuto)及不同力度的重音(第 52 首)、甚至持續音(第 56 首),

61

對手指獨立性要求日漸複雜。

(2) 變換位置:困難度較一般教材高,因為一般教材初介紹時,可能雙 手同向移高或移低八度彈奏,而《小宇宙》在第一冊的第13 首卻 是雙手向外擴張後再內縮,初學者較不易立即找到正確位置(譜例 4)。

【譜例4】巴爾托克 《小宇宙》 第一冊 第 13 首。

(3) 力度:最常見的突強音為 marcatissimo(^)及 marcato(>),前者力度 較強。二者若置於弱拍位置,便形成切分效果,彈奏時須留意手指 直接彈奏出來的音色,強調但不粗暴。

(4) 轉指:較一般教材晚介紹,遲至第四冊(第 98 首)才出現。

(5) 音階:最早介紹的音階為半音階(第 54 首),在此之前雖出現過多 里亞(Dorian)、弗里基亞(Phrygian)、利地亞(Lydian)及米索利地亞 (Mixolydian)調式,但並非以音階形式介紹;全音階至第五冊(第 136 首)才介紹。

(6) 雙音及和絃:前兩冊多為對位樂曲,雙音及和絃彈奏技巧至第三冊 開始才大幅增加,彈奏者須留意手腕放鬆,聲部整齊。

(7) 分解和絃與琶音:第二冊有多首分解和絃樂曲(如第 41 首),至第 三冊技巧難度提高,手位置不斷移位 (第 85 首);第五冊(第 143 首)為難度極高的分離琶音練習,可當音樂會曲目。

(8) 分部彈奏(Part Playing):第二冊開始有分部彈奏(第 56 首),訓練手

雙手向外擴張

雙手向內縮

62

指獨立性,此技巧至第六冊幾乎九成以上的樂曲都運用到(Suchoff, 1956)。

(9) 跨手:第三冊(第 87 首)已運用到此技巧,但在第四冊(第 99 首)又 特別以此標題創作,其彈奏難度較高是因雙手為高音譜號,且為雙 調性,因此識譜與一般習慣大不相同。

(10) 踏瓣:第二冊開始使用踏瓣(第 47 首);第四冊出現 1/2 踏瓣(第 110 首)及中踏瓣(第 109 首)。《小宇宙》中,有踏瓣的樂曲比例並不高。

對巴爾托克而言,踏瓣是為改變音色,他演奏時也經常於無踏瓣樂 段加入踏瓣(Suchoff, 1956)。

(11) 合奏曲:《小宇宙》有雙鋼琴及聲樂曲,鼓勵學生與人合奏,可訓 練學生的音樂性及敏銳的聽力,以控制好音量平衡。

(12) 特殊音響:泛音(第 102 首)及音堆(第 107 首)彈奏,二者為不同音 響,前者無聲按鍵,後者正常按鍵,彈奏者要能控制手指力度才能 彈奏出正確音響。

(三)巴爾托克的鋼琴教學理念

研究者藉由探究樂曲編排內容之難易度比例配置,分析出上述的創作風格及 彈奏技巧,並從中歸納出巴爾托克的教學理念:

1. 顧及學生個別性差異:巴爾托克在《小宇宙》前言提到,教師可依學生 程度選曲教學,不需彈奏每首樂曲;前三冊的速度標示為參考用,可依 學生能力彈奏更快或更慢。

2. 培養學生鋼琴合作藝術經驗:巴爾托克強調經由歌唱體驗中發展器樂的 認知,《小宇宙》有四首聲樂伴奏曲及四首雙鋼琴樂曲,鼓勵學生盡量 嘗試與他人合作,以發展音樂性。

3. 鼓勵學生移調、改編樂曲:巴爾托克建議學生將簡易的樂曲移至其他調 性,甚至可以改編前三冊的樂曲,如改編成雙鋼琴或改變伴奏型態。但 必須精確,如同大鍵琴般的重複八度精準。

63

4. 鼓勵學生練習視奏:巴爾托克認為程度較進階的學生,可選擇簡易的樂 曲當視奏練習。

5. 拓展學生聽力:《小宇宙》樂曲綜合各種調性,如教會調式、五音音階、

全音階、半音階、複調性及大小調等,學生從初學時就接觸不同調性的 音樂,打破傳統協和音的觀念,對日後非傳統的新音樂接受度較高,因 為其聽力早已習慣不同調性的音響。

6. 介紹學生多元曲風:《小宇宙》雖然以東歐民謠為創作主體,但亦有多 首樂曲模仿前人曲風而作,藉由彈奏這些作品,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樂派 之音樂特色。

7. 重視音樂理論:《小宇宙》的標題,研究者依其功能性區別為三種不同 類型:敘述性(如第 63 首,噓聲)、技巧性(如第 38 首,斷奏與圓滑奏) 及理論性(如第 22 首,模仿句與對位)。其中理論性標題的比例高於技巧 性,足証《小宇宙》強調音樂理論的訓練;也或許因為巴爾托克在前四 冊附錄含技巧練習,因此以技巧性當標題的樂曲較少;也或許巴爾托克 認為技巧訓練可以其它教材代替,例如他建議學生在彈奏第四冊時,應 同時練習《巴赫.安娜瑪達麗娜小曲集》與《徹爾尼練習曲》。

8. 重視音樂細節:《小宇宙》的每首樂曲幾乎都有速度、節拍器及演奏時 間標示,除此之外重音、拍號變化及韻音法亦詳細劃分,印證巴爾托克 教學時重視音樂的每個細節,其教學亦是先教音樂,再教鋼琴。